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与彬彬有礼 (刘岩)

日期: 2018-07-05
浏览次数: 150

“礼之用”与彬彬有礼

刘岩

 

若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礼”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讲究等级及层次分明,贯穿于我们民族发展史中,博大精深。礼的本质,是制约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社会各时期,为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秩序稳定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纵观“礼”在人类史河中的社会践行,无不与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息息相关。对“礼”在社会践行这一现象的观察研究,于今天社会所倡导的“彬彬有礼”之风尚,将大有裨益。

礼的产生,从字形上看源于祭祀。金文写作“礼之用”与彬彬有礼”,意为用谷物祭天,祈求上天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作为古人信仰行为的基本诉求和愿望。因此行为属理性的选择,故不随意,有规有矩,虔诚、执着、笃信,久而久之演变定型为一套礼仪制度,或者说是一种礼乐文化,并被世人所认可使用。此礼,后人归纳称之为周代之礼,始作者公认为是周公姬旦。当春秋社会无序之时,孔子曾大声疾呼“克己复礼”。礼的内容宏阔、纷杂、繁褥,它的出现与运用,人世间似乎规范化了许多。故而,历史上对礼的追求,成为人们世代不息的话题。

当今礼节,它看似简单,却是镌刻在人们现代文明举止上的一种重要标志。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应用存乎一心,贵在和字上,它是做事最恰当的分寸,礼的作用才发挥到极致。不清楚礼的真面目,“彬彬有礼”,将为其所难。

礼,是礼乐制度所有的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了礼乐文化,从法律到道德无所不包。从诞生之日起便被执政者所主导,并把它作为一种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礼乐制度,或者说礼的本来面目,是针对执政者而言。强调的是敬畏与尊重,权利与义务,其中注重执政者之间的行为要求。所以古礼中有言:“礼不下庶人”,此语被现代人误解为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歧视,其实不然。它实质是“仁政”的表现,它是想说明繁褥的礼节,不适于普通庶民之间遵守执行的一种规则。如同当今的反腐倡廉,是针对执政者而言的道理一样。

一、相礼,上位者为先。

西周时期是我国礼仪的成熟期,史料载,周代依“礼”交往,有着许多讲究。诸侯于春天晋见天子称之为“朝”,夏天晋见称之为“宗”,秋天晋见称之为“觐”,冬天晋见称之为“遇”,天子召见诸侯称之为“会”。《周礼·秋官》载曰:“南乡(向)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意思是说:会见之时,周王面南,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

《周礼·夏官》所记载的周王与自己臣下在朝议政之时的礼仪,既具王者风范,亦备此时的君子恭谦。记曰:“司士摈,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大仆前,王入内朝,皆退。”用今天的话说意为:议政之时,各级官员与随从先期各就各位,司仪导引周王前来向入朝的臣子行礼。首先要来到孤、卿面前每人一揖;然后,再依次向排列的大夫们每人一揖;对两旁的士也要行三揖礼;对站立在宫廷左右侧门的随从各一揖。议政完毕,大仆前导,周王回内朝,各级官员各自退下。

我们从中看到,此时君臣之间相会,最为忙碌的恰恰是君主周王。没有我们所熟知的后世君主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影像。

此时,还有一种迫不得已跪拜的礼节,那是由于彼时席地而坐之故。无论是礼制,还是史实,都有君向臣“跪拜”的记录,即行跪拜之礼。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国)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有许多学者认为“拜其辱”,即是行跪拜礼。《尚书》中也有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的史事。说的是商王太甲向大臣伊尹谢恩跪拜,行稽首礼;周公辅佐周成王代为摄政,平息暴乱,成王成人后还政,成王向周公稽首。稽首,《周礼》规定的最为庄重的大礼,即跪拜时头触及地面并停留片刻。《左传》则载有,因君与侯之间不对等的相礼而发生矛盾的事件。哀公十七年(前478年),载曰:“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

从以上的史载资料上看,先秦时期的国君既是礼的倡导者,也是礼的践行者,至少表面上看他们貌恭谦卑。怪不得《论语》中,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君子与小人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当时社会成分最简单的一种划分方法。君子指执政者,小人指老百姓,并没有现今的鄙视之意。这种划分方法类似将现在的人划分为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一样。

我们所熟知的《礼记·曲礼上》,有这样一段话:“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讲的是君臣之间的路遇之礼。

以《春秋》历史的语境来读,大意是说:国君在路上遇到大夫,行以凭轼礼(手扶车前横木,身子前,以示敬意),大夫则以下车还礼。同理,大夫若遇到士,也是以这样的礼仪;至于众多的庶民之间不必强调此礼,只所以强调士大夫。因为士大夫是为执政者,依“礼”是知无不言的进谏者,与庶民不同。即便是他们言语过激,也不要以刑法加身,应受制裁的作乱者是不会轻易出现在国君身边的。这与《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有着异语同共之妙,皆强调士大夫是经推荐选拔而任命的讲孝有德之人。以此看来,“孝”是立人之本,也是行“礼”的基础,即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也。

