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欹器图

日期: 2018-09-03
浏览次数: 528

孔子观欹器图


孟继新

 

 

《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中欹器三个,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于腹中部,以铜链悬于横木上。中水半满,正立;左无水,右斜;右满覆。器架左立守庙人,手提木水桶,器架前右立四人:孔子居中,孔子身后两人,孔子前一人向孔子躬身施礼,应为子路请问持满之道。

画面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每行十一字。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这段题写在画幅上的文字,应当算是这幅画的一个解说词。文中除了详细地说明了欹器的作用外,还明确指出了欹器的所在位置,即在鲁桓公庙内。

鲁桓公,是鲁国的第十五任国君,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国君,从他即位到他死去,共十八年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在他身上发生的异乎寻常的事确实是太多了。

桓公的前任是隐公。隐公摄正十年,桓公已经长大。因此,隐公打算把国君的位置交给他,并让人在菟裘(今山东泗水北)建筑房屋,准备养老了。然而隐公没想到,突然萧墙生变,自己连命也赔了进去。

原来,鲁国宗室有一位公子翬,字羽父,此人一向恣意专行。隐公四年诸侯伐郑时,宋公使来鲁国乞师,隐公推辞了,他却固请以师会之。隐公十一年(前712年)为了求得太宰的官职,他又请杀掉桓公。当听说隐公欲还位于桓公时,羽父害怕了,便反过来向桓公诬陷隐公而请求杀掉隐公。

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与郑国人在狐壤作战被俘,被囚禁在郑大夫尹氏那里。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的祭主钟巫神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并在鲁国立子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寪氏处。羽父趁机使人刺杀隐公于寪氏家中,而立桓公为国君。以把弑君罪名推到寪氏头上,派人攻打寪氏,枉杀许多寪氏家人。桓公也没有按照国君规格为隐公举行丧礼。

桓公即位后,违礼的举动实在不少。按规定,诸侯新即位,在为去世的君主治丧结束后,应当去朝见周天子,天子按其原来的爵位赐以衣冠和圭璧等礼器,称为“受命”。东周时多改为派人向周王“请命”,周王则派人把册送去,谓之“赐命”。而桓公在位时没有请命于王室,直到桓公死后,其子庄公才派人“请命”于周天子,所以,直到庄公元年(前693年),周王才派荣叔册命桓公为合法鲁君。

桓公三年(前709年)春,桓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娶了齐女文姜。文姜为齐僖公女、齐襄公妹。她与其兄齐襄公有私情。《史记·齐太公世家》就说:“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僖公时,嫁为鲁桓公妇。”

桓公十八年(前694年)鲁桓公会齐侯于泺,与文姜一道至齐,“而襄公复通焉”。桓公听说后指责文姜,文姜便告诉了齐襄公。于是,齐襄公请桓公宴饮,酒醉之后,让大力士彭生送他回去,乘机把桓公害死。桓公死后,鲁人也无奈于齐,只是告于齐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及,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左传》桓公十八年)齐人便杀彭生了事。

桓公庙,是在桓公死之当年,即公元前694年,在鲁国设立的。这座庙一直存在到鲁哀公三年(前492年)才被大火烧毁了。

桓公庙遭大火时,孔子正带领着众弟子游离于陈国。

鲁哀公三年(陈闵公十年)五月二十八日,突然传来消息,说鲁国宫城发生火灾。大火从西边的司铎(官府名)烧起,越过公宫,殃及东面的宗庙。孔子在陈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有一种预感,“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左传·哀公三年》)他的这种推测很快得到证实。从鲁国传来确切消息,被烧毁的正是桓、僖之庙。

按照古代诸侯庙制,他们的宗庙都应该在四世以后及时毁掉,其牌位迁入太庙。桓公至当时的哀公这一代已十一世,僖公至哀公这一代已八世。由于当权的鲁“三桓”是桓公的后代,他们当权又始于僖公时,故桓、僖二庙被特意保留下来。对这种违背礼制的做法,孔子是不满意的。因此,他同陈闵公谈及此事时,把这次火灾看成是对非礼行为的一种报应。

可想而知,伴随着鲁桓公庙的这次大火,当年孔子带弟子进桓公庙所见到的欹器,也定会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所幸,当年之事,被后人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再后来,又被绘成图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面前的这幅《孔子观欹器图》,图文并茂,非常难得。

