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

日期: 2018-09-17
浏览次数: 2551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


《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

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两幅画的画面布局,人物安排,人物形象,画幅大小,大体相同。

其一,绢本浅墨,纵143厘米,横76厘米,工笔淡彩。中为孔子礼冠宽衣、博带、乌履,方面满须,二目平视,手叉胸前。颜回、曾参二人头着巾帻,侍立于孔子身旁。三人衣袍上,满书蝇头小楷,内容为一部《论语》。在画幅的左下方,落有款署“大德二年四月望日,吴兴私淑弟子赵孟頫谨绘”。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鉴定为元代作品,九十年代被鉴定为明代作品。

其二,绢本浅墨,纵142.5厘米,横83厘米,工笔淡彩。孔子居中,颜回居右,曾参居左。三人衣纹用淡墨勾成线,线上书小楷,文为半部《论语》。《阙里文献考》记曰:“行教像从二弟子,衣褶书《论语》半部。”此图被鉴定为明代作品。

《三圣图》中主要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 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做人准则和人生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阶层的人;他的智慧之光,辐射了中国人心灵的每个角落。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有着千古不灭的光辉一页。他传承了古代文明,创立了儒家学派,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奠定了思想基础。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普遍尊崇,历代统治者根据孔子行为事迹,参照《谥法》等,给予孔子许多封号、谥号。统治者还常常出于自己的观念,对孔子的封号、谥号经常变动。因此,孔子的封谥号也一步一步地提升。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礼记·檀弓上》记:“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郑玄注:“尼父,因其字以为之谥也。”

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只是敬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谥号。今人杨伯峻认为,此时哀公年尚幼,“不过二十余耳,于一七十余老翁,宜其以父称之。”(《春秋左传注》)

“父”,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后人亦有将孔子称为“孔父”者。《后汉书·申屠刚传》:“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诫,老所慎。”晋王坦之《废庄论》:“孔父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颜子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

应当说,孔子真正的封谥号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恢复公爵,号“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取消其封号,尊孔子为“先圣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武则天执政时,又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其地位与周天子“武王”“成王”相同。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玄圣”二字出自《庄子·天道》:“玄圣,素王之道也。”《后汉书》始以玄圣称孔子。又春秋纬《演孔图》云:孔子母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

元武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帝海山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世宗朱厚熜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世宗福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政府派员祭祀孔子时,祭文中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至圣”二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三圣图》中,居孔子右边者是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其父颜无繇为孔子的早期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颜回家境贫寒,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他终身追随孔子,未仕。颜回为人聪慧好学,内向沉静,严谨勤奋。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以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著称,却坦率地承认:“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也很同意,“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可知颜回确有过人的天资。

在孔子弟子中,孔子独赞颜回“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知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孔子还称他为“语之而不惰者”(《论语·子罕》)。对孔子的教诲,他“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然而,因其寡于言辞,不善表现,却又往往给人以愚钝之感。孔子说颜回给他的初步印象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继而发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回的“不违”,并非不能理解发挥,并非没有思索所得,只是不喜外露。

颜回以德行修养著称。孔子曾对弟子做过基本估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颜回被列在德行类的第一位。他努力实践孔子倡导的仁礼统一的精神,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孔子回答颜回问“仁”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恭敬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颜回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无论何种境遇,都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持“道”乐“道”。后宋儒称此为“孔颜乐处”。颜回有崇高的志向,曾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但又不愿自我夸耀。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对于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孔子以及后儒都赞扬不已。如《易·系辞下》云:“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和,知之未尝复行也。”

他与孔子之间师生情谊常为后世传颂。他十分崇敬孔子思想,赞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他尊师如父,紧紧追随孔子,当年少正卯与孔子争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论术·讲瑞》)匡地被围,孔子与颜回一时走散,孔子便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答以“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 。(《论语·先进》)还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并引他为唯一之同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颜回不幸早死,这使孔子十分感伤、惋惜,直呼“噫!天丧予!天丧予!”且违背“节哀”的丧礼规定哭之甚恸,当从者提醒“子恸矣”时,孔子回答“非夫人之为恸而谁矣?”(《论语·先进》)颜回之死在孔子弟子中也引起巨大悲哀,他们竟违背老师的意旨破例厚葬了颜回。汉时传说颜回早夭的原因,“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东汉王充斥之为“虚言”(《论衡·书虚》)。其生卒年与寿数历来有多说。有寿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四十一等诸说。今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颜回“少孔子三十岁”推算其生年当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其寿数,依据李锴《尚书》、毛奇龄《经问十二》、刘宝楠《论语正义》、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定为四十一。则其卒年与《春秋公羊传》、《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相合。

