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文集 | 三阕《钗头凤》

日期: 2024-07-13
浏览次数: 58

三阕《钗头凤

——贺话剧《钗头凤》重演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公元1155年的暮春,残阳照壁,也照射着一片雄肆飘逸的湿润墨迹,诗人陆游题写了这阕《钗头凤》新词。
诗人的愤懑太深了。前一年,他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当时,卖国求和的秦桧,把他的功名夺去,妄图加在他孙子秦埙身上。这在表面看,似是功名利禄之争,而实际上,陆游目睹岳飞遭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悲惨局面,再也遏制不住心头的怒气,一下子倾泄在他的试卷上,大谈恢复的雄策,所以才触怒了权奸秦桧……
诗人来到沈园,本为排遣一下满腔积郁,不料,却在宫柳碧桃丛里,碰上了一对游春的情侣。那女伴踪影衣香,使他不禁喃喃自语:“好生面熟呵!”再向前移近几步,他脱口惊叫起来:“这不是琬妹吗!”——这正是他早就急切盼望见到的人呵。
唐琬也是猝不及防,不想在这里碰到前夫。顿时间,思绪万千,惊异、悲切、欣喜交织于一起。在刹那间的惊慌之后,唐琬恢复了平静,她指着陆游向自己的丈夫赵士程介绍:“这是我的表兄陆务观。” 又回头招呼随身的侍女取出黄封官酒和菜肴款待陆游。这时的陆游,更加触景增慨,十年阔别,心潮一下涌来,遂取笔题词,以表达他的哀怨。
他回忆起十年前的元宵佳节,随舅父在唐家观灯,秋天里,表妹唐琬又约他一块赏菊。手巧心慧的唐琬,还缝制了花鸟绣枕,将一同采来的菊瓣塞进枕囊,以象征他们的爱情。就在这一年,他们结合成婚了。
婚后的甜蜜生活未久,封建礼教的法规,束缚着这对年轻的夫妇。唐琬的姑父母对年轻夫妻的恩爱表示不满,尤其婆母更是嫉恨如仇。老两口经常把陆游叫去斥责:“就这样贪恋夫妻之爱,荒废读书吗?”其实陆游的书读得并非不勤,指责分明是逼迫陆游与唐琬离婚的借口。这对耿直傲岸的陆游,实在难于接受,他只好假作离婚,而把唐琬偷偷地安置在别馆之中。这一隐情,不料又为陆母所察觉,再一次威逼唐琬重嫁到赵家。这对年轻夫妇的爱情悲剧,就此遗恨终生了。
唐琬沈园游春之后,回到赵家,彻夜不能成眠,直到天已透曙,晓风吹干她的泪痕,才抽出一页朱丝鸾笺,迅疾写下她的答和新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幽怨向谁倾诉,真情向谁吐露?天明了还不敢当人啼哭,咽泪强欢。她既不能忘情于陆游的知遇于前,又无法求宽慰于赵士程之后,她只能在诗词中与陆游同声悲诉。就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不胜封建礼教的重压,终于在窒息的环境中,抑郁地死去了。
陆游的恢复之志未酬,爱情的创伤又实在太深,为他们造成这一悲剧的是封建制度的罪恶。44年以后,陆游已是75岁的“放翁”了。在一个暮春季节,他重访沈园,面对着颠狂柳絮,曾经鼓励和劝勉过他的伴侣已成永诀,陆游十分悲悼,吟咏了“城上斜阳画角哀”那非常有名的诗篇。……
时间如逝水流波,历史的尘封竟然启开了。我所缅怀仰慕的爱国诗翁和沈园,忽然置身在我的面前:柳是那样的绿,花是那样的鲜,亭台历历,那不是沈园吗?题壁赋诗,投钗相赠的那不是陆游吗?志高情真、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那不是唐琬吗?还有那面目可憎的陆母唐氏,一个虚伪礼教的化身,一切神权、族权和宿命论的刀斧手!如果说这些都是幻梦吧,人物的音容,服装的色彩又那样清晰逼真;若说我面前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吧,我身边坐着的,分明是生活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人们,和一些充分享受着自由爱情的青春伴侣,而且时间已过去了802年,他们正为陆游的悲歌而回肠荡气。历史的帷幕突然一落,人物不见了,出现在舞台上的却是谢幕人,他们是剧中扮演人马超和颜美怡等天津市话剧团的演员们。此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出戏剧,导演和演员们把沈园搬到了海河之滨,时间是1957年,这是诞生在天津的一出很好的历史剧,剧名就叫做《钗头凤》。