关于这幅画的作者,《阙里文献考》说:“观欹器像,明郭诩画。”认为这幅《孔子观欹器图》是明代画家郭诩的作品。

郭诩,明代画家,字仁弘,号清狂道士,泰和(今属江西)人。少时应科举,未终场即弃去,性耿介,致力于诗画,遍游名山,曾谓“画在是矣,何谱也!”(《画史会要》卷四)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樘征天下善画者于京师,欲予锦衣官,郭固辞不就。擅写意人物,笔势飞动,形象清古,有时信手拈来,辄有奇趣;兼工点簇花卉、草虫,亦写山水。

郭诩不但是画家,而且还是诗人,每喜在自己的画上题诗。《画史会要》所载,郭诩有题画诗云:“仰看青天小于席,茫茫万古如一日,世间无处可逃名,走入龙宫学吹笛。”又云:“流落人间四十年,并无人识是神仙,天涯地角无多地,只借洪崖一夜眠。”由此可见他为人不任羁束,避世逃名,性格狂放,又安肯入宫去做唯唯诺诺、曲意逢迎的锦衣官呢?

郭诩当时和江夏吴伟、北海杜堇、姑苏沈周俱以画名于世。

郭诩还自称是王守仁的门人,却比王守仁长三十五岁。这足以说明他对儒学大师王守仁的崇拜之情。

王守仁是一位明代心学集大成者。字伯安,浙江余姚(今余姚县)人。生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早年筑室阳明洞中,后曾创办阳明书院,故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他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后任职江西,因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及平定宁王之乱有功,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阳明学派”,在中国儒学史上影响甚大。诏从祀孔庙,称“先儒王子”。

王守仁主张“心即理”说。认为事物之理取决于心之理。断言心外无理、无物、无事,将孔子讲的“好古敏以求之者”解释为“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传习录》中)创“致良知”说,认为“良知”为人先天具有。认为“个个人心有仲尼”,“人人自有定盘针。”(《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指出孔子的“一以贯之”即“致其良知”,将孔子“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解释为“良知之外别无知也”。(《传习录》中)宣称致良知说,“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与杨仕鸣》)

王守仁还肯定“人性皆善”,良知就是性善。指出“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传习录》下),但认为在外物诱使下,人会昏蔽,要通过“存天理,去人欲”而复得“良知”。认为孔子的“人无远虑”中“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天理”(《传习录》下)。将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释为“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人心本自说理义”,“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人心安得不说?”(《传习录》上)指出圣人与凡人的区别,是圣人之心“纯乎天理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

王守仁的心学成为明中期以后的“显学”,加以王守仁主张因材施教,提倡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反对对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而“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并要“量其资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教约》)不仅其教育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而且其本人亲自施教,遂使一般士子学人“一时心目具醒,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三》)一时王学风靡天下,王门弟子遍及国中。

既然郭诩宣称自己是王守仁的门人,那么他肯定也是一位忠实的儒家信徒。在他手中绘出反映孔子生活的作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子观欹器图》虽然经《阙里文献考》考定为郭诩的作品。然而近有专家就画风、笔法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加之此画既无款识,又无印信,也无郭诩常见的题画诗,这就更增加了作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因此《曲阜县志》在记录这幅画时,对作者的身份仅记为“明代无名氏作”。

其实,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画的题材和内容。

《孔子观欹器图》是根据孔子入鲁桓公庙观欹器这一历史故事创作而成的。这个故事不但记录于《孔子家语》中,而且还记录在《荀子·宥坐》《韩诗外传》、《淮南子·道应训》《说苑·敬慎》等书中,只是在个别字上有所差异而已。

欹器,是古代的一种器具,制作很特别,倾斜易覆,“虚而欹”,注水于内,“中而正,满而覆”。据说该器多以青铜制造,但久已失传。据史书记载,历代有人仿制欹器,成功的不多。晋代的杜预虽有巧思,但制造欹器三改不成。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做成了,而实物一直没有流传下来。近人有研究复制成功者。

欹器,又称宥坐之器。《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唐杨倞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据说古人时常将此器置于坐,提醒人不要过与不及。

由此可见,欹器应当是一种具有警示性的器具。难怪子路在看了欹器的演示后,急忙向孔子请教:“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一口气说出了四条防止满而覆的方法和准则:“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荀子·宥坐》)

