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羲

日期: 2018-09-12
浏览次数: 330

 伏  羲


     伏    羲

  彭庆涛


伏羲亦作伏牺,《为三坟》作伏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传》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虑戏;《管子》、《庄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将太昊伏羲连称,后世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亦称“其帝太皞是也,”《潜夫论•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其相日角,世号太皞;”太皞,也作太昊、太皓。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得知,伏羲即是太昊。

太昊伏羲氏是传说时代中最早的远古帝王,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由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的原始氏族的首领。黄河中下游的父系氏族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文化区域,太昊氏族首开历史先河,故《帝王世纪》云:“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传说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须垂委地”(《拾遗记》),“大目、山准、日角、衡而连珠”(《太平御览》),“蛇身人首”(《史记补遗•三皇本纪》)。《淮南子•天文篇》称:“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时则篇》又说:“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吕氏春秋•孟春记》高诱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王子襄著《泗志钩沉》载:“华胥氏之国,今(泗水)治东北五十里有华胥山,其西麓有华村,为汉华县故治。按古《河图》云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今治东六十里有雷泽,迹名服(伏)泽,北有伏山,……。”从现在的地名地望关系上看,泗水县城东北的黄沟乡有华胥山,华胥村,华胥池(华村水库),有伏羲庙,女娲庙等,由此可见,华胥氏应在泗水无疑。

从华胥山、华胥池沿泗水顺流而西,便是曲阜,刘道原《通监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郡国志》云:“神农自陈徙于此,昔大庭阪。”此言是说炎帝所都昔为伏羲大庭之阪。《通记》亦以“大庭”为炎帝之号,“鲁有大庭氏之库在曲阜”;《路史》注“库在鲁城中曲阜之高处,今在仙源县(宋时因曲阜为黄帝生地改名仙源县)内东隅,高二丈”。大庭义为太帝。大庭氏居曲阜,当为伏羲族于曲阜为都并走出山区向平原扩展的开始。

当我们剥去伏羲身上的神话色彩,即将伏羲氏看作一个部落群体时,不难得出结论,伏曦氏族是最早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部落群体,并以它极强的感召力成为战胜母系氏族社会体制的核心力量,所到之处的氏族部落纷纷投向伏羲族群的麾下,包括接下来的炎帝氏族、黄帝氏族、蚩尤氏族等,都是伏羲族群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父系氏族部落。

最早提出大汶口文化是昊族文化一说的是唐兰先生,并提出中国经过三千年的奴隶社会,分成三期,太昊、炎帝、黄帝、少昊是初期,帝颛顼到舜是中期,夏商是后期。后来田昌五先生又以陶文上提出一个具有内征性质的证据,认为陶文 、、、、“其意应是太昊和少昊之昊字,有如铜器上的族徽。”(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篇》第53页•1982年•人民出版社)。根据考古及史学界的一般结论,大汶口文化早期当属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期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及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时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则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扩张时期。从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结果来看,太昊伏羲氏应属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因此,太昊及其族群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发展并扩展起来的。从古代文献上看,太昊集团的活动区域大体上在鲁中南、鲁西南及河南东南部。

《史记索引•三皇本纪》载:“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胤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考证以上四地,任、今山东济宁和微山之间,须句,宿均在山东东平与梁山之间,颛臾在今山东平邑县境内,此一地域轮廓,恰好是泰山以南以曲阜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中心区域。王献唐先生亦论证伏羲族群应为这一区域,并在其所著《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并:“兹但言伏羲,自有人类至于伏羲,已不知历若千年祀,其所在之地,历世迁徙,不必是在泰山附近,……固已早由泰山散布四方,其散在之区,最初亦必为丘陵高耸之乡,属泰山区域,迨后愈迁愈远,始至濮县一带之洼下区域。”