颜回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后人将其与师并称“孔颜”,尤成为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典型人物。汉代祭祀孔子时即祭祀颜回。唐贞观二年(628年)尊之为“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尊为“复圣”。他除作为“四配”之一,从祀孔子庙之处,还专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复圣庙(亦称颜庙)用来祭祀他。

《三圣图》中,居孔子左边者是曾参。

曾参为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据《阙里志》《济宁州志》记载,曾子的先祖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曲烈封于鄫,《春秋》记载,鲁襄公六年鄫国为莒国所灭,鄫世子巫公逃奔鲁国,三传而至曾子的父亲曾点,已降为平民。曾子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境贫寒。《庄子·让王》谓曾子“緼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一身破旧褴褛,满面饥病菜色。

曾参为人质鲁,却勤奋好学,卓有成就。《韩诗外传》载,他曾在莒国为吏,“得粟三秉”,赖以养亲乐道。父母死后,“南游于楚,得尊官焉。”一生主要致力于学道修身,收徒讲学,成为著名儒学大师。

曾参把儒家的最高品格“仁”的实现,作为自己至上的追求,忠诚的责任,人生的境界。《论语·泰伯》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公孙丑下》记:“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曾参平日非常谨慎小心,绝不超越自己所应取的活动范围。他还有“内省”和“慎独”的功夫。《论语·学而》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每天都要多次省查自己。关于“慎独”,他认为,首先要“诚意”,从思想上用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即便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像有许多眼睛在盯着你,许多人的手在指着你的时候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曾参的品德还突出表现在“孝”行上。孔子弟子中在“孝”的方面表现突出的,除了闵子骞之外,就是曾子了。但是,就其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则曾参远远超过闵子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他信奉“慎终,追远,民德厚矣”。(《论语·学而》)提倡“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尸子》)

关于曾参为孝的故事,记载很多。《孔子家语·六本》记云:“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抚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这段故事,是记载他老老实实忍受父亲斥责和痛打的情况。他遭到父亲痛打,一直到休克也不逃跑,苏醒过来后,还去问父亲,是否因打自己受劳累而使身体不好。进而还操琴唱歌,以向父亲表现自己并没有因挨打而影响身体健康。《新语》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这就是说,他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对父母是无微不至地照料。

曾参后来授徒讲学,弟子众多,据其弟子沈犹行称“从先生者七十人”(《孟子·离娄下》)。相传他为思、孟学派的鼻祖,在孔子以后的儒经传授上有重要地位。《汉书·艺文志》儒学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大多是阐发关于“孝”的观念。《史记》记他作《孝经》,实为其后学所作,成为曾子一派的典籍。

从西汉起,曾参在封建社会内即有很大影响。南宋朱熹认为《大学》为曾子及其门人所作。汪晫取大小戴礼记等,辑为《曾子全书》,凡十二篇。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赠“曾参为太子少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郕侯”,政和元年(1111年)改“武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郕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郕国宗圣公”。明世宗改称“宗圣”。配享于孔子庙,主祀于宗圣庙(曾庙),为“四配”之一。

很显然,《三圣图》是一幅崇儒之作。作者应当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忠实践行者。画中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颜回、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儒家学派的伟大旗手。更为奇绝的是,作者不惜毫耗精力,在图中三位人物的衣服上满书小楷,文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

款署赵孟頫的《三圣图》,是在三人衣服上用淡墨打成0.4厘米的界格,然后在格内用蝇头小楷书写了《论语》的全文,起首句“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在孔子左肩上。另一幅《三圣图》,人物的衣纹,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再在线上,用小楷书写了半部《论语》。

凡观看过《三圣图》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三圣图》作者的创作才能,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不但把儒家的始祖孔子和儒家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颜回、曾参,集中绘在了一幅画中,而且还把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达到了书画和谐统一;在思想上,得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表现。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把《论语》融于画中,这是作者创作《三圣图》时的初衷和主导思想。《三圣图》的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天衣无缝。

大家知道,《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

《论语》一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论语》书名一般认为由编辑论纂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是指孔子遗言而被后世诸儒讨论,或对孔子有条理地论述自己的话的记录。《论语》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的影响。