当然,作为南宋屈辱偏安的历史,已经永远不返了;但是,作为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址——沈园,却为人们永远缅怀凭吊。人们怀念沈园,不仅因为在南宋时它已是富有亭台之胜的名园,更主要的是凭它追怀陆游其人,向往他那再创神州的雄心和他那矢志铁马金戈的生活,并对他们的不幸爱情和凝在壁间的墨痕,寄于深切的同情。后代的不少诗人,都曾到这里瞻望讴歌,并把不少诗束投赠给沈园。
1962年的清秋10月,一阵晨风吹送来一位老诗人。他轻轻地跨进沈园,环顾着宫墙的四壁,又凭吊了新栽的梅桃和青松。沈园的后代人赠给这位诗人一册《陆游》作为纪念。只见那位老诗人缓步踱近曾经是“惊鸿照影”的一泓秋水,低回思索了好一阵子,才微声地发出了一阵吟哦:
“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沈家’后,人情厚,《陆游》一册蒙相授。来归宁,为亲病。病情何似?医疗有庆。幸,幸,幸!”
老诗人吟咏似已成熟,便取纸挥笔录写下来,末一行款署了“郭沫若”三个字,留赠给沈园家的后人。
沈园已是历史上的陈迹。远在悲剧发生后的40年间,就已三易其主,“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悠梦事茫茫。”沈园旧观早已难再了。然而,每当人们走进这历史的陈迹中,看到那些陈旧的破砖碎瓦,还难免引起悲怆怀旧之感。在感叹中,更觉得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



