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25
点击次数:
世系传承(三)三十一代孔长孙,袭封崇圣侯,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年)改封恭圣侯,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进封邹国公,年六十四卒,葬祖墓西北。子二:孔英悊、孔嗣悊。孔安,北齐青州法曹参军,赠青州别驾金乡郡公。子一:孔颖达。孔幼孙,定远、枝江二县主簿,迁无锡令。子一:孔鱼。孔虔孙,梁太学博士,兼全部都令史,无传。孔范,字法言,居会稽,陈宣帝太建中,为江夏王长史,后都官尚书,隋灭陈,投诸边裔,无传。孔休源,字庆绪,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举秀才,后为梁中书舍人、尚书左丞,终金紫光禄大夫、宣惠将军、扬州剌史,年六十四卒,谥曰贞,有文集十五卷。子二:孔云童、孔宗范。孔晔,中书侍郎,无传。孔觊,字思远,举秀才,补主簿,宋孝武帝时,安陆王后军长史、江夏内史,历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兰台令史,明帝即位,召为太子詹事,迁浔阳王右军长史。子一:孔长公。孔道存,代兄为江夏内史,迁南海太守,历黄门吏部侍郎,为晋安王侍中,无传。三十二代孔英悊,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改封奉圣侯,早卒,无传。孔嗣悊,隋文帝科授泾州司兵参军,迁太子中事舍人,吴郡主簿,封邹国公。炀帝大业四年(608年)诏为绍圣侯,年七十卒,葬祖墓西,子一:德伦。孔颖达,字冲达,一作仲远,八岁日诵千言,及长,明《左氏春秋》、《王氏易》、《郑氏诗书礼记》,兼善算历,居家以教授为务。隋大业初,授河南内郡博士,征赴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遇乱避地卫水,生徒日众,居地名孔贤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秦王文学馆学士,后为国子博士。太宗贞观初,封为曲阜县“男”,转给事中,贞观六年(632年)除国子司,迁太子右庶子,与魏徽撰《隋史》,加散骑常侍,又修定《五礼》,成书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以侍讲东宫又赐黄金一斤,拜国子祭酒,又受诏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图形凌烟阁,卒赠太常卿,葬昭陵,有《文集》五卷,子三:孔志元、孔无约、孔...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23
点击次数:
发 引 仪 节导读发引,是旧时出殡的称谓,因将棺柩送至墓地须执绋引之而发,故名。发引前一天卯时(早晨),例行朝奠,因此朝奠为最后一次,且增加了朝祖的内容,故五服族亲及外亲都要参加,显得格外隆重。△万古长春坊朝奠  出殡前一天卯时(早晨),例行朝奠,因此朝奠为最后一次,且增加了朝祖的内容,故五服族亲及外亲都要参加,显得格外隆重。(鸣唱):“就位!”(引唱):“举哀!”“入奉魂帛!”“哀止!”“复位!”“诣盥洗所!”“浴手!”“进巾!”“诣灵座前!”“跪!”“祭酒!”丧主自斟酒,执事者置于案上。一礼生在丧主之右,面西跪告曰:“今以吉辰迁柩,敢告!”(引唱):“伏哀!”“兴!”“平身!”“复位!”(鸣唱):“鞠躬!”众人伏兴四拜,且拜且哭!“平身!”礼毕。午时,读祝者升,众人俯伏,(祝曰):“明日发引,永别家室,请朝于祖!”(鸣唱):“兴!”“平身!”随之,在执事者的导引下,向孔府东路家庙进发。朝祖  奉魂帛诣祠堂,铭旌在前,椅置灵位在中,魂帛在后,丧主哭从。随后家族男人在左行,妇人用黄布盖头在右行至祠堂。执事者陈席于堂内,奉魂帛朝祖,北向。丧主跪,族人随跪,妇人除盖头,跪。举哀,哀止,兴,平身,完毕。奉魂帛还柩所,众人哭从如来仪。诣灵座前,跪,安魂帛。举哀,哀止,兴,平身。朝祖礼毕后,执事者按各自的方位摆放、陈设各种明器,为明天的发引做好准备。未时,丧主还要辑杖至灵位前跪,焚香,酹酒。祖奠  酉时,(鸣唱):“主人就位!”“众宾皆就位!”“鞠躬!”“伏!兴!”四拜,“平身!”(引唱):“主人诣香案前!跪!”(鸣唱):“皆跪!”(引唱):“焚香!”“酹酒!”“伏哀!”“哀止!”“兴!”“平身!”“复位!”“主人诣盥洗所!”“浴手!”“进巾!”“诣灵位前!跪!”(鸣唱):“皆跪!”(引唱):“设馔!”“进酒!”“(祝者)读祝!伏哀!”(祝者):“某年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21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袁姓源出袁姓主要有妫姓、姬姓、改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妫姓袁姓源于妫姓,出自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满之裔孙伯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纸。据唐朝学者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载,袁氏源于“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爱,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爱’‘辕’, 其实一也“。由于上古时期,爱、袁、辕、猿、榱、援同音同用,所以爱姓也作袁姓。二、源出姬姓袁姓源于姬姓,出自轩辕氏皇帝居所辕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共族擅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世称“行辕”。轩辕氏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辕为名命称其邑,后称为袁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是为河北袁氏。三、源出改姓袁姓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百姓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各自把孩子领回去。在袁葵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让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后裔子孙为纪念袁葵的恩德,大多世代称袁氏。袁姓名人本期百家姓为大家介绍的袁姓名人是南宋史学家袁枢。袁枢(1131~1205),中国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在故乡南桥上曾题诗:“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17岁进杭...