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齐论》和古文本的《古论》三种。三者篇数不同,文字也有差异。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约一万二千字。篇名皆取自每篇首章中的二三字。全书文体采语录体,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章节简短,每事一段,既不前后相属,也无长篇大论,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论语》的内容广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民族、天道观、认识论等各方面。

在政治方面,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强调等级制,主张正名分,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罕》)主张以“德”与“礼”治理国家。

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学思结合,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在礼仪方面,反对违反周礼的僭越行为。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佾乐舞,大夫用四佾乐舞,而鲁国季氏身为大夫,却用八佾,孔子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在经济方面,反对新兴的富有者。鲁国季氏大力开垦土地,富过周公,孔子弟子冉求给季氏当家臣,不仅不予劝阻,反而帮助聚敛,孔子要求其他弟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论语·先进》)

在文学方面,主张文学对社会和政治发挥作用,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在民族方面,主张不用武力征讨弱小民族,而用舜禹格有苗之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在天道方面,孔子相信天命。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弟子说他“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但怀疑鬼神,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方面,主张上智下愚,生而知之。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论语·季氏》)

通观《论语》,言“天”的,共二十处。言“天命”有三处。“礼”在《论语》中共七十五处,反映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仁”在《论语》中凡一百零九次,表现其“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统率“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诸道德观念。

《论语》中用大量篇幅谈论以“君子”为修养的标准人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修己以敬”(《论语·宽问》)。而其理想人格即是“仁”与“智”的统一。孔门弟子认为孔子即是仁智统一的体现者。孔子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认为此“夫子自道也”。(《论语·宽问》)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的散文作品,形式上或问答,或自白,简练生动,含蓄有致,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虽然是以对话议论为主,但能传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甚至是性格特征。《论语》中有许多话包涵深刻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这不仅颂扬松柏的坚贞不拔的性格,同时也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不仅是对流水奔逝的感慨,实际包括有对时光易逝的忧虑;又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等都具有格言的性质。

东汉时期,《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唐代为“十二经”之一,宋代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孟子》与《论语》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自汉代以来,便有许多人对它加以注释,故注释之书非常多。汉人注释皆已亡佚,惟敦煌、日本发现唐写本残卷郑玄注,保存较多。此后注疏者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实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论语》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私人著书的开始。汉武帝独尊儒学后,《论语》的地位日益提高。《论语》的三种传本在官府都有人传授。汉元帝时张禹为太子讲授《论语》,其所编的《张侯论》,随太子继位(是为成帝)其地位益尊。此时,《论语》被视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赵岐《孟子题辞》),即达到五经非《论语》则无以运行的地步。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把它合为“四书”刊印。元延祐年间复科举,以《四书集注》试士,此后《论语》文句变为八股教条。如康有为所说:“盖千年来,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皆奉《论语》为孔教大宗正统。”(《论语注》)

《论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论语》的简朴精炼的文句结构与写作方法,也关涉到后来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以《论语》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渊源甚为久远。自古至今各种注本约有三千余种,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像《三圣图》这种把《论语》融于图画之中的表现形式,还是很少见的,它确实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这种表现形式,正是《三圣图》的特别之处和可贵之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这两幅《三圣图》中,有一幅是只写了半部《论语》的。为何只写半部?面对这个谜,我们不妨做一下分析:第一,在这幅画中,《论语》是写在衣纹上的,因衣纹容纳的字数有限,故只写了半部《论语》。第二,这可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然,这种安排应当是有深刻的创作目的。如果解释清楚这种目的,应当追溯到宋代初年。

宋代,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官方哲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代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是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宋代帝王和文武百官视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历百代而常新。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读经书手不释卷,终日伴随《论语》,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对赵普是这样说的:“宋,蓟人,字则平。初事太祖为书记,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太宗时拜太师,封魏国公,历相两朝,决事如流。普初寡学术,太祖劝以读书,自是手不释卷。尝谓太宗曰:‘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了崇尚孔子、崇尚儒学最强有力的声音。《三圣图》的作者正是以这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创作主线,将“半部《论语》”这一主题,很巧妙地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在构图上,《三圣图》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三圣图》的主要人物是孔子,因此,作者把孔子绘于画幅之中央,且比右边的颜回、左边的曾参,更高大、更突出。这样,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就明显地区分开来。

从人物的神情相貌上,《三圣图》的作者把握得也非常到位。在图中,我们看到的孔子是一个充满睿智神情的形象,他缄默、谦逊、广阔、深沉……而在颜回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他那聪慧、好学、尊师、安贫乐道、顺从自然的性格。在曾参身上,则较好地突出了他谨慎、沉静、忠诚的品德。

