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貌辩 (彭庆涛)

日期: 2018-06-17
浏览次数: 155

孔子像貌辩

彭庆涛

 

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代宗师,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文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内在心灵品质近乎完美的人伦之表的形象,却被神化成了一尊类似“土地神”的形象。历史文献中大都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圩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等,《史记·孔子世家》、《白虎通》等影响较大的文献均记如此。金代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所著《孔氏族庭广记》将金代以前有关孔子体态的记载进行了更为综合的描述: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字仲尼,……孔子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準;手握天文、足覆度字,或曰王字;坐如龙蹲、立如凤跱;望之如仆、就之如昇;耳垂珠庭、龟脊龙形;虎掌、胼肋参膺、河目海口;山脐林背、翼臂斗唇;注头隆鼻、阜、堤眉、地足,谷雷声、泽腹昌颜,均辅唳、骈齿;眉有一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其头似帝唐、其颡似帝舜、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之长人而异之”。“生而首上圩顶”,《索隐》云:“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其它文献多有记之,大致如此。

对于上述所记录的孔子形象,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均不难看出其神化的性质。自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被推为经学,孔子也就做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到了圣人的位置上,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将儒学与神学有机地结合,儒家经典被罩上神秘的色彩,孔子也从布衣被尊为“神”了。既然孔子已为“神”,那就必然会有“神”的异性,所谓“神异”、“怪异”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史记·孔子世家》还看不出多少神化的因素,至东汉时期的《白虎通》,就将孔子描绘成“神”了,以后的文献便在《白虎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演义、神化。现在所流传的孔子形象标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孔子像,标本有二,其一是孔子行教像,古代庙学均张挂此像;其二是孔子为鲁国司寇像。吴道子所创孔子像的依据为《白虎通》,盛传孔子生有七露,即鼻露孔、眼露睛、口露齿、耳露轮,又耳、鼻、眼为双配,故称“七露”,从吴道子所作孔子行教像来看,确有此态。孔府所藏宋人摹吴道子绘孔子司寇像(实为明人所绘),孔子戴司寇冠,半身,大耳满须,睁目斜视,露牙裂唇。画的上部有宋高宗御制孔子赞文。

孔庙大成殿内所塑孔子像的容貌大体与孔子行教像接近,身上配以冕二十旒、服十二章,即为西周王服。孔子的这种形象是封建统治者神化的结果。类似于一般庙宇的坐神如土地爷等,这与真实的孔子出现了多大的反差呢?不言而喻!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长相呢?笔者就这一问题依据所掌握资料,提出见解如下:

1          历史流传的孔子形象是神化的结果,绝非孔子本人的相貌。

2)种种迹象表明:孔子是一个体格高大,仪态端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首先,孔子不应该有须发浓浓的络腮胡须。以“胡”称谓胡须是较晚的事。“胡”字本意是指动物颔间下垂的肉,《说文解字》“胡”下注曰“牛颔垂也,从肉,古声”。古时中原人称“胡子”为“须”,“须,面毛也,从页从彡,凡须之属皆从须”1原始华夏人胡须很少,而北方人较多。因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寒带地区,毛发发达,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因颔下多毛发,类似于动物颔下之肉,故被中原人称为“胡”,古时中原人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即因于此。春秋时期的中原一代基本上保持了原始华夏人的纯正血统,故而不可能有大络腮胡子。战国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经常骚扰中原北界,加之秦国长期居于西北少数民族区域,因此出现了极少部分的络腮胡子,这是事实。如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武士俑,极个别具有络腮胡。但保持原华夏血统的中原各地,基本上不存在这种状况。《中国美术简史》2的附图中,所有战国以前的人物造型均无胡须,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的人物有微胡3河南洛阳烧沟61号墓属西汉晚期,墓室壁画有“二桃杀三士”,画面12人,其中2女,男性老者4人中,2人无须,2人有微须4,同时期的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迎宾拜谒”,画面5人,全部男性成人,除1人有唇下微胡,其他四人全无胡须5,在古代遗址中发现的人物形象,越是靠北方,胡须越多,如河北望都1号汉墓的墓室壁画中,唇上有浓胡,微腮胡6,而在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的壁画有门吏二人,均有较长的络腮胡,宽度达两耳之间接下巴7。在山东一带发掘的汉画像石刻中,很少有留胡须的人物形象,个别人物有胡须也仅仅是微胡。华夏人尊黄帝为始祖,在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中有黄帝的人物造型,无胡须。即是一证。