相关弟子 / STUDENT More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6
《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现场。  6月22日上午,《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暨课题学术研讨会在曲阜机关招待所开幕。丛书课题组全体成员,王学仲的夫人曹凤珍、画家于志学、吴泽浩,书法家张仲亭等彭门创作室导师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中,《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各出品单位、协作单位领导分别作了发言,最后由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副主编王立玲宣布《中华传统礼乐丛书》正式启动。在接下来三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  据悉,《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联合主编,集聚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并特邀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由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
2
2018 - 12 - 27
近期,彭门创作室、中国孔子网招募一线名师在圣城曲阜以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段教科书为范本开展示范教学,近日更是走进了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录制示范教学视频。尼山是孔子诞生地,孔庙、书院、大学堂、孔子像营造出浓郁的儒家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在此进行录制,既是追溯滥觞、正本清源的行动,也为示范教学融入了儒家祖庭独特的文化格调。此外,依据课程内容,策划组和摄制组在曲阜选择了不同的文化景点进行录制,圣城气派、传统经典、名师讲解汇成了一股强烈的国学教育热流。据悉,此次示范教学视频录制由彭门创作室和中国孔子网领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委全程监制,彭门讲师团吴兆灵、颜保华、朱宁燕、姬晓灿、王新莹、束天昊等十余位名师担任主讲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的拍摄旨在解决一线教师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门新课程不知如何开展教学的难题,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真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据了解,七、八两个年级的示范教学视频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九年级预计明年春季完成录制,届时将正式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以飨广大使用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的一线师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
3
2020 - 08 - 23
彭门创作室召开《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中期调度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8月22日至23日,彭门创作室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中华传统礼乐丛书》课题中期调度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主持,各分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前期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创作安排。孔子研究院院长、彭门创作室导师杨朝明先生作为丛书顾问对前期编写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教授、高尚举教授,孔子博物馆文博专家孟继新先生、刘岩先生,及各分册主要创作人员、课题联合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共计8卷,分别从国家祭典、人生礼俗、服饰通考、音乐通考、民间祭祀、行业祭祀、节庆礼俗和家族礼制等层面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彭门创作室积极发掘传统礼乐文化,对于提升国人历史认知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5
2024 - 01 - 14
王学仲先生是当代全能型的书画家,其书法功底深厚,尤长于行草书,兼善山水人物花鸟,画画以山水为主,作品豪放雄健,跌宕多姿,他一生不争名,不图利,学风务实,严谨守身,境界超凡。王学仲(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门创作室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黾学”学派创始人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王学仲先生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画不受成法和自然形象约束,造境奇绝、优美,洋溢着一种飘逸的轻松感。他的山水画“款式”很多,繁密葱荣,疏落款款,清新亮丽,粗野豪壮,但不管画哪一种,在他神笔一挥,便可“统领”笔墨,潇洒写出,拙朴野逸,大有使观者心醉神迷之艺术魅力。王学仲先生的艺术誉满国内外,但他的成才经历却是艰辛而漫长的。1925年10月23日,王学仲出生在山东省滕州市宁家村一个书香人家。5岁那年就跟着教书的父亲上学,开始学写毛笔字,一直练到17岁,其中还到处拜师访友学习绘画。后来,王学仲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师大家学习书画。1946年夏天,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赏识,在徐先生的鼓励下,王学仲来到北平国立艺专深造。王学仲先生在艺专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有几幅书诗画一体的作品引起了徐悲鸿校长的关注。徐校长...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24 - 07 - 13
从“春不老”扯到“金学”话先从“春不老”说起。《金瓶梅》小说中提到过这一种菜的名字,我的老家在鲁南,山东南部把“春不老”后加“子”字,叫“春不老子”。为什么叫“春不老”呢?这是指春天的小白菜不像秋天的大白菜那样得到长足的生长,要到长老了、成熟了再吃,趁春天吃这种嫩白菜,与大白莱的季节、味道都有区分之故。这就引出一段戏文,就是先要知道写《金瓶梅》的人是谁,然后才好知道作者是哪里人,讲的是哪地方话,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了好多北京话。以前推测《金瓶梅》为明代的文人王世贞所作,王世贞是江苏的太仓人。近年研究者因为《金瓶梅》的署名叫兰陵笑笑生,兰陵在明代属于现在的山东峄县,那里以出现过李白夸赞的兰陵美酒而出名。加上书中有不少的鲁南方言,就又把作者推定为明代出的一位才子贾三近,当然还有不少论据。如果贾三近讲的地方话和我所讲的一致的话,那就是“小白菜”而非“雪里蕻”,在峄县径称“雪里蕻”为“雪菜”或“腊菜”。可惜这部小说的53至57回,是江苏人用吴语补成的,清代的沈德符就笑话这五回写得不伦不类。《金瓶梅》把明代社会的风物人情,典章制度,建筑服饰,器物饮食,写得细致入微;特别是语言细腻,娓娓动听,人物刻画入神,我想假如没有《金瓶梅》的产生和影响,就不可能引导出一部伟大的《红楼梦》来,这是照耀明清两代的两部大奇书。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代的大百科全书,那么《金瓶梅》就应是反映明代的大百科...
8
2024 - 07 - 13
从中国历史分合谈治乱之道我中华为炎黄胄裔,立国亚洲,具五千年文明历史,以三皇为帝祖,以神龙为象征,以玄黄为肤色。禹铸九鼎,分职九州,方域贡物,早已形成中国人爱统一、颂治平的心理素质。因为禹甸舜土,为我们的世代人民树立了一个和平安乐而统一的国家榜样,而在当时即有献曝击壤之民,传为历代歌颂统一升平的佳话。在每逢国家阽危,国祚存亡的危急关头,都有诤臣义士,挽狂澜于未倒,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作为救亡图存的最强者。因此中国历经千灾万劫而不隳金身,就是由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凝铸力,不管是外侮侵略还是内乱袭来。炎黄子孙凭借的即是炎帝赋予的血统,轩辕秉承来的脊梁,共工触不动的天维地柱精神。共同的哲学文化之维系,使中华子孙,绳绳相继,宛如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与信仰,欢聚于一个民族大家庭之中,共同生息繁衍,彼此关爱尊重,以至万纪亿世而保持各民族和睦团结,数千年的向心而不涣散之力量。我国版图辽阔,民族繁多,综观数千年多变之历史,其间风云变幻,忽分忽合,但其总的规律却是乱极思治,离而思合,战而思和,分久必合,最终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炎黄血脉不变,真是血浓于水,骨坚于柴。无论汉、满、蒙、回、藏以及诸多民族,历史上出现了若干争端,而仍能亲和相依,宛然似一个磁场,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在一起,一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即从黄帝与蚩尤之战算起,中国内部之战争迭起,但...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