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庙杏坛孟继新 刘国成 相传孔子为了开办平民教育,曾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垒土筑坛,作为授课的讲坛,并移来一株银杏栽在坛边,他抚摸着银杏树说:“银杏树果实很多,象征着我的弟子能够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以食用,又能够入药治病,预示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讲坛就取名杏坛吧!”此后,孔子天天在坛上讲学,很多人从四方赶来学习孔子的渊博知识,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便是为后人所称颂的孔子杏坛讲学的故事。但是翻阅与孔子相距不远的诸子文献,包括《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对于杏坛讲学却没有记载,甚至连“杏坛”的名字都未出现,那么到底有没有杏坛?如果存在,又在什么地方呢?历史典籍中最早关于杏坛的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大意是指孔子到名叫缁帷的树林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唱歌。该寓言主要讲述了一位白发老渔夫对于孔子的批评的故事。孔子弹琴唱歌的时候,一位老渔夫从船上下来聆听,之后招呼子路、子贡两个人,指着孔子询问孔子的情况,认为孔子并不是国家的君主,虽然仁义,却不免让身体受累,危害自然本性。子贡和子路将情况告知孔子,孔子却认为这是一个圣人,便下坛寻找这个渔夫,来到水边看见这个人,边走便拜,说:“自己从青年追求知识,现已经六十九岁还未听到真理,希望能听到老先生教诲。”渔夫批评孔子既没有君主和诸侯的势力,也没有臣僚的职位却要擅自修整礼乐,制定人伦,教化平民百姓,是多此一举,并指出孔子的缺点。孔子听完之后凄凉的叹了口气,又拜了两拜,起身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驱逐,在卫国不让通行,在宋国大树下讲学,树被人砍去,在陈国、蔡国之间,又被围困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挫折,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夫脸色变得难看起来,觉得孔...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庙明代御碑 刘岩 石文学 漫步观瞻孔庙内,可见碑碣如林,形制不一,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黄灿灿十三碑亭下的皇帝御碑。不过,这可是有清一代造成的视觉效果,他们硬生生挤进了金元行列。按历史排序,奎文阁院两侧“四大明碑”率清之先入住孔庙,对孔子的赞誉可谓是空前绝后、无以复加,其影响至深。它们分别是洪武碑、永乐碑、成化碑与弘治碑。为什么有明一代会对孔子如此崇奉呢?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雇农出身,年少时家里很是贫寒,无奈还当过几天僧人,属于只要能活着干什么都行的角色。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会皇袍加身坐在高堂之上,一切来的是那样的意想不到。取得天下后,百废待兴。苦大仇深的他先不忙着安顿自己,而是减免赋税、还徒富民、休养生息,同时选择“首开礼、乐二局,广证耆儒,分曹究讨”治国方针。这是干什么呢?通俗地说就是找一群读书人和懂礼法的专家学者凑在一起,讨论怎么恢复黎民的伦理纲常秩序。草根出身的他有自己的秉性,认识到社会一切问题先从规矩抓起,谁是指路明灯?专家学者认为:唯有孔子。洪武帝品味了一下,称是!仅仅是洪武一代,修纂礼仪方面的专著就有十六种之多。其中在天地祀典上,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天地合祀和去神名号,认为天下无功于生民的神祠一律不予祭祀。洪武初,他下诏《大明诏旨》颁布天下,四年(1371年)镌刻石碑立于孔庙并筑建碑亭以护,后世俗称“洪武碑”。内容为朱元璋所下诏旨:规定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城隍之神与历代忠臣烈士可以继续享受祭祀,但是都必须革去封号。惟承认历代追封孔子的爵号并可继续享受祭祀。朱元璋认为,孔子乃天下宗师,“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他高度赞誉了先师,申明了对孔子的崇奉原因。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在专家学者的熏陶下也深深的懂得了要想安抚民心、一统天下,之根本在于教化,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进行全民道德教育”。