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各民族进行了历史上的一次大融合,以后北方及中原一带便开始有了较多的络腮胡。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山东一带,其祖先为宋国贵族,应该是纯正的华夏人,因此不应有那种很大的络腮胡。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孔子形象是武氏祠东汉画像石刻中的“孔子见老子图”,老子无胡须,孔子唇下似有胡须,也似无胡须,至少没有象后来孔子像那样的胡须。

孔子之孙孔对此说的更为准确,《孔丛子·居卫》记载了子思(孔)到齐国,齐君以嬖臣“美须”戏曰:“假貌可相易,寡人不惜此之须眉于先生也”。子思回答说:“非所愿也。所愿者唯君修礼义,高百姓,……若此不须鬣,非所病也。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由此可见,孔子的确无胡须。

其次,考孔子父亲叔梁纥应是仪表出众的人物。《左传》记载了鲁襄公十年,鲁人从晋伐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陬人纥抉之以出门者”。正义曰:“纥,陬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纥也。”8《孔子编年》言纥“以勇力闻诸侯”。《孔子家语》载:

 

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氏谓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卿士,然先圣王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孔子家语》是魏人王肃所作,后人对此记载多有疑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言:“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对此,历来贬者甚多,《史记·索隐》解释说:“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有关叔梁纥与颜氏的结合说法甚多,总体来看,其重点就是对“野合”的认知问题。但不管怎样说有几点是清楚的:(1)叔梁纥在娶颜氏之前已有妻施氏,施氏生九女;有妾,妾生孟皮,即孔子的兄长。(2)叔梁纥娶颜氏时约为六十六岁,而颜氏约为十六岁,属老夫少妻。(3)叔梁纥与颜氏为野合,无论后人对“野合”怎样去解释,都无法否认叔梁纥与颜氏的结合有不合乎“礼”的地方。(4)叔梁纥身高九尺,勇力过人,假定《孔子家语》有所依据,则纥深为颜氏父所景仰而“贪之”。因此我们可以窥视到叔梁纥体骼高大,身体健壮,武力绝伦,虽年已六十多岁,仍不减男子汉的魅力,颜氏征在能够甘愿背“礼”而随其“野合”,且不说叔梁纥已有妻妾儿女,单就其行为而言,就足以证明叔梁纥的仪表出众了。颜氏征在十六岁与老者野合,尽管《孔庭摘要》上有“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求”的记载,但“野合”的本身确有越“礼”之数,小女子敢越“礼”而为之,可见其应为佳貌性情中人。这里绝非含有对颜氏的诋毁之意,叔梁纥去世后颜氏约二十岁守寡,含辛茹苦把孔子养育成人已充分体现了其贤德所在了。又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崇“孝”道,亦可直观孔子对其母贤德的认可。在这里笔者是通过此据来证实孔子的父母仪态具佳。医学上已经证实,人的仪态和智商都有遗传的基因。孔子父母的较佳仪表和容貌,便为孔子的美男子形象奠定了基因基础,尽管这种基因的遗传不是绝对的,但至少它提供了孔子成为美男子的可能性。

再其次,《孔子家语·本姓解》记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这时孔子在鲁国已小有名气,孔子十七岁时,鲁大夫孟子临终前告诫其嗣懿子:“孔丘,圣人之后,……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子死后,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孔子处学礼9。孔子少时曾担任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理畜牧)等官职,在鲁国属“士”一级贵族。一个以好礼著名的鲁国贵族小吏,从宋国娶来一位夫人亓官氏,可想亓官氏必是一位品德优秀、相貌极佳的女子。历史文献对亓官氏的记录几乎没有。但根据孔子当时的情况看,如果亓官氏没有较好的人品与容貌,孔子绝不会从遥远的异国将其娶来为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容貌具佳的妻子,在孔子眼中也并非真正的看得起。《孔从子》、《礼记》等文献及其注疏中多言孔子曾经“三黜其妻”,孔子对妻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假如孔子的容貌象文献所述的那样丑怪神异,那就不可能对其妻有“三黜”之举。因此完全可以说,孔子无论在人品、才能、容貌上都不逊于亓官氏,尽管亓官氏品貌具佳,才可能有“三黜其妻”的可能性。由此可以证实,孔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是一位体貌具佳的美男子。

