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东巡再探 (彭庆涛)

日期: 2018-06-17
浏览次数: 150

秦始皇东巡再探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先后大规模出巡五次。有关秦始皇出巡的原因,历史上多有总结,大体归纳为:

一、“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史记·秦始皇本纪》)。通过巡游四方,宣扬秦始皇的成功与威德,镇服人民。

二、“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史记·李斯列传》)。目的主要为游山玩水。

三,寻仙山,寻仙人,找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晚年迷信神仙,自号真人,放弃称“朕”,几次到沿海一带,以期长生不老。

对于秦始皇出巡的实际结果,历史上亦多给予了反正两方面的总结。正面的:一、对于加强封建统治,视察前线,巩固边防起了一定的客观作用;二、治驰道,疏交通,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意义;三、出巡中也做了一些整齐四方风俗的事情,用先进的封建文化去改造一切不合时宜的陋风恶习,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反面的总结主要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此而经人民加重了极为学生的负担。多次出巡,其总体上讲,是虐民害物之暴政。

其实,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笔者认为:第一,出巡是秦始皇选择的勤政手段;第二,秦始皇东巡具有深刻的社会稳定意图;第三,秦始皇东巡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图。

 

一、 出巡是秦始皇选择的勤政手段

秦始皇灭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兼并战争的历史史命已经完成,摆在秦始皇面前的是如何治理统一的国家。秦始皇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理统一国家的君王,前无古人,这就必然决定了秦始皇任何的治国方略都将是全新的尝试。

首先,在行政体制上,采用什么方式,什么策略能够有效的管理?在秦始皇的统一政令中,最根本的是统一法度。战国时期“诸侯异政”,政治法律制度不尽相同。灭六国后,废除各国原有的礼义法度,推行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秦法制度,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人提议分封皇帝诸子为诸侯王,理由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秦始皇本纪》)。而廷尉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因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见:“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在统一之初,秦始皇决定了各地建立单一的郡县制度。

其次,在上述的辩论中,有几个信息是不可忽视的,第一,王绾等人请立诸子是因为北方、东方和南立地理较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第二,当“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的时候,郡臣“皆以为便”,对这个理由是高度认可的,说明治理远方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第三,秦国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赏赐之,是秦国已经“易制”所采取的办法,并且“天下无异意”,其目的是“安宁之术也”。在六国被消灭后,王绾等人为解决远方的镇守和安宁提出“分封弟子”,李斯的推行郡县制,是防止子弟疏远、相攻如仇的战国局面再次重演,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统治结果。两种办法各有道理,各有侧重,如何统筹兼顾,是秦始皇面对的一个重大决择,秦始皇通过辩论最后决定“廷尉议是”,在各地建立单一的郡县制度,那么,如何解决在当时群臣高度认可的“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的矛盾,这就需要秦始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以达到全国安定的目标。

再其次,《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时为三十六郡,《晋书·地理志》为四十郡,王国维考定为四十八郡。这么多地方行政官员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这就必然要求地方郡守与秦始皇之间应有相应的勾通、督导和考查政绩的基本途径,特别是一些对政治、经济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地区,如齐、鲁、吴、楚等重要经济、文化区域,北方和南方的重点边防区域,等等。都需要秦始皇必须及时掌控。

最后,秦始皇本人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无论后世如何因他游山玩水,建阿房宫、广纳美女等等说成是享乐皇帝;抑或是因焚书坑儒、修建长城、镇压和杀害无数百姓等说成是残酷暴君,但秦始皇的勤政是不可否认的。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迁豪”、“徙民”等等。既便是在焚书坑儒前,卢生等人诽谤秦始皇的语言中,也透露出秦始皇勤政的一面,如“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样一个“天下事小大皆决”的皇帝,面对当时刚刚统一的大中国政治、经济形势,他必然会寻找一定的解决手段,再加之秦始皇长期的战争思维形成的多疑与对地方官忠诚与能力的不信任,以出巡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秦始皇来说,应该是较好的办法。