历史的经验告诉他,汉...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孔府库藏文献——《幸鲁盛典》孟继新 彭庆涛 在孔府文物档案馆内,珍藏着一部叫《幸鲁盛典》的书,此书共四十卷,由孔子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等编撰。说起这本书的来历,还得从康熙皇帝玄烨到曲阜祭孔讲起。康熙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玄烨爱好读书,据他自己说,他从五岁时就开始读书,至老不倦。十六岁那年,他到太学祭奠孔子,研究《周易》、《尚书》。次年,他下谕礼部,为他举办专门讲习《四书》、《五经》的“经筵”,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系统的研究。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经筵”的学习,在“三藩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仍命令“每日进讲如常”。玄烨学习儒家学说之所以这样孜孜不倦,因为他深知马上得天下的满州贵族不可能再在马上治理天下,不钻研传统的儒家思想,通晓“帝王之学”,便不能有效地治理以汉人为国基的天下。抱着这种学以致用的态度,他要求讲官不要搞一些溢美称颂之辞,要抓住经典的要旨加以阐发,以利实用。对儒家的“程朱理学”,玄烨特别津津乐道,大加推崇。他令理学家朱光地编纂《朱子全书》、《性理经义》,宣扬程朱“存天理,去人欲”和“忠孝节义”的学说。到他即位的第五十一年,更将朱熹的灵牌供进孔庙大成殿,让“他”加入“十哲”之列,配享孔子。他把理学作为制定政策,驾驭群臣,教谕百姓的理论基础,重用了一批理学名儒,俨然以当时的理学领袖自居。有鉴于此,这位贤明的满清皇帝亲临曲阜朝拜万世师表的孔子,便不是偶然的了。康熙二十三年九月,清圣祖玄烨率内阁宰臣、亲王和文武百官东巡泰山之后,又巡幸江南,直到冬季方启銮北还。十一月十七日,玄烨銮驾浩浩荡荡地到达曲阜。其实,孔毓圻为迎接这次圣驾,早就作了精心准备,他安排学养颇深的孔尚任充当“引驾官”和“御前讲经”人。衍圣公孔毓圻率孔、颜、曾、孟、仲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及各氏族人,曲阜官绅耆老至县界接驾。玄烨驻跸城南行宫,太常...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6
点击次数:
汉画像石《鲁侯献岑鼎》 刘岩  彭庆涛 曲阜孔庙东路最后部为神庖院落,旧时专为宰杀牺牲之所,独门独院,有正厅、东西配房组成,除春、秋两祭短暂喧嚣外,平时甚是幽静。由于宰杀牺牲的功用丧失已久,空空如也,1999年成为“汉画像石陈列馆”。在其西配房内西墙镶嵌有一排汉画像石,东起第九石虽然通体无文字,但图案画意具有强烈的表象成分,让人生奇。画面上下分为三格,皆为减地浮雕。上格为主题占整体三分之二,下两格合占三分之一。上格雕刻宫廷内正中有二人对坐,中间置方耳之物,一人做凝视疑问状,一人做愁眉苦脸状,二人表情对比鲜明。初看方耳之物不知为何器具,细看其上线刻有三虚幻云朵形圆圈,其左又细线浅刻三足鼎。原来这是在暗示“方耳之物”为三足鼎,这种“画外音”的表象手法在汉代绘画中十分罕见。宫廷外左右各雕刻二人做窃窃私语状。其下一格,雕刻表情惊恐畏惧,但举止谦恭者十人,面右对尊者一人。再下一格,雕刻五只向左行走的麒麟,其后一人蹲地做夸张无奈状。是石高94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右上角残缺,左下角微残。我们知道,汉画像石是特指仅存于汉代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石材上雕刻的图案纹饰。它是汉时人们“视死如生”的信仰反映,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精神寄托。古人感情上渴望、心理上相信逝去的先人进入“阴间”后,有神仙、先贤、英雄之类做伴,将是非常快乐并且永恒的“人生”旅程。故而,精心特制的画像石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它是人间理想中天堂极乐世界的幢景与描绘,涉及神话仙境、传说典故等世间百态。  那么,这又是一幅表达了什么历史典故的画像石呢?毋庸置疑,此石画面内容应该与汉以前先秦时期的献鼎历史故事有关。鼎,乃国家重器,是为权力的象征,我国历史上曾有“问鼎中原”典故流传至今。先秦时期为此争夺纠纷不断,兵燹流血不止,难道还有献鼎的事情发生?这个还真有,那就是载记于《国语》里“鲁侯献...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孔庙诗礼堂                      孟继新  刘国成 在孔庙建筑群中,有一座叫诗礼堂的厅堂,这座建筑是在孔子故宅的基础上建起来的。金代孔氏后裔重修过一次,明代弘治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厅堂现存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面敞开,不设门窗。