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筑(一)

日期: 2024-01-28
浏览次数: 63

曲阜,有许多让我们感到骄傲的地方,这里有多类文化资源,其中古建筑是曲阜尤为重要的突出亮点。广为人知的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孔庙,天下第一家——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等等;还有颜庙、周公庙、少昊陵、尼山书院、洙泗书院等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阜还有历史上已失的许多古建筑不太为人所知,这些建筑,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建筑符号意义。如中国历史记载中的第一座宫殿——大庭屋庐;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座台榭——牛首亭;西周时期鲁国的宗庙——鲁太庙;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灵光殿;宋代最著名的道教建筑群——景灵宫等等。这些已失的建筑或建筑群,有的仅有遗址可循,有的只有通过文献记载的碎片链接才能知道它们曾经确实地存在过。

一、大庭屋庐、大庭氏之库


大庭屋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建筑物,它始建于传说时代的太昊时期,太昊的“昊”字从日从天,谓日出光明之意,为东方“太阳”部族崇拜的领袖。故《帝王世纪》云“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世称太昊”。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作将太昊、伏羲连称,视为一人,后世便合二为一,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即太皞也。”《淮南子·天文训》称:“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淮南子·时则训》又说:“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不难看出,太昊处于东方是无可置疑的。

刘道原《资治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这是大庭屋庐曾经存在的直接证据,如果《资治通鉴外纪》存疑的话,可以对比其他文献资料:《左传·昭公十八年》载:“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 梓慎是当时的鲁国史官。杜注曰“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孔颖达疏曰:“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暂且不论“大庭氏”属于太昊还是属于炎帝神农氏,起码能够说明:

第一,大庭氏为古天子之国名。已故历史学家、原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论证大庭义为太帝,太、大义同,庭、帝音转,太帝亦称大庭。大庭氏之国为文献中能够明确地域关系的第一个具有国家性质的氏族集团,《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孔疏引服虔说:“太昊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竹书纪年》也说属于太昊氏系统的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等等。记载太昊氏与龙有密切关系者,散见于先秦诸子的多种典籍。即使剔除神话的外壳,也不能不使人感悟到太昊伏羲氏确曾在东方建立过一个庞大的龙氏集团。这个龙氏集团就是所谓的大庭氏之国。先有太昊伏羲氏为都,后由炎帝号神农氏继之,证据可见《帝王世纪》:“神农又营曲阜。”《春秋历命序》:“炎帝号大庭。”《郡国志》曰:“神农自陈徙于此,昔大庭阪。”直接说明炎帝所都之地昔为太昊大庭氏之阪。“大庭”之名在曲阜传承已久,宋代所绘《鲁国之图》上,在曲阜东北有大庭乡与鲁国故城比邻。

第二,《通记》亦以大庭为炎帝之号,并说“鲁有大庭之库在曲阜”。《路史》注:“库在鲁城中曲阜之高处,今在仙源县(宋时因曲阜为黄帝出生地而由皇帝钦赐改名仙源县)内东隅,高二丈。”至于大庭氏之库在宋代时作何用途,暂时尚无资料可征,从《左传·昭公十八年》 “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可知,这一建筑物名称至少延续了从春秋到宋代的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从文献资料的对比来看,大庭氏之库的前身应该是大庭屋庐,当为大庭氏之国的宫室或宫殿,因为此建筑为有史以来所见于记载的最早建筑,为纪念这一最早的“古天子之国”建筑发明创举,鲁国将其“作库”,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建筑符号标记。诚然,这个建筑符号给我们留下的资料实在太模糊了,大庭屋庐仅仅是一个建筑名字,大庭氏之库也仅仅知道一个高度“高二丈”,然而,它记述了中国最原始的建筑符号在曲阜这一历史事实,同时揭示出曲阜是我国原始文明记忆符号的承载区域。

