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祭孔礼器——簋                   孟继新  牛秋鹏 祭孔,也称祀孔,是为尊崇与怀念孔子而举行的仪式。孔庙祭祀分为释奠仪、月望行香仪、岁时常祭仪、告祭仪、祭中兴祖仪、皇帝亲祭大典、御遣官祭告等种类。释奠每年举行四次,规定在每季度的仲月,也就是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举行,因此,也称“丁祭”。丁祭的程序最为复杂,所有参加祭祀的官员、族人、执事等等,均需在祭前三日开始沐浴斋戒。临祭之日,设钟鼓于杏坛,鼓三通后,祭仪正式开始。先由掌宰官瘗毛血迎神,由太祝、太史接神至殿内。衍圣公依次在孔子及四配神位前行初献,上香、奠帛、献爵、读祭文。然后行亚献、终献礼。再行饮福受胙礼,由太祝代表神向衍圣公赐福酒和胙肉。最后送神出殿,并将供馔送至瘗所瘗埋,把帛和祝文送到燎所焚烧。在衍圣公行献礼的同时,在十二哲、两庑、启圣殿、崇圣殿、家庙等处,都有分献官分别行献礼。月朔释菜仪,是一种简单的祭祀,每月初一在孔庙举行,人数不多,且只行一献礼。月望行香仪,是每月的十五,举行的祭祀,规模同月朔释菜仪一样。岁时常祭仪,又叫家祭,供物与释菜礼相同,行三献礼,每年元旦、正月十五、端阳、中秋、重阳、冬至、岁除共七次,在孔庙家庙和崇圣祠举行。告祭仪,指的是,凡衍圣公家中有事,则奉祝文告于家庙。皇帝亲至曲阜举行的祭孔大典,是最隆重,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种祭孔活动。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共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亲临曲阜,对孔子顶礼膜拜,使曲阜这座东方圣城,更加令人瞩目,也使孔氏家族,增添了许多光彩。另外,还有一些御遣官员经常来祭孔。现在孔庙内保存了很多关于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祭文碑刻。在诸多类型的祭孔活动中...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曲阜逵泉刘岩  古时曲阜泉水众多,有的喷涌如注,有的汩汩深流,长年不息。大小、数量有多少?不得而知。据传,昔时个别泉头由于偶然间来势凶猛,人们铸造铁锅以封闭之,不知属实否。至清康熙年间仍有二十八处名泉显世。泉水滋润着这方古老的土地,不仅为她带来勃勃生机,历史上还注入了不少津津乐道的人文元素,在它们身边上演着一幕幕苍桑史剧。惜哉!近代泉水已经陆续停喷,不过有些泉头影像还能停留在曲阜人的记忆里。逵泉便是其中之一。逵泉,旧时百姓俗称大泉头,今人戏称“洗脸盆”,从称谓里可品味出其容貌的时过境迁。周时泉水便涌入小沂河,成为沂河的重要水源之一。逵,四通八达之意,此泉取“逵”之名,会意此泉水喷涌如注,可谓四通八达。此泉自古就有,原生态,若不是古人不时在它身边捣鼓出一点事来,难以名见史传。它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眼帘的呢?《春秋·左传》里记载了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发生在鲁国为立君而产生派系之间的一段争斗故事。说的是鲁国庄公临终前,欲立他的儿子般为接班人,想征求一下叔牙、季友二兄弟的意见。今天的人们或许要问,在封建社会“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传统,这不很正常吗,想立就立呗,你的地盘你做主,你是领导你说了算,怎么还征得他人的同意?您有所不知,问题是庄公不但有好几个老婆,青春萌动时还有过婚前情人。想想吧,孩子自然不是一个,况且嫡出庶出古时很有讲究,谁继承君位得按规矩来,有权不能任性,名正才能言顺不是?宫廷的事向来很复杂,春秋时的鲁庄公当然也不例外。鲁庄公年少时邻家有一女,史书上称之“孟任”,深得他的爱慕,为了多看两眼,不惜在人家院外筑高台以便偷窥。后来答应人家明媒正娶,两人还割腕立誓,一幅信誓旦旦的样子,孟任就从了。不知什么时候一个不小心,孟任生了个儿子,名“般”。后来,鲁公的他还是与齐国公主“哀姜”做了夫妻,“门当户对”在春秋时非常讲究与流行,别看孟任是率先抢得第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鲤墓彭庆涛  周敬鹏 位于孔子墓前东侧约10米处,有一座封土东西宽18米,南北长23米,高3米的大型坟冢,墓主便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与孔子墓、自己儿子孔伋墓一并组成了“携子抱孙”之势,十分引人注目。该墓前立有前后两幢石碑,前碑正书“泗水侯墓”;后碑篆书“二世祖墓” ,为公元1244年,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碑前有供案、拜台。