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孔庙诗礼堂                      孟继新  刘国成 在孔庙建筑群中,有一座叫诗礼堂的厅堂,这座建筑是在孔子故宅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金代孔氏后裔重修过一次,明代弘治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厅堂现存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面敞开,不设门窗。上覆绿瓦,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斗栱,整体富丽,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当人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厅堂时,看见正中间高悬着“诗礼堂”三字的金字匾额。堂内两边还悬挂着一幅对联“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诗学礼”,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来曲阜祭祀孔子时所题写。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非常重视祭孔活动每年都要亲自前往京师孔庙祭拜,还曾9次前往曲阜孔庙祭奠先师孔子,如此重视祭孔在历代帝王中都属罕见。在堂内,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理石刻《孔子事迹图》。这套大理石刻是在1989年为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制作的,该套石刻由石刻家石可先生绘制,高小岩先生书丹,匡亚明先生题字,总计用石1560块,画面31幅,镌刻汲取了汉代石刻技法的特点,画面突出,线条流畅,雕刻细致。讲述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传奇一生。诗礼堂东侧有厢房9门,名叫“礼器库”,是储放祭祀器物的地方。堂前有个开阔的院落,是祭祀孔子之前赞礼生演习礼仪的地方。院中有一株唐代种植的槐树,还有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繁叶茂。更有趣的是,这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树分雌雄两树,雌树至今仍然春华秋实,硕...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东汉石兽刘岩  孔志刚 我国历史进入到北魏时的公元六世纪初期,齐鲁的山水似乎没有受到人间世俗的打扰,青山绿水一切是那么的宁静自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态。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汉子沿泗水西进走入曲阜,他敏锐地观察、详尽地考查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由此,为曲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写实,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财富。他便是我国著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泗水》中,我们似乎鲜活地看到曲阜当时的写真影像。特别是泗水之阳的孔林考证:葬在孔林的孔氏坟墓可辨者五十余冢,“人各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由此我们得知,当时孔林内某个墓冢前有石兽存在。这历史的一闪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好奇与猜疑!我们知道,古时大凡身份显赫者墓前皆立有石兽,成排列队,好不威风。那么,墓前立石兽起源于何时呢?此石兽何貌?又是为谁所立呢?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这样写道:“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垅如生前之仪耳。”这是唐人的表象总结。其实,现代考古证明,早在商代王墓和各级贵族的墓葬中就流行以狗作殉,这一举动应是墓葬石兽产生的真正肇因。《说文解字》:“狗,叩也,叩气吠以守。”表明在古人的观念中,狗一经被人们驯服利用,便具备了守护价值,于是,就有了葬狗习俗,目的是以守阴户。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扩张与墓地“镇墓兽”的出现并开始流行,为墓葬守护进一步得到明确化。