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
2019
-
06
-
21
点击次数:
卜商问诗冯文浩 郭云鹏 彭庆涛 自孔子以来,儒家学派绵延数千载,儒家经典也是浩如烟海,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四书五经”,《诗经》便是其中之一。孔子曾多次提及《诗经》以表现自己的赞美和重视,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但是《诗经》内容有时也会显得晦涩难懂,这时孔子的弟子便会去请教孔子,孔子也会分享自己的心得。“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就曾向孔子请教过《诗经》的相关问题。卜商,字子夏,晋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卜商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著于《礼》。相传《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史记》中有关卜商的一个小记载曾提到子夏提问关于《诗经》中的一个句子,孔子回答说绘画的要旨在于一个“素”字,子夏立刻深刻认识到做人也应当以礼为先。从中可见子夏和老师之间亲切的互动交流。除此之外,卜商和老师孔子还讨论过更加深入的问题。首先卜商向孔子问道:“请问《诗》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亲’,怎样做才可以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把这些普及于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子夏依旧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于是他继续询问什么是“五至”。孔子回答说:“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与乐是相生相成。这种道理,瞪大眼睛来看,你无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来听,你无法听得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