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8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徐渭 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明代后期书法或称晚明书法,表现为诸家纷呈、不拘一格的局面。明代晚期的思想家们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任性而发,独抒性灵。这是一种崭新的美学观,这种主张“个性自由”的思潮,表现在书法上,即传统的以“二王”书法为准则的“中和”的审美观,开始遇到了张扬个性的非“中和”的审美观的挑战。明代的书法艺术也因此在晚明阶段期达到了高潮,出现了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等大家。 书 法 家 简 介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自称“南腔北调人”,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徐渭生平喜爱藏书,购书有近万卷,书楼有“青藤书屋”,一称“榴花书屋”,画家陈洪绶题匾额,至今犹存。他的藏书、藏画印章有“文长氏”“石鸥馆”“辛卯七十一”华暗子云居”“龙哑大家公”“天池山人”“青藤老人”“秦田水月”等。△徐 渭徐渭传世著作有《徐文长集》、《徐文长三集》、《路史分释》、《徐文长逸稿》、《南词叙录》及杂剧《四声猿》等,杂剧《歌代啸》、小说《云合奇纵》(即《英烈传》)等,据传也是徐渭所作。今人辑有《徐渭集》。徐渭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青藤书屋图》、《骑驴图》等。  书 法 特 点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7
点击次数:
晚年境况季康子请孔子回鲁国,一方面是因为孔子德高望重,让孔子在国外长期漂泊,舆论对鲁国的执政者不利 ;另一方面,季康子深知孔门弟子中确有一批德才兼备者,这些人才如果鲁国不用,其他国家就会用,那对鲁国是不利的。因此季康子才派人把孔子请回鲁国。经过多年的奔波,周游列国归来的孔子已经失去了从政的热情,他开始潜心整理文化典籍,删定了《诗经》、《尚书》,订正了《周礼》、《乐经》,编修了《春秋》,为《易经》作传,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此时的孔子已年近七旬,但他的本性并没有因为历经磨难而改变。其性情老而弥坚、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季康子派人接回孔子,本想重用他,但是由于孔子并不支持田赋改革,就放弃了重用孔子的计划。原来,季康子想实行名为田赋的征税方法,他派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以不懂做答;冉求问了三次,孔子依然未予正面回答。冉求说:“子为国老,待子而行,答之何子之不言也?”(《左传·哀公十一年》)您是退休的卿大夫,对于这种国家大事,你为什么不发表意见呢?孔子私下对冉求说:“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里以人,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稷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君子办事情,要用礼来衡量,施舍要多,办事要适中,赋敛要少。如果这样,按照原来的办法也就足够了。如果没有礼来制衡,贪得无厌,即使按照新的田赋方法征税也是无济于事。季孙氏如果想合乎法度地做事,有周公的典章制度在那里;如果想随意行事,又何必征求我的意见。孔子一向反对加重人民的剥削,这次由于刚回鲁国,因此没有公开反对,只是私下表示了不同意见,当然他也希望通过冉求让季康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但是,季孙氏听不进孔...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5
点击次数: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下)墓葬的历史久远,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出现,随之,“丧”文化现象便伴生其间,而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明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丧葬礼仪。成熟后的丧葬礼仪,是在一系列繁缛的敛、殡、葬、祭中完成的,其过程演绎了生者对亡者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是行为活动仪式。它肃穆而庄重,表现出自身的哀伤和对亡者的无限怀念、追忆与尊重,具有全人类的情感共性。不可否认的是,氏族阶级的出现,在丧仪制定之初,就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随着历史的传承与沿变,丧葬礼仪在后世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了质的变化。它实际上成为了按传统的礼仪程序,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发泄自己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借机来展示家族的地位与实力。其中增添了许多表演的成分,已与原本的丧葬目的相去甚远。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丧葬礼仪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也尽情地涵括其中,凸显出东方汉民族之特点。本书所谓丧葬礼仪,是以曲阜地域为中心,以儒家“丧”文化为代表的孔氏宗亲家族墓地的葬礼、葬仪。即孔林“墓地”所留传继承的与坟墓形影相伴相随的,从死亡、敛、出殡到下葬等有关一系列约定成俗的活动过程。由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学说创始者,故而,无论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在历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了解孔林丧葬礼仪,对研究我国丧葬史,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和意义。△万古长春坊两宋时期 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整饬礼仪,敦厚风俗,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形成了影响最大的《政和礼》一书。它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丧葬标准,但略有增减。据《宋史·礼志》记载,宋代的丧葬礼仪为:诸一品、二品丧,敕备本品卤簿送葬者,以少牢赠祭于都城外,加璧,束帛深青二、纁二。诸重:一品柱鬲六,五品已上四,六品以下二。诸铭旌:三品以上长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上七尺,皆书某官封姓之柩。诸輀车:三品...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3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苗姓源出苗姓主要有芈姓、苗父、兄弟民族苗姓三种源出。一、源出芈姓源于芈姓,芈姓中一个分支,即是源自楚国姓氏。苗是楚国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载,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发生了楚国若敖之乱,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在晋国与楚国交战中,伯棼之子贲皇技献晋国使晋国取得战斗胜利。后世传有楚才晋用的典故: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晋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苗,为商周古国,西周初国亡,成为周邑。贲皇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来源。二、源出苗父源出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于苗父根本不像后世医生们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种巫医,如今看来,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在传说中,他为众多病人治过病,而且还疗效卓著,称其为“医”并不过分,因此,人们把他认为是“上古为医者”。三、源出兄弟民族苗姓源自少数民族改姓,灭亡后的百济、高句丽国民,被唐朝政府内迁辽中、辽西、河北等地,其中有...