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鲁国(下)
冯文浩 彭庆涛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分崩离析的时代。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在鲁国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传授“六艺”,“诲人不倦”,传播文化,鲁国俨然成了当时的教育中心。他适齐仕鲁,周游列国,积极从事政治活动。晚年,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进入战国时代,鲁国则日益衰弱,疆土领地一削再削,春秋末年尚有“革车千乘”,到二十八代鲁穆公姬显时,则降为小国之流,与邹并称。到了三十三代鲁文公姬贾时,齐湣王破燕灭宋,威震天下,“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公元前278年,楚徙都陈(今河南淮阳),直接威逼鲁国,如楚人所言,“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公元前254年,楚攻取鲁地徐州。《史记·周鲁公世家》记:“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亡,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顷公卒于柯。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公元前249年,即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四年,鲁被楚所灭,地入楚,设鲁县。此即曲阜建县之始。
公元前223年,即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负刍(chú)五年,秦灭楚,县入秦,为秦之鲁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鲁县属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楚汉战争之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鲁公。《曲阜县志》载:“癸巳二年县入于项籍。”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冬,“汉兵围项籍于垓下,籍自杀,楚地悉定。独鲁不下,王欲屠之,至城下,犹闻弦诵之声。谓其守义之国,为主死节。因持籍头示之,鲁乃降,以鲁公礼葬于谷城。”据《阙里文献考》记载:曲阜“城东北汉夏村有古冢,俗呼‘霸王头’,相传葬项王首处”,即城东五泉庄村旁之大冢为霸王墓。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此地仍名鲁,下属鲁、卞、汶阳、蕃、驺(zōu)、薛6县。至吕后元年(前187年)以其地封鲁元公主子张偃为鲁王,改鲁县为鲁国。吕后八年(前180年)张偃坐罪废为侯,鲁国亦随之废除。景帝三年(前154年)又将淮阳王刘余封于此,是为鲁恭王,仍号鲁国,隶徐州,仍辖鲁、卞、汶阳、蕃、驺、薛6县。
《汉书·诸侯王表》载,鲁恭王为景帝子。孝景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立为淮阳王,三年(前154年)徙鲁,为鲁恭王,在位28年薨(hōng)。其子鲁安王刘光在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嗣,在位40年薨。其孙鲁孝王刘庆忌,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嗣,在位37年薨。其曾孙鲁顷王刘劲,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嗣,在位28年薨。其玄孙鲁文王刘睃,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嗣,在位19年薨。时为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国亡。西汉时刘姓鲁国自鲁恭王起至文王止,共5代5君150多年。
从西汉汉武帝开始,占据统治思想的法家、黄老慢慢让位于儒家。在当时,儒学不仅仍为秦汉博士所典守,而且尤其是在鲁地,习诵儒家经书从未禁绝。对此,司马迁多有称赞。“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汉五年(前202),刘邦攻楚到鲁(曲阜),鲁地许多儒生还在讲诵诗书,演习礼乐。司马迁亲临鲁地考察,“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徊留之不能去云”,以致使他如此感慨。
东汉时期,曲阜一带仍设置1郡3国。
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封刘兴为鲁王,追谥其父刘仲为鲁哀王。鲁国属豫州,都鲁县。刘兴王鲁26年被徙为北海王,鲁地谥封东海王刘强。建武十七年(41年),郭太后被废,皇太子刘强戚戚不安,请备藩国。十九年(43年),光武帝诏封刘强为东海王,“帝以强废不以过,去就有礼,故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诏强都鲁。”即东海国领原鲁国的6县和东海郡的23县、侯国。国都设鲁县,自此原鲁国始改为东海国。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载,明帝永平元年(58年),东海王刘强病危,曾上书“诚愿还东海郡”,仅食鲁郡6县。
刘强王东海时兼食鲁、都鲁之鲁地称东海国,刘强薨后诸王食鲁、都鲁之鲁地称鲁国。东海国、鲁国传六代,其世系为东海恭王刘强、东海靖王刘政、东海顷王刘萧、东海孝王刘臻、东海懿王刘衹(zhī)、东海王刘羡。曹丕称帝后,国除。
先秦两汉是中华文明的创生、奠基、定型并走向强盛的时代,也是鲁文化相伴而行并做出重大贡献的时代。周汉鲁国作为鲁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