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7
点击次数:
彭庆涛 牛秋鹏 公元前479年农历2月18日,传播治世理念的孔子终于到下了他伟岸的身躯,史籍记载“葬于泗上”。他的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鲁哀公为其读“诔文”,燕人前来观葬礼。而后世更是对他念念不忘,以至于累代加封,从最初鲁哀公的“尼夫”,一直到清世祖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在孔子以后,其后代子孙接冢而葬,逐渐形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孔氏家族专用墓地——孔林。 那么,按当时的族群墓地管理制度,孔子死后是应该随父母葬在防山脚下的梁公林,而他为什么选择了鲁城之北的泗水南岸呢?这似乎是一个历史之谜。要想解开其中的奥秘,我们需要从孔子的身世、家庭组成情况、社会环境及人物性格等零散的历史碎片中追踪分析,寻求答案。公元前551年,孔子呱呱坠地悄然来到人世间,除父母倍感喜悦、痛爱有加外,这份喜悦似乎对其族人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多少有点不屑一顾。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父亲去世后这种情绪表现的十分明显,以至于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并且十几年没有什么联系。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朝的贵族,商被周灭亡后,周成王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很是忠厚,便命其代替商后就封于宋国去,其后世代相传。到了宋殇公九年(前711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并受遗命辅佐殇公。太宰华督因不满孔父嘉掌权便对国民宣称:国君即位十年,对外打了十一仗,民生痛苦不堪,都是大司马孔父嘉的责任,应当除掉他以安定民心。不久,华督发动政变,杀死了孔父嘉并霸占了其妻,后又弑宋君殇公,另立宋庄公。这样华氏执权势力壮大,在宋国为所欲为,而孔氏家族失势渐衰。此时,孔父嘉有子木金父渐已成人。此后,木金父生祈父(又称铎沂父),祈父生孔防叔。因孔、华两氏族之间结有世仇,期间孔氏族人被处处刁难,故孔防叔畏怕华氏的威逼挑衅,躲避逃难离宋而奔鲁。由此,孔防叔在陬邑(今曲阜息陬一带)定居为鲁人,但已经没有了显赫的头衔。防叔生子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7
点击次数:
彭庆涛  刘国成 孔子被后世称之为“圣人”、“万世师表”,可谓是人之楷模。然而,得此殊荣的背后是常人不能及的勤奋、多思与博学。孔子一生勤于志学,著述颇丰,受到后人的敬仰。他富有传奇的一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谦逊的求学者,会有怎样的成长历程呢?由于年代久远,往事如烟,虽然浩瀚的史料典籍中有着只言片语的记述,但其形象、场景难得一见,只能任其在我们现代人脑海里浮想还原。在曲阜孔庙圣迹殿中,保存着明万历二十年创作的120幅石刻版《孔子圣迹图》。孔子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一帧帧的圣迹图中有着生动的描绘,让我们直观地领略到时人的畅想风情。其中关于孔子谦逊求学事迹,图中也多有涉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历经磨难,不耻下问,刻苦学习的场景。 俎豆礼容在圣迹图中有一幅《俎豆礼容图》,图中描绘了孔子幼时模仿祭祀的场景。孔子小时候,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非常聪明。这一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一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喧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好奇地打开大门,朝远处张望。一支郊祭的队伍从前方缓缓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便前去随着队伍走到郊坛,近距离仔细观摩整个郊禘过程。看着主祭官祭祀动作,年仅6岁的孔子饶有兴致地在一旁跟着模仿起来。庄严的使人窒息,太神圣了,这一幕幕画面深深地嵌入孔子幼小的脑海。此后,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当做俎豆礼器,摆放在面前,学着主祭人的模样有板有眼的逐节戏演。孔子的母亲在孔子3岁丧父后,一直含辛茹苦的抚养孔子,虽然孤儿寡母的生活相当清贫,但也十分温馨。一日,见孔子在有模有样地模仿祭祀动作,觉得滑稽好笑,说道:“你这样的小孩子,怎能够领会那么深奥的东西。”孔子争辩道:“我这是在学习呢。”母亲开玩笑地又说:“你这么认真学习礼制,难道学会了长大后去做祭祀官吗?”孔子仰起脸说:“我不做祭祀官,要像...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4