二、孝道,双向性选择。

孝道,也称之为“人义”,是我国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用二十个字加以总结,叫做: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但孝道并非孔子所发明,它早于孔子而存世已久,只不过经孔子论述规范后,成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与孔子同时期的齐国人晏婴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起孝,便立即想到“忠孝”,这是后世在儒家们的不断改造下,出现了注重其下位的义务,而且是无条件服从的结果。特别是二十四孝故事的出炉,更是给孝道涂抹了一道愚蠢加血腥的底色,不可取,也不可信。其实,伤害自己而事父母尽孝,恰恰是不孝。孔子是反对愚孝的,他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就可以了。(《论语·学而》)

孝道是必须要讲的,但这些有悖于孝道的初衷,不要忘记:只有父慈,才有子孝;君仁以后,才会出忠臣,他们相互作用、依赖。孔子的政治主张,或者说一生的追求,是礼乐制度下的仁治,让人们都过上安逸的社会生活,也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仁道,以人治国之道。所以,最初的孝道是双向选择,故有“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的说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按照孔子对各层次人的孝道排序来看,除尊者在前的习惯外,还明确地告诉人们,在这个道德体系里,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父、兄、夫、长、君。他们的慈、仁等优良行为,影响着子、弟、妇、幼、臣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上位的有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你必须做到自己社会角色的完美,才能彰显仁治大道,呈现和谐盛世。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道理,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家庭也就和睦快乐了。以亲情至爱为基础,以孝道为链接,如此扩展开来,社会安定的基础就有了保障。

一个社会的好与坏,更主要的是上位人决定的,权力者的责任更大,这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虽然先秦时期的爵位是世袭,但他们也必须有人帮助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所以出现了选拔贤才的制度。选拔贤才的标准,看其有没有孝道便是重要的参考之一。

《周礼·地官》讲到“旅师”一职,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负责将有孝道的人记录下了,以备考察选用。载曰:“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悌)、睦姻、有学者。”设“师氏”一职,来教育公卿大夫们的子弟“三德三行”。载曰:“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这些对孝道的重视,为后来的西汉王朝“举孝廉”官吏选拔制度,影响至深。

三、彬彬有礼,取决于内心世界。

我们今天要真正做到彬彬有礼,首先言行要去伪存真。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此语不难理解,凡是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人,是很少做到仁的。他固然表面上“彬彬有礼”,其实质却是混世之徒,一个伪君子,这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彬彬有礼。所以说,“仁”是做人的核心,是人的立世之本。什么是仁,就是人与人之间所表现的关爱,“仁者爱人”是也。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仁与孝之间的递进关系,有孝便有爱,有爱便有仁,孝生爱,爱生仁。如此,也就理解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论语·学而》)

今天我们如何深层次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对彬彬有礼的世风大有帮助,以防止巧言令色之徒对社会的危害。巧言令色的特色之一,忽悠。即专拣好听的说,夸夸其谈,用一张伶牙俐齿来安慰别人,鲜见有实质性行动和物质上的付出。此类人善于投机钻营,左右逢源。特色之二,讨好。取悦身边所有人,特别是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上层人物,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做人的起码原则。而且,希望人人都喜欢自己,都说自己有本事。此类人心里阴险,明明不喜欢一个人,却不表现出来,装作跟人很友好的样子,这非常可耻。当然,也非常可怕。

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上的严肃,希望人们都能依法而为,用正确的符合道德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先秦时期亦是如此,所以出现了礼法制度,人们习惯称之为礼乐制度,或礼乐文化。即“礼”就是国家的基本法,违礼即是违法。巧言令色之人违礼吗?表面上看似好像没有,遵命,顺从,但无德无仁。此类人即后世称之为“小人”的人,隐蔽性强,善于伪装,危害极大,不经意间侵害着社会健康的肌体,使之慢慢腐烂溃败,直至“礼崩乐坏”。这绝非危言耸听,历史上的案例比比皆是,还用着举例吗。请记住:君子坦荡荡。

其次,做事诚实守信。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古人不会轻易地向别人承诺什么,是因为一旦做不到是丢面子的事情。古人非常重视诚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个人的承诺是必须要兑现的,否则会被他人看不起而打入另册。所以古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说,更流行有盟誓来取得对方信任的仪式。