伴随着守墓功能的基因,汉时“事死如生”的厚葬观念与墓祭功能的最大性结合,为墓冢石兽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我国现存最早的墓前石兽便出现在西汉时期,那就是西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冢前的一组石兽。东汉末期的建安十年(205年),魏武帝曹操以天下石兽雕琢无益,劳民伤财,下令不得厚葬,即使墓前立碑也在严禁之中。至此,在他的势力范围内,陵墓神道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圣府窑户——大庄琉璃瓦彭庆涛  刘欢  曲阜大部分古建筑上面覆盖有黄或绿色的琉璃瓦制品,在阳光照耀下,富丽堂皇,闪闪发光,格外令人赞叹。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从元代开始在皇宫建筑上大规模使用琉璃瓦。在中国古代,琉璃瓦的使用在种类及颜色上有着严格的定制,其中黄色琉璃瓦用于最高等级的建筑物上,一般为皇室专用。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强,琉璃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它的使用一直备受世人关注。早在15世纪中叶,欧洲就有这样的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大汗国,那里非常富有,连屋顶上铺的都是金灿灿的黄金。其实他们所说的屋顶上的黄金便是金光灿灿的琉璃瓦。曲阜孔庙使用琉璃瓦始于金明昌年间,当时仅用少量绿琉璃瓦镶边。明弘治年间重建孔庙,大量使用琉璃瓦,大成殿、大成门、寝殿、杏坛、奎文阁、碑亭等主要门、殿都用绿琉璃瓦。清雍正年间改大成殿、大成门为黄琉璃瓦,两庑及寝殿用绿瓦镶黄边,清碑亭用黄琉璃瓦,其余仍旧。清光绪三十二年,承慈禧懿旨,诏升孔庙为大祀,将奎文阁、碑亭、观德与毓粹二门、道冠古今与德牟天地二坊改为黄琉璃瓦。曲阜所产琉璃瓦制品具有颜色鲜艳、质地坚硬、防火耐酸等特点,被称之为“琉璃神品”。那么,这种“琉璃神品”是何处烧制,又是出自何人之手呢?要说这事,得先说这样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在安徽省的皖苏交界处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汉代的古庙宇,名曰皇藏峪。之所以叫皇藏峪,是因为当年刘邦兴兵时期,有一次被项羽所追杀,当刘邦逃至此地时,钻进一山洞内,躲过了项羽的追兵。后来刘邦得胜做了皇帝,便赐当年他避难的山洞为皇藏峪,意为皇帝藏过的山洞。并下旨在此大兴土木,建起了庙宇。这座汉代的古建筑,曾在唐代进行翻修,至“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鉴于它的历史文物价值,1975年当地重新将庙宇恢复。但盖庙顶所用的琉璃瓦等陶品,仅过了两年多,瓦面就爆裂了。原建筑上的琉璃瓦...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曲阜古泮池刘岩  曹帅 在曲阜,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大多沉寂于地下,而作为鲁故城地标式建筑遗存,古泮池便是其中之一。“泮池”是当地俗称,它的正名曰“泮宫”,雅名叫“泮水”,因遗存时间过于久远,人们便在前面加了一个“古”字作定语。一潭碧水何以魂牵梦绕般撩拨着中国文人的思绪、凝结着曲阜人的情丝呢?原来,此地是2600多年前鲁国的“大学”教育基地,“礼乐文化”在这里传播,“周鲁文化”在这里形成,“儒家文化”在这里滥觞。周王朝建立后,制订了礼乐制度用来管理天下。所谓“礼乐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犹如一部《宪法》,或者说是堪比当今的《干部工作条例》。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各诸侯国各级官员,包括宗室天子本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上面的规定。其中就有关于教育条例。例如《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鲁国在西周早期是各诸侯国的老大,在遵守纪律方面做的最好,所以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是不甘落后的。鲁国立国初期,定有教育基地“泮宫”,但是否在此地已经无法考证。鲁僖公喜欢搞基础建设工作,相传此泮池为僖公时期留存。能够进入泮宫学习的,当然是贵族子弟,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子孙们。虽然当时的爵位是继承制,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将来好建功守业。看一看《春秋·左传》就会知道,那时的公卿大夫把名誉看得很重。特别是在战场上,他们都是最勇猛的战士,而且必须是,如果你不是别人就瞧不起你。