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知鲁 | 周庙礼器——敧器

日期: 2023-07-14
浏览次数: 30
敧器因其时代相去甚远,且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寻见,故鲜为人知。但孔子与敧器的故事却广为流传,敧器自身所蕴含的哲理也无时无刻不在警戒着我们。“敧”通“攲”与“欹”,《说文解字》释“欹”一字曰:“持去也。从支奇声。去奇切。支有持义。故持去之攲从支。宗庙宥座之器曰攲器。”敧,有倾斜的意思,所以敧器不盛水时呈自然倾斜姿势。

关于敧器,历史文献中有诸多记载,最早的恐怕就是老子的弟子辛文子在《通玄真经·守弱》一篇中的记载,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样看来,早在远古时期敧器就已经产生。其实,我们再对敧器进行溯源,就会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敧器的雏形,那便是“甀”(一种汲水用的尖底陶器)。《淮南子·氾论训》载:“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半坡尖底瓶的用途及其力学性能的讨论》一文已经证明,这种尖底瓶不能自动汲水,所以古人只能“抱甀而汲”。《淮南子·氾论训》只知“抱甀而汲”之劳,而不知自动倾覆浇水之逸,尖底瓶的浇水方法确实也大大地节省了人力。

这样的汲水陶器在考古工作中多有发现,比如陕西博物馆藏的仰韶时期彩陶鲵鱼纹瓶和小口尖底瓶,还有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的仰韶汲水陶壶。这样的话,敧器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了。1989年版《辞海》释敧器道:“原为灌溉用的汲水陶罐,其系绳的罐耳,位于罐腹靠下的部位,空时其重心位于罐耳以上,用绳悬挂时,罐身倾斜,便于打水;到了半满时,由于重心下降到罐耳以下,罐身自动扶正;当水灌满时,由于重心上升到罐耳以上,很易倾覆。这种汲水陶罐略加改型,称为敧器。”这便道明了敧器作为汲水之用的前身。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敧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计时之器,在其上匀速滴水,利用其“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的特性,形成周期性的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的动作,如此循环往复以用来计时。


此外,《甲骨文合集36419》出现了“小臣醜”的敧器形象,这是敧器的最早的古文字记录。在青州苏埠屯出土了大量“亞醜”铜器,据李守力考证,青州苏埠屯商墓正是小臣醜平定东夷后在青州建立的国家——敧国的诸侯墓地。并且,李守力还大胆推测这一古国以“敧器”为“国徽”。可见,敧器在古时的重要地位。
孔子与敧器的故事见于《韩诗外传·卷三》:“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座之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类似的文字记载还见于《孔子家语•三恕篇》、《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淮南子·道应训》和《说苑·敬慎》诸篇,其真实性可见一斑。
“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正是敧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恰好体现了孔夫子中庸的思想。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敧器教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做人要以谦谦君子为楷模。《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诗经》:“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都是在赞扬古帝的谦谦之风,这些都是我们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敧器被称为“宥(右)座之器”,周庙的敧器便是陈于大座之右。因敧器材质由陶转铜,且上面刻有警戒内容的铭文,这便是座右铭的来历了。殊不知,座右铭为我汉语中的固有词,今人反多以座右铭为舶来词,实乃大错。
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的216号墓发现的《列圣戒训六屏鉴戒图》就绘有敧器。此壁画时间大约在公元7-9世纪左右,长4米,自左向右,依次绘有敧器、玉人、金人、石人、木人、扑满、生刍(青草)和青丝。左边第一幅绘的是一个倒置的钟形容器,就是“敧器”。此外,人们从它“虚则敧,中则正,满则覆”现象得到启示,就将其置于座位右边,当作警戒之器。这样看来,中原的儒家文化经过几代封建王朝的力推,已经发展到了边疆偏远地区,且为当地民族所重视和推崇。
另外孔庙圣迹殿还藏有孔子圣迹图“观敧论道”石刻,描绘的便是《韩诗外传》中孔子观敧论道的故事。另有《孔子观敧器图》绘画,一说是明代人所画,一说是清人郭翊所画,画面正是表现了敧器“虚则敧,中则正,满则覆”的三种状态。图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此画为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此画中“敧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于横木上。
敧器现实作用的丧失,使其在汉朝末年终因战乱而失传。《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敧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敧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也制作过敧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敧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敧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敧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敧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敧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敧器最后一次在古代历史出现,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光绪御制的敧器了。此敧器架高45.5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铜质鎏金,样子像个插屏,在框架的横框正面錾刻着“光绪御制”4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杯状容器,这就是深藏于清宫的一件传世敧器。央视的《国宝档案》栏目就曾经专门做过敧器的一个纪录片,其中就谈到了这件敧器。
