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江川  刘岩 近年来每当孔子诞辰之日,会在孔庙大成殿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为世人皆知。而旧时孔府内时常举行的家族祭祀却鲜为人知,诸如丧葬、丧祭日、清明、十月朔等,地点便在位于孔府东路祧庙前的报本堂内。报本堂与祧庙合称孔府家庙,报本堂是孔府家庙的主要祭祀场所,它是一独立的庙堂建筑。然而,正是这座在孔府建筑群中并不起眼的庙堂,却承载了孔氏族人的情感依附和精神寄托。报本堂的功用与孔庙大有不同。孔庙主祀孔子,声势浩大,人员众多,例属公祭;孔府家庙祭祀,是大宗孔氏族人以家庭为单位的祖先祭祀,属于家祭。曲阜乃至全国,家族祭祀不尽相同,而报本堂祭祀则凸显孔氏大宗的特点:每位衍圣公不单奉祀高祖、曾祖、祖、父四代,堂正中还要奉祀54代祖先孔思晦的牌位。这种现象在我国家族祭祀中是较为罕见的。为什么报本堂要以孔思晦牌位居中呢?其中又有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与南宋初年的国家分裂,孔氏家族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所造成的。南宋初年,衍圣公的嫡长袭封制被打乱了,“衍圣公”一下子出现了南北两位。靖康元年(1126年),一向富而不强的北宋被金攻取汴京,掳走了徽、钦二皇帝,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商丘匆忙称帝,第二年就泥马过江,南逃扬州。为了为自己的政权正名,赵构决定在扬州举行祭天大典。考虑到彰显自己政权的正统性,体现对儒学道统的尊崇,赵构下诏孔子嫡系后裔、四十六代衍圣公孔端友南下陪祀。孔端友奉诏南下,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去竟是与故乡的永诀。就在孔端友南下陪祀期间,金兵也分几路南下,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曲阜沦为金土。远在南方的孔端友追随着赵构颠沛流离,最后在临安安顿下来。高宗赵构感念他奉驾南渡之情,在衢州为他及南渡孔氏族人家赏赐府邸,并兴建庙宇供奉孔子。此后,孔端友一支的后裔便伴随着南宋王朝在衢州世袭了五代,直到孔洙。金人占领了曲阜后,立刘豫建立伪齐政权,治理江淮以北地区。刘齐政...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孟祥明  孟继新    在曲阜,作为圣人后裔,所有孔氏家族成员,都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顺利陪葬孔林,这几乎成了孔氏族人心中的目标。因为,能附葬在孔子墓边,这是很荣耀的事。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有些孔氏族人,虽然生前声名显赫,但去世后却不能归葬孔林。旧时,犁铧店村南有一处清代孔氏墓地(随着近期的开发,墓地现已不存,保护标志碑尚在),墓地的起始者就是孔子的六十九代孙孔继汾。他是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的第四子,清代著名的学者、经学家。他笃志励学,知识渊博,精通经史与金石学,手校经史诸书,刊为家塾读本。一生从事孔氏家族史研究,皓首穷经,曾为乾隆皇帝进讲过经书,官至户部主事,军机处行走。最后却因文字狱含冤获罪,直到晚年客死他乡。按祖法不得入葬孔林,令人唏嘘不已。孔继汾,字体仪,号止堂。十四岁时取恩贡生,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因当年衍圣公孔昭焕正在年幼之时,虽爵位在身,但不能独自掌管府务。这期间孔府的府务,基本上是由孔继汾代管。孔继汾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孔氏家仪》、《家仪答问》、《劻仪纠谬集》、《丧服表》、《文庙礼器图式》、《丧祭仪节》、《圣门乐志》、《文庙乐舞全谱》、《阙里文献考》、《孔子世家谱》、《东家嫡系小谱·齿序》、《孔氏大宗支谱·齿序》、《行余诗草》、《文献通考序》、《春秋金锁匙》等。孔继汾因文思才干具优,而闻达于孔族内外,但是孔继汾也因为自己的著述而引火烧身。这年已是六十岁的孔继汾,因著了一本《孔氏家仪》被族人告发,说是书中任意更改《大清会典》,有欺君犯上之罪,因此获罪入狱。而且,把个衍圣公孔宪培也糊里糊涂地给牵扯进去,落了个失察之过。乾隆五十年(1785年),孔氏族人,原任孔庙四品执事官孔继戍,突然呈文到山东巡抚衙门,状告革职主事孔继汾著《孔氏家仪》一书,有增减《会典》服制,并有“今之显悖于古者”、“于区区复古之苦心”...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马泽  彭庆涛 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们对法帖并不陌生,作为记录历代书法大家真迹的载体,法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它已成为了文化本身。