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

日期: 2018-07-17
浏览次数: 200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

《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

一、《论语》的底色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然没好好履行,却依然留存并苟延残息般地执行着。孔子迷恋这个制度,认为礼制仁爱是拯救无序社会的法宝。于是,不断学习积累,认真研读解析,终于成为一位名噪一时的政治学大师。许多人向他问政:应该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孔子借势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其理论在当时及后世并未得到实质性全面贯彻落实,那实在是历史的悲哀。所以说: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理论家。《论语》就是在礼乐制度背景下生长形成的一种政治立论,其中蕴含了许多原始政治哲学术语。

如果说《尚书》是记录先贤圣王们事迹故事,那么《论语》则是彼时目的鲜明、措施得当的政治理论教科书。它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把握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怎样才能入仕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触摸历史的底色,才能体味《论语》的真谛,了解历史的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论语》真实含义。至于篇章之间重复出现的词句,是因《论语》成书有一较长的过程,行文时间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注释与递进的语意。

关于《论语》的注释,史上可谓浩浩荡荡,释义内容仰或时局所需,抑或个人理解,亦不尽相同。本人结合读史感受及对古文字的偏爱,试对《论语》开篇首章逐字句进行一番探讨。无意颠覆传统,只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当,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二、《论语》的密码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杨伯峻著《论语译注·导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10月,第30页。)当为金文大篆写成,汉时改为隶书。期间的转换,字义必然发生变化,《论语》的本意势必有所流失,这是研究《论语》值得注意的问题。当然,倘若之初全方位转换就另当别论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人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如是断句亦无不妥。但其译文则过于以字释义,缺乏阐述,略显单薄,恐失去原有的语意。杨伯峻先生如是说: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同上,《译注·学而》第1页。)

以杨伯峻先生学识之功力,治学之严谨,其释义当然有着令人信服的合理性。但在笔者看来,解读《论语》必须站在政治的角度,因为《论语》不是《弟子规》,更不是当今流行的《村民守约》。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孔子的嫡传弟子都是平民子弟,但凡贵族有自己的学校:泮宫。所谓“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职业、贫富;第二、此语是孔子勉励弟子的话语,入仕目的性明确。若以现代思维习惯阅读此篇章,而缺乏历史背景的考量,稍有不慎会使得其本意或流失,或过滤掉。那么,究竟《论语》开篇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单单是有关如何学习、会友、做君子无关大局的生活琐事?

1、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从字面释义,杨伯峻先生讲的一点没错。可不就是学到的东西得到社会实习锻炼,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但如果触摸到历史底色,其意并非如此简单。

“学”,无需解释,但学什么?《论语》直面告诉我们“学而”,使人困惑。“而”是什么?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词典》第235页中,给了我们七种释义。如杨伯峻先生所言此学而之“而”为连词,语句贯通,并无不妥。但“学而”二字连用作为篇目,总给人以无目之感。那么,学而是不是一词组呢?我们还是探寻一下“而”字的初始意,来还原“学而”的本意。

“而”,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J21689)或“《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J21691),与雨字的甲骨文相似。雨字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铁32·3)或“《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前3·20)、“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燕143)。雨、而同为指事字。雨,上面一横示意天,从天,从水。参照雨字甲骨文造字写法,可证:而,从天,从道。“而”的初始意,乃有指事天下之道、自然而然的意思,逐步引申为规律或道理。吃而饱,穿而暖,是人人明白的道理,“学而”亦然。

如此,“而”便是古人的哲学词汇;“学而”之学,是指孔子所授“六艺”,暗喻治理国家、社会所需技能。

“时习之”。时,通常解释为时常、以时;习,解释为温习、练习、践习、实习;之,虚词。杨伯峻释义为“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笔者不完全赞同。观孔子所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排列严谨,课程呈现从低到高递进。礼乐,是当时繁琐严谨的政治制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知礼乐,是入仕的基础;射御,是士大夫阶层必备的战术技能,彼时战场上只有他们才有资格驱车射箭,一般庶民只能执兵步行,《左传》有例证;书数,即先世典籍,《尚书》《诗经》《易经》之类,属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也,此乃所学最高层次,非公卿大夫不能应用:引经据典向君谏言。如此一来,哪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的机会,彼时协助国君管理国家或治理邑地,是不设实习基地的。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演习所学之而。

“不亦说乎”。杨伯峻先生解释为:不也高兴吗?