伏羲族群的向外迁徙扩张是沿两个方向向河南延伸,一部分经由东平向西至濮阳方向发展,主要是“宿”、“须句”族人;一部分沿泗水经济宁、微山向河南淮阳方向挺进,主要是“任”部族,“任”部族在邹城和微山之间延续的时期较长,在邹城和微山之间有一座凫山,又称伏山,直到现在还在凫山的周围存有三处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其中邹城郭里伏羲庙占地近千亩,微山境内的伏羲庙下的高台为伏羲陵墓,此陵墓与淮阳伏羲陵墓均并列最早记载于魏晋时期,黄甫谧《帝王世纪》载:“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东也”。李吉甫《十三道图•图经》:“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里,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太平寰宇记》说此地为“女娲生处”,女娲陵在“古任成东南39里。”等等,多种文献均证微山两城伏羲庙下为伏羲陵。从“古者墓而不坟”来说,墓上建庙以祀其冢是完全可信的。围绕此陵墓有众多的伏羲遗迹,二千多年来不乏史书记载,并且在民间传说中,也弥漫着太昊伏羲氏族部落的革创足迹。

由于伏羲氏族的不断扩张,其控制区域基本涵盖了大汶口文化的大多数地区,南到苏北、淮北、豫东南,西到豫东,东到海边。据《古微书》引《孝经援神契》记载:“伏羲氏画地之治,凡天下山五千七百,居地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除对外扩张迁徙的两大部族外,留在本地的则世守大庭氏之都。直到炎帝氏族发展状大起来取代伏羲氏,均为伏羲氏族的支族沿续。炎帝、黄帝、蚩尤逐鹿中原以后,曲阜大庭氏之都先后由少昊、颛顼主持,后颛顼迁都帝丘(河南濮阳),曲阜、泗水一带仍有颛顼之后从事太昊之祀,后东迁颛臾(山东平邑北)。

伏羲的主要业绩在《周易•系辞下》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有关伏羲“结网罟”教民渔猎之说,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当时人民靠采集自然果实和集体围猎为生,伏羲师蜘蛛结网捕蛾而发明了网罟,用以捕鱼猎兽。另外伏羲还教人们养牺牲以充庖厨,《尸子•卷下》:“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养六畜以充庖厨”(《史纲评要》),并将一些容易训化的动物,如马、牛等豢养牲畜,将牛马做为代步工具,驮运什物,“伏养牺牲,伏牛乘马”(《路史后记》)。

传说伏羲还有尝草种药、制九针的故事,《帝王世纪》说:“伏羲画卦,所以六气。六俯、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

从《通鉴外纪》“大昊命大庭氏为居龙氏造屋庐”着眼,很多人认为建造宫殿是由伏羲时期首创的。伏羲还“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史记补遗•三皇本纪》)。“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其乃伏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斑固•《东都赋》)。

传说伏羲作甲子始有年月:“命子英为潜龙氏,造甲历起于甲寅,日月岁时自此而生”(《路史•后记一》)。画八卦以展民用:“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拾遗记》),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

另外,传说琴瑟也是伏羲所造,“宓牺”作瑟,八尺二寸,四十五弦(《世本》);“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世本》还说:“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园法天,底平法地,龙池八寸通八风,风池四寸象四时,五弦象五行,长七尺二寸。”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伏羲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最早蜕变为父系氏族的族群,古之无人名,亦无地名,亦无族名,伏羲太昊氏因渔猎而称伏牺,因尚日而作太昊,人名、地名、族名均以称之,以后其族所迁之地,均以伏羲称之。太昊伏羲氏的崛起,为中国父系氏族制度在黄河中下游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序幕。包括中国的文字及其许多的发明创造和文化意向,最早溯源于太昊时期,它起到了首开先河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共认的以父系氏族为本质特征的龙文化始祖。

传说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寿一百九十有七。


在邹城市西南30公里的东凫山西麓,郭里镇爷娘庙村东,原有一座规制宏大、建筑雄伟的庙宇,名羲皇庙,人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是古代祭祀伏羲的地方。

