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器——簠

日期: 2024-07-27
浏览次数: 0

祭孔礼器——簠

                                                                    孟继新  郭文骁

 

祭祀孔子的典礼,场面隆重、规模宏大、庄严肃穆,是一项重要的祭奠先师的活动。尤其是以“太牢”奉祠,既要用整牛、整猪、整羊,此为“三牲”之礼,还设有粮、蔬、果、谷等供品。当然,盛放供品的礼器也是不可缺少的。

簠,就是重要的祭孔礼器之一。

“簠”“簋”这两种食器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

西周是用礼法来统治的封建等级社会,从吃饭上我们就能窥见一二。我们常用“一言九鼎”来形容诚信,相传九鼎是夏禹铸造的国家宝器,而西周时天子在正式宴会中饭食需要用九个鼎外带八个簋来盛放,诸侯、士大夫则相应减少。鼎和簋的用途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鼎用来装菜,而簋用来盛饭。簋大多圆形的,为了保温,往往还有盖,类似现在的饭盒,不过有的簋下面还有几条腿。食器发展变化到西周中后期,又有了形状不同于簋的方饭盒,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簠。因为簠和簋的功用相近,所以后人常常将两者连起来说,也即“簠簋”。

簠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逐渐消失。也有学者认为“簠”就是常见文献中记载的礼器“瑚”,他们历数古代食器或礼器中盛放食物的器皿,发现形制基本相同,作用相差无几,不过是名字不同而已。比如《礼记·明堂位》记载说“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其中的敦、琏、瑚、簋都是盛放饭食的礼器。

关于这些食器、礼器,与孔子相关的记载在《左传》和《论语》中都有出现。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孔文子准备攻打大叔的时候,曾经去咨询孔子,孔子谦虚地说,胡簋的事情,我还是学过的,不过,这兴兵打仗的事,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位孔文子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卫国大夫。而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天子贡请教孔子说,老师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回答说,你啊,就是一个器具。子贡再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瑚琏。后来有人解释说瑚琏是食器,这是孔子说子贡是“饭桶”。不过据我们所知,子贡是个精通政治、外交、经济、工商的通才,所以“瑚琏”应该是对子贡才能的肯定。从这一则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瑚琏也不是简单的食器,而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礼器。

先秦时候,“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活动和军事战争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这就决定了祭祀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而祭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程序和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祭礼。祭礼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不同的祭祀对象,有种种不同的规定。小到祭祀所用的器具,按照不同的祭祀对象,所使用的种类和数量甚至摆放时的前后顺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格式。

簠作为食器,主要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常用于祭祀和宴飨等重要场合。同时它又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器物,甚至与酒器同等重要,所以又称为礼器。这种器皿中盛放着热的饭食,在祭祀或隆重宴飨中要求保温,所以配有同样大小的盖。

从最新的考古发现来看,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冢中发掘出不少的簠簋,可以判定这种规制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不过,从其青铜的材质来看,作为随葬器物则表明了墓冢主人的高贵身份。

簠的基本形制是长方体,棱角突折,内壁笔直,底面平坦,是为方圈或矩形组成的方圈。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就是两个器皿。春秋中期以后,腹壁和耳足有了一些变化。

从目前所见到的型式,簠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方体方圆角圈足式,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簠,体呈长方形圆角,侈口深腹,自口沿以下收敛,使器体形成斜壁斗形。足呈长方形,盖可以却置,盖与器形制相同,但却立后腹较器为浅,盖圈小于器足,盖与器子母口扣合。

二、斜壁环耳中深腹式,器壁斜坦,环耳,方圆足的各底边做成长方形缺口,深腹中等。这种型式的簠是西周晚期器型。

三、斜壁兽耳浅腹式,腹壁比西周早期的器型更斜,简化兽首型环耳,方圈足更低,腹较浅。这种型式的簠是春秋早期器型。

四、折壁直缘兽首耳式,直口折壁,有相当宽度,腹较深,矩形圈足,腹侧有一对小兽首耳,以为器扣的是盖,下为器。这种型式的簠是春秋中期器型。

五、折壁直缘无耳式,基本形如三式而口缘更宽,矩形组成方圈足。这种型式的簠是战国晚期器型。

六、折壁直缘兽首浅腹高足式,直口平唇,折壁浅腹,两耳作兽首形,四足特长,作放射式支撑。这种型式的簠是战国早期器型。

簠内盛放的稻、黍、稷、粱等粮食,都是先秦时期人们食用的主食,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五谷” ,这些农作物也是当时鲁国的主要农作物。不过,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而稻米的主要出产地是在南方,北方种植稻米十分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是没有稻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周礼》时说,“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尽管如此,春秋时期的鲁国还是种植稻米的。

鲁国立国的时候,气候要比现在要温暖一些。鲁国的领地以汶河流域和泗河的中上游为中心,境内河流湖泊交错,当属肥沃丰茂之地。因此,《汉书·地理志》说:“鲁地,滨洙泗之水,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亡林泽之饶。”

所说“桑麻之业”也即是现在的农业。鲁国人一向有重视农业的传统,这一点《左传》中有记载,《左传·襄公七年》载:“夏四月,三卜郊,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古代农业靠天靠地吃饭,祭祀天地理所应当,鲁国人也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

鲁国的农作物以麦、禾为主。禾指的是黍稷之类,禾有时候也专门指稷,但多是一般秋季粮食作物的总称,如黍、稷、稻、粱等。

麦,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之分,其中以小麦、大麦种植最广。古代小麦叫来,大麦叫牟。《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牟亦作“麰”。《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黏之。”《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这时麦,指小麦。

黍,即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籽粒黄色,有粘性。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吃的粮食。《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这时的黍均指黄米。

《左传》隐公元年八月《传》云:“有蜚,不为灾,亦不书。”又庄公二十九年秋《经》亦载:“有蜚。”《传》云“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据宋罗愿《尔雅翼》:“蜚者,似燎而轻小,能飞,生草中,好以清旦集稻花上,食稻花。……既食稻花,义其气臭恶,……使不墙。《春秋》书之,当由此耳。”按照罗愿的解释,可以看出水稻应是当时鲁国种植比较普遍的一种重要农作物,不然《春秋》和《左传》就不会把蜚灾或蜚害当作一种重大灾害而特为记录了。

“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其他诸侯国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的粮食是丰足的,盛粮饭的宝簠也是精美的。用这样的器物祭祀神灵,也可称得上“必丰、必诚、必敬”了。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