《三圣图》的衬景,是一株苍茂古朴的松树。树干从画之右侧伸进画面,苍茂的松树枝叶,如华盖般布满画之顶部。这一衬景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点衬之笔,而是《三圣图》作者的又一精心安排。这一安排与画中人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联系。

松树和柏树同属耐寒树种,四季常青。一个真正的君子是要像松柏一样,能经得住风霜雪雨的严峻考验。孔子对松柏的性格特别赞赏,并借此以言志。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凋,有伤感之义。凋在众木之后,曰后凋。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岁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乱世识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

我们观赏一棵古松,到聚精会神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人性所景仰的品性移注到松里,并从松中感悟出做人的道理。中华民族艺术史上写松竹梅兰的诗画,都从孔子的这一箴言生发。

孔子以松柏之后凋比喻人生。人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能考验出自己的气节来。一个人立志并不难,人人可得而立之。然而,立志不是说空话,关键在于守志。那就要终身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奋斗。那要像松柏一样欺雪凌霜,傲然挺立,以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这就是《三圣图》中以松树作衬景的真正意义。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3
点击次数: 528
孔子观欹器图孟继新  《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中欹器三个,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于腹中部,以铜链悬于横木上。中水半满,正立;左无水,右斜;右满覆。器架左立守庙人,手提木水桶,器架前右立四人:孔子居中,孔子身后两人,孔子前一人向孔子躬身施礼,应为子路请问持满之道。画面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每行十一字。文为《孔子家语...
2018 - 09 - 17
点击次数: 2551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两幅画的画面布局,人物安排,人物形象,画幅大小,大体相同。其一,绢本浅墨,纵143厘米,横76厘米,工笔淡彩。中为孔子礼冠宽衣、博带、乌履,方面满须,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165
唐初四家的人与书原刊中国书法导报2003年12月24日\31日连载作者 \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每观唐初四家的书法作品,都有情不自禁之感觉,想到书如心画的道理,赏之有兴。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单纯而意蕴丰富的意钟爱艺术,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技术性和形式感。因此,它是风雅、斯文、高洁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光有艺术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要表现人的情感。作为一件成...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86
张仲亭现象举要            ——观《张仲亭书论语》有感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近年来,张仲亭书法得到了书法界、社会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包括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均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书法理论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72
宫 音 雅 韵——观张仲亭先生书法展有感   彭庆涛    泉城的山,泉城的水,泉城的一草一木,都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挚托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沉淀出来的诸多的文人墨客又都给予济南留下了诸多的翰墨瑰宝和艺文辞章,构成了济南泉文化的基本构架。反过来,济南的泉文化又感召着历史上的文人雅士...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115
黄 钟 大 吕------吴泽浩先生艺术思维解析   作者:曲阜孔子博物院副研究员 彭庆涛 吴泽浩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密切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了,甚知先生的为人和品格。襟怀旷达、勤奋求索、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是先生的基本性格,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是笔墨酣畅、大气贯流、气势磅礴、意韵无穷。察先生人与画,无不和谐相通,气象一贯。在与先生长时期的交往中,发现先生的艺术成...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25 - 04 - 05
圣境响韶音,清明祀圣哲。4月3日,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在曲阜尼山举行。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包括“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尼山清明诗歌会”“学童启蒙开笔礼”“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活动。  上午九时,在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导引下,肃立在尼山孔庙智源溪桥前的领导和嘉宾们整理衣冠,开始沿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孔子儒学促进会会长、原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主持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垂长先生担任主祭官;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崔加清先生恭读祭文;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孔子博物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驻曲单位代表、各省市孔子后裔代表、社会各界代表依次敬献花篮;所有参礼嘉宾集体向至圣先师行鞠躬礼,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上午十时,领导和嘉宾们来到尼山书院前,参加了乙巳年尼山清明诗歌会,伴随着悠悠雅乐,曲阜师生代表吟唱《诗经·小雅·鹿鸣》等广为流传的经典诗篇在书院上空回荡,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礼敬先师。多位朗诵艺术家满怀激情朗诵诗词,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缅怀先师。    上午十时三十分,领导和嘉宾步行至夫子洞广场,参加“鸿蒙圣开-乙巳年学童启蒙开笔礼”仪式。主要有自正衣冠、礼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坤灵...
2
2020 - 03 - 02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周记(一)说明由于黄冈疫情依旧严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原有的《抗疫日记》栏目改为《抗疫周记》;我们将选取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门弟子马文浩的在一周内的工作感触与记录,于每周周天推出。编者按生命的美好,在于他的永不服输;人性的光辉,在于他的无私奉献。山东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奋勇挺进“大别山”,在湖北大地上,谱写着抗疫战歌!2020.2.26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两个病区合并后,重症患者数量也多了一些。在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插管(呼吸机气管插管、双侧胸腔引流管、导尿管、鼻肠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而且病情不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患者去做胸部CT。CT科室距离我们病区较远,途中需要转运多次电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管,或者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对于患者和我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护理团队几乎全员上阵,携带了大量便携设备和药品,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束后,队员们大汗淋漓,浑身被汗水浸透,实在是有些劳累。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患者们的面容,想起家人、领导、同事们的嘱托与鼓励,又让我们重新充满了斗志,再次整装上阵。△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所幸,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壮大,扩充到了十一人(含一名护士长),其中包括五名男生。我们...