孔鲤,字伯鱼,是孔子的独生子,尤为其疼爱,但先于孔子故去。关于孔鲤名字的由来,有着一段时代特色鲜明且有趣的故事。鲁昭公九年(前533年),孔子19岁,娶宋女亓官氏为妻。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那个时代由于人口的匮乏,生子添丁对于国家来说,是除战争和祭祀之外的国家大事,但凡为国君器重者,有后之时每每送其礼物以表庆贺。当时的鲁昭公看孔子是“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叔梁纥之后,又以知书达理而小有名气,因此派人送来鲤鱼贺喜。作为深受“周礼”影响的孔子倍感荣幸,所以给儿子取名为“鲤”,成人后取字曰:伯鱼。《左传》中谈到了五种取名的方法,其中最有影响的便是“用祥瑞的字眼来取名”和“用万物的名称来取名”,显然,孔子用的后者。从这一事情的本质上来看,一是说明了孔子20岁就已经受到鲁国国君的重视和礼遇;二是说明了孔子对君主的赏赐念念不忘,不但要求自己牢记君主的赏赐,也要求子孙褒扬君主的恩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君臣有序思想的根深蒂固。由于孔鲤名字的缘故,曲阜一带孔子的后世子孙至今讳鲤鱼之称,称鲤鱼为“红鱼”。祭祖时也不用鲤鱼而用鲫鱼,在平时吃饭中一般也不会主动食用,如果被发现,那是大为的不敬不孝,会以封建宗法族规处之。即便是不得已而食用,也会事先声明此鱼乃红鱼。孔鲤早年自然师从于父亲孔子,但早期孔子对他的教育就像对自己的学生一样,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后来由于孔子长期忙于教学和社会活动而疏于家事,多年游历诸侯各国,期间由孔鲤在家侍奉母亲亓官氏,自觉地坚持读书习...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万古长春”牌坊刘岩  彭庆涛 “万古长春”牌坊,位于孔林神道中段,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是曲阜著名地标式建筑之一,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该坊为全石质结构,庑殿顶,六柱五间五楼,整体造型灵透俊秀。大型石坊在台基之上,两侧对称建有大型碑亭,与两边的古柏相映生成了一幅富有历史的沧桑、充斥着高贵华丽而又不失庄重稳妥的画面,美轮美奂。“万古长春”六柱五间的建制,历史上除皇家庙陵拥有外,曲阜是唯一,也是绝无仅有。同时期的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神道牌坊也不过如此,也难怪,谁让它是圣人陵寝前的建筑呢!  牌坊,亦称牌楼,旧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样式繁多,不一而足,作为我国古建形制之一,起始较早。就结构而言,远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衡门”。《诗·陈风·衡门》就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记载,那时仅仅作为陋室调侃的标志,并不具备后世那种炫耀的资本。而随着历史的进程,陋室衡门的建筑形式一个不小心有了质的飞跃,成为显赫的标志性建筑。如此,您可知道牌坊是如何一路向人们走来的吗?牌坊的肇因,滥觞于汉时的石阙。阙,原本是先秦时期宫廷前的标识性建筑,至汉时逐渐成为显示官爵、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曲阜汉阙画像石可窥一斑)。正如汉代班固《白虎通义》所言:“阙者,别尊卑也。”颇时置于官衙府第或都城的主要建筑前的主要道路入口处,并兼收了先秦时期“谤木”纳谏的社会功能。因通体为石质构筑,故称之为石阙。到隋唐时期,城市化发展成为社会主流,商品贸易活跃,经济繁荣,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大都市。为了便于管理,城市中于是就有了大小约等的用于居住单位的“里坊制”,如同棋盘。里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相对独立封闭。由于历史上称谓的惯性,坊门称之为“阙门”,门上皆榜书坊名加以识别。如该坊里人家...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庙杏坛孟继新 刘国成 相传孔子为了开办平民教育,曾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垒土筑坛,作为授课的讲坛,并移来一株银杏栽在坛边,他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树果实很多,象征着我的弟子能够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以食用,又能够入药治病,预示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此后,孔子天天在坛上讲学,很多人从四方赶来学习孔子的渊博知识,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便是为后人所称颂的孔子杏坛讲学的故事。