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文集 | 青春之颜难觅

日期: 2024-07-13
浏览次数: 32

青春之颜难觅


黾园养了一盆文殊兰,它油光光的叶子终年常绿。从它最稚嫩的幼年养到了现在,有着芭蕉四披般的叶子,青翠可爱。它一面生长,又一层层自我脱掉它幼年、青年的旧衣。今年的夏天,突地抽出一枝荷梗,接着孕育了一枝晶莹的花苞,又像它自我剥去旧衣一样,不几天,花苞变黄变枯,又挺生出十几朵白玉般的穗儿。它将再开怎样的花,它的花期有多长,我还都不知道呢,因为文殊兰在黾园生长了十多年,还未见到它开过什么花,也未看到过别的文殊兰所开过的花。不过,我很珍惜文殊兰从幼年到这开花的成长过程,为它,我拍下了不同花龄的照片,因为每一个生机的出现都伴随着一个衰退的来临,因此,每脱一片叶,每抽一枝芽,都倾注了我的关爱之情。
到黾园求学的,有大学生,也有研究生,他们从面庞到脚跟,都透着红通通的青春霞光,他们思考敏捷,语音琅琅,有用不完的精力,发不完的笑声。我喜爱并且羡慕这些青年,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过去,他们带来了我正十分欠缺的东西,我所失去的青春的容颜。
我怕拿出别人青少年时代的照片看,无论是著名人物的,还是一般好友的,因为这些过去的照片,刺激我的眼,更刺痛我的心。我是怎样像文殊兰一次次的解箨更新,上到这般垂垂老年,我已经无所凭依,我已经失去了过去,我更怕谈别人青年时代的旧作,这些也会刺痛我内心的伤痕。
我的少年,没有摄影的机会。十四岁的那年,保长把村民轰到一起,这张人生第一照,就端端正正地贴到了“良民证”上了。对于它我当如何珍贵,自然是很清楚的。第二照是我到县城考取了五三学校,这张照片很正规,我留着平头,身着蓝色花绸面的大褂,故乡小城的摄影师把这张小照和一些城市美人镶在了一处,当作招徕观众的样品,说明照像馆也自觉满意,我呢,像校门张榜录取我一样高兴,从没有意识到使用我的照片是侵权行为。当然,以后还拍了很多照,像照片一样珍贵的,还有我十八岁以后陆续发表在中报、正义日报、中央日报上的一些小文,都是我的身边纪事,像连续发表的有《画杂感》、独立成篇的有《端午节清供》。还有我发表在《艺苑》上的一些小文章,也是我生活与经历的年轮。故乡战争年代,我把这两种资料粘成两个小册子,缠在裤带上,管它兵荒马乱,东窜西奔都不舍得丢弃它们。
我经历了千灾万劫,这两本粘贴物都安全的度过了,最凌厉的“文化大革命”却没有躲过,因为我再也无法庇护它们了。我藏到一位学生家,过了最猛烈的“文革”声势之关。可“文革”并不是一下子结束的,清查的名目一个接着一个,我只好又把它们转移到一位青年时代的朋友家中。不久,这位老师也遭到清查,再转到我的老姐姐手中。姐姐是个无儿有女的老太太,只因她早死的丈夫当过兵,也遭到清查,这就转移到她“支左”的女婿那儿,认为可找到了安全去处。“支左”的女婿一看,竟然全是解放前的报纸旧照片,立时烧成灰烬。我的生活年轮与青春耕耘的全部心血也就从此在人间烟飞灰灭了。
每当我看到别人展示青年少年时代的照片时,或者某一作家重印他的旧作时,我就感到一种揪心的剧痛:蝉儿飞升了,还可回顾到它的遗蜕,燕子飞去了,还会寻回自己的故巢,我呢,留下了多少青少年时代的遗憾和怅惘呵!
