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日期: 2018-07-12
浏览次数: 398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碑刻林立,林深地广、植被茂盛,不但是了解孔氏家族和葬俗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长稀有植物的地方。楷树、灵芝和蓍草,就是孔林内生长的特殊植物,被誉为孔林“三宝”。千百年来,“三宝”始终与孔林相伴相生,被人们载之于书,传之于口,颂之于诗,赞之于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人们或许要问,在孔林众多的植物当中,为什么偏偏称它们为三宝?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三种植物之所以被称为宝,自有其称宝的理由。可以这么说,这三种宝,哪一种都带有神秘的光环;都有着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地方;都与圣人、圣地、孔门儒学密切相连。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上曾名闻遐迩的“三宝”,却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尤其是“文革”当中,“三宝”作为封建社会的遗毒,被“斩草除根”,以至于后来连认识“三宝”的人也很少了。特别是蓍草,更被认为已在孔林内绝迹。

今天,我们有必要去重新认识一下“三宝”,这对我们了解儒家文化在圣地圣域的影响,是很有帮助的。

孔林里生长的楷树,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树木。

相传,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与世长辞,子贡闻此噩耗,悲痛欲绝,急趋奔丧。孔子奉安时,子贡悲痛益甚,一只丧杖竟不能支其躯体,随双手各持一支,匍伏至墓地。孔子棺椁下葬已毕,子贡仍柱哀杖悲痛不已,竟不知不觉两支哀杖于孔子墓前已入土尺余。其后,这两支入土的哀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每界仲春,花开似锦,布满枝头,花呈褐色穗状,如桑葚积结枝间。叶如槐而较长,又似柳宽而短。抗旱耐涝,百虫不侵,常盛不衰。人们称这种树为“楷树”,其意为:孔子是世人之楷模,万世之师表,道德之规范。

传说故事,一般带有一层神秘色彩,比如子贡的两支哀杖,竟能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的楷树。故事很神奇,但多多少少叫人感觉有些不可思意。实际上,孔林里确实有“子贡手植楷”,这是子贡当年为孔子守墓时所植,至今尚在。孔尚任《阙里志·古迹志》卷五:“在孔林内圣墓东南,享殿之后,子贡手植也。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枯而不朽。旁有楷亭,子贡偃息之处。又,庐墓场之北有古楷一株,高五丈余,围一丈三尺,尝有白雀栖其上,云亦子贡手植。”

楷树是一种落叶乔生,树皮呈鳞状,形体粗大,躯干多姿,如龙似虬,苍劲有力。木质坚实而柔韧,有直性而无横性,纹理细密,色呈黄色,久藏不腐。刻成手杖,古朴可爱,不会暴折;雕成如意,玲珑剔透,如丝不断,是曲阜著名的传统工艺品。

孔林里生长灵芝,史志中有很多记载,乾隆《曲阜县志》记:“林中产芝,黄红紫各色,绚若文锦,以古木甚蕃,蒸蕴而出也。”而孔子后人们,更是把孔林生长灵芝视为先祖所赐之宝,而津津乐道,常常提起。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朋在《孔裔谈孔》中说:“孔林有三宝,楷木、灵芝和蓍草。”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在《孔府内宅轶事》中回忆道:“除了蓍草,孔林里还遍地长着灵芝,而孔林以外却一点不长。”她感到这是一种既神奇又不可思议的现象。

灵芝,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吉祥、富贵、美好、长寿的象征,有“仙草”、“瑞草”、“瑶草”、“三秀”之称。民间传说灵芝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功效。儒家经典《礼记·内则》记有:“芝栭菱椇。”把灵芝列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佳品,来供奉长辈。

封建社会,有“王者仁德,则芝草生”的观念。《宋书·符瑞志》说:“芝草,王者慈仁则生。”汉武帝时,宫廷梁上长出了灵芝,这件事轰动了朝廷,大臣们纷纷向皇帝祝贺,说灵芝的出现是皇帝治国有道、勤政爱民所致,因为皇帝的仁德感动了苍天,于是降福于当朝,这是祥瑞之兆,说明祥瑞将降临国家。因此,汉武帝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典礼,大赦天下犯人,减赋税。

《曲阜县志》卷二十四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夏五月,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王钦若,获芝于孔林。钦若上言,得芝五株,色黄紫如云气及戴冠帻之状。”那么,王钦若在孔林里所获的这五株灵芝是怎样处理的呢?《阙里志》卷二十,给予明确的答复:“宋真宗幸鲁时,宰相王钦若取以献瑞。”原来,王钦若把这五株灵芝,在宋真宗赵恒来曲阜祭孔朝圣时,以祥瑞,进献给了皇帝。

