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的故事·卜商问诗

日期: 2014-11-14
浏览次数: 263

卜商问诗


孔子弟子的故事·卜商问诗

冯文浩  郭云鹏  彭庆涛

 

自孔子以来,儒家学派绵延数千载,儒家经典也是浩如烟海,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四书五经”,《诗经》便是其中之一。孔子曾多次提及《诗经》以表现自己的赞美和重视,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但是《诗经》内容有时也会显得晦涩难懂,这时孔子的弟子便会去请教孔子,孔子也会分享自己的心得。“孔门十哲”之一的卜商就曾向孔子请教过《诗经》的相关问题。

卜商,字子夏,晋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卜商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著于《礼》。相传《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史记》中有关卜商的一个小记载曾提到子夏提问关于《诗经》中的一个句子,孔子回答说绘画的要旨在于一个“素”字,子夏立刻深刻认识到做人也应当以礼为先。从中可见子夏和老师之间亲切的互动交流。除此之外,卜商和老师孔子还讨论过更加深入的问题。

首先卜商向孔子问道:“请问《诗》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亲’,怎样做才可以被称为‘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把这些普及于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子夏依旧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于是他继续询问什么是“五至”。孔子回答说:“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与乐是相生相成。这种道理,瞪大眼睛来看,你无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来听,你无法听得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

卜商说:“什么是‘五至’,学生已经明白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三无’?《诗经》里面有什么诗最近乎‘三无’的含义呢?”孔子回答说:“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形体的礼仪,没有丧服的丧葬。这就叫做‘三无’。如果拿《诗经》中的诗句来举例子的话“夙夜谋政,志在安邦’,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声音的音乐;‘仪态安详,无可挑剔’,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形式的礼仪;‘看到他人有灾难,千方百计去支援’,这句诗最近乎没有丧服的服丧。”卜商听完之后恍然大悟。

卜商说:“您这番话太伟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是不是话说到这里就算到头了呢?”孔子说:“怎么会呢?君子在实行‘三无’的时候,还有‘五起’呢。”卜商说:”‘五起’又怎么讲?”孔子说:“第一,没有声音的音乐,百姓不违背国君的心愿;没有形式的礼仪,国君的态度从容不迫;没有丧服的服丧,设身处地地同样非常悲伤。第二,没有声音的音乐,心愿已经满足;没有形式的礼仪,态度恭恭敬敬;没有丧服的服丧,爱心延及四方各国。第三,没有声音的音乐,上下心愿交融;没有形式的礼仪,上下和睦齐同;没有丧服的服丧,使万国之民竞相孝养。第四,没有声音的音乐,四方闻者曰益增多;没有形式的礼仪,一天胜似一天,一月强过一月;没有丧服的服丧,使纯粹的道德曰益光明。第五,没有声音的音乐,使响应之心纷纷而起;没有形式的礼仪,普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传及后世子孙。”

于是卜商又问道:“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三。请问怎样才可以称作是与天地并列而为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以恩德招揽天下百姓。”子夏接着问道:“什么叫做‘三无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曰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按照这三条来招揽天下百姓,就叫做‘三无私’。天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有刮风下雨,也有下露降霜。这些都是天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以为政教。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风雷鼓荡,万物萌芽生长。这些都是地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以为政教。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他的气志微妙如神。在他行将称王天下的时候,神灵有所预知,一定要为他生下贤能的辅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时之雨,又好像山川飘出祥云夏、商、周三代称王,在其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诗》上说:‘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声千古传。’这就是三代圣王的德行。《诗》上又说:‘太王施其文德,团结四方各国。’这就是太王的德行。” 卜商听到这里,一跃而起,倚墙而立,说:“弟子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吗!”

推断时间,故事应当是发生在孔子晚年,当时卜商年龄接近三十岁。卜商在学问上勤勤恳恳,,孔子教育弟子则充分体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在这个故事里,孔子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愿望以及其具体实施办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卜商的问题说明他对这些方面足够关心,这也正是孔子所擅长并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卜商知其“道”而求其“器”。卜商为学时也并非一味的亦步亦趋,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