敧器形制上由双系小口尖底瓶转变到大口圆腹筒形,材质上由陶至青铜,用途上由汲水、灌溉到计时再到礼器和祭器,可谓是变化甚大。但由它所体现的“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道理却始终不变,其中所蕴含的中庸之道和谦谦之风穿越千古依然能够引起当今人们的回味和思考。


  • 相关阅读 / READING More
  • 点击次数: 249
    2024 - 07 - 13
    2024年7月10日,2024年暑假集体办公会议在彭门创作室召开。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老师,创作室成员郭云鹏、李懂浩、孙加兵、王伟臣、金之昊、宋志轩、王俊毅、尹一航、王炜、刘晓阳参与会议。该次会议主要包括三部分,由学术部部长孙加兵主持。第一部分:先由媒体部部长尹一航做出2024年上半年媒体部的工作总结:在2024上半年,媒体部的工作水平整体上升,每位同学按时发送推送,且在校对推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断减少。另外,尹一航也指出了媒体部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比如网站上传不及时。尹一航完成工作总结后,孙加兵就媒体部工作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完善除推送以外的工作。随后,学术部部长孙加兵做出了2024上半年的学术工作总结:“论语故事”课题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且主要撰写人员完成了一定的创作;“曲阜通览”课题初稿完成,且审核通过。随后,彭庆涛老师讲述了“曲阜通览”课题的写作缘由和课题的具体进程。第二部分:由李懂浩、孙加兵做出了2024年的暑假工作安排。李懂浩进行了掌故知鲁的写作安排,同时给出了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孙加兵具体分配了“论语故事”课题的写作任务,并对撰写人员加以勉励。第三部分:师生交流会,彭门创作室的同学分享2024上半年的学习和生活体会。最后,彭庆涛老师、郭云鹏先后做出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圆满完成。
  • 点击次数: 67
    2024 - 07 - 13
    国花人们生活在当前政通人和国安世泰的盛世,茶余饭后不免聊点民间话题,有时也涉及到推选一种名花出来作为国花,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一个喜爱莳花艺草的美好传统。鲜花是万物中最美好的形象,人间最优美的象征,以花来作为某个城市的市花已不乏其例。以花象征国家,古代也有先论,解放前也颇有推选国花之议,竞选的名品记得最后集中于牡丹与梅花二种,在这两种名花之间,我是倾向于以牡丹为国花的。我在少年时代,记得三伯父家有一个花的庭园。我在他的小园中认识了凌霄花、栀子花、玉兰花等不少花名,而我印象中最深的还是芍药和牡丹花。记得谷雨时节它开始开花,玫瑰色的花瓣簇成一个碗口大的花头,着实好看!待我长大后又去荷泽看花,那时被当作药材培植了一大片芳丛,香风似从那金黄色的花须中缓缓散出,真是沁人心脾。解放后再去洛阳王城公园看花,印象又有不同,当时虽然只剩下三十多个品种,在我已感到姹紫嫣红,美不暇接,形成争奇斗艳的奇观。那每一朵花蕾都十分圆润饱和,似乎正等待着东风的吹拂,蜂蝶的登场,置身于这样一个锦簇玉裹的世界,这才体悟到人对自然的皈依,达到目迷神驰、心神荡漾的美境。八十年代初,再到洛阳城,这里的牡丹已发展到二百三十多种,不仅王城公园大片栽植,而且扩大到植物园、牡丹公园、南关公园、西关公园等地,即使随便走进一个工厂、学校,以至于家庭院落,都可以看到牡丹的踪迹。洛阳市政府将牡丹命名为市花,并规定每年的四月十五日为洛阳花会,年复一年,竟然成了闻名中外的牡丹花都,我在山西、河北北部山区,都发现过野生的牡丹花。《酉阳杂俎》记载唐代裴士淹使幽冀,从汾州众香寺院中,把白牡丹移至了都下。不过,唐代习惯都把牡丹称为木芍药,在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中,就赞美了倾国的名花与倾城的妃子,李白在诗中发出了赏名花对美人双美俱并的赞叹,这就使得牡丹的声价与品格在百花中不断升高,而独占鳌头。但是我真正对于牡丹品格美的发现,既不是在洛阳,也...
  • 点击次数: 61
    2024 - 07 - 13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1]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2],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Menciu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to him, “If you are going to build a large mansion, you will surely cause the Master of the workmen to look out for large trees, and when he has found such large trees, you will be glad,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answer for the intended object. Should the workmen hew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too small, then Your Majesty will be angry,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not answer for the purpose. Now, a man spends his youth in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of right government, and, being grown up to vigour, he wishes to put them in practice; if Your Majesty says to him, ‘For the present put aside...