上覆绿瓦,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云斗栱,整体富丽,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当人们走进这座古老的厅堂时,看见正中间高悬着“诗礼堂”三字的金字匾额。堂内两边还悬挂着一幅对联“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诗学礼”,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来曲阜祭祀孔子时所题写。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非常重视祭孔活动每年都要亲自前往京师孔庙祭拜,还曾9次前往曲阜孔庙祭奠先师孔子,如此重视祭孔在历代帝王中都属罕见。在堂内,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理石刻《孔子事迹图》。这套大理石刻是在1989年为纪念孔子诞辰2540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制作的,该套石刻由石刻家石可先生绘制,高小岩先生书丹,匡亚明先生题字,总计用石1560块,画面31幅,镌刻汲取了汉代石刻技法的特点,画面突出,线条流畅,雕刻细致。讲述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传奇一生。诗礼堂东侧有厢房9门,名叫“礼器库”,是储放祭祀器物的地方。堂前有个开阔的院落,是祭祀孔子之前赞礼生演习礼仪的地方。院中有一株唐代种植的槐树,还有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繁叶茂。更有趣的是,这两株宋代种植的银杏树分雌雄两树,雌树至今仍然春华秋实,硕...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东汉石兽刘岩  孔志刚 我国历史进入到北魏时的公元六世纪初期,齐鲁的山水似乎没有受到人间世俗的打扰,青山绿水一切是那么的宁静自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态。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汉子沿泗水西进走入曲阜,他敏锐地观察、详尽地考查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由此,为曲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写实,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财富。他便是我国著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泗水》中,我们似乎鲜活地看到曲阜当时的写真影像。特别是泗水之阳的孔林考证:葬在孔林的孔氏坟墓可辨者五十余冢,“人各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由此我们得知,当时孔林内某个墓冢前有石兽存在。这历史的一闪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好奇与猜疑!我们知道,古时大凡身份显赫者墓前皆立有石兽,成排列队,好不威风。那么,墓前立石兽起源于何时呢?此石兽何貌?又是为谁所立呢?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这样写道:“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垅如生前之仪耳。”这是唐人的表象总结。其实,现代考古证明,早在商代王墓和各级贵族的墓葬中就流行以狗作殉,这一举动应是墓葬石兽产生的真正肇因。《说文解字》:“狗,叩也,叩气吠以守。”表明在古人的观念中,狗一经被人们驯服利用,便具备了守护价值,于是,就有了葬狗习俗,目的是以守阴户。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扩张与墓地“镇墓兽”的出现并开始流行,为墓葬守护进一步得到明确化。伴随着守墓功能的基因,汉时“事死如生”的厚葬观念与墓祭功能的最大性结合,为墓冢石兽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我国现存最早的墓前石兽便出现在西汉时期,那就是西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冢前的一组石兽。东汉末期的建安十年(205年),魏武帝曹操以天下石兽雕琢无益,劳民伤财,下令不得厚葬,即使墓前立碑也在严禁之中。至此,在他的势力范围内,陵墓神道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圣府窑户——大庄琉璃瓦彭庆涛  刘欢  曲阜大部分古建筑上面覆盖有黄或绿色的琉璃瓦制品,在阳光照耀下,富丽堂皇,闪闪发光,格外令人赞叹。