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乐器——镛钟、镈钟

日期: 2024-09-20
浏览次数: 0

孟继新 陈阳光

 

    在祭孔乐舞中,有两种属于“金”类的乐器,非常特别。这就是“镛钟”和“镈钟”。

镛(yōng)钟,也被称为大钟,又叫特悬之钟。它与特悬大鼓——晋鼓,为“琴瑟”之友,被悬在大成门之右,与大鼓相配,是为钟鼓呼应。

《诗经》中有:“簴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雍。”这就是镛钟和贲鼓两者金革声声,配合成趣的情景。镛钟体大,其声洪亮,古代除了用于奏乐之外,还用以传递信号。因此,在一些古老的城堡重地,常设有“鼓楼”、“钟楼”,即古人所谓“左鼓右钟”,指的是钟、鼓两者置于大门两侧的位次。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寺庙,其大门两旁,左鼓右钟的两幢阁楼则为古代必有建筑。

钟,又是古代祭祀宴享时所必用之器,在古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使用,旧有“钟鸣鼎食”之说,喻富贵人家。

周代钟的体制是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有柄无钮;铜制而中空,用木槌击之发声;柄称为“甬”,甬顶称“衡”,甬旁有环叫“旋”,甬上衔环的叫“干”,干上一般刻有蹲熊、盘龙的纹饰,故又叫“虫”。钟口两角叫“铣”,钟唇叫“于”,于上叫“鼓”,鼓上叫“钲”,钟顶叫“舞”。介于钲鼓之间,刻有纹饰的是钟带,也称为“篆”。篆间累,累隆起者称为“枚”,也称为钟乳。钟受撞击处叫“隧”。今天出土的周代铜钟有的与此完全相同,有的则不同,不但有钮,而且居多,有柄者反而很少。钮与柄的不同是由于重量大小不同,一尺以上者均为钮,五六寸以下者均为柄,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与方便不得不设计出不同的样式。

祭祀典礼结束时,必击镛钟一百八十响,以宣告结束。

镈(bó)钟,与镛钟相似,大型单个打击乐器,有钮,平口,可直悬敲击。形体一般较大,孔庙的镈鼓,通高81厘米,宽41厘米。此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的乐器。

按传统编制,宫悬之乐的四面,左右各置三簴镈钟,每簴悬镈钟一枚。其用途是:乐奏每曲之前,听击柷三响后,即敲击本月律之镈钟一声,以引发众音。实际上是为众多乐器宣定音高,启开律首。

《圣门乐志》说:“凡作乐先击钟,所谓金声也者始条理也。”所以,历代的祭祀奏乐,都以镈钟奏于一曲之始,然后众乐齐鸣。

宫悬左右,各置三簴(jù悬挂钟磬的立柱)。镈钟的击法是:每簴主一曲。先第一曲,敲左之中央;次第二曲,敲右之中央;次第三曲,敲左之北;次第四曲,敲右之北;次第五曲,敲左之南;次第六曲,敲右之南;又次第七曲,敲左之中;又次第八曲,敲右之中。如果乐章为六曲,则击六响,即每次敲一声。

镈钟与特磬在乐队编制中各具独特功能,金、石之声首尾呼应。在奏乐中以镈钟一响宣起律首,以特磬一声而告乐终。

镛钟、镈钟,属于“金”类乐器。

我国古代乐器是按其质地的不同,划分为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八大类属,故称“八音”之器。孔庙祭祀雅乐,是按“钦定”规格以奏乐,堪称八音俱全。作为歌乐融为一体的祭祀乐舞,虽然说歌是一乐之主,但八音必俱克谐,方有助于释奠礼仪。所以,自周代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庞大的乐队配合礼式。对于至圣先师孔子来说,其祭典中的舞佾、乐悬、乐工、歌工以及乐器等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因此,透过八音之器的应用及沿革,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过程。

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作为音乐活动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标志的乐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音乐作为产生最早的艺术门类之一,其最初阶段还不具有独立的性质,而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用“乐”字来表示这种三位一体的艺术样式。《乐记》说:“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旄,谓之乐。”把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加上舞蹈,叫作“乐”。那么,“乐”是怎样产生的呢?

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没有劳动的实践,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财富都无从产生。原始劳动中,伐木、夯土、钻木取火以及抬举重物时双脚的行走,都自然而然地循着一定的节拍,节拍的速度恰恰又与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动作相协调。人的觉察节奏和欣赏节奏的能力,使原始社会的生产者在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乐意服从一定的拍子,并且在生产性的身体运动上伴以均匀的声音和挂在身上的各种东西发出的有节奏的响声。在原始部落里,每种劳动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生产动作的节奏。人们已经注意到,最早产生的乐器都是用来构成节奏的打击乐器,而这些打击乐器又大都是从劳动工具转化来的。

原始音乐的曲调早已荡然无存,但其歌词已流传下来,乐器也流传下来,但大都较为简单。而孔庙乐舞,却是以“八音”俱全,而组成了庞大的队伍。其中许多乐器为远古所传。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史中,祭孔乐器也同其音乐一样,由于使用场合的特殊性而沿革着古代宫廷雅颂音乐的说法和用法。特别是在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着民族乐器的同时,也发扬了关于古代乐器的审美理论。

自周代以来,对于乐器使用,素以宏扬“德音”为配备乐器的根本原则。视乐器具德音思想,在祭祀孔子的乐舞史上,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实践。历代的封建君主也都从乐器的声音表象中而认识其声响品格,并且追求八音之器的声象效果所形成的客观反馈效应。所以,这种反馈效应又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感情是相互感应、互为影响的关系,或者说是互为因果关系。其道理就在于不同乐器的固有性能及其独特的声音形象,可激发着人们的不同想像,而产生不同的反映。所以,当这种效果被公认的时候,也便形成了人们欣赏乐器声象的主动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支配乐器和认识乐器声像反馈功能的理论。《乐记》说:“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

从隋唐到清朝,从两京到阙里,乃至各省,其孔庙乐队的编制史况,已经充分体现了一种为历代所恪守的乐器原则。那就是鼓为帅,钟为主,磬为钟之丽,匏、竹之器为鼓之缀。柷、敔、鼗、拊、埙与金钟相辉映。琴、瑟声如歌,为八音之贵。因此,无论是“宫悬之乐”,还是“轩悬之乐”,无不以这一思想为孔庙乐队的配备原则。从微观上,以合乐的需要,发挥其乐器的种类性能,保证其音色和音量的要求。从宏观上,八音之器的不同性能和音色特征,为配备八音之器种类件数的准则,目的是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合乐效果。所以说,孔庙雅乐是中国古代乐器应用的一个范例。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