法帖分丛帖和单贴,丛帖分为两大基本类别,一是汇集历史名家的书法字迹摹刻而成,二是集中某一位著名书家的字迹摹刻而成,明清时期流传的丛帖多为二者兼顾。古代官方十分重视丛帖的辑佚,最为有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收集的《三希堂法帖》,其中收录了晋朝大书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可谓是宫廷丛帖之最。而今陈列于孔庙东西庑北首的玉虹楼法帖刻石,则是民间收集丛帖的集大成者。孔府文物档案馆保存有两套《玉虹楼法帖》的装帧拓片,共显示582帖。装帧为101卷,又称“百一帖”,分为玉虹帖十六卷、玉虹鉴真帖十三卷、续鉴真帖十三卷、摹古帖二十卷、国朝名人帖十二卷、瀛海仙班帖十卷、金人铭帖二卷、隐墨斋帖八卷、黄涪州帖一卷、米海岳帖一卷、祝京兆帖一卷、临中兴颂帖二卷、张文敏小楷一卷、张文敏书诗一卷。《玉虹楼法帖》石刻原陈列于十二府玉虹楼,现存刻石569块,陈列于孔庙东西两庑北首。驻足于石刻前,常常被其浩繁庞大的气势所折服,如此巨大的工程,细致入微的临摹篆刻,又因其并非宫廷之作,那么,这法帖创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其实,他是一位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孔氏后人,这位传奇人物就是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而玉虹楼这个名字,则来源于他的书斋号。孔继涑,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第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终年66岁。孔继涑的青年时代可谓是春风得意,他天资聪颖,又敏而好学,年仅十五岁便考中了秀才,十七岁时岁试第一,成为廪生,十九岁又成贡生。学习之余,书法是孔继涑最大的爱好,他从小就喜爱笔墨,常常将自己关诸书斋,研习书法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也为后来他法帖...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孔志刚  刘国成 孔子,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谦和的智者,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他那温文尔雅的历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被人们普遍接受而镶嵌在众人的记忆里。然而,孔子还有另外一种画像,那就是在曲阜孔庙圣迹殿内一幅《孔子为鲁司寇像》的石刻像。该像是孔子仕鲁期间,身着官服时的一幅造像,刻石高134厘米,宽73厘米。据说,此像是出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之手。在孔子的一生中,曾有过一段入世从政的经历,甚至一度官居大司寇之要职。孔子从政时间虽短,但政声良好,显示了其卓越的治国才干和外交能力。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社会矛盾加剧。孔子看不惯这种局面,他主张天下大同,提倡仁政德治,力图重建社会秩序。但当时的鲁国国君同样面临着权臣失控的问题,鲁桓公的三个后裔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执掌着鲁国的权力,称为“三桓”。孔子由于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便绝意仕进,在教学的同时,集中精力研究学问,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公元前501年,孔子终于有机会从政,他做上鲁国的中都宰,也就是中都的行政长官。中都是当时鲁国的一个重要城邑,在山东省的汶上县。孔子上任后,制定了养生送死的礼节,年长的和年幼的人分别享有不同的食物,强壮的和体弱人分别承担不同工作,男女别途,路不拾遣。该制度推行一年,周围的诸侯国就纷纷效法。鲁定公见孔子治理中都颇有成就,第二年就将孔子升迁为鲁国司空,主管全国工程建设。孔子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种植不同作物,各种作物得到最适合的生长条件,获得了丰收。不久孔子就被鲁定公任命为掌管司法的司寇。公元前500年的春天,曾经兵戎相见的齐鲁两和好。夏天,齐国国君约鲁国国君在两国交界峡谷举行结盟会仪式,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准备赴会。