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19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金农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金农(1687年-1763年),字寿门、司农等,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金农虽博学多才,却一生坎坷。他应试未中,遂周游各地,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其工于诗文书画,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漆书”,兼有楷、隶体势。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主要作品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等。其学问渊博、见识广博、书法功力深厚,终成一代名家。  书 法 风 格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金农书法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11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邓石如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邓石如,原名邓琰,字顽伯,号完白,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自魏晋以降,篆书一体逐渐走向了沉寂,擅长篆书的书家,已如晨星。直至清代,伴随着金石学、考据学的兴起,才迎来了篆书复兴昌盛的春天。乾嘉年间邓石如出,彻底打破了篆书低迷的僵局,开辟了新的生面。邓石如改变了过去几百年的作篆方法,充分运用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笔收笔的笔触意态更加富于变化,在结构上也打破了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影响所及,蔚为风气。邓石如作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代表作有《陈寄鹤书》等。△邓石如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9
点击次数:
孔氏殡期礼仪(中) 摘 要:按丧礼仪,殡与葬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沿变,殡早已不是浅埋的代名词,它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除分为小殓、大殓外,还出现了停灵期间不同名称的祭拜。小敛程序后入棺,安放在孔府内宅“前上房”称之为大殓。如果死者是府内其他家庭成员,则停放在府内“白虎厅”(现已不存)。△万古长春坊一切安排妥当,亡者死后的第七天,要发布首七告文,并举行首七祭祀仪式。以后每七天都要进行这一仪式,举行七次,至四十九天止。这是衍圣公府沿袭不变的丧葬礼仪程序,世代遵守。“七七”始见于北魏胡太后父国珍卒之诏,《魏书·胡国珍传》:“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而唐代则盛行七七斋,姚崇遗令以诫子孙:“若未能全依正道,须顺俗情,从初七至终七,任设七僧斋。若随斋须布施,宜以吾缘身衣物充,不得辄用余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旧唐书·姚崇传》)宋司马光《书仪·斋僧》曰:“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其渊源,一说是佛教在我国流行后产生的一种风俗。按照佛教的轮回观,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称为“超度”。在此期间举行超度、祭奠,便形成了习俗,流传至今。一说为清钱泳《履国丛话·考索·七七》所记:“丧家七七之期,见于《北史》、《魏书》、《北齐书》及韩琦《君臣相遇传》,又顾亭林《日知录》、徐复祚《村老委谈》、郎瑛《七修类藁》皆载之。要皆佛氏之说,无足深考。惟《临淮新语》谓始死七日,冀其一阳来复也。祭于来复之期,即古者招魂之义,以生者之精神,召死者之灵爽,至七七四十九日不复,即不复矣,生者亦无可如何矣。此说最通。”他比较认同于“古者招魂之义”,并...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7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任姓源出任姓主要有黄帝、以官为氏、兄弟民族任姓三种源出。一、源出黄帝《史记》载:黄帝,少典之子。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记载,任氏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姓纂》:“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源出官位源于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土地和国民,负责国内田地耕作和征发劳役。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称司徒。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依《周礼》置六官,大司徒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三、源出兄弟民族任姓源于其他兄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哈尼族、瑶族、回族、土族、羌族、水族等民族中,均有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任氏,世代相传。任姓名人本期百家姓为大家介绍的任姓名人是南朝文学家任昉。△“任昉钓鱼”雕塑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任昉幼年时刻苦好学,才华横溢,知名乡里。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太常博士、...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5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翁方纲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翁方纲翁方纲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  书 法 风 格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翁方纲楹联 名 人 轶 事 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翁氏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
395页次13/50首页<...  891011121314151617...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