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清明 | 悼念逝者

日期: 2020-04-04
浏览次数: 298

今日清明 | 悼念逝者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835.png


清明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一、祭祖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849.jpg




二、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857.jpg








三、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904.jpg

△插柳避疫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4月15日至19日是“虹始见”候应,也是农历二月的十三日至十七日。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古人把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913.jpg





今天10点,让我们共同悼念牺牲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悼念在此次疫情中罹难的同胞。

在万物吐故纳新的时节,愿疫情的阴霾早日驱散、愿逝者的灵魂永安。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916.jpg

微信图片_20200404131920.jpg


精彩回顾

今日清明 | 悼念逝者

墨海生涯记 | 师门无内外

今日清明 | 悼念逝者

国学馆 | 天人合一

今日清明 | 悼念逝者

百家姓 | 尤姓

今日清明 | 悼念逝者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懂浩

审核:韩振

相关弟子 / STUDENT More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9 - 03 - 19
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共同上台为研学基地揭牌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  刘廷善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朝明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孔德平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王君毅高度评价了彭庆涛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
2
2020 - 02 - 15
致敬逆行者 | 彭门弟子马文浩赴鄂抗疫马文浩,彭门弟子,现工作于济南市儿童医院,担任重症护理护师。二月十五日受政府紧急抽调,应征为山东省第11批援鄂医疗队的光荣一员。疫情之紧急急于星火,医疗队员们上午集结完毕,下午便在济南遥墙机场出征。他们个个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医护工作者们出征湖北,为抗疫情再添一份山东力量。二月十五日上午十一时二十三分,在济南儿童医院,出征人员在准备物资。主任护师石继巧自费为出征的同事购买豆腐乳、辣椒酱、老干妈,希望他们平平安安顺利完成任务。马文浩听闻马文浩将赶赴抗疫第一线,彭门创作室导师以及马文浩的师兄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并致以热忱的关切与祝福。彭门上下纷纷为马文浩点赞,“致敬,做好防护”、“无私奉献,定平安归来”、“文浩兄乘瑞雪南下,必能凯旋北归”,一句句嘱托,凝结着对逆行者的无限敬意,没有紧张和畏难的情绪,马文浩回到:“谢谢大家的关心,我尽自己所能,大家等我平安归来。”英雄,要平安归来!虽然病毒无情、形式严峻,但我们都信心战胜它,为全国抗“疫”行动奉献自己的力量。武汉加油!中国必胜!在这疫情紧张的时刻,每一位华夏儿女万众一心,给予每一位白衣逆行者同疫情鏖战下去的力量。可爱可敬的逆行者,请你们一定要,平安归来。
3
2023 - 08 - 04
曲阜孔庙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东西两旁则列有“四配十二哲”。所谓“四配”,又称“四圣”,即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颜、曾、思、孟”中的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何谓“宗圣”?“宗”即宗教礼法,“宗圣”则意为恢复宗教礼法的圣人。孔子创立儒学,以“克己复礼”为任,终生推崇西周的礼法。而曾子无疑是孔子弟子中,继承宗教礼法最好的一位。关于曾子恢复宗教礼法的主张,在《论语》的许多言语中都有所体现。如《论语·学而》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子张》中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泰伯》里的“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曾子在治国、孝亲、民风等方面都强调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完美践行者。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为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元文宗时加封曾子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与颜渊、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四配”。曾子的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的政治哲学体系。“诚意”一般指使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欺己。曾子的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儒家道义礼法,不少文...
4
2024 - 01 - 18
孔子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家,其门下弟子有三千之众,其中有七十二弟子尤为出众,被后人称作“七十二贤”。他们都追随孔子的脚步,践行儒家思想。孔子之后,历朝历代都会在孔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孔庙祭祀以孔子弟子配享始于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汉明帝刘庄到曲阜祭孔并祭七十二弟子。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配享,这是先儒从祀的开始。其后,历代帝王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增添,将贤、儒分为“四配”“十二哲”“先贤”和“先儒”。孔庙有“四配”始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哲”始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当时为“十哲”,是命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祭,至清乾隆三年(1738年)定为“十二哲”,将朱熹和有若二人加入。“四配”“十二哲”在大成殿内从祀。在“十二哲”中以文学著称的子夏便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人物。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关于卜商的记载: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像子夏向孔子提问关于《诗经》中的一个句子,...
5
2024 - 03 - 10
孔伯华(1885~1955年),谱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中医学家,他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孔伯华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主席,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新中国建立后,孔伯华任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他也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学术上,孔伯华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他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其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孔伯华医集》。孔伯华幼年时,颖悟异常,善于提问,他六岁入私塾学习,启蒙老师教他《百家姓》时,他问,为什么“赵钱孙李”在开头呢?学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以后,他就早早起来打扫卫生。年纪稍长后,他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十六岁时,孔伯华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后又于二十五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砌磋学问。1929年,他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他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1929年,汪精卫反动政府意欲消灭中医,他便联络同...
6
2024 - 07 - 13
三阕《钗头凤》——贺话剧《钗头凤》重演“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公元1155年的暮春,残阳照壁,也照射着一片雄肆飘逸的湿润墨迹,诗人陆游题写了这阕《钗头凤》新词。诗人的愤懑太深了。前一年,他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当时,卖国求和的秦桧,把他的功名夺去,妄图加在他孙子秦埙身上。这在表面看,似是功名利禄之争,而实际上,陆游目睹岳飞遭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悲惨局面,再也遏制不住心头的怒气,一下子倾泄在他的试卷上,大谈恢复的雄策,所以才触怒了权奸秦桧……诗人来到沈园,本为排遣一下满腔积郁,不料,却在宫柳碧桃丛里,碰上了一对游春的情侣。那女伴踪影衣香,使他不禁喃喃自语:“好生面熟呵!”再向前移近几步,他脱口惊叫起来:“这不是琬妹吗!”——这正是他早就急切盼望见到的人呵。唐琬也是猝不及防,不想在这里碰到前夫。顿时间,思绪万千,惊异、悲切、欣喜交织于一起。在刹那间的惊慌之后,唐琬恢复了平静,她指着陆游向自己的丈夫赵士程介绍:“这是我的表兄陆务观。” 又回头招呼随身的侍女取出黄封官酒和菜肴款待陆游。这时的陆游,更加触景增慨,十年阔别,心潮一下涌来,遂取笔题词,以表达他的哀怨。他回忆起十年前的元宵佳节,随舅父在唐家观灯,秋天里,表妹唐琬又约他一块赏菊。手巧心慧的唐琬,还缝制了花鸟绣枕,将一同采来的菊瓣塞进枕囊,以象征他们的爱情...
7
2024 - 07 - 13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1]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2],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Menciu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to him, “If you are going to build a large mansion, you will surely cause the Master of the workmen to look out for large trees, and when he has found such large trees, you will be glad,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answer for the intended object. Should the workmen hew them so as to make them too small, then Your Majesty will be angry, thinking that they will not answer for the purpose. No...
8
2019 - 10 - 13
人民网:北上广是挺好的,但我还是喜欢曲阜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有人说,看中国历史发展,40年成就看深圳,百年变迁看上海,千年沧桑看北京。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看哪里?曲阜至少是答案之一!作为儒家思想发源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阜积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以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新中国让曲阜古城重获新生曲阜是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在中国历史上,曲阜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曲阜的历史文化地位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直接相关的,它是一个物质载体,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曲阜破败不堪,经济萧条,城中道路狭窄,而且都是土路。虽然是孔子故里,但在当时,曲阜的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人民生活处于贫困之中,城内...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