综上所述,决定了秦始皇必须以一定的策略和手段来达到治国安邦目的的必然性,并且这个策略和手段要有综合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功能,这就是秦始皇为什么多次大规模出巡的最根本的原因。尽管秦始皇没把出巡确定为一种制度,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直是把出巡作为一种准制度来执行的。

至于秦始皇出巡,对于全国的统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因为毕竟是一个尝试,则应另当别论。固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确也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功与过,自会各有评说,只要我们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考量,即不难得出结论,出巡是秦始皇宏观治理国家所采取的重要的具体措施。

 

二、 秦始皇东巡具有深刻的社会稳定意图

秦始皇东巡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东部地区的政治乱象和发展调配经济赋税。

在政治层面,秦朝统一后,其有效控制地区是关中、汉中、巴蜀一带。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鲁、燕国,是秦朝最后征服的地区,也是反秦势力最为突出的地方。因此秦始皇对东南一带更为重视,采取了解一些重要措施。如:为了防止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下令将原旧践族及富豪迁徙到咸阳至巴蜀地区;为了消除反秦势力可能利用的地理优势,灭齐后,秦始皇立刻下令拆除山东境内的齐长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修筑自咸阳到东南各地的交通网,“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将驰道一直修到山东沿海。五次出巡中,四次东巡,多有威服海内以示强之举。但最终东南一带仍然成为秦末农民起义的早发地区。公元前210年,英布率骊山徒“亡之江中为群盗”(《史记·黥布列传》);彭越在巨野中率渔民为“群盗”(《史记·彭越列传》);刘邦私自放走刑徒,率壮士“隐于芒砀山泽间”(《史记·高祖本纪》),东部地区的反秦威胁,一直是困绕秦始皇集权统治的心病,《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实质上,这也是秦始皇五次出巡中,四次东巡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层面,齐、鲁、吴、楚都是很重要的经济区域,特别是山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全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维持庞大的政权官员开支和保障军队的供给,山东地区所提供的赋税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司马迁曾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从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即可知山东地区经济基础的强势:全国有铁官50处,山东有12处,铁的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国有盐官35处,山东有11处,盐的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山东还是全国的纺织中心,临淄、定陶、济宁是当时三大丝织业生产基地。这样一个对全国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地区,秦始皇必然会高度重视。因此,在东巡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开通运输等重要措施,为解决人力资源的不足,于公元前219年下令迁徙三万民户于琅琊台下,免其租税十二年。但是由于秦始皇加给山东一带人民的赋税过于沉重,“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再加上修长城、筑驰道强行征发大批的人力物力,给人民造成了许多灾难。激起山东一带人民的反抗,加之秦始皇过高的估计“示强”的能量,导致了秦朝统治的失败。

在军事供给层面,秦朝建立以后,最大的外患来自于北方的匈奴。秦始皇除了调动大批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外,派长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蒙毅率大军在长城一线驻守,公元前215年东巡时,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以南失地。为解决军需供给,秦始皇大规模开辟海运,大批征调山东一带的粮草。开辟了自琅琊过成山头经勃海抵天津和山东龙口至天津的两条海上交通运输线,《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使天下蜚刍挽栗,起于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这也不难看出,秦始皇要确保北方军用物质以解决外患之忧,必需加强对山东一带经济区域和山东沿海交通要道的控制能力。

秦始皇治理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他的勤政态度是无可非议的,采取出巡的方式也是有道理的。只是秦始皇过于急功近利,威慑大于恩惠,同时,人物质力的掏空政策是导致统治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 秦始皇东巡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图

秦始皇五次出巡中,三次进入山东,二次经过鲁地(薛郡),这里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图。