  • 点击次数: 47
    2024 - 07 - 13
    翅羹、窝汤杂想漫游港澳两地的粤菜馆,无不炫示“生猛活鲜”的四大特点,以此为招徕顾客的广告。为此,他们就要竞相炫耀饲养品种的丰富程度,玻璃池档内游动着奇形怪状的海鱼,铁笼里纠结盘曲着形形色色的毒蛇,惊恐乱窜乱撞的果子狸,以及锁着的飞禽野物。顾客指明要吃哪一种,就可以验明正身,当场宰杀,使我感到粤菜风行中外,吃着味美,但却是一门非常“残酷的烹调艺术”。也许少年读书,受了点“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影响,加之随着一位吃素的老祖母长大,与“生猛活鲜”相比,我倒是爱吃“熟弱死腐”的食品。比如豆制系列,不只是臭豆腐我爱吃,臭豆汁我爱喝,即是豆腐、豆腐干、豆腐丝之类都在我的食谱之列。至于黄、绿豆芽,豆瓣制酱都在我的美味系列之中。不过到了港澳是无法回避海鲜的,这不仅有负友谊,光是去吃白粥馒头的店堂太少,即是店主也极不欢迎,我也要点他些名贵莱品,汤式。比如说鱼翅与燕窝,既符合我不杀生的原则,并是海鲜中的珍品,又可博取堂倌的满脸欢迎。有时在不得已情况下我就做出这样的选择。鱼翅位居鲍、参、肚诸种海鲜之首,精于探究的我国古代美味庖厨师真不知怎么发现的翅、窝两大珍品。在任何鱼类中,鱼鳍鱼尾都是弃置之物,唯独轮到了鲨鱼,偏只吃它的翅,而扬弃它的肉,如果谁家买点鲨肉,人家也会目之为贫寒之家。因为鲨肉粗而且腥,既然是这样,有些生物学家也出来为鲨鱼辩诬,说它是并不侵害人类的恶鱼,奉劝渔民捕到鲨鱼时,只割下他的鳍,仍然将之放入大海。既然没有杀生之嫌,又可博得人称高贵翅席的美名,也就心满意足了。我吃鱼翅专点天九翅,形如粉条,嫩鲜可口。鲨鱼的鳍分别为背、胸、腹、臀、尾,都可割取下鳍翅来。鱼翅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洗擦晾晒各种炮制过程。制作的精到与否,又可影响到翅品质量之优劣,即使是名品,如果不是经过名厨能手做成的翅汤,会使你误认为粉条汤一碗,那就失去美食的价值。只有精能的高级厨师,用上汤轻煨,加上高级的调料,才能烹调...
  • 点击次数: 63
    2024 - 07 - 13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1]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2],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Menciu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to him, “If you are going to build a large mansion, you will surely cause the Master of the workmen to look out for large trees, and when he has found such large trees, you will be glad,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answer for the intended object. Should the workmen hew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too small, then Your Majesty will be angry,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not answer for the purpose. Now, a man spends his youth in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of right government, and, being grown up to vigour, he wishes to put them in practice; if Your Majesty says to him, ‘For the present put aside...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6
《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现场。  6月22日上午,《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暨课题学术研讨会在曲阜机关招待所开幕。丛书课题组全体成员,王学仲的夫人曹凤珍、画家于志学、吴泽浩,书法家张仲亭等彭门创作室导师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中,《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各出品单位、协作单位领导分别作了发言,最后由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副主编王立玲宣布《中华传统礼乐丛书》正式启动。在接下来三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  据悉,《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联合主编,集聚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并特邀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由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
2
2018 - 12 - 27
近期,彭门创作室、中国孔子网招募一线名师在圣城曲阜以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段教科书为范本开展示范教学,近日更是走进了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录制示范教学视频。尼山是孔子诞生地,孔庙、书院、大学堂、孔子像营造出浓郁的儒家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在此进行录制,既是追溯滥觞、正本清源的行动,也为示范教学融入了儒家祖庭独特的文化格调。此外,依据课程内容,策划组和摄制组在曲阜选择了不同的文化景点进行录制,圣城气派、传统经典、名师讲解汇成了一股强烈的国学教育热流。据悉,此次示范教学视频录制由彭门创作室和中国孔子网领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委全程监制,彭门讲师团吴兆灵、颜保华、朱宁燕、姬晓灿、王新莹、束天昊等十余位名师担任主讲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的拍摄旨在解决一线教师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门新课程不知如何开展教学的难题,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真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据了解,七、八两个年级的示范教学视频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九年级预计明年春季完成录制,届时将正式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以飨广大使用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的一线师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