3
2021 - 02 - 04
今日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一,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习俗一、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二、扫尘土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
4
2020 - 03 - 06
安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本文由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所著,记叙了“我”求学于安作璋先生的种种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对于安作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师生情。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安先生的向慕,始于本科期间。这要从我的读书经历说起。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的我,对历史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爱好。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文革”中的农村中学完成,谈不上文化课学习。1974年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资格上高中(当时高中按照家庭成份推荐入学,地、富、反、坏、右是黑五类,黑五类子女没有推荐资格),只能回到生产队作一个“半劳力”社员,务农半年后,在先父学生的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到离家40华里的农河中学读高中。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农业机械(当时主要是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倒是学了一些,其他文化课实在是不堪一提。对于历史只是在“评法批儒”过程中,接触过片段,知道一些所谓“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根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简称)上的评法批儒...
5
2021 - 02 - 18
今日雨水 | 润物细无声雨水简介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当天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习俗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
6
2018 - 08 - 27
5月24日下午,华文盛视(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强默,创意部副总监郑丽萍,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丹一行三人来到彭门创作室。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教授,合作导师孙永选、孟继新、刘岩教授,会见了来自北京的客人,并举行座谈。彭门讲师代表、彭门弟子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中,彭庆涛先生高度评价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文化创意、科技引领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对强默副总裁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彭庆涛先生就彭门的组成结构、运营模式、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完成的课题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希望能够和华文盛视不断增进交流,拓展合作。强默副总裁首先对彭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彭门的运营理念表示认同。随后,介绍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希望不断推进华文和彭门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会后彭门创作室工作人员陪华文盛视与中国孔子网领导一行游览了曲阜三孔文物景区,体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7
2020 - 03 - 25
彭门快讯 | CCTV—4《记住乡愁》节目组采访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六季聚焦孔子故里——曲阜古城。曲阜,地处山东西南部,春秋时期为鲁国都城,圣人故里,儒家发源地,被誉为“东方圣城”,素有“东方的耶路撒冷”之称。这座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是因为曲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正是孔子和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曲阜才能成为一个底蕴深厚、举世皆知的国际文明大都市。《记住乡愁》节目组为讲述着一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兴衰更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特别邀请了曲阜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讲解曲阜古城“万仞宫墙”的由来,并介绍了孔庙的建筑规制,而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彭庆涛先生在纪录片中也为我们一一解答,彭庆涛先生在提及四道引坊中的金声玉振坊时,说道:“‘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比喻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完美无缺,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知晓,金声玉振指的是学识渊博,才学精到的人,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圣贤,是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彭庆涛先生独到、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更容易走近孔子这个儒学巨匠,不断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魄,使儒家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曲阜古城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城一风采一城一传奇彭庆涛著名文博专家 彭庆涛,彭门创作室冠...
8
2021 - 03 - 22
出版说明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时代考卷,也是山东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为挖掘阐发、传播普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并列入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书系以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书系采用权威底本、精心校点、审慎译注,同时添加了权威英文翻译和精美插图,是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四书精装版△四书简装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经典阅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通过官方平台中国孔子网融媒体上线发布《论语》电子书。旨在满足广大读者数字阅览的新需求,让传统文化经典贴近生活,润泽人心。广大读者可登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APP、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在线免费阅读或图书下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 当当网链接图片来源于中国孔子网编...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