如果人是真的可以“事如春梦了无痕”,木然的像这株文殊兰也就好了,它褪下的一层层残衣,它老化了的一片片枯叶,没有心灵上的负担,没有失落与取得,使得它的枝叶浓绿晔晔,连自己的梦都没有;不像我的心灵带着如此多的创伤。我几乎不愿再和历届毕业的同学们照那样长的合影照了,我清楚地记得,在1945年的初秋,京华美术学院的松荫中,我站在教授们椅子的背后,容庚、吴静汀老先生,穿着白色绢衣大褂,还有音乐家老志诚。我还记得,在这年的夏季我毕业了,大家一个个按次序拍下了顶着方块长穗的学士帽;我记得在刚刚建成的秦旭斋私家公园里,我为他写了一副满意的对联,刻在了园内的抱柱上,我在这儿与能诗善文的朋友们,留下了青春溢洋的合影,也还留下了爱情终于属于别人而不舍得扯掉的年轻女同学的倩影……每幅照片上,我都倾注过自己的一片深心,我题诗,记上拍摄的地方与时间。一次次熨得平平帖帖,然后细心粘贴在我自己制作的影集上,每张面孔,都经历过我无数次的住目。我把我的旧作文章贴在另一个本子上,每一行铅字,都得到过我不止一次的诵读。
回忆是温馨的,遗憾是痛苦的。现在,我年轻时的自制小影集,我的文章剪贴集,它们灰飞烟灭了,从此我再也不愿展看别人的青年影集了,害怕读别人青少年时代的文字了,因为我怕触痛自己的伤痕。


相关弟子 / STUDENT More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6 - 23
宫像区前合影       6月23日上午,《中华传统礼乐丛书》课题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乘坐大巴车来到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先后参观考察尼山圣境、尼山书院和尼山书院酒店景区。曲阜市尼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华晓宁总经理及主要负责人陪同参观。      在尼山圣境项目展区,考察团一行听取了讲解员对尼山胜境景区总体规划和未来发展情况介绍。在孔子宫像区,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带领大家以传统方式三拜先师,向先师致敬。随后,华晓宁总经理带领大家参观了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的儒宫。儒宫装修极其讲究,内部富丽堂皇,目前已可初现其整体宏伟景象,令考察团成员赞叹不已。随后,课题组一行人员又游览了尼山书院景区。景区内先后发现了彭门创作室彭庆涛导师撰写张仲亭导师书丹的碑文以及孟继新导师题写牌匾——观川亭。最后,考察团一行乘坐大巴来到百花谷中的尼山书院酒店,深深体会了书院酒店内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在酒店北部圣母泉景点,彭庆涛导师向大家讲述了此景点的历史传说。中午游览结束后,全体人员乘车返回曲阜市迎宾馆。     (来源:彭门创作室秘书处)          考察团三拜先师——孔子尼山圣境讲解员讲解项目整体规划华晓宁总经理介绍...
2
2020 - 02 - 20
汉书佐酒,余音绕梁——纪念安作璋先生逝世一周年安作璋先生千古!去年此时的山东,冰消雪融,大地回春,一位老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缅怀这位故去的老前辈——著名学者、秦汉史大家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安作璋先生简介安作璋(1927—2019),山东曹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孔子网专家顾问、彭门创作室导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人物”。曾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首批拔尖人才,首届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0日,安作璋先生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3岁。安作璋先生的治学作为历史学者,安作璋先生治学严谨、功底深厚、著作等身,以“传承历史,资政育人”作为自己学术的主要任务。早在齐鲁大学就读时,便发奋苦读,到79年时,书架上的“前四史”已经置换了数套。从20世纪80年代始,安先生践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治史思想,主张治史贵在乎通,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通史、地方史、文化史、文献学等领域。安作璋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出版《汉史初探》《两汉与西域关系史》《班固评传》《秦汉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官吏法研究》(合著)《学...
3
2020 - 11 - 22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今日小雪 |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小雪位于农历二十四节气第二十,反映了降水与气温的较大变化,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气”的变化。“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点钟)。每晚20:00以后,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它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了。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动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的知识体系。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唐·李咸用《小雪》《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作品《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
4
2023 - 08 - 26
3、鲁国群圣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骨架鲁国是圣贤挺出之地,我国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先哲圣贤,多发祥于此。周代礼乐文化的兴盛,使鲁国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而鲁文化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的成果,则是滋养和孕育诞生了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他们继承、弘扬和发展西周以来的礼乐文明,最终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开创了以礼乐文化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础,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骨架,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千多年以来,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结构和民族心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中华文化史一座不朽的丰碑。同时,孔子也逐渐的超越国界,广为世界各地人民所认识和了解,其思想学说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得到重视和认同。子思,名级,是孔子之孙。子思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孟子是在战国中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高潮中涌现出来的著名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思路敏捷、能言善辩并在各派论敌的论辩中捍卫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早期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他的思想和孔子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国儒家思...
5
2024 - 01 - 28
二、牛首亭《后汉书·郡国志》载:“鲁国,古奄国。有大庭氏库。有铁。有阙里,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牛首亭”是纪念炎帝之迹。或为炎帝所创之台榭。《史记·索隐·补遗·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尚书·正义》:“神农母曰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而生炎帝,人身牛面。”“人身牛面”或“人身牛首”是中国传说历史中人神感应的神话之一,原始祖先们大都具有类似的虚应故事,这说明当历史迈进父系文明的初期,在相当一个时期保留着母系血缘的纽带,人们刚刚脱离“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文明时代,世界各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大抵都有人神感应的传说时代。因传说炎帝神农制耒耜,种五谷,始创农业,故以牛人合和来作为神话历史标示,此所谓“人身牛面”或“人身牛首”是也。其所创之台榭,故以“牛首亭”称之。《史记·索隐》载神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皇王世纪》载:炎帝“相土田燥湿肥硗,兴农桑之业,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为台榭而居,治其丝麻为之布帛。”《白虎通》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宣之,故谓之...