3
2020 - 08 - 23
彭门创作室召开《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中期调度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8月22日至23日,彭门创作室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中华传统礼乐丛书》课题中期调度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主持,各分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前期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创作安排。孔子研究院院长、彭门创作室导师杨朝明先生作为丛书顾问对前期编写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教授、高尚举教授,孔子博物馆文博专家孟继新先生、刘岩先生,及各分册主要创作人员、课题联合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共计8卷,分别从国家祭典、人生礼俗、服饰通考、音乐通考、民间祭祀、行业祭祀、节庆礼俗和家族礼制等层面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彭门创作室积极发掘传统礼乐文化,对于提升国人历史认知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5
2024 - 01 - 14
王学仲先生是当代全能型的书画家,其书法功底深厚,尤长于行草书,兼善山水人物花鸟,画画以山水为主,作品豪放雄健,跌宕多姿,他一生不争名,不图利,学风务实,严谨守身,境界超凡。王学仲(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门创作室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黾学”学派创始人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王学仲先生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画不受成法和自然形象约束,造境奇绝、优美,洋溢着一种飘逸的轻松感。他的山水画“款式”很多,繁密葱荣,疏落款款,清新亮丽,粗野豪壮,但不管画哪一种,在他神笔一挥,便可“统领”笔墨,潇洒写出,拙朴野逸,大有使观者心醉神迷之艺术魅力。王学仲先生的艺术誉满国内外,但他的成才经历却是艰辛而漫长的。1925年10月23日,王学仲出生在山东省滕州市宁家村一个书香人家。5岁那年就跟着教书的父亲上学,开始学写毛笔字,一直练到17岁,其中还到处拜师访友学习绘画。后来,王学仲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师大家学习书画。1946年夏天,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赏识,在徐先生的鼓励下,王学仲来到北平国立艺专深造。王学仲先生在艺专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有几幅书诗画一体的作品引起了徐悲鸿校长的关注。徐校长...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24 - 07 - 13
从“春不老”扯到“金学”话先从“春不老”说起。《金瓶梅》小说中提到过这一种菜的名字,我的老家在鲁南,山东南部把“春不老”后加“子”字,叫“春不老子”。为什么叫“春不老”呢?这是指春天的小白菜不像秋天的大白菜那样得到长足的生长,要到长老了、成熟了再吃,趁春天吃这种嫩白菜,与大白莱的季节、味道都有区分之故。这就引出一段戏文,就是先要知道写《金瓶梅》的人是谁,然后才好知道作者是哪里人,讲的是哪地方话,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了好多北京话。以前推测《金瓶梅》为明代的文人王世贞所作,王世贞是江苏的太仓人。近年研究者因为《金瓶梅》的署名叫兰陵笑笑生,兰陵在明代属于现在的山东峄县,那里以出现过李白夸赞的兰陵美酒而出名。加上书中有不少的鲁南方言,就又把作者推定为明代出的一位才子贾三近,当然还有不少论据。如果贾三近讲的地方话和我所讲的一致的话,那就是“小白菜”而非“雪里蕻”,在峄县径称“雪里蕻”为“雪菜”或“腊菜”。可惜这部小说的53至57回,是江苏人用吴语补成的,清代的沈德符就笑话这五回写得不伦不类。《金瓶梅》把明代社会的风物人情,典章制度,建筑服饰,器物饮食,写得细致入微;特别是语言细腻,娓娓动听,人物刻画入神,我想假如没有《金瓶梅》的产生和影响,就不可能引导出一部伟大的《红楼梦》来,这是照耀明清两代的两部大奇书。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代的大百科全书,那么《金瓶梅》就应是反映明代的大百科...
8
2024 - 07 - 13
从中国历史分合谈治乱之道我中华为炎黄胄裔,立国亚洲,具五千年文明历史,以三皇为帝祖,以神龙为象征,以玄黄为肤色。禹铸九鼎,分职九州,方域贡物,早已形成中国人爱统一、颂治平的心理素质。因为禹甸舜土,为我们的世代人民树立了一个和平安乐而统一的国家榜样,而在当时即有献曝击壤之民,传为历代歌颂统一升平的佳话。在每逢国家阽危,国祚存亡的危急关头,都有诤臣义士,挽狂澜于未倒,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作为救亡图存的最强者。因此中国历经千灾万劫而不隳金身,就是由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凝铸力,不管是外侮侵略还是内乱袭来。炎黄子孙凭借的即是炎帝赋予的血统,轩辕秉承来的脊梁,共工触不动的天维地柱精神。共同的哲学文化之维系,使中华子孙,绳绳相继,宛如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与信仰,欢聚于一个民族大家庭之中,共同生息繁衍,彼此关爱尊重,以至万纪亿世而保持各民族和睦团结,数千年的向心而不涣散之力量。我国版图辽阔,民族繁多,综观数千年多变之历史,其间风云变幻,忽分忽合,但其总的规律却是乱极思治,离而思合,战而思和,分久必合,最终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炎黄血脉不变,真是血浓于水,骨坚于柴。无论汉、满、蒙、回、藏以及诸多民族,历史上出现了若干争端,而仍能亲和相依,宛然似一个磁场,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在一起,一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即从黄帝与蚩尤之战算起,中国内部之战争迭起,但...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