按《史记》伏羲为风姓,东夷部族的首领,到东周时,任、宿、须句、颛臾几个小附庸国是他的后裔。邾国灭掉须句的第二年(前638年;即鲁僖公二十二年),鲁国出兵干涉。因为鲁僖公的母亲成风是须句人,须句是僖公的外家。鲁兵曾一度赶走邾人,帮助须句复国。当年八月,邾国出师时对鲁国进行报复,在升陉打败鲁国,须句最终灭亡。须句之后,成风叫她的儿子僖公在凫山建庙,延续太昊有济氏的祭祀。据说这就是最早的羲皇庙。。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承命撰修的《邹县志》载:人祖庙“祀伏羲,一在县西南隅六十里东凫山之西麓,亘古今存。按《左传》:周时须句风姓,司太昊有济之祀,邾灭须句,则太昊庙祠在此方久矣。其庙归制巍峨,檐以琉璃,象以金碧。历代增修,金元明具有碑刻。每值上已、重九,民间至庙祈子,有求必应。俗称爷娘庙。一庙在城南二里。”。

凫山,史籍有载。《诗经·鲁颂·閟宫》说:“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可见其在春秋时期就很有名。因为此处盛传着有关伏羲的佳话。凫山有伏羲画八卦图,所以凫山又有八卦山的称法。附近有女娲炼石台,光伏羲墓就有两处。一处在凫山东北,另一处在独山以北。古籍记载下来的伏羲传说,其主要事迹是创制了一种象征方法的记事符号——八卦,其次是结网教民渔猎。传说他是人类的始祖,与其妹女娲是由天神所生的一对亲兄妹,为了繁衍后代,他们采取“滚磨成亲”的方法结为夫妻。伏羲在东山,女娲在西山,两人相对着各把一扇石磨滚下来,两磨合在一起,表示可以结为夫妻。合磨的地点在村庄以南,那片地的名字就叫“老磨台”。                                            东凫山(图)

按伏羲女娲传说所反映的年代,当是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时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这与附近所发现的古文化遗存也是合榫的。凫山周围一带,旧、新石器时代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遗址不下一二十处。表明在原始时代漫长的时期内,先民们就在这个范围内繁衍生息。这一带应是东夷昊部族人聚居区,而伏羲正是传说中东夷族人的领袖。他所代表的部族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部族,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即与此有关。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他的“领地”山东有庙祀三处,而以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最早的碑刻记载在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也是重修。元朝于钦《齐乘》云“凫山……古有伏羲庙……实司太昊之祀,邹鲁有庙是也。”元朝《重修伏羲庙碑记》说:“当时庙斯山麓,亘古今存。”可见凫山之有伏羲庙已相当的久远了。

伏羲庙经历代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一百余间,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南向正门三楹。向北正中为礼门,再北是主题建筑羲皇殿,五楹三进,歇山转角飞檐斗拱式结构,绿琉璃瓦覆顶,前廊下六根高浮雕云龙石柱,云气间尚雕有雷公、云母等神话人物,雕刻精美,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刻制。殿内神龛中羲皇金像巍峨,着帝王冕旒。殿前东、西庑各十间,供奉道教塑像。殿后为娲皇殿,供奉“人祖奶奶”女娲像,仿原始社会的样子,全体赤裸,仅腰间遮树叶短裙,姿态生动。据说中国古代雕塑,裸体者屈指可数,但此处男女塑像都赫然赤裸。可能与伏羲女娲繁衍后代、生殖崇拜有关。东西跨院各有关圣殿、送子娘娘殿、华佗庙、梳妆楼等建筑。庙中碑刻百余块,多为重修祭祀碑、诗词赞咏碑。庙内古柏300余株,多为唐、宋时载植,最大直径3米左右,“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

中央二门以外有金水桥,桥外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路,越过东西两跨院,各开一门通庙外。东名东华门,西名西华门。形式与名称都模仿皇宫。因为供奉是“皇帝”。所谓“三皇”,历来说法不一。在六种说法中,有四种说法有伏羲;按《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及司马贞《补三皇纪》的说法,伏羲、女娲都在其内,便占了三分之二。。