最后,孔子在卫国见南子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论语·雍也》也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其疏曰:“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子路不说者:子路性刚直,未达孔子之意,以为君子当义之与比,而孔子乃见淫乱妇人,故不说乐。夫子矢之者;矢,誓也。以子路不说故,夫子告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者,此誓辞也,予,我也。否,不也。厌,弃也。言‘我见南子所不为求行治道者,愿天厌弃我!’再誓之者,重其誓欲使信之也。10

南子又称夫人,原是宋国贵族的女儿,相貌极佳,风流妖冶,秽乱宫掖,是历史上著名的放荡女流。当她得知孔子在卫国时,便主动邀请孔子会面,并把宫室和自己装扮一番。孔子行完礼后,南子则在帏帐内主动回礼,足见南子对孔子颇有好感。孔子拜见南子回到住所后,向弟子们说明了实情,但孔子身边最亲近的弟子子路确不相信他,气得孔子指天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再次证明了孔子只有具备了内在和外在的双重魄力才会产生如此的情景。假使孔子长得象“七露”之怪异者,南子不可能对孔子有如此的兴趣,更不会使子路“不说”了。子路为何不相信孔子呢?因为南子是个淫荡女辈,而孔子又具有翩翩风度和极佳的相貌,所以当孔子拜见南子后,不管怎样解释,子路就是不相信,他怀疑南子对孔子一定有什么越礼之处,因此“不说”,孔子说不清楚,只得指天发誓说:“我如果有什么越礼的地方,天不容!天不容!”

而事实上,南子对孔子确有好感,在南子见完孔子后不久,南子与卫灵公同车,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更加表明了孔子出色的外在气质在南子心目中的份量之重。如果孔子长得如“七露”怪异,南子不可能与其比车而行并“招摇过市”了。由此可见,孔子定是品貌具佳的风度男子。又孔子见南子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孔子能够如此打动一个淫荡妇人的心,可想孔子是个什么样的风度和容貌了。因此说,孔子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孔子的具体长相,已无法考证,孔子后裔多以晋顾恺之所作先圣小影为孔子真像,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皇帝到曲阜,见孔子像较多,且相貌不一,问哪幅最象孔子,衍圣公孔毓圻回答说惟行教小影为最真,乃当年端木赐篆写,晋顾恺之重摹。《孔氏族庭广记》先圣小影:“今家庙所藏画像,衣燕居服,颜子从行者,谓之小影,于圣像为最真。近世所传,……皆后人追写,殆非先圣之真像。”究竟先圣小影与孔子真实相貌有多少误差,确不得而知了。《家谱·先圣小影》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夫子温良恭俭让,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善传圣人之神。”其它有载孔子体态、相貌的文献还有许多,如《庄子》、《世本》、《荀子》、《吕氏春秋》、《孔从子》、《淮南子》、《孔子家语》等约数十种,说法各一,而又有雷同,甚至有些互为矛盾。因此,就孔子具体的相貌而言,已无法确知了。我们可以证明孔子是个美男子,也只能是证其事,而不能描其像了。

此证孔子貌美,对于研究孔子的生平有一定的辅助意义,还孔子一个本来面目也是求真求实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这里并非否定传统孔子相貌的存在意义。传统孔子相貌已被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认同,将仍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突出形象流传下去。

 

 

注释:

1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中华书局影印本

2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28

4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1

5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2

6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4

7 《中国美术简史》附图33

8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1946

9 《史记·孔子世家》

10《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影印·第2479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30
点击次数: 363
孟祥才,1940年生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师从侯外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秦汉史研究工作。近日,在第六届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论坛期间,孟祥才教授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就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与儒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齐鲁晚报:近期,曲阜尼山论坛、临沂东夷文化论坛、外交部全球推介等一系列和山东有关的文化盛事密集...
2018 - 09 - 12
点击次数: 297
鲁国请回孔子为什么没有任用                                                    ...
2018 - 09 - 14
点击次数: 464
曲阜孔庙建筑的思想文化内含 彭庆涛 曲阜孔庙,是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起,历经两千多年七十多次重修扩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规模,占地9.6公顷,有建筑104座,碑刻1172幢,古树1250余株。规制宏伟,气势巍峨。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 &#...
2018 - 07 - 17
点击次数: 138
《论语·学而》首章本意探析刘岩《论语》是一部孔子部分弟子,乃至弟子之弟子们按各自记忆与理解而辑录的以孔子言论为主线的书籍。其内容反映了孔子思想,汉时给它打上了儒家标签,而逐渐成为治世主导经典。但孔子思想并不等同于后世儒家文化,后世儒家为我所用歪曲了孔子的本意,给其附着了太多令人讨厌的糟粕,这是至今有许多人还没明白的问题。一、《论语》的底色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史称礼崩乐坏,在鲁国礼乐制度虽...
2018 - 07 - 12
点击次数: 343
“孔林三宝”寻踪                                      孟继新        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这里绿树成荫、...
2018 - 07 - 04
点击次数: 158
乾隆皇帝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孟继新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至今,成了一个理不清的谜团。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联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20 - 03 - 06
安先生和我的师生情缘臧知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摘要本文由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所著,记叙了“我”求学于安作璋先生的种种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我”对于安作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体现出浓浓的师生情。我的学术生涯,和安先生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从1985年4月第一次拜谒安先生,至2018年4月,33年间,或诣府请教,或电话请示,向安先生请教受学,我的进步和安先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安先生的向慕,始于本科期间。这要从我的读书经历说起。1978年,我考入徐州师范学院(现在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那时的我,对历史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什么爱好。我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文革”中的农村中学完成,谈不上文化课学习。1974年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是“右派”子女,没有资格上高中(当时高中按照家庭成份推荐入学,地、富、反、坏、右是黑五类,黑五类子女没有推荐资格),只能回到生产队作一个“半劳力”社员,务农半年后,在先父学生的帮助下以走后门的方式到离家40华里的农河中学读高中。当时实行“开门办学”,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干农活,农业机械(当时主要是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倒是学了一些,其他文化课实在是不堪一提。对于历史只是在“评法批儒”过程中,接触过片段,知道一些所谓“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根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的简称)上的评法批儒...
2
2021 - 02 - 18
今日雨水 | 润物细无声雨水简介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当天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习俗回娘屋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拉干爹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过雨水节,女婿也不得闲着,也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4米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雄肉,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保佑女婿顺利出门,帮其遮风挡雨...
3
2023 - 09 - 05
从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第一代“衍圣公”以来,历代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荣耀,成为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与朝廷互相依偎,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荣耀。到孔子第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时,随着清政府的由强到衰,历史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也造就了孔繁灏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就让我们从一枚水晶印章说起。水晶印章是诸多孔府家传物品中一件难得的珍品,它通高12.1厘米,印面边长7.6厘米,刻有篆书四行,朱文十一字,文为“孔子七十四代孙繁灏之印”。印面布局独具匠心,文字行间的章法排列巧妙恰当,既能体现孔子后裔的身份,也能突出私印的特点。印的上部是圆雕甪(lù)端型印钮,神话中的甪端其形怪异,犀角、狮身、龙背、熊爪、鱼鳞、牛尾。印钮的甪端大头回盼,躯体硕壮,四肢有力,尾甩向一侧,幽默可爱。传说甪端是一种类似麒麟的瑞兽,它能日行万里,夜行八千,精通四方语言,明达外方之事。又有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甪端曾伴其左右,因为它精通各地语言,是一个很好的翻译,为孔子成为无所不知的圣人辅助了神力。这样的解释带有一定的人性化与神力结合的神圣意味,也说明了孔繁灏把刻有甪端形象的印章作为自己的私印之用意所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印章就是印信,是一个人真实身份的代表,也是社会活动、文书往来必不可缺的信物。我们从孔繁灏的印章谈起,更有必要了解孔繁灏其人。知人论世,探究古今。也能更进一步...