6
2024 - 03 - 16
陶瓷的世界陶瓷是个瑰丽多姿的世界,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装饰着人类的生活并使其更加多姿多采,值得我们骄傲的是陶瓷的成就。早在四五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已有了装饰花纹的彩陶的出现;“龙山文化”时期已有了轮制陶器的技术;而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在汉代就已开始制陶,在唐代远播到欧洲和非洲,引起世界人民对中国陶瓷的重视。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则是宋代。宋代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各具特色。原名昌南镇的景德镇就因宋真宗景德年间大制御用瓷器而改今名。这使我憬悟到中国不仅有一个丝绸之路,还存在着一个通向世界的陶瓷之路。河北省的瓷器在历史上也负有盛誉。唐代时有“邢窑”、宋代有“定窑”,花色独具,北宋时称“北定”,驰名一时的“白定”“粉定”,就是这里制作的。当时在技术上已有堆花、划花、印花三种,质薄而色泽光洁。宋南渡后,在景德镇仿照“北定”的制品,已不及“北定”出色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后的唐山瓷器,有了飞速的发展,不仅造型花饰能够推陈出新,在制陶技术上也有很大革新。如日常用品的茶具餐具文具等的造型设计既繁多又新颖。艺人们最擅施用艺彩,雕金和喷彩,花饰上或如国画中的山水花鸟,或如绚丽的云锦,或如唐山的皮影人物;既是丰姿多采又有地方趣味。在技术上不管高温低温烧制的瓷器,都能保住色釉的效果。瓷器本来具有“实用”和“欣赏”双重价值,说到它的实用价值,在今天真是无限的扩大了。陶瓷在款型上可分为...
7
2024 - 07 - 13
不悔的追求也许人们在回忆过去时感觉都是温馨的。而我的过去,却总有一种苦涩的味道。1942年我和同学陈礼堂用被单卷成个大包裹,带了一个瓷壶当暖瓶启程去京,开始了我的艺术生涯。我们双双考入了北京京华美术学院的国画系。开始,我们合租了旧刑部街的一间小房,后来又搬进了学院的宿舍。我们穷学生每天中午只搭一顿伙食,至于早餐和晚餐,便只有上街买个凉窝头充饥。冬天的烩饼店里热气腾腾、香味诱人,实在太馋,也只能买上一盘来改善一下生活。屋里没有炉火,我们把窗缝糊上,捂着棉被读书作画。我的山水画老师是吴静汀,人称当代石谷子。当时他指导学生是以标榜宋元画家的风格为教学规范。记得我有位同学毕业时,我为他画了幅大鹏和海水,题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这张画,吴先生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不从古人法度入手,将来很难成为正统方家。后来我到北平国立艺专的墨画科读书,当时墨画科的几位教师是蒋兆和、黄均、叶浅予、李可染,还有校长徐悲鸿,都可谓是艺术界的大师了。徐悲鸿先生戏称我为“诗、书、画三怪”。不过徐悲鸿先生是写实派大师,他对我的文人画不大感兴趣。他说:“你的画有些趣味性,但造型不扎实,应当多练素描。”徐先生是一番好意,因为解放区来了一批画家,非常强调学生画年画和连环画创作,画这些要有人物画的写生基础。记得我在参加天安门举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时,还糊了一个灯笼,用草书写了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字样,还画上...
8
2024 - 07 - 13
2024年7月10日,2024年暑假集体办公会议在彭门创作室召开。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老师,创作室成员郭云鹏、李懂浩、孙加兵、王伟臣、金之昊、宋志轩、王俊毅、尹一航、王炜、刘晓阳参与会议。该次会议主要包括三部分,由学术部部长孙加兵主持。第一部分:先由媒体部部长尹一航做出2024年上半年媒体部的工作总结:在2024上半年,媒体部的工作水平整体上升,每位同学按时发送推送,且在校对推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断减少。另外,尹一航也指出了媒体部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比如网站上传不及时。尹一航完成工作总结后,孙加兵就媒体部工作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完善除推送以外的工作。随后,学术部部长孙加兵做出了2024上半年的学术工作总结:“论语故事”课题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且主要撰写人员完成了一定的创作;“曲阜通览”课题初稿完成,且审核通过。随后,彭庆涛老师讲述了“曲阜通览”课题的写作缘由和课题的具体进程。第二部分:由李懂浩、孙加兵做出了2024年的暑假工作安排。李懂浩进行了掌故知鲁的写作安排,同时给出了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孙加兵具体分配了“论语故事”课题的写作任务,并对撰写人员加以勉励。第三部分:师生交流会,彭门创作室的同学分享2024上半年的学习和生活体会。最后,彭庆涛老师、郭云鹏先后做出会议总结,本次会议圆满完成。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