1、秦始皇祖先与鲁地的渊源关系。

《史记·秦本纪》开篇所言:“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即皋陶),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是为柏翳(即伯益),舜赐姓赢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故姓多显,遂为诸侯”。上文所涉颛顼、皋陶、柏翳均出自少昊部族,为曲阜人。《帝王世纪》、《世本·帝系》均言“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史载皋陶生于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其子伯益被舜帝赐姓赢氏。《史记·秦本纪索隐》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赢姓盖其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由此不难看出,秦的祖先原于曲阜的少昊氏族。多种史载的相互印证说明,赢姓氏族是殷商的底根盟族,周公“践奄”后,将赢姓外迁多有之。秦始皇东巡的第一站选在少昊之虚的曲阜,包含有祖源感情因素。

2、秦国军旅国家的建立和军旅文化

周孝王时,秦祖“非子”因为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封于“秦”(今甘肃秦安),筑城定居,继赢氏祭祀,号秦赢。非子三传到秦仲,秦仲有五子,长子即秦庄公。周宣王召庄公兄弟五人带兵七千人大破西戎,封以西邑,遂称“西垂大夫”。秦在讨伐犬戎的过程中逐步兴起,由附庸大夫成为诸侯,于公元前770年正式建立秦国。因此,秦国除兵戈优胜之外,在文化上,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秦国的根本优势就在于战争能力上。这也是秦国能够战胜六国而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基础的原因。春秋争霸、战国称雄的历史时期,恰好适应了秦国战争优势的发挥。而六国诸侯也因历史文化的浓厚积蕴而成为当时条件下战争思维的最大阻碍因素,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被秦国灭亡的历史结局。秦国也因此得益于自身战争优势而取得战争结果的最大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切改革的政策和措施,都是围绕着兼并战争的需要来进行的,其治国的指导思想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表现在外形上,讲求的是强力、镇服、发展,以治军队的道理来治理国家。在政策上,以耕战和兼并为主要的施政方向。因此,在秦国的文化特征上,主要是体现突出的军旅文化面貌,军旅文化的侵略性,决定了兼并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东方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沉浸在“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军旅文化所要征服的目标了。这也体现了中国走向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兼并战争的历史使命完成以后,军旅文化就不再是优势了。秦始皇东巡,有对东方思想文化的占有意图。

3、秦始皇对思想文化的渴求

随着兼并战争的发展和统一事业的完成,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依靠英勇善战的军队和适应兼并战争历史需要的示强思维,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皇朝国家政权。接下来,何以巩固中央集权,靠什么人、什么指导思想来治理国家,就必然要引起秦始皇的高度重视。因此,秦始皇在强化政治、经济上的专制权利的同时,也在重视思想文化方面的建设。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统一政权开始,到实施焚书的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的八年间,曾从六国的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同时又征聘七十多位老学者,授以博士之官;还召集了二千余人的学生置于博士官之下,命之曰“诸生”。秦始皇不仅对七十位博士礼遇加备,而且对诸生也是“尊赐之甚厚”。秦始皇自己也说:“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由此可见,秦始皇已经意识到思想文化对于治理国家、巩固政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了。

因此,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传统文化的发详地——曲阜。曲阜原是鲁国的都城。春秋时期,鲁国文化达到了领先各国的境地,它完整地保存了西周文化内涵。从传承关系上看,周文化与鲁文化一脉相承,或者说鲁文化就是周文化的代表。鲁文化是在继承始祖文化、夏商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周人打造,从“尊神文化”转变为“礼乐文化”,人文理念得到提升,重礼风格加上当地重视农业的传统,奠定了传统宗法农业文明的基础,同时走上了一条重亲情、重礼仪、重道德规范和以我为主、自我完善的发展轨道。孔子思想的诞生,又使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将鲁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再加上先秦封禅文化对于“受命帝王”的象征意义,对于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思想文化的渴求,极具有吸引力。因此,秦始皇东巡首先到达曲阜。