羲皇庙有古老的庙会,会期是每年的夏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一。届期有数百里的香客,专程前来祈福求子。人祖殿及其他各殿堂俱皆香烟缭绕。会上客商云集,买卖兴隆。尤其药材市上,血山根(学名丹参)堆积如山,人们整筐整筐的购买。这一点也与人类繁衍有关。。

可惜这座古老、宏伟的庙宇,1929年,被西北军阀部队梁冠英部一把火而焚毁。后又经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树木与石碑,刨的刨,砸的砸,以至成为一片废墟。其废址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遗址尚兀立着的几根石柱和碑碣,亦可窥当日庙宇盛大之一斑

 

爷娘庙的传说

“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暂哭到洪水干,洪水干了立人烟。”这是现在凫山一带人民流传的一首歌谣,也是大约早在6000年前,鲁南一带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邹城市西南部,横亘着连绵起伏的凫山山脉,在山的中段有一座“爷娘庙”,又称“伏羲庙”,庙里有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伏羲是对华夏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成婚。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家夫妻俩都给人扛活累死了,留下一双十五、六岁的儿女,便是伏羲和女娲。这姐弟俩无家无业,就到村外一个大石龟旁边安身,白天靠挖野菜充饥,晚上就依偎在石龟身旁过夜。过了些日子,老石龟说话了:“你们要多煮点野菜,也给我些吃。”姐弟俩听了老石龟的话,每天宁愿自己少吃点,也缺不了老石龟的。一天半夜子时,老石龟对姐弟俩说:“明天世上将有大灾大难,你俩千万别离开我半步。”果然,第二天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天黑得象锅底似的,伸手不见五指,霎时大雨倾盆,象搬起井筒往下倒一样。一转眼,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到处是一片汪洋,天水相连。这时,老石龟把大嘴一张,说:“快到我肚里来吧。”姐弟俩进了石龟肚里,一看里面存有好多煮熟的野菜,饿了就吃。老石龟带着他们在水里凫呀凫,不知凫了多少日子,这天来到一座大山上,老石龟说:“到地方啦,你们快出来吧。”姐弟俩爬出来一看,已来到一座大山顶上,四处全是茫茫大水,一片汪洋,没有一个人影,无人无畜,没有树木也没有庄稼,更没有花草虫鱼,姐弟俩心里凄凉难过,鼻子一酸嚎啕大哭起来,老石龟又说啦:“你们也别哭了,现在这个世界上就只还有你姐弟二人,你们要挺起精神来,今后还要靠你们俩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繁衍后代。”老石龟说完话就把肚里存放的野菜吐出来就不见了。

姐弟俩哭了一阵,没啥法,只好在山上转悠,饿了就吃点老石龟留下的野菜。几天后,洪水退去了,两人从山上来到山下,住在一个石洞里,后来又开了点荒地,采了点野谷子种上,慢慢地就有饭吃了,日子也好过啦。一天,来了一个道人,弟弟问:“道长尊姓大名?从何而来?”老道说:“我姓石,道号龟子,不瞒二位,当初凫水带你们来此地的便是贫道。”二人一听是救命恩人,就双膝跪下谢恩。道人说:“你们也不要谢了,我今奉玉皇大帝的旨意,叫你们结为夫妻,以繁衍后世。”姐姐一听刷地一下脸红到了耳根子,说:“道长说别的都行,这一点确实不能从命。”弟弟也说:“俺是亲姐弟怎能成亲呢?”道人说:“这样吧,这里有盘石磨,姐姐一个底棋,弟弟一个上棋,姐姐上西山,弟弟上东山,把磨棋往下滚,如两棋磨能滚到一处相对,你们就成婚,对不上就不成婚,你们看怎么样?”姐弟俩心想:这么高的山,怎么能滚到一处呢?说:“那行”,兄妹俩便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东、西山,从不同的方向往下滚,开始两扇磨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但到山下两扇磨却改变了方向,在两山之间洼地处两个磨棋象吸铁石吸的一样,自动滚到一处,然后合为一盘磨。道人说:“这无话可说了吧。”姐弟二人知是天意只好答应,老道人插草为香叫他俩拜堂成了亲。姐弟俩成亲后,用草木搭了茅草屋,过起了日子,生了许多儿女,人类从此得以延续,成为我们的祖先。