4
2024 - 03 - 07
2.12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误解】方骥龄《论语新诠》解曰:“本章所谓不器,疑孔子之意,不欲在位之官吏华而不实,有如陈列之祭器,不切实用。喻官吏之尸位素餐,不实际负责。” 杨润根《发现论语》解曰:“君子并不把那些片面有限的物质对象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 乌恩溥《名家讲解论语》解曰:“君子是不墨守陈规的。器,器皿、器具,引申为墨守陈规的意思。” 金知明《论语精读》解曰:“器,名词,器皿,这里用作动词,义为隔阂、僵化。” 林觥顺《论语我读》解曰:“不器者不一器,是多用度的器。但不器也可作不受重视。不器,可读丕器,是大器,如孔圣人是大器。”【“君子不器”勘正】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要像器物一样”。意谓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礼记·学记》:“大道不器。”汉郑玄注:“谓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于一物。”汉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也。”(引自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解曰:“此章明君子之人不系守一业也。器者,给用之物也,犹如舟可泛于海不可登山,车可陆行不可济海。君子当才业周普,不得如器之守一也。” 宋朱熹《论语集注》解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古人的这些解释是符合经义的。此语具有丰富的含意,后人又有所发掘。毛子水《论语今注...
5
2024 - 04 - 1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1]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2]食也;数罟不入池[3],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4]帛矣;鸡豚狗彘[5]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6]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7]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King Hui of Liang said, “Small as my virtue is, in the government of my kingdom, I do indeed exert my mind to the utmost. If the year be b...
6
2024 - 07 - 13
四十年的天津市民一九四二年的严冬,我初次在天津站台上借停车之机买了几个包子充饥,想不到在叫卖者手中还热气烘烘的,待到我要吃它时,已经硬如冰块,那是第一眼的天津印象,感到这里特别地冷,不管上下车的人或是乘警,都对我冷眼相加。一九五三年夏天,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从天津站把我拉到天津大学。那时的天津大学老地盘在六里台,我住在两人一间的小平房里,漫步在卫津河边吟诗散步,卫津河零零落落的少人行走,很便于我行吟画写生,有人便称我是青年画家了。大跃进之年,我到工厂调查工厂史画,这才交了一点工人朋友,邀我到工人文化馆辅导他们,还在中心公园为工人、市民开了个街头画展。真没想到,从此我成了天津的一个市民。很少离开过天津,较长的离开天津,一次是到文化部作画一年,一次是到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当教授两年多,天津引滦治水许多大事都是我不在天津时办成的。我住在日本的科学城中,筑波山下霞浦湖畔,天空的云雀为我唱歌,清流供我濯足,我的胃病也出奇地好了,人们对我也挺是尊敬,只是在表决一些事情和某些重要场合中,我感到一种凉嗖嗖的味道穿入胸膛,我终于弄清在那里有一个暗影在袭扰着我——一个二等公民,我不能平权享有人家的公民待遇。我想做卫津河边的一个普通市民。果然我回到了卫津河畔,不免有污染拥塞之感,四十年在这里留下的梦痕为我荡起圈圈涟漪,无穷无尽的遐思,我眼前的立交桥,像两条长虹交架,为我支起思绪腾飞的翅膀,卫津河畔不时浮起我四...
7
2018 - 08 - 27
5月24日下午,华文盛视(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强默,创意部副总监郑丽萍,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丹一行三人来到彭门创作室。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教授,合作导师孙永选、孟继新、刘岩教授,会见了来自北京的客人,并举行座谈。彭门讲师代表、彭门弟子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中,彭庆涛先生高度评价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文化创意、科技引领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对强默副总裁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彭庆涛先生就彭门的组成结构、运营模式、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完成的课题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希望能够和华文盛视不断增进交流,拓展合作。强默副总裁首先对彭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彭门的运营理念表示认同。随后,介绍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希望不断推进华文和彭门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会后彭门创作室工作人员陪华文盛视与中国孔子网领导一行游览了曲阜三孔文物景区,体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8
2020 - 03 - 25
彭门快讯 | CCTV—4《记住乡愁》节目组采访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六季聚焦孔子故里——曲阜古城。曲阜,地处山东西南部,春秋时期为鲁国都城,圣人故里,儒家发源地,被誉为“东方圣城”,素有“东方的耶路撒冷”之称。这座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是因为曲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正是孔子和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曲阜才能成为一个底蕴深厚、举世皆知的国际文明大都市。《记住乡愁》节目组为讲述着一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兴衰更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特别邀请了曲阜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讲解曲阜古城“万仞宫墙”的由来,并介绍了孔庙的建筑规制,而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彭庆涛先生在纪录片中也为我们一一解答,彭庆涛先生在提及四道引坊中的金声玉振坊时,说道:“‘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比喻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完美无缺,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知晓,金声玉振指的是学识渊博,才学精到的人,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圣贤,是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彭庆涛先生独到、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更容易走近孔子这个儒学巨匠,不断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魄,使儒家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曲阜古城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城一风采一城一传奇彭庆涛著名文博专家 彭庆涛,彭门创作室冠...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