孔氏宗族 | 孔族组织(二)

日期: 2018-03-31
浏览次数: 282

族举

孔氏家族设举事一人,以佑家长督理林庙。

宋真宗天禧五年,诏于夫子之后选差朝官一人,监督孔庙工役,是时孔道辅任太常博士,被选。以后俱省委孔氏能干者一人充提领监修官,照依族长,正八品冠带。明初改称孔庭族举、提领林庙事,族人称为林庙举事。

家庭族举,才德兼优,专一督令各户户举查理林庙及一切家务。凡有惰慢误公者,直言举出,依家范责罚。遇祭期充纠仪官,凡族人不敬不谨,许指名纠察。

曾经担任孔氏家族族举的人有:

孔道辅,字原鲁,四十五代孙。由朝官奉诏监督孔庙工役,谓之提领林庙监修官。

孔舜亮,字君亮,四十六代孙。由匠作监丞知仙源县,监修林庙。

孔若升,字公渐,四十七代孙。宋元丰五年,以新泰令监修祖庙。

孔端禀,四十八代孙。金皇统二年诏权主祀事,监修祖庙。

孔琇,四十九代孙。隐居,养亲不仕。金明昌间,张祺荐为开封令,省委提领监修祖庙。

孔挥,字文发,五十代孙。省委提领监修祖庙。

孔鼒,字器之,五十代孙。金开封令,元济、兖、单三州宣课,省委提领监修祖庙,权袭封,主祀事。

孔元长,五十一代孙。权主祀事,提领监修祖庙。

孔元灏,五十一代孙。提领监修祖庙。

孔元让,五十一代孙。权主祀事,提领监修祖庙。

孔元石,五十一代孙。省委提领监修祖庙。

孔元质,五十一代孙。省委提领监修祖庙。

孔之文,字才叔,五十二代孙。权主祀事,提领监修林庙,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

孔之容,字仪甫,五十二代孙。提领监修祖庙,赠文林郎、汶上尹。

孔之进,五十二代孙。提领监修林庙。

孔澄,字世宁,五十三代孙。省委提领监修林庙,赠翰林待制、奉议大夫。

孔汴,五十三代孙。省委提领监修祖庙。

孔思义,字兴道,五十四代孙。省委提领林庙事。

孔思用,字行道,五十四代孙,沁水教谕,威州学正,提领林庙事。

孔思度,字徽道,五十四代孙。省委提领监修林庙,权主祀事。

孔克伸,字刚夫,五十五代孙。冠带,林庙举事,后任曲阜世职知县。

孔希韶,字士美,五十六代孙。冠带,家庭族举,提领林庙事。

孔希璜,字士声,五十六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诠,字全伯,五十七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公録,字锡文,五十八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公性,五十八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公从,号福田,五十八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公源,五十八孙。冠带,家庭族举,后任族长。

孔彦瀙,字朝肃,五十九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承沂,字永春,六十代孙。弘治已未膺荐家庭族举。

孔承苡,号寿堂,六十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承流,六十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弘顺,字以昂,号泗洲。六十一代孙,洙泗书院学录兼家庭族举。

孔弘超,号泰峨,六十一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贞璘,号岚旭,六十三代孙。冠带,家庭族举。

孔贞操,字用雅,六十三代孙。冠带,林庙举事。

孔贞枚,字用卜,号协梦,六十三代孙,由庠生任林庙举事。

孔胤櫆,号照寰,六十五代孙。冠带,林庙举事。

孔胤鑰,字懋乙,号庆寰。六十五代孙。尼山书院学录兼林庙举事。

孔衍权,字仲衡,六十五代孙。由庠生任林庙举事。

孔衍珻,字懋璧,号荆函,六十五代孙,由庠生任林庙举事。

在孔氏家族中,除衍圣公长子承袭公爵外,还有一些孔氏族人充任的职官,这些职官是朝廷为了“优渥圣裔”而设立的。如衍圣公次子至十五岁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子思祀事。三子袭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县圣泽书院祀事。他们每随一代衍圣公,递为更授。

天下州县皆用流官,唯独曲阜用孔氏世职知县,其目的是:圣人子孙不使他人统摄。世职知县由衍圣公保举德行兼优者授此职,五年任满,照例升转。天下学官皆用教谕,独四氏学用学录,亦以圣贤子孙不与他学同,其官由衍圣公在孔姓中选员咨部授予。尼山是孔子发祥地,设学录一员,以主其祀,其官由衍圣公在弟侄中选择,咨部授职。洙泗书院是孔子阐教之地,设学录一员,以主其祀,其官由衍圣公于孔氏中遴选德行优异者咨部授职。朝廷授予的这些职官,均有品级,如世袭翰林院博士为正八品;太常寺博士正七品;学正、学录正八品;教授为正七品。