点击次数:
闫利纲 临曲阜故城北门,仰望古城,斑驳的城墙,巍峨耸立的城楼,气势恢宏而满目沧桑。城门洞上方镌刻有“仰圣门”三字,字体遒劲有力,据说是明代胡缵宗所题。由城门而入,回望城楼,又有一匾额 “延恩门”。一个城门,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到底哪一个才是它真正的名字呢?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明故城的前世说起。明代以前曲阜县称仙源县,县城在今天的旧县,与阙里相去十里。据费宏《城阙里记》载,在明朝正德年间,河北的刘六、刘七起义作乱,攻破了曲阜,烧毁了数百的宫寺民居,并且移营阙里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给孔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使得大明朝廷与孔氏族人震恐。考虑到乱军人数众多,县治派兵不利于防御,东兖道佥事潘珍上奏说,县衙治所必须与孔庙一起守望相顾,围绕孔庙筑造城墙。明朝政府同意了这一建议,花费了近十年时间,于嘉靖元年三月(1522年)完成了城墙修筑。修筑的城墙是什么样子呢?据乾隆年间修订的《曲阜县志》记载,城墙周长为八里三十六步,高二丈,厚一丈。城墙用墙砖包砌而成,城墙外建有护城河。城墙有五门,正南为仰圣门,东南为崇信门,东为秉礼门,西为宗鲁门,北为延恩门,每个城门上都建有城楼。传说,当时筑城的工匠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墙砖上,所以才有了数百年不倒的坚固城墙。现在城南门的一些墙砖上昔日筑城工匠的名字仍依稀可辨。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怎么正南门为仰圣门。仰圣门不是在城北门挂着吗,何以又改在南门了呢?据陈镐《阙里志》新筑阙里城图记载,城池只有四门。唯独缺了与孔庙大门相直的城南门。难道说,城墙建设之初仅有四门,没有仰圣门吗?带着这种疑问,我们继续翻阅了《曲阜县志》。果然在第三十卷找到了“(万历)五年(1577年)改辟城南门”的记载,问题似乎解决了。然后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在《孔子故里志》中也有一段记载:正德八年(1513年)以孔庙为中心修建曲阜新城,嘉靖元年(1522年)春三月工竣。万历二十年于庙...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4
点击次数:
王广恒  彭庆涛 在曲阜城东的泗河南岸,防山之阴,坐落着一处古朴陈旧的院落,古木参天,古建筑辉映其间。这一院落就是梁公林,孔子父母的墓地,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子兄孟皮亦葬于此。孔子的父亲名叔梁纥,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孔子三岁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之阴。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孔子十七岁时,母颜徵在卒,与其父合葬于防。《礼记·檀弓》载:“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这说明是孔子开创夫妇合葬、墓而坟的先河。乾隆《曲阜县志》记载:启圣王者,至圣父叔梁公也,宋大中祥符元年,封齐国公,配颜氏,封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封启圣王,配封启圣王夫人。明嘉靖中,改为公。我世宗宪皇帝追封至圣五代皆为王,曰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王仍称启圣王。王之祖始居鲁,王仕鲁,为鄹邑大夫,有勇力,鲁襄公十年,鲁人从晋伐偪阳,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王扶之以出门者,孟献子称为有力如虎。云,王先娶于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病足不任继嗣,王乃求婚于颜氏,颜父问其三女曰:“鄹大夫父祖为卿士,先圣王之裔也,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幼女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即启圣王夫人也。夫人祷于尼邱之山,生孔子。孔子年三岁,王卒,葬鲁防山之阴,其后夫人卒亦附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幸鲁,亲拜“叔梁父堂”,追封叔梁纥为“启国公”、颜征在为“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1330年),仁宗又加封叔梁纥为“启圣王”、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厘正祀典,改称叔梁纥为“启圣公”。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追封孔子先祖五代为王,叔梁纥又被封为“启圣王...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4