4、秦始皇对儒家礼仪文化区域的尊重与利用

秦始皇东巡的第一站,到了原鲁国都城曲阜,始皇二十八年(前119年)入鲁观礼,在曲阜了解礼乐仪式,与鲁诸生商议泰山封禅大典之事,并招孔子九世孙孔鲋(孔甲)为文通君。尽管“文通君”仅仅是一个称号,但是作为皇帝对孔子后裔的最早关爱,秦始皇确是开先河者。秦始皇率众先登上邹峄山(今山东邹城峄山),刻石颂秦德,再由鲁诸生们为其制定泰山封禅望祭山川的封禅程序。乃遂上泰山。

泰山封禅是古代祭祀天地的最高规格,《史记·封禅书》曰:“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白虎通·封禅》篇也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也就是说,古代帝王总是盖以天命神授而自命天子,受命天子成功之后必须以最隆重的仪式报告、答谢天地,而这种最高仪式就是登临祭祀泰山的封禅大典。又何况秦始皇认为自己名盖三皇、功过五帝,更应大张旗鼓地彰显一番。

秦始皇来鲁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对鲁国及儒家礼仪思想的尊重并以此对儒生示好和利用;第二是在文化高度发达的鲁地彰显秦始皇的功德,同时也有“威服海内”的作用;第三是统一了祭祀制度,确立了泰山在山川祭祀中的独尊地位。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的祭祀均以诸侯之礼,“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盖世殊,不可胜记”(《史记·封禅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统一祭祀制度方面也同样采取了重大举措。“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史记·封禅书》)。在先秦的祭祀中,“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编。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编。大夫祭五祀,岁编。士祭其先”(《礼记·曲礼》)。秦始皇祭祀天地是行天子事,对山川的祭祀也打破了以前各国的祀典方式,规定了祭祀山川的种类与规模,在认可的名山中,帷祭天地于鲁之泰山,确立了泰山的独尊地位。

秦始皇在首次东巡时,也首开祭祀八神的先例。“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史记·封禅书》)。此八神之地皆在齐鲁,其中天齐、梁父、莱山、蚩尤祠、琅邪五神之地将鲁地合围。秦朝刻石也大致围绕这一区域,在颂扬秦德的秦刻石中,最早是《峄山刻石》,依次是《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众所周知,秦始皇利用刻石颂秦德、威服海内,从刻石的先后顺序及分布范围,就可以充分体现鲁地儒家文化核心区域在秦始皇心目中的重要企图了。

综上所述,秦始皇的东巡意图是非常明确,至于秦始皇后来焚书坑儒,与知识分子决裂,有其政治形势和统治思维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作用决定的,如果秦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一直沿着兼收并蓄的路子走下去,秦王朝的历史命运将就是别一番模样了。本应完全利用统一全国后的大好形势,把所收揽的一大批饱学之士,其中包括许多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导向为自己服务的轨道,在“逆攻”变为“顺守”当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点和作用。然而,恰恰相反,秦始皇听信李斯之流的谬说,片面依据商鞅申韩的法家思想而走向极端,一步步地激化了与知识分子特别是儒生们的矛盾,形成一套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这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发生了对抗,其最终结果恶化成“焚书坑儒”。诚然这与秦始皇的思想本质有直接的关系,战争思维和法家思想的胜利决定了秦始皇政治指导思想的不可逆转性,必然导致“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标志着秦始皇及其统治集团与儒家文化及除去法家以外诸子百家的彻底决裂,也标志着秦始皇东巡在思想文化上的原本意图的尝试失败。