宋真宗赵恒得到王钦若进献的灵芝后,非常高兴,以为这是圣人孔子在天有灵,是大祥大瑞之兆,当即“诏遣入内殿头杨怀玉祭谢,复得芝五本。”(《孔氏祖庭广记·林中古迹》)可知,杨怀玉在祭谢时,又得到了孔林灵芝五本。

蓍草是孔林三宝之一。

《曲阜县志》卷五记载:“至圣冢上有蓍草,既凋复青茎有八棱象八卦,叶有五出象五行,以一丛五十茎者为贵,然不可得。”《阙里志》卷二十亦载:“蓍草,生圣墓上,一丛五十者占筮有奇验。”

蓍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孔子世家》说:“似蒿非蒿,似艾非艾,九节八棱。”意思是说,既象蒿,又象艾,然而又有不同之处。

古往今来,人们把蓍草视为“灵物”。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画卦”。《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易·系辞上》又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有一种说法,说是蓍草稀贵,全国仅三处生长此草,一是山东曲阜的孔林;一是山西纪念周武王次子的晋祠;再就是与太昊伏羲氏相关的地方。毫无疑问,这三处都是“圣神之域”。

曲阜的孔林,是至圣先师孔子长眠归葬的地方。孔林里生长蓍草,孔子后人们不但知晓,而且深谙其用途:“孔林里有一种野草叫蓍草,开白色小花,笔直的茎,用六经里的易经算命时就要用蓍草,过去有个讲究:有蓍草的算命先生,算的最灵,许多远地的算命先生,都千方百计托人弄到孔林的蓍草。据说哪个算命先生面前放着一把蓍草,就表示他是真心懂得算命的,顾客也就比较多。来孔林参观的人临走时常常带些蓍草。”(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

蓍草是占卜的重要工具,甚至有人说,蓍草是人神交易过程中的货币。在“绝地天通”之后,先民通过巫师(祭司、巫医)割取蓍草,将其与祇交换来取得未来信息,该信息用蓍草梗,变换推演的数字形态来表达,这便是“易”的本原,也是蓍草传说生态解构的本原。

清末,孔庙百户官毕永岗,作《阙里林庙通纪诗》,里面对孔林三宝作过具体描述,如《蓍草》:“苞蓍占卜吉祥呈,一本芃芃五十茎。八卦五行形象合,钟灵毓秀不虚生。”《灵芝》:“班烂圆厚彩青红,采取灵芝在露丝。为受云根产圣地,钟芷神秀沐春风。五色光华灿日出,比他众卉不相同。如露似锦文章立,采献金銮瑞气虹。”《文楷茶香》:“楷名文木喜逢春,初出新芽焙作珍。可待茗茶客去后,香留舌本最宜人。烹出蒙山众口夸,清香那比此楷茶。不经陆羽品题著,压倒雨前嫩蕊芽。”