但是翻阅与孔子相距不远的诸子文献,包括《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对于杏坛讲学却没有记载,甚至连“杏坛”的名字都未出现,那么到底有没有杏坛?如果存在,又在什么地方呢?历史典籍中最早关于杏坛的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大意是指孔子到名叫缁帷的树林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唱歌。该寓言主要讲述了一位白发老渔夫对于孔子的批评的故事。孔子弹琴唱歌的时候,一位老渔夫从船上下来聆听,之后招呼子路、子贡两个人,指着孔子询问孔子的情况,认为孔子并不是国家的君主,虽然仁义,却不免让身体受累,危害自然本性。子贡和子路将情况告知孔子,孔子却认为这是一个圣人,便下坛寻找这个渔夫,来到水边看见这个人,边走便拜,说:“自己从青年追求知识,现已经六十九岁还未听到真理,希望能听到老先生教诲。”渔夫批评孔子既没有君主和诸侯的势力,也没有臣僚的职位却要擅自修整礼乐,制定人伦,教化平民百姓,是多此一举,并指出孔子的缺点。孔子听完之后凄凉的叹了口气,又拜了两拜,起身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驱逐,在卫国不让通行,在宋国大树下讲学,树被人砍去,在陈国、蔡国之间,又被围困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挫折,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夫脸色变得难看起来,觉得孔...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庙明代御碑 刘岩 石文学 漫步观瞻孔庙内,可见碑碣如林,形制不一,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黄灿灿十三碑亭下的皇帝御碑。不过,这可是有清一代造成的视觉效果,他们硬生生挤进了金元行列。按历史排序,奎文阁院两侧“四大明碑”率清之先入住孔庙,对孔子的赞誉可谓是空前绝后、无以复加,其影响至深。它们分别是洪武碑、永乐碑、成化碑与弘治碑。为什么有明一代会对孔子如此崇奉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雇农出身,年少时家里很是贫寒,无奈还当过几天僧人,属于只要能活着干什么都行的角色。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会皇袍加身坐在高堂之上,一切来的是那样的意想不到。取得天下后,百废待兴。苦大仇深的他先不忙着安顿自己,而是减免赋税、还徒富民、休养生息,同时选择“首开礼、乐二局,广证耆儒,分曹究讨”治国方针。这是干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找一群读书人和懂礼法的专家学者凑在一起,讨论怎么恢复黎民的伦理纲常秩序。草根出身的他有自己的秉性,认识到社会一切问题先从规矩抓起,谁是指路明灯?专家学者认为:唯有孔子。洪武帝品味了一下,称是!仅仅是洪武一代,修纂礼仪方面的专著就有十六种之多。其中在天地祀典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地合祀和去神名号,认为天下无功于生民的神祠一律不予祭祀。洪武初,他下诏《大明诏旨》颁布天下,四年(1371年)镌刻石碑立于孔庙并筑建碑亭以护,后世俗称“洪武碑”。内容为朱元璋所下诏旨:规定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城隍之神与历代忠臣烈士可以继续享受祭祀,但是都必须革去封号。惟承认历代追封孔子的爵号并可继续享受祭祀。朱元璋认为,孔子乃天下宗师,“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他高度赞誉了先师,申明了对孔子的崇奉原因。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在专家学者的熏陶下也深深的懂得了要想安抚民心、一统天下,之根本在于教化,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进行全民道德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他,汉...