笔者以为此解有所欠缺,起码意蕴不足。今天我们无论是学,还是习,都是一件寂寞无奈的事情,没有多少高兴的成分,每当遇到乏味的课程更是毫无喜悦而言。即便是孔子时代把所学课程演习一番,除射御有较强的娱乐性外,弟子们未必个个内心充满喜悦,因为此举在根本上解决不了个人目的:入仕。除非得到了实惠,或看到希望,学习不能当饭吃,古人不傻。  

古字初始意蕴涵丰富,一个字相当于一幅画,向我们传达彼时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字义释读,加深对此句的理解。

亦字的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前7·4),金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召伯簋),指事字,从大。甲骨文“人”的造型我们排列一下就会发现共分五个等级,依次为天“《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王“《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大“《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人“《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女“《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其中“《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代表普通众多的人,而被保留人的本义;其他字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流失了人义,保留了原字的初始意。故古“亦”字,指事有一定社会地位“《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人及其荫护下的子孙。如:《商书·太甲上》“相亦惟终”的亦,即释为“大臣”。(关永礼主编《白话十三经》,济南出版社,19941月,第154页。)后引申为同样。说,与悦通假。乎,本指号角吹出急促高昂的声调,后为上声调语气助词,与兮下声调相反。

“不亦说乎?”情绪激昂饱满,潜台词可理解为:没有祖上的荫护,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富贵,不同样有着喜悦的心情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具备的含义概括起来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学好治理国家的本领,时常演习以便熟练掌握,一旦有时机踏入仕途,把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平民出身的你不同样具备大夫般的快感吗?

2、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常解释为: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可是,孔子明明告诉我们是“有朋”自远方来,此处无友字,朋友不连词,古人用字特别讲究,朋与友有区别。杨伯峻先生注意到这一点,释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但他所注释的朋是同门“弟子”。

“朋”,本意是古代货币单位,为贝壳所制数量史无定说,一般采用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之说。甲骨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甲777),金文写作“《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   (刘岩)”(中作且癸鼎),从朋字的造型来看,有相同、同等的意思,后引申为同巢、同门。难道孔子是说有同门弟子自远方而来感到快乐吗?显然不是,人之常情无需载记在《论语》里加以炫耀,会让人感到弱智。笔者认为,这里寓意为知识含量、道德水准、价值观念与自己相当的人,即后世常言的“同仁”。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孔子这里所谓朋,是指能和你一起共同探讨人生哲理的同仁。所以杨伯峻先生把“朋”释义为“志同道合的人”有一定道理。

“远方”,不难理解,但多远为远方呢?古人的地理概念与今人不同,从语境分析,应该是自己生活圈之外不常到达的地方皆称之为远方。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不禁要问,为什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会感到快乐呢?单从与“志同道合”的人谈得来的角度讲,难道你身边就没有此类人?这里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孔子再教大家不失时机地推销自己,使远方的同仁发现了解自己,传播自己的名誉,以待早日进入仕途。这在春秋时期是常见的一种庶民入仕途径,名誉远扬自然会有人聘用你,孔子便是如此。彼时没有文凭、证书之类来证明你的能力,名誉只能靠同仁之间加以传播,如同当下找工作“多个朋友多条路”一样的道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具备的含义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遇到远方有学问的同仁,要主动介绍自己,尽量展示你的才华与能力,让对方欣赏认可你。如此,才能使你的名誉传播。学习好治世之道,能够交天下朋友,作为一介平民,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吗?