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1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文征明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文徵明,名壁、作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吴中四名家”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书作有《西苑诗》《渔父辞》等,著有《甫田集》。△文征明  书 法 渊 源  文征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征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征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 在文征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征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征明一身。△太湖寺碑  书 法 特 点 文徵明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当时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行、草、隶、篆各体皆工。但在他的各体书中,最为人看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为早期作品,赵孟頫的影子比较多,体态略扁,起笔比较尖细。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带有欧阳询的影子了,如《右参政吴公墓志铭》等,劲健中带有板滞气息。《归去来辞》是文徵明82岁时所书的小楷,字仅稍大于粟,舒展自...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1 - 30
点击次数:
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的春天,与鲁国三桓的矛盾达到顶点的孔子匆匆忙忙地离开了鲁国。此时的孔子已55岁了,他离开故国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也许是内心太凄然,走时连祭祀中所戴的礼帽都没有摘下来。到了鲁国的边境上,孔子还是按照礼制进行了停留。孔子已经料到鲁国已非自己容身之地,感叹天地之大,却不知何处可以容身。北部是齐国,是鲁之仇敌,万不可去;南面是宋国,虽系先祖封地,但时代久远,已无相识;西面是卫国,弟子子路之妻兄颜浊邹,此时担任卫国大夫,或可寄身。于是,孔子选择了去往卫国。孔子师徒数十人取道西行,几天之后就进入了卫国边境。孔子坐在车上,举目四望,这里土地肥沃,人烟稠密,孔子不禁发出了“庶矣哉”的赞叹!孔子说,人可真多呀!冉求为孔子赶车,就问,人已经多了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求又问,已经富了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治国的三步走策略。增加人口,在经济落后的农业时代具有积极的意义,那时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只有人口众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有更多的军队;人口增加后再让人们富裕,最后再让富裕的人接受教育。孔子一到卫国, 就受到卫灵公的礼遇。卫灵公获悉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是六万,也给予同样数量的粮食。但卫灵公是个庸常的君主,所以他对孔子养而不用。孔子师徒在卫国无所事事,而以孔子的个性,他是不会饱食终日的,于是就去结交卫国的官员和贤人,了解卫国历史、文化、风俗。这些举动必然会涉及政治,而孔子师徒本来就人才济济,又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自然便招致卫国大夫的妒忌。几个月后,他们就在卫灵公面前诋毁孔子,灵公就派公孙余假去监视孔子。孔子本来借住在颜浊邹的家里,公孙余假每天陪同出入,孔子意识到卫灵公已不信任自己,于是就决定赶快离开卫国。孔子离卫赴陈,取道南行。这次与孔子一起南下的还有一位陈国的贵族青年公良孺。他仰慕孔子的道德和学问,拜孔子为师。这次出行以五辆车随从孔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1 - 28
点击次数: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墓葬的历史久远,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出现,随之,“丧”文化现象便伴生其间,而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明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丧葬礼仪。成熟后的丧葬礼仪,是在一系列繁缛的敛、殡、葬、祭中完成的,其过程演绎了生者对亡者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是行为活动仪式。它肃穆而庄重,表现出自身的哀伤和对亡者的无限怀念、追忆与尊重,具有全人类的情感共性。△《周礼》不可否认的是,氏族阶级的出现,在丧仪制定之初,就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随着历史的传承与沿变,丧葬礼仪在后世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了质的变化。它实际上成为了按传统的礼仪程序,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发泄自己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借机来展示家族的地位与实力。其中增添了许多表演的成分,已与原本的丧葬目的相去甚远。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丧葬礼仪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也尽情地涵括其中,凸显出东方汉民族之特点。本书所谓丧葬礼仪,是以曲阜地域为中心,以儒家“丧”文化为代表的孔氏宗亲家族墓地的葬礼、葬仪。即孔林“墓地”所留传继承的与坟墓形影相伴相随的,从死亡、敛、出殡到下葬等有关一系列约定成俗的活动过程。由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学说创始者,故而,无论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在历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了解孔林丧葬礼仪,对研究我国丧葬史,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和意义。我国传统的丧葬礼仪是以汉民族的土葬为代表的,它历史悠久、传统分明,在每个时期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其历史继承性。由于孔子后裔早期墓葬过程记录的缺失,其丧葬礼仪具体状况难以考证。我们只能通过历史上各时期本地域的墓葬礼俗,来对孔氏族人葬礼作为参照。因为孔林丧葬礼仪的发展沿变,受历代文化环境的制约,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其同源同规的。更因我国丧葬习俗是以儒家思想作基础指导,本地域丧葬行为,有时甚至影响着丧葬礼仪发展趋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1 - 26
点击次数:
百家姓 | 马姓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马姓源出马姓主要有嬴姓、兄弟民族马姓两种源出。一、源出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嬴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因此把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二、源出兄弟民族改姓。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古籍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记》、魏源《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后多改汉姓为马氏。马姓名人本期百家姓为大家介绍的马姓名人是宋末元初的历史学家马端临。马端临(1254~1340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
399页次16/50首页<...  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