点击次数:
谢轩  彭庆涛 现存孔庙东庑的鲁孔子庙碑,又名《封孔羡碑》、《孔羡碑》,魏黄初元年(220年)刻。碑额呈圭形,有穿,高234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篆书题额“鲁孔子庙之碑”显赫6字,碑文隶书22行,行20字。此碑文记述了曹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使奉祀孔子、修理孔庙等事。在此碑刻之上,具体内容虽有几字模糊之缺憾,但仍能详尽其意。碑刻内容如下:黄初元年,魏王承受天命,继黄帝、舜帝这些有伟大功绩的千古帝王之后,顺应了天之法道,改革国家政治制度,弘扬仁爱的风尚作为教化的法令。于是会集五种玉制礼器,分发祭器,统一衡量器具的标准;按制度依次祭祀群庙,顺应天时来颁布教化。然后再光大古之圣王功绩,继承发扬夏商之礼乐,追封孔子后代为候。于是凭借鲁县上百户任命孔子第二十一世孙孔羡为宗圣侯,来供奉祭祀孔子。天子颁布诏书赐命三公说:“昔时孔子展露圣贤之才,兼有帝王之利器,却处于没落的周朝,因此没有承接天命的运气。他生于鲁国,在洙水、泗水之间教化弟子。终日忙碌深感惶恐不得安稳,即便委屈自身也想要发扬道义,贬低自己身份也要终结今日乱世。但其思想学说最终没被当时的王公贵族所采纳,于是退居外世追溯考察唐、虞、夏、商、周五代的法度礼仪,修葺整理那些有帝王才德却未居其爵位之人的事迹,依据鲁国历史而修订《春秋》,依据历代太师乐官所遗留的成果订正《雅》、《颂》的乐音。致使千百年来,没有不在借鉴其著述的基础上叙述创作的,没有不依据其高尚哲理而做出谋划论断的,因此,孔子可以说是当世最负有盛名的,并且可作为万世师表之人。但如今天下已遭受大乱,上百个祀堂堕落损毁,孔子故居的庙堂毁坏后并未得到及时修复,褒成侯的爵位于汉献帝之后不再继续册封,阙里不能听到儒家学说的讲学诵读之声,一年四季看不到祭祀孔子的活动;这哪里是所谓的千秋万世若要尊崇教化、颂扬功德、兴盛品德必然要隆重祭祀孔子的景象啊...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4
点击次数:
孟继新 王喜凯    瑟,是祭孔典礼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瑟,形似古琴,春秋时流行,常与古琴合奏,因此,古人常常将二者并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鹿鸣》亦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据《吕氏春秋》记载,远古时代就有瑟。炎帝时“士达作为五弦瑟。”到尧帝时,有个叫瞽叟的人将瑟的弦增加到十五根,舜帝时的仰延又加了八根弦,制成二十三弦瑟。《乐书》引《世本》说:“庖牺作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啼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周时,瑟多为二十五弦。近年来,先后在长沙、信阳、江陵等楚墓出土近二十张瑟,形制大致相同,长方形,以整块木料凿成,共二十五弦,架于首岳与尾岳之上。    瑟琴都是丝属乐器,因为古时弦为丝制。远古时代并没有弦乐器留下来,夏商也没有。这并不能排除弦乐器出现的可能性。在甲骨文中,“乐”字的上半部分,就是以两根丝弦组成;下部是“木”当为木质音箱。这是一个很像形的木制弦乐器。    瑟在先秦的漫步岁月中,主要用于伴奏歌唱,它是上层社会享娱活动的常用乐器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瑟的演奏与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多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之际,不仅用于伴奏“清商乐”,同时也是宫廷雅乐必备的乐器之一。宋代以来,更为宫廷雅乐列入不可或缺的乐种,如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颁定的“宫悬之乐”,有五十二台古瑟,约占乐队总数三百四十九件的六分之一。    瑟与琴都是古代雅颂乐舞中的主要乐种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宫廷沿用不绝。尤其是隋唐以来,孔庙乐悬中的琴瑟是具有相当编制的丝部乐器。至清末和民国早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4
点击次数:
王喜凯 孟继新 琴,是祭孔典礼中的重要乐器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曲阜孔庙自明代以来,一直沿用七弦十三徽形制的古琴。在乐悬中将古琴置于特制的琴桌上。孔庙雅乐中的古琴素居“堂上乐”的席位,是演奏旋律的主要乐器之一。从遗存琴谱中可知,自明代以来,其琴调、琴序、徽位、指法等均已固定。在祭祀雅乐中,对于古琴的奏乐,有别于演奏俗乐的要求。因为祭孔音乐是承袭古代“中和之乐”。古代中和乐派历来以取“天地之中气”为祭祀作乐之本。所以,为了追求所谓的“中声自出”而定有“中徽为君”之规。如《圣门乐志》曰:“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而琴以中徽为君,中徽者,第七徽也。其位黄钟,中声寄焉。若求其中,则寓于丝之紧慢,紧慢适中,其声自出。是声乃声之元,天地之中气,万世作乐之根本也。”在孔庙乐悬中配置古琴,是古代雅乐的传统编制。在祭祀孔子的礼乐中有古琴和竹管乐器以及陶埙等相谐晖映,发挥了它的独特性能,使庄重古朴的祭祀乐舞增添了肃穆和雅的音乐色彩。因此,孔庙乐悬中的古琴数量,历来处于“领衔”地位,可谓古代雅颂乐舞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乐器。琴,亦名瑶琴、玉琴、素琴、绿椅、焦尾等。《乐记》中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周时的制琴水平已很可观。《诗经·定之方中》有:“椅桐锌漆,锾伐琴瑟”之句,是说制琴所用材料。椅,属梧桐一类,青色;桐,即梧桐;锌,属楸类;漆,漆树。其中桐锌在以后数千年中,一直被当作制琴的理想木材。琴的各个部位都有称谓,如:“龙池、凤沼、乘露、弦眼、琴轸、凤眼、护轸、琴尾、雁足、琴徽等。琴面用桐木,属阳,琴底用锌木,属阴,取阴阳相配之义。面圆像天,底方像地。宽六寸,象征六合。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徽十三,应律吕象征十二月;余一象征闰月。弦有三种节声:自尾至中徽为浊声;中徽至第四徽为中声;上至第一徽为清声,始于黄钟而终于应钟。文上叫池,池即水,取平之义。...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24
点击次数:
孟继新 王喜凯 祭孔典礼,自汉唐以迄明清,各朝的器具、颂词、乐舞等或不尽相同,其制度皆宗成周,相去不远。唯规模之大小,则由于历代“尊孔程度”的不同,使各朝对祭孔的规模亦有“中祀”或“大祀”等级不同。南朝采用中祀。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释奠用六佾舞、轩悬乐。唐朝有大祀,后改为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诏夫子谥曰“文宣王”,二十八年诏春秋二仲丁祭孔时,六十四人的佾之舞,为大祀。唐宁宗庆元元年,定文宣公为中祀。宋代依中央及地方例,有大祀中祀或中祀小祀。宋代吉礼,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以中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用小祀。宋高宗绍兴十年,复释奠文宣王为大祀,其礼如社稷,州县为中祀。明代除成化期间外,大部分为中祀。明太祖洪武元年,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乐六奏,文舞六佾。洪武四年,释奠孔子改初制笾豆之制八为十,乐生六十,舞生四十八,概为中祀规模。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孝宗弘治九年,增乐舞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是为大祀。明世宗嘉靖九年,去孔子大成文宣王之王号,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祭孔厘为中祀。春秋祭祀遵国初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清光绪三十二年冬十二月,升孔子为大祀。光绪三十二年之前,祭天及祭太庙为大祀,曲阜及国子监孔庙的祭孔为中祀,地方孔庙的祭孔为小祀。不管大祀也好,中祀也好,祭典中的乐器伴奏是必不可少的。而乐器中备受关注的就是编磬。编磬,以若干枚为一组,悬挂在架子上。甲骨文中的“磬”字在左半边缘饰有羽毛,右半边缘以手持槌敲击状。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说“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德之而成声。”孔庙祭祀乐队的编磬以十六枚为一虡。十六枚编磬的音律包括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者六;阴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者六;以及四倍声:倍夷则、倍南吕、倍应钟、倍无射。它在乐悬中的“将能”是收一句之终。演奏方法是当乐章...
403页次41/51首页<...  36373839404142434445...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