3、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如是断句。朱熹《论语集注》断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笔者以为,此句应断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较为妥当。因为此章孔子的三句话,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讲的同一道理:平民子弟要想入仕跨进上流社会,不但要好好学习治世本领“而”,还需谈经论道、貌恭谦逊,首先以君子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人不知而,不愠”。此条字面上容易解释,接上一句语境分析,大意是说:推销自己,交接天下朋友,但并非所有人都是与你为朋的。当遇到政见不同,或不关心时事政治的人,应当宽容对待,要让别人知道你,你也知道别人。但要深刻理解此条内涵并做到,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绝非易事。别说是政见不同,即便是学术观点有分歧,恶语相向者屡见不鲜。此条与《论语》中“君子矜而不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卫灵公篇》164页)等言论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不亦君子乎?”君子的原本是指国君的儿子,商周时期,对他们在道德层面上要求很高,不但知礼怀仁,还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同上)否则的话,一旦袭位后就有亡国的危险。后引申泛指道德高尚的人。《论语》中有关对君子的要求及标准有不少论述,主要表现在做人处事的态度行为上,其次在能力。态度端正了,能力有所欠缺,也一样符合君子的标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此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可听出话外之音:人存差异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哲学,何必要求对方与自己世界观相同呢?当遇到不理解我们政治理念的人时,不要心存怨恨,应该宽容对待,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这不正是君子应该做到的吗?