孔林三宝,具有鲜明的圣地特色,笼罩着一层儒家文化的光环;珍奇稀有,蕴涵丰厚;是孔子故里不可或缺的一份文化遗产。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30
点击次数: 445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358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
2018 - 09 - 14
点击次数: 568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187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
2018 - 07 - 12
点击次数: 398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
2018 - 07 - 04
点击次数: 204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25 - 04 - 05
2025年清明孔子后裔墓祭文 (彭庆涛 撰文)    惟公元二零二五年,岁在乙巳,清明大吉之日,至圣第七十九代大宗嫡孙孔垂长率阙里宗亲代表,谨遵旧章,式陈明荐,敢以香烛粢盛贡品,墓祭于圣祖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暨列祖列宗。曰: 大哉先祖 文宣永芳 鲁国作圣 泽被万邦  德侔天地 仁爱无疆 道冠古今 礼乐重光 黎民得毓 俊贤标彰 千秋尊慕 万代瞻仰中华和谐 复兴在望 战略升级 民生有康 制度矩阵 规模更张 奋楫扬帆 开启新航  与时俱进 孔氏担当 厚积薄发 再谱新章  昭穆携力 伯仲互帮 团结进取 续牒共襄  肃冠叩首 举爵进香 誓成大我 赓续辉煌  伏惟尚飨!孔子后裔清明家祭现场
2
2020 - 02 - 25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日记(七)编者按用生命付出,与死亡赛跑,为国家挥洒青春,为人民坚守岗位,这是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写照。彭门弟子马文浩在前线写下的日记,见证了青年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抗疫如抗敌,救援如救火。让我们通过马文浩的日记来了解一线抗疫情况。2020.2.24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 昨天接到病区合并的通知,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大别山医疗中心来自山东的全体援鄂医务成员都高度重视,提前部署,做好了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而具体的实施工作就落在了我们重症二组的肩上。因为今天不光我们所在的西区监护室自己病人的转出、出院、和常规治疗,还要迎接来自东区监护室的9名危重症患者的转入。这也是山东对口支援黄冈大别山医疗中心全体危重症专业人员的首次“大会师”。 早上六点四十出发,我们小组的全体人员提前一个小时20分出发,提前一个小时10分到达工作岗位。刚处理完我们本科室病人的常规治疗和其他检查工作不久,自8点30分起,第一位病人转入,紧接着第二位病人转入,第三位病人转入……直到第九位病人转入,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完成了重症东区监护室全部病人的转运,无一意外发生,安全的完成了这次危重症病人转运工作。默契、团结,忙而不乱,忙而不慌,忙中有序。这是我们小组在完成这次艰巨任务时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虽然我们这一组大部分都是90后,但是大家的精湛技术和有条...
3
2023 - 12 - 22
今日冬至 | 新阳后,便占新岁冬至简介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冬至是太阳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习俗喝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羊肉汤吃汤圆江南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吃水饺每年冬至这天,在我国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医圣张仲景...
4
2025 - 04 - 05
圣境响韶音,清明祀圣哲。4月3日,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在曲阜尼山举行。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系列活动包括“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尼山清明诗歌会”“学童启蒙开笔礼”“孔子后裔至圣林祭祀”等活动。  上午九时,在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导引下,肃立在尼山孔庙智源溪桥前的领导和嘉宾们整理衣冠,开始沿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曲阜孔子儒学促进会会长、原曲阜市政协主席孔令玉主持乙巳年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孔垂长先生担任主祭官;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崔加清先生恭读祭文;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齐鲁理工学院、孔子博物馆、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驻曲单位代表、各省市孔子后裔代表、社会各界代表依次敬献花篮;所有参礼嘉宾集体向至圣先师行鞠躬礼,祭孔大典圆满礼成。  上午十时,领导和嘉宾们来到尼山书院前,参加了乙巳年尼山清明诗歌会,伴随着悠悠雅乐,曲阜师生代表吟唱《诗经·小雅·鹿鸣》等广为流传的经典诗篇在书院上空回荡,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礼敬先师。多位朗诵艺术家满怀激情朗诵诗词,以尼山独有的方式缅怀先师。    上午十时三十分,领导和嘉宾步行至夫子洞广场,参加“鸿蒙圣开-乙巳年学童启蒙开笔礼”仪式。主要有自正衣冠、礼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启蒙描红、坤灵...
5
2020 - 03 - 02
彭门弟子马文浩抗疫周记(一)说明由于黄冈疫情依旧严峻,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原有的《抗疫日记》栏目改为《抗疫周记》;我们将选取山东省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彭门弟子马文浩的在一周内的工作感触与记录,于每周周天推出。编者按生命的美好,在于他的永不服输;人性的光辉,在于他的无私奉献。山东第十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马文浩和他的同事们,奋勇挺进“大别山”,在湖北大地上,谱写着抗疫战歌!2020.2.26日常报备,一切平安,勿念。两个病区合并后,重症患者数量也多了一些。在这其中,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插管(呼吸机气管插管、双侧胸腔引流管、导尿管、鼻肠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而且病情不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们不得不决定冒着巨大的风险给患者去做胸部CT。CT科室距离我们病区较远,途中需要转运多次电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管,或者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对于患者和我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护理团队几乎全员上阵,携带了大量便携设备和药品,做了充分的准备,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结束后,队员们大汗淋漓,浑身被汗水浸透,实在是有些劳累。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患者们的面容,想起家人、领导、同事们的嘱托与鼓励,又让我们重新充满了斗志,再次整装上阵。△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所幸,我们的团队也得到了壮大,扩充到了十一人(含一名护士长),其中包括五名男生。我们...
6
2023 - 01 - 14
今日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一,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习俗一、祭灶王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民间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据说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祭灶二、扫尘土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
7
2023 - 03 - 06
安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本文由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所著,记叙了“我”求学于安作璋先生的种种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对于安作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师生情。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安先生的向慕,始于本科期间。这要从我的读书经历说起。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的我,对历史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爱好。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文革”中的农村中学完成,谈不上文化课学习。1974年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资格上高中(当时高中按照家庭成份推荐入学,地、富、反、坏、右是黑五类,黑五类子女没有推荐资格),只能回到生产队作一个“半劳力”社员,务农半年后,在先父学生的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到离家40华里的农河中学读高中。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农业机械(当时主要是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倒是学了一些,其他文化课实在是不堪一提。对于历史只是在“评法批儒”过程中,接触过片段,知道一些所谓“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根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简称)上的评法批儒...
8
2023 - 02 - 19
今日雨水 | 润物细无声雨水简介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当天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习俗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