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从元代开始在皇宫建筑上大规模使用琉璃瓦。在中国古代,琉璃瓦的使用在种类及颜色上有着严格的定制,其中黄色琉璃瓦用于最高等级的建筑物上,一般为皇室专用。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强,琉璃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它的使用一直备受世人关注。早在15世纪中叶,欧洲就有这样的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大汗国,那里非常富有,连屋顶上铺的都是金灿灿的黄金。其实他们所说的屋顶上的黄金便是金光灿灿的琉璃瓦。曲阜孔庙使用琉璃瓦始于金明昌年间,当时仅用少量绿琉璃瓦镶边。明弘治年间重建孔庙,大量使用琉璃瓦,大成殿、大成门、寝殿、杏坛、奎文阁、碑亭等主要门、殿都用绿琉璃瓦。清雍正年间改大成殿、大成门为黄琉璃瓦,两庑及寝殿用绿瓦镶黄边,清碑亭用黄琉璃瓦,其余仍旧。清光绪三十二年,承慈禧懿旨,诏升孔庙为大祀,将奎文阁、碑亭、观德与毓粹二门、道冠古今与德牟天地二坊改为黄琉璃瓦。曲阜所产琉璃瓦制品具有颜色鲜艳、质地坚硬、防火耐酸等特点,被称之为“琉璃神品”。那么,这种“琉璃神品”是何处烧制,又是出自何人之手呢?要说这事,得先说这样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在安徽省的皖苏交界处的山间,有一座建于汉代的古庙宇,名曰皇藏峪。之所以叫皇藏峪,是因为当年刘邦兴兵时期,有一次被项羽所追杀,当刘邦逃至此地时,钻进一山洞内,躲过了项羽的追兵。后来刘邦得胜做了皇帝,便赐当年他避难的山洞为皇藏峪,意为皇帝藏过的山洞。并下旨在此大兴土木,建起了庙宇。这座汉代的古建筑,曾在唐代进行翻修,至“文化大革命”时被破坏,鉴于它的历史文物价值,1975年当地重新将庙宇恢复。但盖庙顶所用的琉璃瓦等陶品,仅过了两年多,瓦面就爆裂了。原建筑上的琉璃瓦...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15
点击次数:
曲阜古泮池刘岩  曹帅 在曲阜,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大多沉寂于地下,而作为鲁故城地标式建筑遗存,古泮池便是其中之一。“泮池”是当地俗称,它的正名曰“泮宫”,雅名叫“泮水”,因遗存时间过于久远,人们便在前面加了一个“古”字作定语。一潭碧水何以魂牵梦绕般撩拨着中国文人的思绪、凝结着曲阜人的情丝呢?原来,此地是2600多年前鲁国的“大学”教育基地,“礼乐文化”在这里传播,“周鲁文化”在这里形成,“儒家文化”在这里滥觞。周王朝建立后,制订了礼乐制度用来管理天下。所谓“礼乐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犹如一部《宪法》,或者说是堪比当今的《干部工作条例》。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各诸侯国各级官员,包括宗室天子本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上面的规定。其中就有关于教育条例。例如《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鲁国在西周早期是各诸侯国的老大,在遵守纪律方面做的最好,所以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是不甘落后的。鲁国立国初期,定有教育基地“泮宫”,但是否在此地已经无法考证。鲁僖公喜欢搞基础建设工作,相传此泮池为僖公时期留存。能够进入泮宫学习的,当然是贵族子弟,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子孙们。虽然当时的爵位是继承制,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将来好建功守业。看一看《春秋·左传》就会知道,那时的公卿大夫把名誉看得很重。特别是在战场上,他们都是最勇猛的战士,而且必须是,如果你不是别人就瞧不起你。史载,西周天子为教育京都贵族子弟所设的“辟雍”,分为五个学区:中为辟雍,举行盛典之所;南为成均,学乐之所;北为上庠,学《书》之所;东为东序,学干戈、羽籥之所(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西为瞽宗,演礼之所。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辟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而小一号的诸侯国学宫名“泮宫”,何意?只有辟雍的一...
403页次45/51首页<...  40414243444546474849...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