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乐器——编磬

日期: 2015-01-22
浏览次数: 179

孟继新 王喜凯

 

祭孔典礼,自汉唐以迄明清,各朝的器具、颂词、乐舞等或不尽相同,其制度皆宗成周,相去不远。唯规模之大小,则由于历代“尊孔程度”的不同,使各朝对祭孔的规模亦有“中祀”或“大祀”等级不同。

南朝采用中祀。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释奠用六佾舞、轩悬乐。唐朝有大祀,后改为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诏夫子谥曰“文宣王”,二十八年诏春秋二仲丁祭孔时,六十四人的佾之舞,为大祀。唐宁宗庆元元年,定文宣公为中祀。宋代依中央及地方例,有大祀中祀或中祀小祀。宋代吉礼,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以中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用小祀。宋高宗绍兴十年,复释奠文宣王为大祀,其礼如社稷,州县为中祀。明代除成化期间外,大部分为中祀。明太祖洪武元年,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乐六奏,文舞六佾。洪武四年,释奠孔子改初制笾豆之制八为十,乐生六十,舞生四十八,概为中祀规模。明宪宗成化十二年,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孝宗弘治九年,增乐舞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是为大祀。明世宗嘉靖九年,去孔子大成文宣王之王号,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祭孔厘为中祀。春秋祭祀遵国初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清光绪三十二年冬十二月,升孔子为大祀。光绪三十二年之前,祭天及祭太庙为大祀,曲阜及国子监孔庙的祭孔为中祀,地方孔庙的祭孔为小祀。

不管大祀也好,中祀也好,祭典中的乐器伴奏是必不可少的。而乐器中备受关注的就是编磬。

编磬,以若干枚为一组,悬挂在架子上。甲骨文中的“磬”字在左半边缘饰有羽毛,右半边缘以手持槌敲击状。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说“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德之而成声。”

孔庙祭祀乐队的编磬以十六枚为一虡。十六枚编磬的音律包括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者六;阴吕: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者六;以及四倍声:倍夷则、倍南吕、倍应钟、倍无射。它在乐悬中的“将能”是收一句之终。演奏方法是当乐章每句之末字将要收音时,由编磬乐生适时地击一响,以收一句声韵。它与编钟两者于每句之间开头收尾,前后呼应。

按《文庙丁祭谱》规定,编磬的形制应是:“两面绘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但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制,鼓侧镌某律名。”

编磬音色清脆淡雅,既强化了祭祀音色端庄肃雍的形象和古朴清淳的韵味,也烘托了释奠礼仪的气氛。因此,自古以来,编磬在雅颂乐舞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另有登歌磬。

登歌磬,也谓“歌磬”。孔子生前,常以唱歌、奏乐寄托其感慨之情,故名。史料中有几件关于孔子击磬咏歌的故事,最为生动的是他在卫国时的一件事,《论语·宪问》记:“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呼!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历,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说的是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仔细听了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何必自寻烦恼啊!)”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象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孔子善于敲磬而歌,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磬这种乐器在当时的普及性。

登歌磬,其形制小于编磬。古制设置一架,在堂的右面,十二枚,以应六律、六吕十二之音律。登歌磬在乐悬中担负着每字的收音,专在每字末尾击响一声。是为“一字之终条理也”。清代以后不再使用,遂以编磬代之。

编磬是悬挂于木架上的乐器,这种摆设方式,在古代称为乐悬。

有关乐悬的位次及规模,显示被祭的身份,另一方面也表现承祭者的地位。孔子在历代受尊崇的程度不一,用乐的规模也有差异。《隋书·礼仪》记载:后齐时“将讲于天子,先定经于孔父庙,还宫,讲毕,以一太牢释奠孔父,配以颜回,列轩悬乐,六佾舞,行三献礼。”

轩悬为古时代表等级的用乐规格,《礼记》云:“天子宫悬四面,舞行八佾;诸侯轩悬三面,舞者六佾;大夫判悬二面,舞行四佾;士特悬一面,舞行二佾。”郑玄注:“轩悬去南面,避王也。判悬左右之合,又空北面。特悬悬于东方,或于阶间而已。”也就是说,古代雅乐演奏的规模有“宫悬、轩悬、判悬、特悬”等四种等级。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演奏乐队依其所在位置,又可分为堂上乐与堂下乐。而释奠孔子所用的音乐规格,经常取用三面队形的“轩悬乐”,搭配诸侯身份等级的“六佾舞”。宋代时则曾用“登歌”的形式。

堂上指的是主殿内明间的位置,堂下的位置则不是很明确,推测是泛指殿堂门以外的空间。有人说,堂下的乐队,规模很大,依古代的制度,皇帝的堂下乐队,一定像房子那样,具有东西南北四个方面,而且包含着多架的钟磬等悬乐器,所以称为“宫悬”。“判悬”就是少了南面。而“登歌”的形式则一定要在堂上演唱,所以“登歌”也称“升歌”。搭配堂上的登歌,堂下往往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乐队,以壮陈容。

明宋以前的释奠雅乐,大概不出“登歌”与“轩悬”,清乾隆以后,才做了较大的变更,将乐器及演奏乐队均改设于露台。

孔庙乐舞以“八音”俱全,而组成了庞大的伴奏队伍。其中许多乐器为远古所传。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史中,祭孔乐器也同其音乐一样,由于使用场合的特殊性而沿革着古代宫廷雅乐的说法和用法。特别是在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着丰富的民族乐器的同时,也发扬了关于古代乐器的理论。自周代以来,对于乐器的使用,素以宏扬“德音”为配备乐器的根本原则。

孔庙乐队的编制,体现出一种为历代所恪守的乐器原则,那就是八音克谐。因此,无论是“宫悬之乐”,还是“轩悬之乐”,无不以这一原则为孔庙乐队的配备标准。从微观上,以合乐的需要,发挥其乐器的种类性能,保证其音色和音量的要求。从宏观上,以八音之器的不同性能和音色特征,为配备八音之器种类件数的准则,达到八音克谐的目的。所以说,孔庙雅乐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应用的一个范例。正如荀子在《乐论》中所说:“君子乐其道,……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

毫无疑问,向被称为大乐的编磬,肯定会在孔庙雅乐演奏与乐器配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