孔子认为,只有聪明却不显能,有功却不贪得,有勇而不逞强,富足却简朴谦逊,才能保住已得的盈满优胜地位。孔子称此为“挹而损之之道”。

这种警示性的设置,大概是鲁国的一个传统。据说,第一代鲁国国君伯禽到鲁就封时,就带来了一座用青铜铸造的金人,置于鲁太庙内。金人口有三道绳索缠绕,背刻有铭文,用以警示。

孔子早年赴洛邑观周礼时,进后稷庙,在庙的右陛前就见过这种金人。当他看过铭文后,极力夸赞这段话说得合情合理。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患,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纲罗。毫末不扎,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东野志·金人考》说:“孔子当年观金人,读斯文,悟出真谛。”

欹器与金人铭,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孔子谨慎谦让的思想,也体现了孔子做一名真正君子的准则,因此,才得到了孔子的首肯。其时,在孔子的言论中,类似这样的话还很多。

《论语·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已矣。’”

孔子认为,严肃而合乎于礼法的话,能不接受吗?但要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己意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分析一下他的真意才是可贵的。盲目高兴却不去分析它的深意,表面听从却并不去改正,这种人我对他没办法了。

孔子又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明白了;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否恭敬;说的话,要考虑是否忠诚;对待工作,要考虑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问,要考虑向人家请教;愤怒时,要考虑是否有后患;看见可得的,要考虑是否合乎于义。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这是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凌人而不舒泰。傲气是一种气焰,气焰会伤人误己。盛气凌人,妄自尊大,终会事败丢命的!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像梅花一样,苦寒之中仍绽放出一缕幽香,怡人性情,但却无肃杀之气。

“泰”与“骄”分别是一个人是否成熟,形之在外的两种形象。构成“泰”与“骄”的条件,不外乎事业有成、身居显职等。有智慧的人,将一切看得如过眼烟云,故能泰然面对名利。没有智慧的人,则会将现实当永恒,骄矜情绪随着他的地位、成就而凸显。《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记载了一则故事:晏子为齐国宰相,有一天,为他驾车车夫的妻子看到她丈夫踌躇满志,得意洋洋地替晏子驾马车。她丈夫回来后,她要求丈夫辞职,丈夫不解地问她原因,她说,晏子身长不满五尺,身为齐国宰相,名声显于诸侯,我看他坐在车上,意气内敛,举止泰然,不以为骄。而你身长八尺,只不过是个车夫,但我看你却得意洋洋,自以为骄傲,所以,我请求你辞去此职。这则故事,应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做了很好的诠释。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君子遇事是不争的。如果一定要争的话,那也就该像射箭一样。先作揖行礼,然后升到堂上较量。较量完毕,下到堂下,输的人要喝罚酒。这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

真正的胜利者,是不做无畏的争夺而有属于自己成绩的。真正的强大,也不是用压制别人来取得的。争强好胜,是成功的绊脚石。成功在于抱着纯正的目的,埋头认真地耕耘。孰高孰低并不重要,身心的健康和修养才是最关键的。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虚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君子在世,不贪求,不陶醉,知足常乐,无所束缚,行止随心。不必为一得一失去费尽心机,因此也不会劳心伤神。眼界不受局限,心胸自然开阔。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君子要言语谨慎,而做事要勤劳敏捷。才美不外露是难能可贵的,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如一口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围死水,有无风来,它都不起波澜。可有一天,我们渴了,站在那掬水来喝,才惊异地发现,这古井竟是那么深不可测,掬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澈,而那井水的味道 ,又是如此甘洌。

言语谨慎却勤于行动的人,就是一口古井,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辞、招摇的行动,却实实在在地做事。然而,风大的时候不起惊浪,无风的时候自然平和。能说善道的人不一定渊博,沉默寡言的人不一定贫乏,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学问和内涵。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件事应该畏惧。畏惧天命,畏惧有德行的人,畏惧古代圣哲的遗训。愚者,不知天命,所以他不敬服,轻蔑有德行的人,亵渎圣哲之言。人性在智慧不成熟时,对人、事、物所表现的“无畏”,与智慧成熟后,对“天命”“大人”“圣人之言”的敬畏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用感官决定对人、事、物的好恶;后者则是用智慧体悟己与人、己与物之间的互存之道。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因为不知道老虎会吃掉他。智慧不成熟的人,亦不明白违背天命,轻蔑有德行的人,凌辱圣人之言。这是把自己放在死亡之谷边睡觉,随时会在一觉中醒不过来。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相处,谨守中和,不会盲目逢迎别人的意见,只是道义的认同;愚者与人相处,惟利是图,相同则合,相异则分,只是利害的认同。“和”在《论语》中出现过八次,在其他言论时含有“和”的意境也不少。最能体现“和”的意义,要算《中庸·首章》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是孔子把从自然看到的和谐原理移到人的身上,使之显得体用合适。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重新移回到《孔子观欹器图》上来,再来重新观察一下整个画面。

