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2 - 16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何绍基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何绍基  书 法 风 格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何绍基楹联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2 - 08
点击次数:
世系传承(五)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年十一岁授文林郎,袭封衍圣公,初阶八品。明年超授中议大夫,仍赐四品。承安二年(1197年)兼曲阜令,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汴趋赴。又丁母忧三年,复遥授东平通判,寻改太常博士。兴定四年(1220年)改行太常寺丞。元光元年(1222年)同知集贤院。哀帝天兴元年(1232年)遥授太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天兴二年(1233年),授光禄大夫太常卿。金亡入元,仍袭封衍圣公。元太宗令其领事兴礼乐,就东平制乐器法服仪物,陈于祖庙,事成乃卒,无子,以弟元綋之孙孔浈嗣爵。△孔元措撰《孔氏祖庭广记》孔元纮,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使判官,年五十九卒。子二:孔之固,孔之升。孔元恭,孔元衡、孔元直、孔元孝。孔元用,字俊卿,宗子在汴时,摄庙祀事。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拜授曲阜县尹,权袭封衍圣公。嘉定十七年(1224年)授通直郎,知仙源县事,寻改济州通判,兼京东西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曲阜复入于元,明年从元郡王带孙征李金于益都,又明年卒于城下,年五十三岁。子一:孔之全。孔元善,孔元长、孔元愈、孔元忠、孔元达、孔元凯、孔元孙、孔元淳、孔元灏、孔元让、孔元石、孔元则、孔元康、孔元顺、孔元恩、孔元楷、孔元凤、孔元量、孔元祚、孔元祗、孔元祐、孔元质。孔元正,字直卿,赠承事郎同知兖州事。孔元裕,字益卿,恩州教授、将仕郎、济阳主簿,年老致仕为族长。孔元敬,字忠卿,元世祖平江南辟为江东宣慰使,改青阳尹,调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历邵武路经历,以承事郎兴化路经历致仕,著《素王世纪》十二卷,年七十一卒。子四:孔之熙、孔之敏、孔之载、孔之谨。孔元冲。孔元伸,字信卿,莱、德二州教授,将仕郎,须城主簿。五十二代孔之固,孔之昇。孔之厚,济宁路总管。孔之全,字工叔,元太祖二十年(1283年)以父从郡王征益都,权袭...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2 - 04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鲍姓源出鲍姓主要有姒姓、伏羲氏后裔、鲜卑族三种源出。一、源出姒姓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齐国,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鲍叔牙,尊称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时期起,鲍叔牙即与管仲相交为友,深知管仲之贤。起先鲍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则事于公子纠。后在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为争夺齐国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钩,及至公子小白于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后来被齐桓公任为国相,拟任鲍叔牙为上卿。他力劝齐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传千古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友谊故事。二人相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世传美谈。在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国空前强大,而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在鲍叔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鲍氏,史称鲍氏正宗。△鲍叔牙二、源出伏羲氏后裔庖牺氏,即远古第一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唐朝学者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北魏时期的著名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也记载:“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皡庖牺所生之...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2 - 02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赵之谦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印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赵之谦的艺术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赵之谦赵之谦的艺术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书 法 风 格 赵之谦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以赵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甚至某碑,故其师法汉隶,终成自家面貌。其初期作品能见到的约三十...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2 - 01
点击次数:
世系传承(四)四十一代孔昭俭,南陵尉广文馆博士、兖州司马、转秘书郎,袭封文宣公,兼曲阜令,年六十卒,葬祖墓西。子一:孔光嗣。孔述,字彰圣。子一:孔桧。孔貌,字准之,进士,终谏议大夫,无传。孔昌弼,字佐化,进士,终散骑常侍,避朱温之乱,因家于岭南。子四:孔枬、孔荃、孔葆、孔麟。孔昌广,无传。孔昌鹏,无传。孔遘,沧州乾符令,赠兵部员外郎。子一:孔枬。孔昌庶,字几圣,进士,虞部郎中,因家河南洛阳县。子一:孔庄。孔昌序,字昭举,进士,散骑常侍,无传。四十二代孔光嗣,齐郎出身,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授泗水令,为陵庙主,遭时乱失世爵。初,宋元嘉间,鲁郡民孔景等五户为圣庙洒扫役,梁乾化中,景孙孔末乘时乱之机,冒圣裔,私通乱民,杀灭曲阜孔氏既尽,惟公在泗水县,又往弑焉。卒,年四十二岁,葬祖墓西北。子一:孔仁玉。孔桧,字圣植,遭五季之乱,迁家温州之平阳。子三:孔演、孔湙、孔泗。孔枬,字士云,为庐江令(后无考)。孔庄,字文愿,太常少卿。子一 :孔承恭。授秘书省正,安丰二县主簿,摄节度推官,迁大理寺丞、库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太常少卿,为登州县尉。后无考。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五月二十九是生。父被杀时,仁玉才九个月,母张氏抱归外祖家隐居,幸免于难。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鲁人告于官府,说孔末非圣人后裔,光嗣有子仁玉育于外家,今十九岁矣。官报于朝,乃罪杀孔末,以仁玉主先圣祀,授曲阜主簿。三年(932年),进龚邱令,袭封文宣公。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调曲阜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幸曲阜谒林庙,召对赐五品服,复授曲阜令,兼监察御史,年四十五卒,赠兵部尚书,葬祖墓东北。后世以孔氏几绝,四十三代在曲阜的只存仁玉一人幸免于难,奉为孔氏中兴祖,附祀孔庙,夫人裴氏附葬,继配李氏封陇西郡夫人,葬祖墓西南。子四:孔宜、孔宪、孔冕、孔勖。△孔仁玉像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30
点击次数:
下 葬 仪 节 导读发引之日早晨,祀后土的礼神大宾与题主大宾身着吉服,有盛仪随从,提前到达墓地,各自在祀后土棚、题主棚内侯柩至。柩至墓穴处,方相用戈击墓圹的四隅,然后祀后土、题主。祀后土与题主是下葬时非常重要的葬仪,各代衍圣公对其非常重视,毕恭毕敬。△孔府档案葬仪  柩至茔时,方相戈击圹四隅,祀后土、题主。祀后土棚设在墓穴之后,南向,内陈香案、香炉、烛台、牲醴、樽爵、帛祝、盆巾、表礼、犒赏物品及跪毡。随从人员有:鸣赞礼生、引赞礼生、读祝生员、执爵生员、捧帛生员、司香烛礼生、司盥洗礼生、捧表礼随员、司毡随员。△孔府老照片题主棚在墓穴之东,西向,前有大插屏一幅;内有椅桌、盆巾、犒赏物之类。桌上摆放砚一对、墨一定、硃一定、笔二支。随从人员有:读祝生员、供事生员、鸣赞礼生、引赞礼生、司盥洗礼生、捧表礼随员、捧犒礼随员、司毡随员。以上执事生员、礼生皆公服顶戴,随员穿色服。柩临穴,阴阳官报时,礼神大宾东向立,题主大宾西向立,执事者陈设笔墨纸砚。祀后土  丧主诣棚前,简行聘请礼,主人以下鞠躬四拜,礼神大宾答拜。丧主回,礼神大宾至祭所。(鸣唱):“就位!”“鞠躬!”“伏!”“兴!”四拜后,“平身!”“行献礼!”(引唱):“诣盥洗所!”“浴手!”“进巾!”“诣神位前!跪!”“进帛!”捧帛生员进,“献帛!”大宾献。“进爵!”“献爵!”“读祝!”读祝生员跪读:“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敢昭告于后土之神,曰:惟神坤舆载物,厚德无疆。今以某官某(女丧曰某封某氏)窆兹宅兆(如合葬改曰合葬兹兆),乞灵明神永惟祐护毋俾后艰,谨具牲齐祗荐祀事。尚飨!”读毕。“伏!兴!”“平身!”“复位!”(鸣唱):“鞠躬!”“伏!兴!”四拜后,“平身!”“焚祝帛!”“礼毕!”大宾返于祀土棚焚祝帛,丧主以下至棚前跪。献帛酬劳,大宾答辞。丧主以下鞠躬四拜,大宾答拜。丧主揖献犒从礼,大宾揖受。丧主回至香...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28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柳姓源出柳姓主要有姬姓、芈姓、改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姬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广韵》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氏,称柳氏。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旦的裔孙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展,姬展的孙子叫姬无骇,他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展氏。后传至展禽一代,称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孙就以柳为氏,世称柳氏至今。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鲁孝公姬称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柳下惠是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据说他曾夜宿郭门,“有女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史籍《淮南子》中说,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亚圣孟子赞之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柳下惠雕塑“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柳氏族人奉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堪称女色面前的“圣贤君子”。二、源出芈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属于以都城名为氏。战国末期,楚怀王熊槐有孙子名熊心,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推为首领,也称楚怀王,号称“义帝”,建都于柳(今湖南常德)。在楚怀王熊心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为姓氏者,称柳氏、郴氏,世代相传至今。三、源出改姓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末清初有著名民间评话艺术家曹永昌,公元1587~1670年,字葵宇,号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曹永昌在十五岁时强悍不驯,屡...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26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郑板桥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燮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书 法 风 格 郑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板桥书法“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
395页次12/50首页<...  78910111213141516...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