在当时凫山一带有风姓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因而,其山为伏山。后来,由于海水退后残留大片沼泽地,多凫鸟栖居,人们便把石龟凫水落脚的山取名为凫山,山虽不高,但在洪水泛滥时是原始人生活的中心,是人祖的故乡。后又在姐弟俩居住的山洞前建造了一座庙,起名为爷娘庙,又称伏羲庙,庙旁的村庄也就叫做爷娘庙村了


两城伏羲庙

伏羲庙坐落在微山县两城乡陈庄村东面

伏羲即太昊,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古夷人(人类)想象中的祖先,风姓;风即凤凰的凤,就是说太昊是以凤凰作为图腾崇拜的。相传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的,其出于古泗河之滨的承匡(今两城乡驻地西有匡城已没于湖)传说中的太昊对人类贡献很大。  太昊死后,葬于高平(今微山县两城)。背负峥嵘挺秀的凤凰山(亦称画卦山),怀抱碧波万顷的独山湖。陵后有‘六合泉’、‘圣母泉’等诸泉。湖光山色相映,环境幽雅秀丽。陵上为平面,建有伏曦圣祖庙,前有三圣殿,后有女娲殿,另有钟楼、鼓楼等,此庙创建已无法考正了。据《魏书,地形态》载:“高平,二汉属山阳有恍水,千秋城、齐城、高平山,水雀山、伏曦庙等。”可见伏曦庙再二汉已有之,魏时已将它作为名胜记载了。历史上又曾多次对其修复,并均有记载。如:“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重修,金大定年间(1161—1190年)再修。现在的伏曦庙为明清时期保存的遗迹,现代的人曾加以维护,但规模并不是多大。

《易.系辞传》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视象于天,俯视法于地-----于是始做《八卦》,相传即出于其制做。(现伏曦庙附近亦有画卦山)伏曦还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另外《尸子》亦说:“伏曦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曦氏驯养百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婚姻形态也发生了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化,传说也归功于太昊。《通鉴外传》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另外,同伏曦相关的有女娲、少昊的传说。

 

附注: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伏曦、大皓、太昊、伏牺、皇曦、包牺氏皆为一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古夷人(人类)想象中的祖先,风姓,可见太昊以凤凰作为图腾崇拜,相传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共同创造,并且对人类贡献极大。

《易·系辞传》上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视象于天,俯视法于地——于是始做《八卦》(现伏曦庙附近亦有画卦山)。

伏曦还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尸子》“伏曦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另有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曦氏驯养百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