孔子以司寇身份负责盟会时的礼仪事务。他对鲁定公建议说:“我听说有文事时一定要有武备,修武备时一定要有文备...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刘岩  贾国俊曲阜碑刻如林,勒石内容浩瀚繁杂。这不,走进衍圣公府二门内侧就立有6通碑石,其中,门东南角并不高大但意趣盎然的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格外引人注目。因其语言简洁明了,不加修辞,行文如同对白,后世俗称“白话碑”。碑刻内容分上下段落,其上,为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孔子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孔克坚的谈话记录;其下是洪武六年,朱元璋和孔克坚儿子孔希学的对话。两段对话风格迥异,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底色与语境。孔府立此碑的用意不言而喻,那么,明太祖朱元璋究竟与这块碑文有着怎样的联系,碑上的对话又隐藏着一段什么样的历史隐情呢?原来,朱元璋未建立明朝初始,先后灭掉了陈友谅、张世诚两股劲敌,接着挥师北上,横扫中原,直捣元朝大都。大军北上行进中,过境兖州,兵屯休整。一天,朱元璋走出军帐,只见谋士刘伯温正凝目东视,自言自语道:“面东,夫子故里也。” 刘伯温见朱元璋前来,忙施礼对其言道:“夫子,圣者。古今帝王无不以其之道来树建霸业。主帅理应前去曲阜祭奠一下才是。”他的话打动了朱元璋的心,他当真想前往曲阜祭奠。可是,主帅不能随意离开军营,这对战事不利。怎么好呢?老谋深算的刘谋士说:“不如把衍圣公孔克坚邀来兖州,委以官职,以示眷顾。”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当即修书一封,差人送往孔府。且说当世衍圣公孔克坚,本是元朝礼部尚书,眼看元朝气数将尽,便辞去了朝廷官职隐居家中。当他收到朱元璋差人送来的书信后,心中暗想:朱元璋出身寒微,充其量不过是个草莽英雄,未必能有什么大作为。于是以身体有病为由,回绝了他的邀请。事过一年,朱元璋却黄袍加身在南京称帝,此时他想起刘伯温在兖时的话语和孔克坚拒邀之事,心中不免悻悻不快。于是,执意下诏要孔克坚觐见。这时,孔克坚又觉得朱是造反成帝,属大逆不道之辈,不应与之为伍。但又惧怕朱元璋的皇威,只好假托有病,派儿子孔希学前去朝...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孟继新 石文学 孔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宝库,留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庙内林立的碑刻,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是令人瞩目。在崇圣祠院落东侧,立有一座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石碑,高1.8米,宽0.85米。行书,20行,行42字。碑阴亦有文字,为弘治五年(1492年)刻制。此碑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正面,为《孔氏报本酬恩之记》,由时任三氏学教授张敏撰文,宣圣五十九代袭封衍圣公孔彦缙等立石;碑阴,上部为弘治壬子年,孔氏族长孔公璜书《报本酬恩记后》;下部刻有免除张温家族徭役执照。周边被石条镶嵌,顶为殿庑式,碑中有断痕。此碑虽低矮断残,貌不惊人,但却是孔氏家族中妇孺皆知的一通名碑。这是一通怎样的石碑,它又有什么魔力让孔氏族人倍加关注?  此碑所载内容感人至深。文曰:    “水之千流万派也,其出必有其源。木之千柯万叶也,其生必有其本。……吾先世祖宗,昭穆族属其众。传至四十二代,有祖讳光嗣者,其室张氏,世为曲阜张阳里人。时值五代,四方弗靖,有伪孔氏孔末者,因世乱,心生奸计,意欲以伪继真,将吾孔氏子孙戕灭几尽。时光嗣祖任泗水令,生四十三代祖仁玉,在襁褓中。难兴之日,光嗣被害,祖母张氏抱子仁玉逃依母氏,得免其难。孔氏之不绝者如一发千钧,红烛片雪,几何而不为伪孔有也!吾祖仁玉母子虽脱臣害,向非外祖张温保养安全,其何以有今日乎?兹传五十九代子孙,族属之盛,绳绳蛰蛰,皆吾外祖张氏之所赐也,何敢一日而忘耶。张氏子孙家在张阳者,至今犹称为张温焉。今虽优待其家,恐后世子孙或有遗忘,不能以礼相待,甚非报本酬恩之意。兹欲立石于张氏之茔,俾吾子子孙孙,世加存抚……而又忧后世或有遗忘,欲立石以纪其事,……俾张氏知二姓骨肉之亲。”原来,该碑两面记载的就是那段“孔末乱孔”的历史故事。   自汉高祖刘邦驾临阙里,以“太牢”之礼祭拜孔子以后,...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彭庆涛  周敬鹏 在曲阜尼山书院前,一座古朴简约的方亭依山而建。亭为木架结构,无斗拱,单檐灰瓦歇山顶。它四处空旷,视野开阔,东临悬崖下隔夫子洞与沂水相望。