至于秦始皇出巡的其它原因,如游山玩水、寻求仙药等,自然会有其因素在内,因不属本文论之重点,故省略不论。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6
点击次数: 577
为什么说黄帝诞生在曲阜寿丘? 彭庆涛黄帝是继炎帝后的部落联盟领袖。有关黄帝的传说,散见于先秦诸子及其以后的多种典籍。有关黄帝的郡望,一说黄帝生于寿丘(今济宁曲阜),一说为甘肃天水,一说为河南新郑。从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考查的结果认为,黄帝生于寿丘是较为可信的。第一,考古资料引证考古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时期应属这一时期,从黄帝对后世的影响看,黄帝当属父系...
2018 - 09 - 06
点击次数: 274
蚩尤兵败堙没在哪里?彭庆涛《尚书•吕刑》说“蚩尤惟始作乱”,太史公《五帝本纪》也称“蚩尤最为暴”、“蚩尤作乱”云云,尽管如此,综合若干史料,仍能从中品评到蚩尤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索隐》又据《本纪》“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说“蚩尤非为天子也……明非庶人,盖诸侯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蚩尤是炎帝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分...
2018 - 03 - 30
点击次数: 418
彭庆涛关于项羽葬于何处,正史中很少提及曲阜,然而,项羽头颅葬于曲阜应该是最确切无误的史实。《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冬,汉兵围籍于垓下,籍自杀。楚地...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30
伏    羲  彭庆涛伏羲亦作伏牺,《为三坟》作伏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释文又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系传》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虑戏;《管子》、《庄子》作虑仪;《诗含神雾》、《尸子》作宓牺。自先秦成书的《世本》、《吕氏春秋》等著将太昊伏羲连称,后世惯称太昊伏羲氏。《尚书•正义》注云:“包羲氏三皇之最先,风姓,母曰华胥,以木德王,...
2020 - 11 - 25
点击次数: 102
析戾太子之狱作者:孟祥才摘要: 戾太子之狱是对晚年的汉武帝身心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此一父子相惨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制”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此一事件促使汉武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沉的反思,从而导出治国之策由“多欲”到“无为”的回归,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正文: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较久的帝王之一...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280
中国传统农民思维方式与当代农民思想解放彭庆涛 从某种角度上讲,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的首要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以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志。这种生活水平是以经济指标来计算的,而实现小康社会所要达到一定的经济指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纵观中国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是农民的思维方式问题。传统农民思维方式是制约农民思想解放的最大障碍,而思想上不能解放是制约农民革命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9 - 04 - 05
己亥年清明海峡两岸三地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祖大典隆重举行 岁在己亥,清明吉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2019年4月5日上午,孔林内鲜花雅乐、钟鼓齐鸣,己亥年海峡两岸三地孔子后裔至圣林清明祭祖大典在此隆重举行。至圣79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垂长担任主祭官,带领来自韩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安徽、青海、云南、台湾等地的孔子后裔代表500余人,秉持心中之至诚,追缅先人之盛德,齐聚桑梓,恭祭祖灵。孔垂长等祭拜先师            孔林万古长春坊前、大林门至二林门路两旁、洙水桥前,数十面“2019年清明海峡两岸三地孔子后裔至圣林共祭祖”的旗帜迎风飘扬,洙水桥栏上黄色绸带十分醒目,给参与者强烈的仪式感。数百名参祭人员身着深色服装,佩戴金色胸章,手持祭文和黄菊,早早地聚集在万古长春坊前,静候仪式开始。集体合影后,庄重礼乐声响起,在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导引下,主祭官孔垂长带领全体参祭人员,沿孔林神道缓缓前进。经由大林门、二林门、洙水桥、享殿到达孔子墓前,列队肃立。       ...
