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礼器——鼎

日期: 2024-07-27
浏览次数: 0

祭祀的礼器——鼎

彭庆涛  孟继新

 

祭祀,在我国古代受到特别的重视。《国语》说:“夫祀,国之大节。”又说:“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质也。及天下之三辰,民所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为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也,非是,不在祀典。”《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论语·八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祀二字很早就合成为一词。《尚书·说命中》说:“黩于祭祀,时谓弗钦。”凡是准备供品祭神祖的行为都称之为祭祀。其目的一则是表示尊敬,二则是祈求保佑。

祭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汉书·郊祀志》说:“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稷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为稷祠。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共工和烈山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联盟首领,他们有功于民。故受到祭祀。

周代最重视祭祀,这是礼制的一部分。通过祭祀,周礼得到推行和发扬。《国语·楚语》记载,祭祀可以“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主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一直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支柱,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不仅为少数统治阶级所欢迎和利用,而且对广大平民百姓也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

因此,孔子不断得到加封,地位越来越高,成了至高无尚的圣人,受到盛大而隆重的祭祀。

孔庙祭祀有严格制度,要诵读祭文,祭文又称祝文、嘱文,体载有韵文体和散文体。祭祀的目的不同,则祭文也不同。祭祀时穿的特制衣服称为祭服,此外还有祭冠,按人的身份而有规定。

祭祀还要设礼器。“鼎”就是其中重要的礼器之一。

鼎,是古代用来煮肉盛肉的炊具,并有实牲祭祀和燕享等各种用途。《周礼·天宦·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脀于鼎。”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鼎在上古之时,是作为烧煮食物的炊器用的,相当于后世的炊具。鼎腹可放置食物,鼎足之间的空隙部分即用来烧火,“鼎食”、“鼎沸”这些词由此而得。三足鼎为鼎之常制,所以古人以鼎足表示三,这个数目成语有“鼎足而三”或“三足鼎立”。鼎的两耳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木杠子,以金为饰,所以叫“铉”。

最早的鼎是陶鼎,是用陶器烧成的。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即在陶罐的底部加上三条腿,既可以起支撑作用,又便于烹煮食物。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工具的进步,鼎的制作有了很大进步。

商代的鼎大多用青铜铸成,造型优美,坚固耐用。在鼎上还刻有古文字,称为“铭文”,也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是研究古文字和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源。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大的铜鼎,是商代的司母戊鼎。此鼎两耳、四足,四周装饰有蟠螭纹和饕餮纹,腹内铸有“司母戊”三字,是供祭祀用的。鼎大多铸有铭文,铭文最长的是西周的毛公鼎。

商周时代,是青铜器极为发达的时代,也是鼎的制作极为兴盛的时代。那时的鼎,已不单纯是一种炊器,而逐渐变为祭祀和宴飨用的一种礼器。       

从考古角度来看,商代的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

在所有礼器中,鼎是最为重要、最为尊贵的,它成了奴隶制国家的象征。鼎之所在,表明国都之所在、表明国家政权之所在,因此称定都为定鼎。由于鼎具有象征国家政权的作用,鼎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周代,出现了一种列鼎。所谓列鼎,就是将许多鼎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在一起。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但东周时,周天子权力衰微,诸侯国的国君也都纷纷僭用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夏朝亡了,九鼎就迁到商朝的国都;商朝亡了,九鼎又迁到了周朝的国都,三代相传,为传国之宝。

出九鼎的西周墓还没有发现。湖北京山宋河坝春秋初期的曾侯墓出土九鼎。传世的西周中期克鼎以七具成列,河南上村岭虢太子墓亦以七具成列,宝鸡茹家庄一号墓甲列鼎五具成列,郏县上村岭1706号墓亦以五具成列,长安普渡村西周中期墓以三具成列,宝鸡福临堡F1号墓亦以三具成列。葬一鼎的有:陕西岐山贺家村5号墓、长安普渡村2号墓、北京平白浮村2号墓等等。

《左传·宣公三年》载有周朝大夫王孙回答楚庄王问鼎一事。楚庄王曾称霸诸侯,他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一次作战获胜以后,把军队开到周朝首都洛邑附近,向已经衰弱无能的周王朝问鼎之轻重大小,企图谋取周朝政权,实现称霸天下的野心。周朝大夫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驳回了楚庄王的无理要求。

在《战国策》一书中,还记载了秦国、齐国先后向周王朝“求鼎”一事。当时有个叫颜率的人,向周王献计献策,借用齐国的力量阻止了秦国向周朝兴师求鼎。后来齐国也要向周朝谋取九鼎,他就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九鼎是无法搬得去的,一鼎之重,须用九万人搬。九鼎之重,则须九九八十一万人搬,怎么搬法呢?又从那条路搬去呢?齐王没有办法,只好罢休。

秦汉以后,鼎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它作为炊器的功用和权力的象征逐渐消失了。加之汉以后铜越来越少,少量的铜转为铸钱币之用,一般不拿它来铸器了。唐朝的武则天虽铸铜为九州鼎,用去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那是极个别的现象。后世鼎的制作大多用玉石、玛瑙、珐琅代替;它逐渐成为帝王宫殿或贵族家庭内的一种装饰品,其形状仍仿殷周古制。

那么,孔庙祭祀用鼎,当是什么规制?《圣门礼志》有如下解释:“鼎,调和五味之器。圆象阳,方象阴,三足象三公,四足象四辅,黄耳象中金,铉象断云雷,龙凤象物之文,夏、商、周皆有之。以为重器,名称款式各殊。祭祀用以烹牲者,大鼎也;用以焚香者,小鼎也。”

应当说,应用在祭孔礼仪中的鼎,当属“焚香者,小鼎也”,即香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