婚姻形态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化,传说也归功于太昊,《通鉴外传》记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6
点击次数: 577
为什么说黄帝诞生在曲阜寿丘? 彭庆涛黄帝是继炎帝后的部落联盟领袖。有关黄帝的传说,散见于先秦诸子及其以后的多种典籍。有关黄帝的郡望,一说黄帝生于寿丘(今济宁曲阜),一说为甘肃天水,一说为河南新郑。从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考查的结果认为,黄帝生于寿丘是较为可信的。第一,考古资料引证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时期应属这一时期,从黄帝对后世的影响看,黄帝当属父系...
2018 - 09 - 06
点击次数: 274
蚩尤兵败堙没在哪里?彭庆涛《尚书•吕刑》说“蚩尤惟始作乱”,太史公《五帝本纪》也称“蚩尤最为暴”、“蚩尤作乱”云云,尽管如此,综合若干史料,仍能从中品评到蚩尤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索隐》又据《本纪》“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说“蚩尤非为天子也……明非庶人,盖诸侯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蚩尤是炎帝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分...
2018 - 03 - 30
点击次数: 419
彭庆涛关于项羽葬于何处,正史中很少提及曲阜,然而,项羽头颅葬于曲阜应该是最确切无误的史实。《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汉兵围籍于垓下,籍自杀。楚地...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30
伏    羲  彭庆涛伏羲亦作伏牺,《为三坟》作伏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传》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虑戏;《管子》、《庄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将太昊伏羲连称,后世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
2020 - 11 - 25
点击次数: 102
析戾太子之狱作者:孟祥才摘要: 戾太子之狱是对晚年的汉武帝身心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此一父子相惨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制”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此一事件促使汉武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沉的反思,从而导出治国之策由“多欲”到“无为”的回归,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正文: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较久的帝王之一...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280
中国传统农民思维方式与当代农民思想解放彭庆涛 从某种角度上讲,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以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志。这种生活水平是以经济指标来计算的,而实现小康社会所要达到一定的经济指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纵观中国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是农民的思维方式问题。传统农民思维方式是制约农民思想解放的最大障碍,而思想上不能解放是制约农民革命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9 - 03 - 19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共同上台为研学基地揭牌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刘廷善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朝明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孔德平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王君毅高度评价了彭庆涛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
2
2020 - 02 - 15
致敬逆行者 | 彭门弟子马文浩赴鄂抗疫马文浩,彭门弟子,现工作于济南市儿童医院,担任重症护理护师。二月十五日受政府紧急抽调,应征为山东省第11批援鄂医疗队的光荣一员。疫情之紧急急于星火,医疗队员们上午集结完毕,下午便在济南遥墙机场出征。他们个个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医护工作者们出征湖北,为抗疫情再添一份山东力量。二月十五日上午十一时二十三分,在济南儿童医院,出征人员在准备物资。主任护师石继巧自费为出征的同事购买豆腐乳、辣椒酱、老干妈,希望他们平平安安顺利完成任务。马文浩听闻马文浩将赶赴抗疫第一线,彭门创作室导师以及马文浩的师兄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并致以热忱的关切与祝福。彭门上下纷纷为马文浩点赞,“致敬,做好防护”、“无私奉献,定平安归来”、“文浩兄乘瑞雪南下,必能凯旋北归”,一句句嘱托,凝结着对逆行者的无限敬意,没有紧张和畏难的情绪,马文浩回到:“谢谢大家的关心,我尽自己所能,大家等我平安归来。”英雄,要平安归来!虽然病毒无情、形式严峻,但我们都信心战胜它,为全国抗“疫”行动奉献自己的力量。武汉加油!中国必胜!在这疫情紧张的时刻,每一位华夏儿女万众一心,给予每一位白衣逆行者同疫情鏖战下去的力量。可爱可敬的逆行者,请你们一定要,平安归来。
3
2023 - 08 - 04
曲阜孔庙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东西两旁则列有“四配十二哲”。所谓“四配”,又称“四圣”,即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颜、曾、思、孟”中的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何谓“宗圣”?“宗”即宗教礼法,“宗圣”则意为恢复宗教礼法的圣人。孔子创立儒学,以“克己复礼”为任,终生推崇西周的礼法。而曾子无疑是孔子弟子中,继承宗教礼法最好的一位。关于曾子恢复宗教礼法的主张,在《论语》的许多言语中都有所体现。如《论语·学而》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子张》中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泰伯》里的“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曾子在治国、孝亲、民风等方面都强调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完美践行者。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为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元文宗时加封曾子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与颜渊、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四配”。曾子的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的政治哲学体系。“诚意”一般指使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欺己。曾子的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儒家道义礼法,不少文...