2
2020 - 02 - 25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日记(七)编者按用生命付出,与死亡赛跑,为国家挥洒青春,为人民坚守岗位,这是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写照。彭门弟子马文浩在前线写下的日记,见证了青年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抗疫如抗敌,救援如救火。让我们通过马文浩的日记来了解一线抗疫情况。2020.2.24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 昨天接到病区合并的通知,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大别山医疗中心来自山东的全体援鄂医务成员都高度重视,提前部署,做好了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而具体的实施工作就落在了我们重症二组的肩上。因为今天不光我们所在的西区监护室自己病人的转出、出院、和常规治疗,还要迎接来自东区监护室的9名危重症患者的转入。这也是山东对口支援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全体危重症专业人员的首次“大会师”。 早上六点四十出发,我们小组的全体人员提前一个小时20分出发,提前一个小时10分到达工作岗位。刚处理完我们本科室病人的常规治疗和其他检查工作不久,自8点30分起,第一位病人转入,紧接着第二位病人转入,第三位病人转入……直到第九位病人转入,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完成了重症东区监护室全部病人的转运,无一意外发生,安全的完成了这次危重症病人转运工作。默契、团结,忙而不乱,忙而不慌,忙中有序。这是我们小组在完成这次艰巨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虽然我们这一组大部分都是90后,但是大家的精湛技术和有条...
3
2020 - 12 - 21
今日冬至 | 新阳后,便占新岁冬至简介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习俗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羊肉汤吃汤圆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医圣张仲景...
4
2023 - 09 - 03
宝月卿云瞻厥度;奇文妙墨炳其华。这是孔府内悬挂的一副对联。祥瑞的珍宝玉器彰显它的尊贵;奇美的文章妙字突出它的华彩。孔府珍藏的文物数以十万计,不乏金银瓷玉、字画珐琅,但孔府主人自认为最最贵重的藏品,却是一个木质雕刻的圣旨盒。“天下第一家”是人们通常对于孔府的称呼,这个崇高称呼有着独特的历史原因。历代王朝对于孔子的尊崇和礼拜几无间断,孔子的后代也享受着经久不衰的优渥和特权,从而获得了显赫的爵位,丰厚的家资和优厚的待遇。这也使孔府与历代统治者都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孔府与朝廷之间的往来也更频繁和亲密。孔府珍藏的奉天诰命圣旨盒,就是最好的见证。圣旨盒也称“奉天诰命盒”,为清代制作。盒高42厘米,长45厘米,宽21厘米。圣旨盒整体是由底座、内盒、外盖三部分组成。木雕鎏金,底座采用须弥座式,中饰卷云纹,纹饰和谐而舒畅。外盖上则雕满云龙图案,正面刻有五龙:正上方为一正面龙,两边刻着四侧龙,四龙左右两两相对。正面龙下面有一颗宝珠,宝珠下面是层层的云团,在云团中间托起一块蓝底金字的竖匾,匾上题有满汉两种文字:“奉天诰命”。盖底边缘,则满饰汹涌澎湃的波涛。观察整个雕刻画面,会给人一种云龙聚集,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这其中雕刻如此多的龙也同样有着它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中国,龙被视为帝王的象征,帝王也被称为真龙天子。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过记载:“龙,帝之象。”在历史上,有关龙的图案和称谓...
5
2024 - 03 - 03
“凶鸟”的吉宅保定市中心保存着一座完整的巡抚衙门,难得的是除了门外的一对旗杆在“文革”时被折掉,五进院落和带卷棚的大堂基本完好。我在故乡滕州市也看过保存下来形式相近的大堂,我上小学时不知什么原因还被组织旁听过一次县太爷审案。保定市保存下来如此典型古衙门的模型,为日趋现代化的城市留下一点古衙门的痕迹,以之印证一下官署衙门的文学描写,或感受一下保定府的文化古城的味道,真是难得的标本。这两个代表不同级别的衙门没有当作“四旧”破掉,实为万幸,就因为滕县县政府和保定市政府安置在这两个古衙门里,起到了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作用。保定古衙门首进院内的甬道两旁是古木翠柏,估计这些翠柏的年龄和古老的衙门差不多是同岁,低头一看地面上不少白色粪便中夹杂着一些鼠爪尾巴之类的杂物;仰头一看,才知是由不少只猫头鹰排出的,它们蹲在树杈间正打瞌睡,尽管是市府大院熙来攘往,文件纷驰之地,猫头鹰白昼照例前来投宿不误。我没有研究过历史上是谁首先把它定为不吉祥之鸟的,似乎从古到今,遇到的总是人人喊打,个个穷追。到了近代也还产生过有的画家因为画了它,曾被判为黑画家。要说古人不知道它是益鸟,也未免非议古人,好像是只有近代动物学家才发现它为食鼠的益鸟似的,实际庄子已经指出过“鸱得腐鼠”的验证。这样看来,原因也就清楚些了,人们大概都有点随同众说的习惯,为了免遭哥白尼式的斥责,对猫头鹰也就人云亦云,谁也不愿为它剖白一下真相了。猫头鹰晚上...