史载,西周天子为教育京都贵族子弟所设的“辟雍”,分为五个学区:中为辟雍,举行盛典之所;南为成均,学乐之所;北为上庠,学《书》之所;东为东序,学干戈、羽籥之所(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西为瞽宗,演礼之所。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而小一号的诸侯国学宫名“泮宫”,何意?只有辟雍的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商周十供曹帅  孟继新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月,皇帝弘历第六次来到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孔子典礼。弘历这次驾临曲阜,非同往常,不但场面宏大,而且还奉其母老皇太后一同前来,更为巧合的是,正值皇太后八旬寿年。因此圣典尤隆。弘历这次驾临曲阜,还有一件值得提及的事,就是赐予孔府十件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礼器。这十件青铜器,被称作“商周十供”,至今珍藏在孔府内。十供包括:木工鼎、父乙卣、亚弓觚、方鼎、饕餮甗、牺尊、伯彝、宝簋、蟠夔敦、夔凤豆。木工鼎。商代。高25厘米,口径24.5厘米。圆口,鼓腹,直腿,直耳,三圆柱形鼎足,双耳在口沿上。腹内有铭文七字“作父戊鼎木工册”,三足及鼓腹上皆带兽面纹。通体温润光泽,遍生碧绿翠斑。上配紫檀木雕圆盖,盖上饰镂雕白玉钮,下配紫檀木座,篆刻“乾隆御赏”四字。父乙卣。酒器,商代。高33厘米,宽25厘米。器呈椭圆形水囊状。鼓腹圜底,外撇圈足, 盖为倒扣碗状,束颈较宽,内凹。蒜头盖钮,下为子口,盖为母口,腹宽处两端为双环耳,系粗绳纹提梁,正背面中为兽形鼻,素面。器内壁和盖内壁对铭“册父乙”三字。清代配紫檀木座,刻款“乾隆御赏”。器物铜色泛红,为传世久远所致。通体温润光泽。亚弓觚。商代。高32厘米,口径21厘米,圆筒形,收腰,敞口。四面有凸起兽面纹一周,内有铭文“亚尊”二字,因此亦称为“亚尊”。遍体朱紫,温润光泽。配以紫檀木座,篆书“乾隆御赏”。方鼎。周代。高25厘米,宽27厘米,器为方形,鼓腹,方口,口沿上置双方耳,下为四蹄形足,前后面鼓腹上各有方环纹一对,遍体红绿斑彩,温润光泽,并配以紫檀木盖和木座,篆书“乾隆御赏”。饕餮甗。周代。高39厘米,口径27厘米,器物由甑、鬲组成。甑锅形敞口,拱形二附耳,甑底十字形开孔,下部契形子口,上部饰带状云雷纹,其他素面。鬲上部母口,袋状三足,腹饰凸起饕餮纹,无铭文。清代配玉钮木盖,檀木座,篆刻“...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孔庙先师手植桧孟继新  曹帅  刘国成 曲阜是全国古树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这众多的古树中,尤以“先师手植桧”最为著名。这棵桧树位于孔庙大成门内石陛东侧石栏内,粗可合抱,树冠亭亭如帷盖,青茏苍翠,树身似铜,高达20多米,树头向南倾斜,相传为孔子当年所植。树旁至今立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所立《先师手植桧》石碑一幢。从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孔子当年确实种植过三棵桧树。    关于孔子本人栽种的桧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实际上最初孔子所栽的,到晋代就已经枯死了,后来又发新枝,几番荣枯,如今看到的这棵已经不是原来那棵了,但依然是在原有基础上生根发芽。那么在这几千年中,这棵古树又有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呢?历代的孔子后裔们,都把这棵树当做神灵般保护起来,谁也不准动一枝一叶,有人说这棵桧树枯荣死生,可以占验家运国运。这棵树要是枯死,那么国家就会蒙受灾难,相反如果它枝繁叶茂就预示着风调雨顺,国家昌盛,难道这棵树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   据说在孔子手植桧枯死的永嘉三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田里的庄稼枯死,老百姓流离失所,之后国家陷入了动乱,连年的战争,人口锐减,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困苦。等到唐乾封二年(667年),当时朝廷骄奢淫逸,广建蓬莱、上阳、合壁等宫,崇尚佛教,并且连年征战,致使国库渐空,孔庙的孔子手植桧再一次枯死,之后国家也是历经动乱,直到宋康定元年(1040年)的太平时期桧树才又萌发新芽。手植桧经历两次劫后重生之后,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随着时间的流逝,危险也再一次临近这棵已经历经千年的古树。金贞祐二年(1214年),手植桧又再次毁于战火。根据《孔氏祖庭广记》的记载,...