现代社会所谓诚实守信,大多往往仅仅挂在口头上。朝令夕改者有之,为利毁约者有之,坑蒙拐骗者大行其道,远远没有古人的那份执着与认真。在鲁国之都曲阜城,旧时有一处赫赫有名的盟誓之地——五父之衢(乱葬岗)。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人们常常带上祭品、血酒,写好条约,到此发誓。不单让神灵见证,还要诅咒不守承诺者,将会成为孤魂野鬼,无人祭祀,那种真诚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要知道,无论何时,假如没有了诚信,再完美的制度、法律也形同虚设。人人满嘴放炮,诚信缺失,道德必然沦丧,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多么可怕的社会。请记住:一诺千金。

再其次,做人不卑不亢。孔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此语是中庸之道的准确表达。礼是讲究规矩、分寸的,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过于表达谦恭,则有献媚之嫌,屈膝卑贱没有了做人的底线。反之,傲慢无礼,霸气十足,处处彰显狂妄,则是一种世俗无赖之徒的表现。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一丝快慰,但人们对此往往嗤之以鼻。只有在合乎礼制的框架下,行人做事才能不被他人耻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谦谦君子。

孔子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大意是说:君子没有必要与别人相争。确有的话,那就来一次射箭比赛。赛前,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礼让而退下一起喝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并非不争,即使要争,也是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在制度规则下争。这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又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