这些官衔的授予由来已久。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设,自六十二代孔闻诗、孔闻礼始。世袭太常寺博士,明初设,自六十五代孔衍钰始。世袭知县,金末元初,常以衍圣公兼知县事,故有世袭县尹。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世袭改世职,五十五代孔克伸保举入京,蒙诏见,赋蒋山诗称旨,遂领敕赴任,此为世职之始。四氏学教授、学录,宋元祐元年(1086年)置教授,教训孔氏族子弟,元祐四年设学录一员。明洪武元年设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一员、学录一员,俱用异姓,宣德以后,学录以圣裔为之。尼山洙泗学录,元至顺二年(1331年)设尼山书院山长一员,明正德二年(1507年)改山长职衔为学录职视国子监,以后孔氏族人充任。族长举事,崇祯二年(1629年)诏衍圣公,选亲族一名,判司簿尉事,即以家长承继,此族长之名由来,同时设举事一人,以佑家长督理林庙。孔庙执事官,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九品二十人,共四十员。以衍圣公近族为之。

以上职官均在衍圣公统领下,他们虽然具有品衔,却不能直接和地方州县进行交往,每遇公事,必须先禀衍圣公,然后再由衍圣公转移办理。


尼山书院学录

尼山书院学录,主奉尼山书院祀事。《曲阜县志·职官》说:“尼山书院学录,明秩从九品,乾隆二年改正八品,奉尼山书院之祀。元顺帝至元二年,初设山长,以异姓硕儒应其选,后令衍圣公保举族人之贤者为之。”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北魏时就有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庙宇。五代后周时改建为孔子庙,宋庆历三年(1043 年)四十六代文宣公孔宗愿创建尼山书院,收徒设教。


孔氏宗族 | 孔族组织(二)

△ 尼山书院

尼山有庙始见于《魏书·地形志》:“鲁县有叔梁庙”,所以它的原名应为“叔梁庙”,是祭祀孔子父亲的庙宇。唐《括地志》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址。”说明唐代以前一直为叔梁纥的祭祀场所。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由于庙宇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兖州太守赵侯于尼山再建庙奉祀。此时,庙宇以祭祀孔子为主。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袭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宫,有庙,有夫子之殿,有夫人之位,有讲堂,有学舍,有祭田”。显然,此时尼山孔庙不单为主祀孔子的庙宇,而且增加了兼有书院的教育功能。因北宋末年金人入侵战乱的历史原因,尼山孔庙再度荒废。

金明昌五年(1194年),尼山孔庙“庙宇颓毁几尽”,于是把维修阙里孔庙剩余的“四千多贯”用于尼山孔庙大修,“逾年告成”(金代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从《孔氏祖庭广记》“金尼山庙制图”看出,当时的形制与今庙基本相同。前为“至圣文宣王”庙门,门内分为三路,中路为大成门,大成殿及两庑,郓国夫人殿及泗水侯殿、沂水侯殿,与今庙不同的是大成殿与郓国夫人殿前后有廊连接,呈现出宋金常见的工字形建筑格局。东路仅有斋厅,其外有讲堂,西路有齐国公殿及寝殿。庙门前东南角有观川亭,其东有坤灵洞,庙后为学舍等建筑,与今存书院形制基本相同。金代末期,除东路斋厅以外,其它建筑全部颓废。

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孔子五十四代孙衍圣公孔思晦上疏奏请重修。顺帝至元二年(1336 年),中书左丞王懋德率同列执政者白丞相,正式设置尼山书院,以彭璠为山长(旧时对书院讲学者、管理者的称谓),三年六月到任,居住山野。彭璠“磬竭私槖,继以假贷,具羊豕为酒,告山之神”,并召集四邻乡亲前来接受祈福,告之庙宇几经兴衰的历史原因。随后,父老乡亲积极地参与到尼山孔庙的旧址探寻,终于找到了大殿、庙门及学舍的原址,放眼望去,清晰可辨。随即告知周围邻县,备料备工准备修复。四年三月,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掌监察、巡察的文职官吏)杨公为首的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有志之士积极投入其中。“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士民好事者,大出钱而劝成之。”他们各尽其能,不畏艰险,不知疲惫地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大成殿、大成门、神厨,作明伦堂、东斋、西斋、东塾、西塾,作毓圣侯殿、观川亭”等建筑。随后又对大殿内部进行了圣像雕塑,乐器、祭器的陈设布置,并有平民学子着礼服进行演示,以备来年的祭祀(尼山孔庙毓圣侯殿西侧碑刻有记)。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又增塑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配像,又对坤灵洞进行修葺并造孔子石像于洞中。元末,尼山孔庙毁于兵火,故址颓基,长满荒草,弃之不用。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十九代孙、衍圣公孔彦缙等,看到诞育圣祖地方荒凉至极,深感愧对祖先。于是“鼎新重建,正殿三间,高广如制。其西侧为毓圣侯殿,其西北侧为启圣王殿,又其北侧为启圣王夫人殿也,神门三间,斋厅五间,庖滔有庐,祭器有库,绕垣云矗,如矢斯棘。”整个工期从丁酉(1417年)春至戊戌(1418年)夏,历时一年有余(明张敏《重建尼山庙记》碑)。以后明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四氏学学录孔公璜以修建阙里孔庙余资修建尼山书院;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再次重修。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重修大殿五间、寝殿五间、廊庑斋厅及书院讲堂,并易土墙为砖石结构的墙体。清雍正二年(1724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均作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上疏奏请工部,重修尼山孔庙。经工部特使大吏勘估后,拨银三万一千五百五十两,于第二年二月动工重修“大成门三间,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十间,寝殿五间、东西庑(即厢房)六间,讲堂三间,启圣殿五间、寝殿五间,门三座,毓圣侯祠三间、门一间,后土祠一间。”此次大修,大成殿檐柱旧木易石,添置斗拱、承尘;增建棂星门,修复观川亭、神庖、神厨、尼山书院九间、大门一间,茶房一间并围墙等建筑。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峻工,历时两年有余,形成现在规模。