图片


BLOG / 相关微博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6
《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现场。  6月22日上午,《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暨课题学术研讨会在曲阜机关招待所开幕。丛书课题组全体成员,王学仲的夫人曹凤珍、画家于志学、吴泽浩,书法家张仲亭等彭门创作室导师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中,《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各出品单位、协作单位领导分别作了发言,最后由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副主编王立玲宣布《中华传统礼乐丛书》正式启动。在接下来三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  据悉,《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联合主编,集聚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并特邀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由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
2
2018 - 12 - 27
近期,彭门创作室、中国孔子网招募一线名师在圣城曲阜以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段教科书为范本开展示范教学,近日更是走进了孔子诞生地——尼山圣境录制示范教学视频。尼山是孔子诞生地,孔庙、书院、大学堂、孔子像营造出浓郁的儒家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在此进行录制,既是追溯滥觞、正本清源的行动,也为示范教学融入了儒家祖庭独特的文化格调。此外,依据课程内容,策划组和摄制组在曲阜选择了不同的文化景点进行录制,圣城气派、传统经典、名师讲解汇成了一股强烈的国学教育热流。据悉,此次示范教学视频录制由彭门创作室和中国孔子网领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委全程监制,彭门讲师团吴兆灵、颜保华、朱宁燕、姬晓灿、王新莹、束天昊等十余位名师担任主讲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的拍摄旨在解决一线教师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门新课程不知如何开展教学的难题,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号召,真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据了解,七、八两个年级的示范教学视频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九年级预计明年春季完成录制,届时将正式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教学视频,以飨广大使用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的一线师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
3
2020 - 08 - 23
彭门创作室召开《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中期调度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8月22日至23日,彭门创作室在市机关招待所召开《中华传统礼乐丛书》课题中期调度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主持,各分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前期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创作安排。孔子研究院院长、彭门创作室导师杨朝明先生作为丛书顾问对前期编写工作表示肯定,并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教授、高尚举教授,孔子博物馆文博专家孟继新先生、刘岩先生,及各分册主要创作人员、课题联合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共计8卷,分别从国家祭典、人生礼俗、服饰通考、音乐通考、民间祭祀、行业祭祀、节庆礼俗和家族礼制等层面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进行了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彭门创作室积极发掘传统礼乐文化,对于提升国人历史认知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5
2024 - 01 - 14