可以肯定地说,画家是在深入研读了儒家经典后,尤其是深刻揣摩了《孔子家语·三恕》上的话后,才开始创作这幅画的。画中欹器被摆放在了突出位置,体现了欹器的重要性;其演示的三道程序,也很好地、完整地描绘出来。

画中孔子,身穿长袍,神态安详。子路躬身请教,恭恭敬敬。另外两弟子紧随孔子身后,似有所思。人物造型生动自然,笔墨技法纯正娴熟。

应当说,每当我们站在这幅画的前面时,不仅是受到了一次古代绘画艺术的熏染,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先哲的教诲。这时,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亲眼观察欹器的“空则斜,中则正,满则覆”的规律,也聆听了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导;知道了“守之以愚”“守之以让”“守之以怯”“守之以谦”的道理。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3
点击次数: 528
孔子观欹器图孟继新  《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中欹器三个,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于腹中部,以铜链悬于横木上。中水半满,正立;左无水,右斜;右满覆。器架左立守庙人,手提木水桶,器架前右立四人:孔子居中,孔子身后两人,孔子前一人向孔子躬身施礼,应为子路请问持满之道。画面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每行十一字。文为《孔子家语...
2018 - 09 - 17
点击次数: 2551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两幅画的画面布局,人物安排,人物形象,画幅大小,大体相同。其一,绢本浅墨,纵143厘米,横76厘米,工笔淡彩。中为孔子礼冠宽衣、博带、乌履,方面满须,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165
唐初四家的人与书原刊中国书法导报2003年12月24日\31日连载作者 \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每观唐初四家的书法作品,都有情不自禁之感觉,想到书如心画的道理,赏之有兴。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单纯而意蕴丰富的意钟爱艺术,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技术性和形式感。因此,它是风雅、斯文、高洁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光有艺术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要表现人的情感。作为一件成...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86
张仲亭现象举要            ——观《张仲亭书论语》有感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近年来,张仲亭书法得到了书法界、社会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包括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均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书法理论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72
宫 音 雅 韵——观张仲亭先生书法展有感   彭庆涛    泉城的山,泉城的水,泉城的一草一木,都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挚托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沉淀出来的诸多的文人墨客又都给予济南留下了诸多的翰墨瑰宝和艺文辞章,构成了济南泉文化的基本构架。反过来,济南的泉文化又感召着历史上的文人雅士...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115
黄 钟 大 吕------吴泽浩先生艺术思维解析   作者:曲阜孔子博物院副研究员 彭庆涛 吴泽浩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密切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了,甚知先生的为人和品格。襟怀旷达、勤奋求索、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是先生的基本性格,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是笔墨酣畅、大气贯流、气势磅礴、意韵无穷。察先生人与画,无不和谐相通,气象一贯。在与先生长时期的交往中,发现先生的艺术成...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25 - 04 - 05
圣境响韶音,清明祀圣哲。4月3日,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在曲阜尼山举行。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包括“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尼山清明诗歌会”“学童启蒙开笔礼”“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活动。  上午九时,在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导引下,肃立在尼山孔庙智源溪桥前的领导和嘉宾们整理衣冠,开始沿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孔子儒学促进会会长、原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主持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垂长先生担任主祭官;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崔加清先生恭读祭文;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孔子博物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驻曲单位代表、各省市孔子后裔代表、社会各界代表依次敬献花篮;所有参礼嘉宾集体向至圣先师行鞠躬礼,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上午十时,领导和嘉宾们来到尼山书院前,参加了乙巳年尼山清明诗歌会,伴随着悠悠雅乐,曲阜师生代表吟唱《诗经·小雅·鹿鸣》等广为流传的经典诗篇在书院上空回荡,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礼敬先师。多位朗诵艺术家满怀激情朗诵诗词,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缅怀先师。    上午十时三十分,领导和嘉宾步行至夫子洞广场,参加“鸿蒙圣开-乙巳年学童启蒙开笔礼”仪式。主要有自正衣冠、礼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坤灵...
2
2020 - 03 - 02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周记(一)说明由于黄冈疫情依旧严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原有的《抗疫日记》栏目改为《抗疫周记》;我们将选取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门弟子马文浩的在一周内的工作感触与记录,于每周周天推出。编者按生命的美好,在于他的永不服输;人性的光辉,在于他的无私奉献。山东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奋勇挺进“大别山”,在湖北大地上,谱写着抗疫战歌!2020.2.26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两个病区合并后,重症患者数量也多了一些。在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插管(呼吸机气管插管、双侧胸腔引流管、导尿管、鼻肠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而且病情不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患者去做胸部CT。CT科室距离我们病区较远,途中需要转运多次电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管,或者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对于患者和我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护理团队几乎全员上阵,携带了大量便携设备和药品,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束后,队员们大汗淋漓,浑身被汗水浸透,实在是有些劳累。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患者们的面容,想起家人、领导、同事们的嘱托与鼓励,又让我们重新充满了斗志,再次整装上阵。△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所幸,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壮大,扩充到了十一人(含一名护士长),其中包括五名男生。我们...
