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4
点击次数:
亓官夫人亓官氏是孔子的妻子。《孔子家语·本姓解》称:“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可知,亓官氏其家,也如孔氏自宋徙鲁。亓官氏生一子一女。由于孔子离家十余年,她一人孤守家园,其凄凉寂寞是可想而知的。长期以来,她独自操持家庭生计,并协助抚育孔子的哥哥孟皮之子女。积劳成疾,终于先孔子离世。亓官氏死于鲁哀公十年(前485年),是时孔子尚在卫国。这一年,孔子已六十七岁了。《阙里述闻》曾记道 :“考周时丧妻之礼,父母在,不杖不稽颡。圣父母早卒,以是知圣人之杖而稽颡也。葬于鲁北泗水之南,洙水之北,新茔也。”这大概是说的孔子归鲁后的事,或许是在亓官氏去世的第二年,孔子为亓官氏重新选择了墓葬地,并举行了葬礼。作为孔子的夫人,亓官氏也受到后世的多次加封。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 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封“至圣先师夫人”。由于孔子长期漂泊在外,故有关历史典籍中,很少记到孔子关于家庭生活的评论和见解,给人的感觉是他完全超脱了家庭,或者不屑于谈论家庭。因此,在后来的一些评论中,便有了休妻的传说。首先,有人据《礼记·檀弓上》记:“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妻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推衍出“孔子出妻”说。依当时丧礼,父尚在时,子为母降服丧之期,十三月即为大祥,祥之外无哭者。故孔子离哭声而问:“是谁在哭?”弟子回答是伯鱼。孔子不满地说:“其甚也。”言伯鱼之哀于礼有些过分。伯鱼闻孔子如此说,遂除服不再哭母。这段话,实在不能说明孔子曾出妻。因而清代江永《乡党图考》与崔述《洙泗考信录》都有辨析。另外,《礼记·檀弓上》还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之使白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2
点击次数: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儒家文化主导了我国两千余年的社会礼俗,而对丧葬习俗的影响尤为深远,它所倡导的“孝道”伦理和“礼”制,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的核心。儒家提倡“孝道”,所谓“百事孝为先”,导致了厚葬久丧;“礼”作为一种等级制度,造就了繁缛的丧葬仪式程序。同时,厚葬久丧又是后世儒家诸礼之中的最重要成分,是评价其后人对逝者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的道德准则。△孔子早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时期,社会上就已经有了厚葬的习俗。但孔子在世时提倡依礼而葬,并不完全主张厚葬,这在一些先秦史料文献中都有诸多的记述。《礼记·檀弓》载:“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大意是:子游向孔子问及送终有什么样的标准,孔子说:“这要看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应与之相当为宜。”子游说:“家庭的富有与贫穷,怎样才能体现出合乎标准?”孔子说:“家境殷实,就不能不具备所有礼仪,但不可过分追求。如果家道贫寒,只要衣衾足以藏裹形体,敛毕既葬,不使用其他的辅助工具,用手拉着绳子悬棺而葬,这样尽力而为,人们难道还会去责备他失礼吗?”同义的记载还有子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还记有孔子弟子有子向曾子询问有关孔子对丧葬的看法,“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原来,孔子在鲁国时,看到南宫敬叔丧失了官位后就用大量的财宝贿赂,以求禄位;周游列国至宋国时,见到桓司马亲自设计石椁,匠人们耗费了三年的时间还没有雕琢完成。孔子深有感触,认为他们都不合乎于礼,愤愤地说:“一个人失去了官位以后,还不如让他尽快地贫贱掉;一个人为自己死后忙...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0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凤姓源出凤姓主要有高辛氏、姬姓、回族凤姓三种源出。一、源出高辛氏源于高辛氏,出自黄帝的曾孙帝喾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望出平阳、邰阳。”远古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时,以凤鸟氏为历正官,就是专职掌管天文历法的大臣,以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时令耕田种地和收获的官员。凤鸟氏,在官职称谓上又称凤历、历正。在凤鸟氏的后裔子孙中,便以其称号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凤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最古老的凤鸟氏祭坛在凤凰台,其遗址为今山东省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座凤凰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即可见中华文明之光。据史书记载:“任、宿、须句、颛臾、凤姓也,实司太吴有济之祀。”济宁为古任城,是历史上四个凤姓古国之首,经近代考古专家认证,凤凰台即“太昊祭祀台”,是祭祀先皇始祖伏羲氏的地方。△帝喾二、源出姬姓源于姬姓,出自唐朝时期南诏国酆氏王族阁罗凤氏之后,自改为凤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凤氏远祖始于周王朝时期,出自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湖南永兴),封为侯爵,称为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氏。至唐朝时期,源出酆氏的后裔,在云南六诏时期成为白蛮大族,代表人物即为著名的阁罗凤(觉乐凤)。六诏时期,以乌蛮(东爨)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西爨)为辅佐,集合境内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邦盟式政权组织,类似于国家。阁罗凤之父皮逻阁,出身白蛮大姓(西爨),后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统一了云南六诏(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受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云南王,史称南诏国。△南诏国地图唐天宝七年(公元7...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8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徐渭 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明代后期书法或称晚明书法,表现为诸家纷呈、不拘一格的局面。明代晚期的思想家们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任性而发,独抒性灵。这是一种崭新的美学观,这种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潮,表现在书法上,即传统的以“二王”书法为准则的“中和”的审美观,开始遇到了张扬个性的非“中和”的审美观的挑战。明代的书法艺术也因此在晚明阶段期达到了高潮,出现了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等大家。 书 法 家 简 介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自称“南腔北调人”,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徐渭生平喜爱藏书,购书有近万卷,书楼有“青藤书屋”,一称“榴花书屋”,画家陈洪绶题匾额,至今犹存。他的藏书、藏画印章有“文长氏”“石鸥馆”“辛卯七十一”华暗子云居”“龙哑大家公”“天池山人”“青藤老人”“秦田水月”等。△徐 渭徐渭传世著作有《徐文长集》、《徐文长三集》、《路史分释》、《徐文长逸稿》、《南词叙录》及杂剧《四声猿》等,杂剧《歌代啸》、小说《云合奇纵》(即《英烈传》)等,据传也是徐渭所作。今人辑有《徐渭集》。徐渭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青藤书屋图》、《骑驴图》等。  书 法 特 点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7
点击次数:
晚年境况季康子请孔子回鲁国,一方面是因为孔子德高望重,让孔子在国外长期漂泊,舆论对鲁国的执政者不利 ;另一方面,季康子深知孔门弟子中确有一批德才兼备者,这些人才如果鲁国不用,其他国家就会用,那对鲁国是不利的。因此季康子才派人把孔子请回鲁国。经过多年的奔波,周游列国归来的孔子已经失去了从政的热情,他开始潜心整理文化典籍,删定了《诗经》、《尚书》,订正了《周礼》、《乐经》,编修了《春秋》,为《易经》作传,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此时的孔子已年近七旬,但他的本性并没有因为历经磨难而改变。其性情老而弥坚、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季康子派人接回孔子,本想重用他,但是由于孔子并不支持田赋改革,就放弃了重用孔子的计划。原来,季康子想实行名为田赋的征税方法,他派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以不懂做答;冉求问了三次,孔子依然未予正面回答。冉求说:“子为国老,待子而行,答之何子之不言也?”(《左传·哀公十一年》)您是退休的卿大夫,对于这种国家大事,你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呢?孔子私下对冉求说:“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人,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稷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君子办事情,要用礼来衡量,施舍要多,办事要适中,赋敛要少。如果这样,按照原来的办法也就足够了。如果没有礼来制衡,贪得无厌,即使按照新的田赋方法征税也是无济于事。季孙氏如果想合乎法度地做事,有周公的典章制度在那里;如果想随意行事,又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孔子一向反对加重人民的剥削,这次由于刚回鲁国,因此没有公开反对,只是私下表示了不同意见,当然他也希望通过冉求让季康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但是,季孙氏听不进孔...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5
点击次数: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下)墓葬的历史久远,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出现,随之,“丧”文化现象便伴生其间,而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明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丧葬礼仪。成熟后的丧葬礼仪,是在一系列繁缛的敛、殡、葬、祭中完成的,其过程演绎了生者对亡者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是行为活动仪式。它肃穆而庄重,表现出自身的哀伤和对亡者的无限怀念、追忆与尊重,具有全人类的情感共性。不可否认的是,氏族阶级的出现,在丧仪制定之初,就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随着历史的传承与沿变,丧葬礼仪在后世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了质的变化。它实际上成为了按传统的礼仪程序,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发泄自己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借机来展示家族的地位与实力。其中增添了许多表演的成分,已与原本的丧葬目的相去甚远。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丧葬礼仪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也尽情地涵括其中,凸显出东方汉民族之特点。本书所谓丧葬礼仪,是以曲阜地域为中心,以儒家“丧”文化为代表的孔氏宗亲家族墓地的葬礼、葬仪。即孔林“墓地”所留传继承的与坟墓形影相伴相随的,从死亡、敛、出殡到下葬等有关一系列约定成俗的活动过程。由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学说创始者,故而,无论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在历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了解孔林丧葬礼仪,对研究我国丧葬史,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和意义。△万古长春坊两宋时期 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整饬礼仪,敦厚风俗,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形成了影响最大的《政和礼》一书。它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丧葬标准,但略有增减。据《宋史·礼志》记载,宋代的丧葬礼仪为:诸一品、二品丧,敕备本品卤簿送葬者,以少牢赠祭于都城外,加璧,束帛深青二、纁二。诸重:一品柱鬲六,五品已上四,六品以下二。诸铭旌:三品以上长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上七尺,皆书某官封姓之柩。诸輀车:三品...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3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苗姓源出苗姓主要有芈姓、苗父、兄弟民族苗姓三种源出。一、源出芈姓源于芈姓,芈姓中一个分支,即是源自楚国姓氏。苗是楚国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载,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发生了楚国若敖之乱,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在晋国与楚国交战中,伯棼之子贲皇技献晋国使晋国取得战斗胜利。后世传有楚才晋用的典故: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晋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苗,为商周古国,西周初国亡,成为周邑。贲皇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来源。二、源出苗父源出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于苗父根本不像后世医生们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种巫医,如今看来,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在传说中,他为众多病人治过病,而且还疗效卓著,称其为“医”并不过分,因此,人们把他认为是“上古为医者”。三、源出兄弟民族苗姓源自少数民族改姓,灭亡后的百济、高句丽国民,被唐朝政府内迁辽中、辽西、河北等地,其中有...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1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文征明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文徵明,名壁、作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吴中四名家”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书作有《西苑诗》《渔父辞》等,著有《甫田集》。△文征明  书 法 渊 源  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太湖寺碑  书 法 特 点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行、草、隶、篆各体皆工。但在他的各体书中,最为人看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为早期作品,赵孟頫的影子比较多,体态略扁,起笔比较尖细。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带有欧阳询的影子了,如《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劲健中带有板滞气息。《归去来辞》是文徵明82岁时所书的小楷,字仅稍大于粟,舒展自...
399页次16/50首页<...  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