总之,孔子所提倡尊崇的礼乐制度,经后世的改造剪辑,我们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特别是孔子思想在汉时被挂上儒家的标签后,有许多背离了孔子思想的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思想不等同于后世的儒家文化。了解“礼之用”的真谛,对我国民族复兴、提高全民族修养,大有裨益。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参考书目:《论语释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80年2月第2版。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0年5月第2版。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编辑部影印,1979年11月。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7 - 09
点击次数: 200
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孙永选 孔子弟子曾参,又称曾子。曾参之“参”,一般人都读shēn。不过,笔者也发现有人重提古代学者方以智、王引之等人的观点,认为“参” 是“骖”的借字,当读cān,(见《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理由是,“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此参字只有读‘骖’才说得通。”笔者以为不然。首先,历代相沿,曾参的“参”一直读shēn。笔者久居孔子故里曲阜,访知当地人上至饱学硕儒,下...
2018 - 07 - 05
点击次数: 150
“礼之用”与彬彬有礼刘岩 若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礼”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讲究等级及层次分明,贯穿于我们民族发展史中,博大精深。礼的本质,是制约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社会各时期,为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秩序稳定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纵观“礼”在人类史河中的社会践行,无不与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息息相关。对“礼”在社会践行这一现象的观察研究,于今天社会所倡导的“彬彬有礼”之风尚,将大有裨益...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9 - 03 - 16
3月16日上午,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曲阜市机关招待所举行。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廷善先生、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孔子博物馆馆长孔德平先生、中国孔子网总编王承山先生莅临指导,尼山圣境、三孔旅游等单位的领导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出席了仪式。仪式上,中国孔子网副主编杨光向来宾介绍了基地的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刘廷善、杨朝明、孔德平、王承山、彭庆涛等专家先后致辞,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孔子网在曲阜设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很有必要且十分重要,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阵地。刘廷善先生说,新时代是一个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时代,在曲阜彭门创作室成立中国孔子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有利于发挥曲阜圣人之乡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朝明先生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细致阐释了在彭门创作室成立研学基地的重大意义,并代表孔子研究院表示了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孔德平先生对研学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彭庆涛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表示钦佩,并赞许以彭庆涛先生领衔的彭门创作室,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王承山主编介绍了中国孔子网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曲阜当地领导和各界同仁为中国孔子网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王君毅先生高度评价了彭庆涛先生的学术成就,并认为彭门创作室一定能将研学基地建设好,同时表示了尼山圣境对基地建设的支持。...
2
2020 - 09 - 27
献礼尼山,恭祝孔诞——彭门课题成果亮相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9月27日上午,202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期间,彭门创作室最新课题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式亮相,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是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2019年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由山东出版集团、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出版,彭门创作室承担课题创作。该课题以国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为根本准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基本指导,旨在做好《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章句的疏解和现代性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采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与《十三经注疏》为底本,英文对照主要参考理雅各(James Legge)经典翻译版本,对极具现实意义的章句进行现代性阐释,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其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以其极富创新性的编排方式和鞭辟入里的经典阐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一致赞赏。杨朝明先生评价此书说:“《中国传统文化书系》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该书出版,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由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担任主编,孙永选...
3
2024 - 01 - 14
2024年1月13日,2023年度总结暨集体办公会议在彭门创作室召开。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老师,孙永选老师,高尚举老师,创作室成员郭云鹏、张博、李瑞利、李懂浩、谷骋、刘璐、薛兆恒、孙加兵、宋志轩、金之昊、王伟臣等参与会议。会议首先播放了《圣城研礼 弘道游艺——传统文化“双创”进程中的彭门创作室》纪录片,使全体成员加深了对彭门创作室的了解,加深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接着进行各部门的年度总结。学术部年度总结由孙加兵汇报、郭云鹏完善。总结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并提出2024年学术规划:1.蒙学系列丛书《三字经》完成正式出版,2.古籍《孔氏家仪(含问答)》《仪礼图》《泮宫礼乐疏》整理,3.八卷本中华礼乐丛书出版,4.《阿胶志》出版等。新的一年学术课题继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写作能力为目的。媒体部由金之昊总结:在新的一年里,媒体部要努力扩大彭门影响力,做好学生遴选和培养的工作,宣传导师成果,探索新内容,推进宣传课题取得重大进展。办公室由张博总结年度收支,对2024年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细化规划。由李懂浩进行掌故知鲁的寒假任务安排,明确写作方法和基本路径,分析写作常见问题。由孙加兵进行《三字经》课题安排,分为三个阶段,明确具体要求,明确课题中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进行师生恳谈,各位同学依次发言,回顾去年的收获,展望新的一年的规划。
4
2018 - 06 - 26
《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现场。  6月22日上午,《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暨课题学术研讨会在曲阜机关招待所开幕。丛书课题组全体成员,王学仲的夫人曹凤珍、画家于志学、吴泽浩,书法家张仲亭等彭门创作室导师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中,《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各出品单位、协作单位领导分别作了发言,最后由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副主编王立玲宣布《中华传统礼乐丛书》正式启动。在接下来三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  据悉,《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联合主编,集聚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并特邀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由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
5
2019 - 04 - 17
2019年3月30日下午,彭门资讯联合中国孔子网共同拍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示范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在颜府圆满完成。由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主编、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教科书在去年秋季正式启动,邀请多位山东省教学名师、博士担任主讲教师。彭门创作室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教授莅临指导并审核。此次教科书示范视频录制工作在彭门创作室讲师束天昊老师“下课”声中圆满落下帷幕,拍摄完成的示范教学视频将通过中国孔子网网站、客户端面向全国投入使用,以飨广大使用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的一线师生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录制组在曲阜尼山圣境、衍圣公府、颜翰博府、文宪王庙等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地进行了现场教学拍摄,益于莘莘学子重温圣贤经典,汲取圣贤学养。课程示范教学视频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领,既突出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又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符合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大纲要求,为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6
2020 - 10 - 17
圣域研礼,弘道游艺——传统文化“双创”进程中的彭门创作室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一套图书引发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随着这套书进入大家视野的是曲阜一家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术团体。那么,这套书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学术团体又有何能量?为何有学者评价他们在曲阜的出现是值得分析和思考的一种文化现象?曲阜电视台魅力曲阜栏目近期播出的《圣域研礼,弘道游艺》专题节目,为我们解答了以上疑惑,带我们共同走进传统文化“双创”进程中的彭门创作室。视频观看请点击下列文字:《圣域研礼,弘道游艺》专题节目
7
2024 - 03 - 09
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在济南成立1月27日,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济南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中华文化学院)院长孙继业,山东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特聘专家孙矩,山东省政府参事、二级研究员张述存,山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孟强等有关领导、专家、嘉宾和发起单位代表、139名会员出席会议。  大会履行了法律手续,审议通过了《章程(草案)》等事项。大会通过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负责人。谢孟存、高峰强、赵慧峰、刘云超、张兵、卢军、马银华、陈光磊、温韬当选为副会长,贾月臣当选为监事长。江林昌当选为会长。他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华文明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战略工程《(新编)中国通史》春秋战国卷主编。曾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历史学)”“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荣誉称号。他在当选会长讲话中,对研究会下一步的发展从政治立会、规范建会、学术强会、人才兴会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安排。  据悉,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是一个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该会成立后,将围绕新时代文化使命任务,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搭...
8
2018 - 06 - 27
人民网曲阜6月23日电 (张代生)《中华传统礼乐丛书》启动仪式22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该系列丛书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申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中华传统礼乐丛书》主编、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向大会介绍了课题整体规划和前期筹备情况。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将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充分讨论丛书的编写规划,各分册的创作纲目、体例和内容。《中华传统礼乐丛书》由彭庆涛先生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彭门创作室导师孙永选先生联合主编,教授孟继新、刘岩等领衔主创。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孟祥才和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任学术顾问。丛书包括《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中国古代人生礼俗》《中国古代规范服饰》《中国古代乐典乐学》《中国古代民间祭祀》《中国古代行业祭祀》《中国古代节庆礼俗》《中国古代家族礼制》等分册,涵盖了中国古代传统礼乐文化的全方面、各层次。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勇立潮头的彭门创作室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细致剖析、形态复原和系统阐释,对重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历史记忆、重塑国人的精神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指导,曲阜彭门创作室承担,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联合出品,苏州汉声乐器有限公司和天津孟雒川服饰有限公司协作,山东画...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25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