相传此处为孔子观看五川汇流(五川:智源溪、夫子河、张马河、颜母河、田黄河)、感叹时光变化有常的地方。亭取《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意而命名为观川亭。观川亭始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今存清代建筑。当我们站在观川亭前的望远台上,举目环望,背依尼山孔庙;正东可以看到以孔子母亲颜徵在命名的颜母山,山脚下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河——沂河流淌而过;稍南移则是尼山水库,雅称“圣水湖”。大雨初霁,人们站在观川亭内,居高临下,可遥想当年波涛翻腾的五川汇流,领略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可以说是蔚为壮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可谓流经千世,家喻户晓。孔子的如斯浩叹,一直回荡在民族精神的高峰,经久不绝。为后世传来一次次人间世事变换有常,规劝人们惜取光阴的回音。孔子观水,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儒家故事,被后人反复言说,是因历史上有多种理解与阐述之故。总体上,纵观儒家论道,大体荀子、王阳明、顾炎武的三人三议,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论述。到底哪一种阐述更接近历史上孔子的本意呢?在《荀子•宥坐》中这样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而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讲述孔子观水的故事大意: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就一定要观赏它,这是为什么?”孔子说:“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给各种生物而无所求,好像德;它...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 - 05 - 01
点击次数:
孟继新   牛秋鹏 孔林内许多墓冢前有长长的神道,高大的石仪成对地耸立在神道两旁。点点墓冢,累累碑碣,再加上这排排石仪,孔林的肃穆、威严与壮观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最引人注目的是孔子墓神道两旁的一组石仪,有成对的望柱、文豹、甪端、翁仲八石。该组石仪为宋宣和五年(1123年)营建,是孔林内现存最早的石仪。它布局疏密得当,富有气度,雕刻集圆雕、浮雕、线刻多种技法于一体,刀法洗练,简洁严整。宋朝建立之初,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就曾下诏:“前代帝王陵寝、忠臣贤士丘垅,或櫵采不禁,风雨不芘。宜以郡国置户以守,堕毁者修葺之。”在他的号召下,宋朝各代君臣对名人墓冢皆呵护有加,著名的孔圣人之墓自然也不例外。纵观赵宋一朝,其尊孔奉道,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真宗时,亲临阙里拜谒孔子墓,并迁治所于寿丘,建仙源县城,与曲阜结下了不解之缘;金人入侵,宋王朝被迫南迁,也没忘记把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带上“扈驾”随往。孔子在宋代统治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北宋时期,王公大臣于墓冢神道处建制石仪已经是相当普遍流行了,一些名人的陵墓前也是石仪累累,这便为孔子墓前建造石仪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于是,就有人上书徽宗皇帝,提议为孔子墓营建石仪,得到了皇帝的恩准。宣和元年(1118年),徽宗皇帝下旨为孔子墓建造石仪,这是一个繁索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是石仪雕刻的工艺问题,还牵连到当时石仪的定制问题,这就考验了树立石仪者的智慧。故而,从选材备料到雕刻树立,历时五年方才完工。原来,按照宋代石仪的建制,三品以上官员的墓所可立石人一对,石马、石羊、石虎、望柱各一对,计十石;五品以上立石羊、虎、望柱各二,计六石;六品以下不得立。而宋代皇陵神道石仪有望柱、象及驯象人、瑞禽、獬豸、仗马与控马官、客使、武臣、文臣、门狮等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照此看来,孔子墓前的神道石仪不符合当时的任何...
403页次50/51首页<...  42434445464748495051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