3
2021 - 02 - 04
今日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一,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习俗一、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二、扫尘土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
4
2020 - 03 - 06
安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本文由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所著,记叙了“我”求学于安作璋先生的种种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对于安作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师生情。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安先生的向慕,始于本科期间。这要从我的读书经历说起。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的我,对历史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爱好。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文革”中的农村中学完成,谈不上文化课学习。1974年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资格上高中(当时高中按照家庭成份推荐入学,地、富、反、坏、右是黑五类,黑五类子女没有推荐资格),只能回到生产队作一个“半劳力”社员,务农半年后,在先父学生的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到离家40华里的农河中学读高中。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农业机械(当时主要是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倒是学了一些,其他文化课实在是不堪一提。对于历史只是在“评法批儒”过程中,接触过片段,知道一些所谓“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根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简称)上的评法批儒...
5
2021 - 02 - 18
今日雨水 | 润物细无声雨水简介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当天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习俗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
6
2018 - 08 - 27
5月24日下午,华文盛视(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强默,创意部副总监郑丽萍,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丹一行三人来到彭门创作室。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教授,合作导师孙永选、孟继新、刘岩教授,会见了来自北京的客人,并举行座谈。彭门讲师代表、彭门弟子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中,彭庆涛先生高度评价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文化创意、科技引领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对强默副总裁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彭庆涛先生就彭门的组成结构、运营模式、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完成的课题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希望能够和华文盛视不断增进交流,拓展合作。强默副总裁首先对彭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彭门的运营理念表示认同。随后,介绍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希望不断推进华文和彭门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会后彭门创作室工作人员陪华文盛视与中国孔子网领导一行游览了曲阜三孔文物景区,体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7
2020 - 03 - 25
彭门快讯 | CCTV—4《记住乡愁》节目组采访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六季聚焦孔子故里——曲阜古城。曲阜,地处山东西南部,春秋时期为鲁国都城,圣人故里,儒家发源地,被誉为“东方圣城”,素有“东方的耶路撒冷”之称。这座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是因为曲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正是孔子和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曲阜才能成为一个底蕴深厚、举世皆知的国际文明大都市。《记住乡愁》节目组为讲述着一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兴衰更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特别邀请了曲阜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讲解曲阜古城“万仞宫墙”的由来,并介绍了孔庙的建筑规制,而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彭庆涛先生在纪录片中也为我们一一解答,彭庆涛先生在提及四道引坊中的金声玉振坊时,说道:“‘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比喻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完美无缺,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知晓,金声玉振指的是学识渊博,才学精到的人,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圣贤,是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彭庆涛先生独到、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更容易走近孔子这个儒学巨匠,不断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魄,使儒家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曲阜古城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城一风采一城一传奇彭庆涛著名文博专家 彭庆涛,彭门创作室冠...
8
2021 - 03 - 22
出版说明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时代考卷,也是山东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为挖掘阐发、传播普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并列入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书系以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书系采用权威底本、精心校点、审慎译注,同时添加了权威英文翻译和精美插图,是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四书精装版△四书简装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经典阅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通过官方平台中国孔子网融媒体上线发布《论语》电子书。旨在满足广大读者数字阅览的新需求,让传统文化经典贴近生活,润泽人心。广大读者可登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APP、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在线免费阅读或图书下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 当当网链接图片来源于中国孔子网编...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