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府库藏文献——《幸鲁盛典》孟继新 彭庆涛 在孔府文物档案馆内,珍藏着一部叫《幸鲁盛典》的书,此书共四十卷,由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等编撰。说起这本书的来历,还得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曲阜祭孔讲起。康熙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玄烨爱好读书,据他自己说,他从五岁时就开始读书,至老不倦。十六岁那年,他到太学祭奠孔子,研究《周易》、《尚书》。次年,他下谕礼部,为他举办专门讲习《四书》、《五经》的“经筵”,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系统的研究。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经筵”的学习,在“三藩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仍命令“每日进讲如常”。玄烨学习儒家学说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因为他深知马上得天下的满州贵族不可能再在马上治理天下,不钻研传统的儒家思想,通晓“帝王之学”,便不能有效地治理以汉人为国基的天下。抱着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他要求讲官不要搞一些溢美称颂之辞,要抓住经典的要旨加以阐发,以利实用。对儒家的“程朱理学”,玄烨特别津津乐道,大加推崇。他令理学家朱光地编纂《朱子全书》、《性理经义》,宣扬程朱“存天理,去人欲”和“忠孝节义”的学说。到他即位的第五十一年,更将朱熹的灵牌供进孔庙大成殿,让“他”加入“十哲”之列,配享孔子。他把理学作为制定政策,驾驭群臣,教谕百姓的理论基础,重用了一批理学名儒,俨然以当时的理学领袖自居。有鉴于此,这位贤明的满清皇帝亲临曲阜朝拜万世师表的孔子,便不是偶然的了。康熙二十三年九月,清圣祖玄烨率内阁宰臣、亲王和文武百官东巡泰山之后,又巡幸江南,直到冬季方启銮北还。十一月十七日,玄烨銮驾浩浩荡荡地到达曲阜。其实,孔毓圻为迎接这次圣驾,早就作了精心准备,他安排学养颇深的孔尚任充当“引驾官”和“御前讲经”人。衍圣公孔毓圻率孔、颜、曾、孟、仲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及各氏族人,曲阜官绅耆老至县界接驾。玄烨驻跸城南行宫,太常...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汉画像石《鲁侯献岑鼎》 刘岩  彭庆涛 曲阜孔庙东路最后部为神庖院落,旧时专为宰杀牺牲之所,独门独院,有正厅、东西配房组成,除春、秋两祭短暂喧嚣外,平时甚是幽静。由于宰杀牺牲的功用丧失已久,空空如也,1999年成为“汉画像石陈列馆”。在其西配房内西墙镶嵌有一排汉画像石,东起第九石虽然通体无文字,但图案画意具有强烈的表象成分,让人生奇。画面上下分为三格,皆为减地浮雕。上格为主题占整体三分之二,下两格合占三分之一。上格雕刻宫廷内正中有二人对坐,中间置方耳之物,一人做凝视疑问状,一人做愁眉苦脸状,二人表情对比鲜明。初看方耳之物不知为何器具,细看其上线刻有三虚幻云朵形圆圈,其左又细线浅刻三足鼎。原来这是在暗示“方耳之物”为三足鼎,这种“画外音”的表象手法在汉代绘画中十分罕见。宫廷外左右各雕刻二人做窃窃私语状。其下一格,雕刻表情惊恐畏惧,但举止谦恭者十人,面右对尊者一人。再下一格,雕刻五只向左行走的麒麟,其后一人蹲地做夸张无奈状。是石高94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右上角残缺,左下角微残。我们知道,汉画像石是特指仅存于汉代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石材上雕刻的图案纹饰。它是汉时人们“视死如生”的信仰反映,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古人感情上渴望、心理上相信逝去的先人进入“阴间”后,有神仙、先贤、英雄之类做伴,将是非常快乐并且永恒的“人生”旅程。故而,精心特制的画像石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它是人间理想中天堂极乐世界的幢景与描绘,涉及神话仙境、传说典故等世间百态。  那么,这又是一幅表达了什么历史典故的画像石呢?毋庸置疑,此石画面内容应该与汉以前先秦时期的献鼎历史故事有关。鼎,乃国家重器,是为权力的象征,我国历史上曾有“问鼎中原”典故流传至今。先秦时期为此争夺纠纷不断,兵燹流血不止,难道还有献鼎的事情发生?这个还真有,那就是载记于《国语》里“鲁侯献...
399页次44/50首页<...  39404142434445464748...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