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大成殿内孟子像彭庆涛  刘欢 孟子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唐朝中期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直接继承了孔子“道统”,孟子的地位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话说北宋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五月壬戌,伴着未央的夜色,百官朝圣,一如往常,但其中一人手持奏章,神情肃然,行色匆匆。     他便是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此次临朝有要事将要上奏皇帝。肃穆的大殿之上行过君臣之礼,皇帝宋神宗与群臣商议国事,陆长愈奏请宋神宗,说道:“春季和秋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时候,孟子应当与颜子等人一起享有!”话音恳切,掷地有声。一时朝堂之上寂静无声,大家都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不知所措,因为自从唐代以来,从未对祭奠的先贤们改动,又因为涉及到礼仪,事关重大。稍有片刻,等群臣回过神来,渐渐有人开始议论,有人说道:“但凡有资格享受祭祀以及随从孔子一起被祭祀的人,都是春秋时代孔子同时期的圣贤,而孟子与他们一起享有一样的待遇是不恰当的,从历代习惯上讲也不是合乎规范的。”此时大家议论纷纷,各持己见,一时之间,朝堂之上莫衷一是,而神宗看在心中,却没有作出任何表示。正当此时,礼官打消喧闹的气氛,说道:“遥想当年,唐朝太宗年间让汉朝时期的伏胜、高堂生以及晋朝的杜预、范宁和颜回接受一样的祭祀礼遇。直到如今和孔子一起享受祭祀的人也不都是与孔子处在相同时代,所以孟子在孔庙应当和颜回有一样的地位,而荀匡、扬雄、韩愈也是弘扬圣贤道义的有识之士,都是有益于古今学问的人,到如今这么长时间还没有享配高庙,的确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希望从今天起在春秋季节祭奠圣贤的时候,让孟子享有高庙的祭礼,荀...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周公”汉画像石刘岩  刘国成  在曲阜周公庙元圣殿内北墙,镶嵌着一块刻有“周公”二字的汉画像石。这块汉画像石是近代出土后移置于此,鲜为人知。是石高110厘米,宽82厘米,画面为一站立人物画像,左侧隶书“周公”。我们知道,但凡汉画像石出现的人物,无论是虚幻的传说还是实有其人,都是深受古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大多以其独特的人物造型加以区分,例如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等,而直接刻其称谓者则十分稀少。周公,是我国早期历史上一位伟岸的重量级人物,他“制礼作乐”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把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原始的农耕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创举。即便是在当今,人们的社会行为不是也得讲规矩与秩序吗?史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周成王,一心朝政,忠心不二,东征叛国,平定“三监”,稳定了刚刚组建的周朝政权。随后,大行封建,以屏周室,营建洛邑,让位成王,成为有始有终的历史功勋。历史上的周公勤于政事。然而,对于这样的历史经典我们总是充满好奇,我们不满足仅仅从历史文献中了解,更希望能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历史上的周文王有许多儿子(可考者17位),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胞弟,姓姬名旦。历史上也称他为“周公旦”,但通常称他周公。他既不姓周,那又为何称他为“周公”呢?这是许多人不甚了解的。周武王建立周王朝时,进行了第一次分封,立国功臣、先贤后裔皆有封。时姬旦封至鲁地(今河南鲁山一带),应尊称“鲁公”来着,可继任的成王姬诵年幼需要人辅佐,姬奭和姬旦兄弟二人便成为在朝的顾命大臣。于是,就有姬旦的儿子伯禽代替就任鲁国国公,伯禽成为第一任“鲁公”。姬旦留守京师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能是太专注“自己”的事业,这引起了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的嫉妒与不满。理由:怀疑姬旦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历史上反复上演,我们并不陌生的情节就此拉开了序幕。原来,武王分封时,商纣王的儿...
399页次45/50首页<...  40414243444546474849...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