6
2024 - 03 - 17
王学仲(1925-2013),字夜泊,号黾翁、黾子。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黾学创始人,彭门创作室导师,著名诗文书画家、现代文人画创始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瑞雪年景大年初一,推门一看,不觉"啊"了一声,在室内温暖如春,盆花盛开,外面,却是漠漠冻云,舞起团团雪花扑眉盖面而来。一位推门走出的女士,脱口而出说了句"瑞雪兆丰年",就见雪中衬托着满地红色炮衣,更增加了春节的气氛。在记忆中,有不少个元旦大雪,瑞雪兆丰年的景象。我不了解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总觉得瑞雪兆丰年带有瑞雪降吉祥的意思。经过这场大雪,冻死了病虫害,减少了瘟疫,田禾得到保墒,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中国,也就五谷丰登无冻馁之忧了。因此我对着满天飞雪,迎着它那轻盈欢快的舞姿,踏着满地的烂银世界,不觉手足欲舞。在故乡山东的潍坊神祃中,印有一种专门供奉在露天的香台上,叫做"天地三界四方万物真宰"之神,我估计这是民间的天坛和地坛,是专门执掌为人民降福的。除夕之前就要用草席扎好一个天地神棚,神棚门左右,插上翠竹青松,一般的门庭上,也要挂上青松扁香炉。我家老祖母的正房上总贴着"麻姑酒满杯中绿,王母桃春天上红"的对联,炕头上贴着"身体安康",粮囤上贴着"仓龙引起",书桌上贴着"开笔大吉",大门外贴着...
7
2024 - 07 - 1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2]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3],遵[4]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5],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6],民乃作慝[7]。方命[8]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9]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10]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11]何尤?’畜君者,好君也。”The king Xuan of Qi had an interview with Mencius in the Snow palace, and said to him, “Do men of talents and worth li...
8
2021 - 04 - 04
辛丑年清明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祖大典举行新华社客户端济南4月4日电(记者 赵小羽)岁次辛丑, 节序清明,天之朗朗,春意融融。2021年4月4日,曲阜各界孔子后裔代表,以及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代表等近200人,齐聚孔林,隆重举行辛丑年清明曲阜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祖大典。4日一早,参祭人员身着深色服装,手持祭文和黄菊,静候在万古长春坊前。在庄重礼乐声中,在礼生引导下,主祭官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带领全体参祭人员,沿孔林神道缓缓前进,经孔林大门、二门、洙水桥、享殿到达孔子墓前,列队肃立。祭祀仪式由曲阜市民政局局长孔德民主持。孔令玉恭读祭文,并率领陪祭官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理事、曲阜市人大副主任孔凡春,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理事、曲阜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孔庆国,以及全体参祭人员,分别祭奠了先祖孔子、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孔伋、远祖及中兴祖,通过上香、读祝、献花、跪拜、鞠躬等礼仪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与缅怀。清明祭祖,慎终追远。作为维系孔氏家族网链情感的重要载体,孔子后裔家祭对教育广大孔子后裔传承弘扬孔子思想、凝聚海内外孔子后裔的家族与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为响应民政部门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的号召,确保疫情防控和祭扫安全,保障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今年曲阜仅组织本地部分孔子后裔代表参加祭祖大典,并于4月...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