元至元二年(1336年),以彭墦为山长。明代起成为专门的奉祀建筑,山长随之成为奉祀官员,历由孔氏子孙充任,衍圣公保举。明洪武元年(1368年)批准仍按元代设置,正德二年(1507年)衍圣公司孔闻韶奏准,改山长为学录,秩视国子监,从九品。清代又称国子监学录,顺治九年(1652年)经吏部覆准,由衍圣公咨送弟侄题补,乾隆元年(1736年)改定为正八品。

洙泗书院学录

洙泗书院学录,主奉洙泗书院祀事。《曲阜县志·职官》说:“洙泗书院学录,秩从九品,乾隆二年改正八品,奉洙泗书院之祀。元至元中初设山长,明正德中改为学录。国朝顺治九年,复准洙泗书院学录由衍圣公咨送孔氏生员题补。”洙泗书院是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后整理文献的地方,后人称作讲堂。

洙泗书院位于曲阜城东北4公里处,因书院南临洙水,北近泗河,故名洙泗书院。洙泗书院是孔子设教讲学之地,旧称“先圣讲堂”。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鲁使人迎孔子,于是孔子返鲁,然鲁终不能用。乃与群弟子讲道于洙泗之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为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洙泗实为儒家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人们向往的圣地。现在的洙泗书院,为一古代建筑,坐北朝南,红墙环绕,前后三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整座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孔氏宗族 | 孔族组织(二)

△ 洙泗书院

作为孔子讲学和著述的地方,这里早已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汉代时,“诸弟子房舍井瓮犹存”。其后学废,遗址仍在。金时为独立院落,元初已毁。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孔子五十五代孙、世袭曲阜县尹孔克钦始因旧址创建洙泗书院,内供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并聘山长一人以奉祠。不久,书院改为五十三代孙孔滨为山长,自此而后,专用孔氏奉书院祀事。

明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与三氏学录孔公璜重加修葺。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经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奏准,诏改洙泗、尼山两书院山长为“学录”,秩视国子监,称作“洙泗书院国子监学录”。正德六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军攻占曲阜时,曾“焚洙泗讲堂之门”。嘉靖三年(1524年),山东巡按御史李献捐资重建,并在正殿中祀先圣、四配、十二哲,奠定了书院的规模。其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知县孔闻简,清顺治八年(1651年)六十六代孙衍圣公孔兴燮,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孔胤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县孔兴认等,都曾集资纠工重修过。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五月二十日,大风拔木,屋瓦皆飞,雹大如梨,其厚盈尺。一望如雪,寒气砭人,洙泗书院全覆,合抱之松纠结如绳。次年,经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重修,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后来又经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民国年间相继重修,1987年大修,并重建外围墙。书院南北长136米,东西宽99.4米。前有神道,南北长193.4米,东西宽30.35米。建筑分为三区,东区有更衣厅,西区前有礼器库,后有神庖、神厨,中区前后两进庭院,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两庑等。

元至元三年(1338年),孔子五十五代孙、世袭曲阜县尹孔克钦重修,改称洙泗书院,以豁识达为山长,收徒设教。明洪武元年(1368年)定为由衍圣公保举贤良族人充任,正德二年(1507年)经衍圣公孔闻韶奏准改称学录,秩视国子监,从九品。清代又称国子监学录,顺治九年(1652年)经吏部覆准,由衍圣公咨送孔氏生员题补,乾隆元年(1736年)改定为正八品。


原载于彭门创作室导师孟继新 《孔氏宗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懂浩

审核:龚昌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