《论语》开篇并非随意而为,当开明宗义、阐述要旨的话语,如同今天培训班的开课致辞。宋代大儒朱熹看出点门道,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论语集注·卷一》说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当然,各抒己见,和睦共存是践行孔子思想,更是弘扬传统文化,《论语》正是在不断探讨中发展的。但经验告诉笔者,读《论语》,身心要进入那个时代,了解礼乐制度,了解春秋社会,如此,才能正确理解《论语》。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30
点击次数: 462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71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
2018 - 09 - 14
点击次数: 583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200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
2018 - 07 - 12
点击次数: 412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
2018 - 07 - 04
点击次数: 219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25 - 04 - 05
2025年清明孔子后裔墓祭文 (彭庆涛 撰文)    惟公元二零二五年,岁在乙巳,清明大吉之日,至圣第七十九代大宗嫡孙孔垂长率阙里宗亲代表,谨遵旧章,式陈明荐,敢以香烛粢盛贡品,墓祭于圣祖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暨列祖列宗。曰: 大哉先祖 文宣永芳 鲁国作圣 泽被万邦  德侔天地 仁爱无疆 道冠古今 礼乐重光 黎民得毓 俊贤标彰 千秋尊慕 万代瞻仰中华和谐 复兴在望 战略升级 民生有康 制度矩阵 规模更张 奋楫扬帆 开启新航  与时俱进 孔氏担当 厚积薄发 再谱新章  昭穆携力 伯仲互帮 团结进取 续牒共襄  肃冠叩首 举爵进香 誓成大我 赓续辉煌  伏惟尚飨!孔子后裔清明家祭现场
2
2020 - 02 - 25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日记(七)编者按用生命付出,与死亡赛跑,为国家挥洒青春,为人民坚守岗位,这是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写照。彭门弟子马文浩在前线写下的日记,见证了青年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抗疫如抗敌,救援如救火。让我们通过马文浩的日记来了解一线抗疫情况。2020.2.24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 昨天接到病区合并的通知,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大别山医疗中心来自山东的全体援鄂医务成员都高度重视,提前部署,做好了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而具体的实施工作就落在了我们重症二组的肩上。因为今天不光我们所在的西区监护室自己病人的转出、出院、和常规治疗,还要迎接来自东区监护室的9名危重症患者的转入。这也是山东对口支援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全体危重症专业人员的首次“大会师”。 早上六点四十出发,我们小组的全体人员提前一个小时20分出发,提前一个小时10分到达工作岗位。刚处理完我们本科室病人的常规治疗和其他检查工作不久,自8点30分起,第一位病人转入,紧接着第二位病人转入,第三位病人转入……直到第九位病人转入,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完成了重症东区监护室全部病人的转运,无一意外发生,安全的完成了这次危重症病人转运工作。默契、团结,忙而不乱,忙而不慌,忙中有序。这是我们小组在完成这次艰巨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虽然我们这一组大部分都是90后,但是大家的精湛技术和有条...
3
2023 - 12 - 22
今日冬至 | 新阳后,便占新岁冬至简介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习俗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羊肉汤吃汤圆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医圣张仲景...
4
2025 - 04 - 05
圣境响韶音,清明祀圣哲。4月3日,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在曲阜尼山举行。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包括“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尼山清明诗歌会”“学童启蒙开笔礼”“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活动。  上午九时,在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导引下,肃立在尼山孔庙智源溪桥前的领导和嘉宾们整理衣冠,开始沿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孔子儒学促进会会长、原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主持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垂长先生担任主祭官;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崔加清先生恭读祭文;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孔子博物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驻曲单位代表、各省市孔子后裔代表、社会各界代表依次敬献花篮;所有参礼嘉宾集体向至圣先师行鞠躬礼,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上午十时,领导和嘉宾们来到尼山书院前,参加了乙巳年尼山清明诗歌会,伴随着悠悠雅乐,曲阜师生代表吟唱《诗经·小雅·鹿鸣》等广为流传的经典诗篇在书院上空回荡,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礼敬先师。多位朗诵艺术家满怀激情朗诵诗词,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缅怀先师。    上午十时三十分,领导和嘉宾步行至夫子洞广场,参加“鸿蒙圣开-乙巳年学童启蒙开笔礼”仪式。主要有自正衣冠、礼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坤灵...
5
2020 - 03 - 02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周记(一)说明由于黄冈疫情依旧严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原有的《抗疫日记》栏目改为《抗疫周记》;我们将选取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门弟子马文浩的在一周内的工作感触与记录,于每周周天推出。编者按生命的美好,在于他的永不服输;人性的光辉,在于他的无私奉献。山东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奋勇挺进“大别山”,在湖北大地上,谱写着抗疫战歌!2020.2.26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两个病区合并后,重症患者数量也多了一些。在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插管(呼吸机气管插管、双侧胸腔引流管、导尿管、鼻肠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而且病情不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患者去做胸部CT。CT科室距离我们病区较远,途中需要转运多次电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管,或者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对于患者和我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护理团队几乎全员上阵,携带了大量便携设备和药品,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束后,队员们大汗淋漓,浑身被汗水浸透,实在是有些劳累。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患者们的面容,想起家人、领导、同事们的嘱托与鼓励,又让我们重新充满了斗志,再次整装上阵。△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所幸,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壮大,扩充到了十一人(含一名护士长),其中包括五名男生。我们...
6
2023 - 01 - 14
今日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一,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习俗一、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二、扫尘土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
7
2023 - 03 - 06
安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本文由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所著,记叙了“我”求学于安作璋先生的种种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对于安作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师生情。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安先生的向慕,始于本科期间。这要从我的读书经历说起。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的我,对历史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爱好。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文革”中的农村中学完成,谈不上文化课学习。1974年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资格上高中(当时高中按照家庭成份推荐入学,地、富、反、坏、右是黑五类,黑五类子女没有推荐资格),只能回到生产队作一个“半劳力”社员,务农半年后,在先父学生的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到离家40华里的农河中学读高中。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农业机械(当时主要是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倒是学了一些,其他文化课实在是不堪一提。对于历史只是在“评法批儒”过程中,接触过片段,知道一些所谓“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根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简称)上的评法批儒...
8
2023 - 02 - 19
今日雨水 | 润物细无声雨水简介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当天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习俗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