4
2024 - 01 - 18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家,其门下弟子有三千之众,其中有七十二弟子尤为出众,被后人称作“七十二贤”。他们都追随孔子的脚步,践行儒家思想。孔子之后,历朝历代都会在孔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孔庙祭祀以孔子弟子配享始于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汉明帝刘庄到曲阜祭孔并祭七十二弟子。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配享,这是先儒从祀的开始。其后,历代帝王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增添,将贤、儒分为“四配”“十二哲”“先贤”和“先儒”。孔庙有“四配”始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当时为“十哲”,是命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祭,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定为“十二哲”,将朱熹和有若二人加入。“四配”“十二哲”在大成殿内从祀。在“十二哲”中以文学著称的子夏便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人物。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关于卜商的记载: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像子夏向孔子提问关于《诗经》中的一个句子,...
5
2024 - 03 - 10
孔伯华(1885~1955年),谱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中医学家,他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孔伯华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新中国建立后,孔伯华任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他也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上,孔伯华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他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其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孔伯华医集》。孔伯华幼年时,颖悟异常,善于提问,他六岁入私塾学习,启蒙老师教他《百家姓》时,他问,为什么“赵钱孙李”在开头呢?学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以后,他就早早起来打扫卫生。年纪稍长后,他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十六岁时,孔伯华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后又于二十五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砌磋学问。1929年,他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他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1929年,汪精卫反动政府意欲消灭中医,他便联络同...
6
2024 - 07 - 13
三阕《钗头凤》——贺话剧《钗头凤》重演“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公元1155年的暮春,残阳照壁,也照射着一片雄肆飘逸的湿润墨迹,诗人陆游题写了这阕《钗头凤》新词。诗人的愤懑太深了。前一年,他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当时,卖国求和的秦桧,把他的功名夺去,妄图加在他孙子秦埙身上。这在表面看,似是功名利禄之争,而实际上,陆游目睹岳飞遭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悲惨局面,再也遏制不住心头的怒气,一下子倾泄在他的试卷上,大谈恢复的雄策,所以才触怒了权奸秦桧……诗人来到沈园,本为排遣一下满腔积郁,不料,却在宫柳碧桃丛里,碰上了一对游春的情侣。那女伴踪影衣香,使他不禁喃喃自语:“好生面熟呵!”再向前移近几步,他脱口惊叫起来:“这不是琬妹吗!”——这正是他早就急切盼望见到的人呵。唐琬也是猝不及防,不想在这里碰到前夫。顿时间,思绪万千,惊异、悲切、欣喜交织于一起。在刹那间的惊慌之后,唐琬恢复了平静,她指着陆游向自己的丈夫赵士程介绍:“这是我的表兄陆务观。” 又回头招呼随身的侍女取出黄封官酒和菜肴款待陆游。这时的陆游,更加触景增慨,十年阔别,心潮一下涌来,遂取笔题词,以表达他的哀怨。他回忆起十年前的元宵佳节,随舅父在唐家观灯,秋天里,表妹唐琬又约他一块赏菊。手巧心慧的唐琬,还缝制了花鸟绣枕,将一同采来的菊瓣塞进枕囊,以象征他们的爱情...
7
2024 - 07 - 13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1]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2],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Menciu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to him, “If you are going to build a large mansion, you will surely cause the Master of the workmen to look out for large trees, and when he has found such large trees, you will be glad,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answer for the intended object. Should the workmen hew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too small, then Your Majesty will be angry,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not answer for the purpose. No...
8
2019 - 10 - 13
人民网:北上广是挺好的,但我还是喜欢曲阜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有人说,看中国历史发展,40年成就看深圳,百年变迁看上海,千年沧桑看北京。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看哪里?曲阜至少是答案之一!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阜积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新中国让曲阜古城重获新生曲阜是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在中国历史上,曲阜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曲阜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直接相关的,它是一个物质载体,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曲阜破败不堪,经济萧条,城中道路狭窄,而且都是土路。虽然是孔子故里,但在当时,曲阜的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人民生活处于贫困之中,城内...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