王学仲先生是当代全能型的书画家,其书法功底深厚,尤长于行草书,兼善山水人物花鸟,画画以山水为主,作品豪放雄健,跌宕多姿,他一生不争名,不图利,学风务实,严谨守身,境界超凡。王学仲(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门创作室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黾学”学派创始人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王学仲先生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的画不受成法和自然形象约束,造境奇绝、优美,洋溢着一种飘逸的轻松感。他的山水画“款式”很多,繁密葱荣,疏落款款,清新亮丽,粗野豪壮,但不管画哪一种,在他神笔一挥,便可“统领”笔墨,潇洒写出,拙朴野逸,大有使观者心醉神迷之艺术魅力。王学仲先生的艺术誉满国内外,但他的成才经历却是艰辛而漫长的。1925年10月23日,王学仲出生在山东省滕州市宁家村一个书香人家。5岁那年就跟着教书的父亲上学,开始学写毛笔字,一直练到17岁,其中还到处拜师访友学习绘画。后来,王学仲考取了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齐白石、黄宾虹等名师大家学习书画。1946年夏天,中国书画名家徐悲鸿先生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王学仲的才华得到了徐悲鸿先生的赏识,在徐先生的鼓励下,王学仲来到北平国立艺专深造。王学仲先生在艺专新生报到的那一天,有几幅书诗画一体的作品引起了徐悲鸿校长的关注。徐校长...
6
2024 - 03 - 09
《走进孔子(中英文)》建设座谈会召开为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影响力,3月2日,由孔子研究院主办、《走进孔子(中英文)》编辑部承办的《走进孔子(中英文)》期刊建设座谈会在孔子研究院召开。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拓展优质稿源渠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展开交流探讨。大家充分肯定了《走进孔子(中英文)》在过去两年中取得的成绩,并围绕贯彻落实“两创”要求,就刊物定位、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海内外影响力等方面相继发言,希望刊物可以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办刊方向、体现时代精神、注重传播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工作。“青瓷百咏”特展在浙江开展      3月3日,“如瓷·出色”百名非遗传承人“青瓷百咏”暨青瓷文创特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展。此次展览以兰花为主题,由100名青瓷非遗传承人创作100件青瓷兰花作品,将非遗文化与家风文化相结合,展现“瓷兰气韵、君子如兰”的文化气息和“耕读传家、孝廉传世”的厚重家风。  此次展览主题为“青瓷百咏”展。100名青瓷大师把以“兰”为主题的百首诗词、百幅书法、百幅绘画、百方印章、百幅拓片作为素材,二次创作出100件青瓷作品,托物言志、以文化人,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展览还平行展出“兰花百咏”诗书画印,即以“青瓷百咏”作品为素材,由来自全国的实力派名家创作100首诗词...
7
2024 - 07 - 13
从“春不老”扯到“金学”话先从“春不老”说起。《金瓶梅》小说中提到过这一种菜的名字,我的老家在鲁南,山东南部把“春不老”后加“子”字,叫“春不老子”。为什么叫“春不老”呢?这是指春天的小白菜不像秋天的大白菜那样得到长足的生长,要到长老了、成熟了再吃,趁春天吃这种嫩白菜,与大白莱的季节、味道都有区分之故。这就引出一段戏文,就是先要知道写《金瓶梅》的人是谁,然后才好知道作者是哪里人,讲的是哪地方话,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了好多北京话。以前推测《金瓶梅》为明代的文人王世贞所作,王世贞是江苏的太仓人。近年研究者因为《金瓶梅》的署名叫兰陵笑笑生,兰陵在明代属于现在的山东峄县,那里以出现过李白夸赞的兰陵美酒而出名。加上书中有不少的鲁南方言,就又把作者推定为明代出的一位才子贾三近,当然还有不少论据。如果贾三近讲的地方话和我所讲的一致的话,那就是“小白菜”而非“雪里蕻”,在峄县径称“雪里蕻”为“雪菜”或“腊菜”。可惜这部小说的53至57回,是江苏人用吴语补成的,清代的沈德符就笑话这五回写得不伦不类。《金瓶梅》把明代社会的风物人情,典章制度,建筑服饰,器物饮食,写得细致入微;特别是语言细腻,娓娓动听,人物刻画入神,我想假如没有《金瓶梅》的产生和影响,就不可能引导出一部伟大的《红楼梦》来,这是照耀明清两代的两部大奇书。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代的大百科全书,那么《金瓶梅》就应是反映明代的大百科...
8
2024 - 07 - 13
从中国历史分合谈治乱之道我中华为炎黄胄裔,立国亚洲,具五千年文明历史,以三皇为帝祖,以神龙为象征,以玄黄为肤色。禹铸九鼎,分职九州,方域贡物,早已形成中国人爱统一、颂治平的心理素质。因为禹甸舜土,为我们的世代人民树立了一个和平安乐而统一的国家榜样,而在当时即有献曝击壤之民,传为历代歌颂统一升平的佳话。在每逢国家阽危,国祚存亡的危急关头,都有诤臣义士,挽狂澜于未倒,所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作为救亡图存的最强者。因此中国历经千灾万劫而不隳金身,就是由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凝铸力,不管是外侮侵略还是内乱袭来。炎黄子孙凭借的即是炎帝赋予的血统,轩辕秉承来的脊梁,共工触不动的天维地柱精神。共同的哲学文化之维系,使中华子孙,绳绳相继,宛如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与信仰,欢聚于一个民族大家庭之中,共同生息繁衍,彼此关爱尊重,以至万纪亿世而保持各民族和睦团结,数千年的向心而不涣散之力量。我国版图辽阔,民族繁多,综观数千年多变之历史,其间风云变幻,忽分忽合,但其总的规律却是乱极思治,离而思合,战而思和,分久必合,最终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炎黄血脉不变,真是血浓于水,骨坚于柴。无论汉、满、蒙、回、藏以及诸多民族,历史上出现了若干争端,而仍能亲和相依,宛然似一个磁场,一块磁铁,紧紧吸引在一起,一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即从黄帝与蚩尤之战算起,中国内部之战争迭起,但...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