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西夏侯遗址

日期: 2024-07-27
浏览次数: 0

曲阜西夏侯遗址

郭云鹏 郑双

西夏侯遗址位于曲阜市息陬乡西夏侯村西约200米处,距沂河南岸约500米。西、北两面呈漫坡状,地势稍低。东北为管勾山及蓼河。总体处于丘陵地带,北高南低,因地属西夏侯村所有,故名。

西夏侯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以及商代的考古文化遗存,与历史上的“西夏”时期并无关系。相传,三国时曹操部将夏侯惇、夏侯渊曾在此处屯兵,操练军马,分为东西二屯,东为东夏侯村,西为西夏侯村。夏侯惇戎马一生,军功卓越,且他“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故世人以其名命村以示纪念。

1956年春,时夏侯村高级农业合作社组织社员在该地挖井,挖出陶器、石器及大量陶片。1958年,曲阜县推行整平土地、有利农耕运动,村民又在该地域发现许多古器物。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得知后,拣选部分器物收藏。西夏侯遗址自1957年正式被发现,其后至1959年,省、县的文物单位做过几次清理研究工作,逐渐拂去了这一段隐藏于地下几千年历史的面纱,展现给了人们一段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新景象。这个遗址的发现,在中国的考古界和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西夏侯村也随之成了考古界、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地区,此后它的名字频频被学术界所提及。西夏侯遗址究竟凭借什么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呢?我们必须先弄清西夏侯遗址究竟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遗址。原来,西夏侯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叠压的遗址。它的发现,一下子解决了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成为一把打开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承继关系的金钥匙。

要辨析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是否真的有承继关系,我们需要先来理顺一下这两种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主要遺址有山東泰安大汶口、安秋景芝、胶县三里河等地。高广仁在《大汶口文化》中讲,大汶口文化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质量差别都不大,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社会组织应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中、晚期的墓葬在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方面差距悬殊。既有墓室狭小简陋、随葬品屈指可数,甚至空无一物的墓葬,也有墓室十分宽大,具有棺椁等复杂的葬具,随葬品非常精美,丰富的墓葬,表明大汶口文化发展到此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私有制形成,从而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原来认为距今约4600-4000年,后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米承燕在《陶瓷词典》中写道,该时期的陶器在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已基本使用轮制,器形规整,器壁厚薄均匀。以黑陶为主,灰陶常见,红陶、黄陶及白陶则仅为制作陶鬻之用。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典型器为蛋壳陶,即为细泥黑陶,表面乌黑发亮,其器壁仅厚0.5-1毫米左右,薄如蛋壳,主要产品是大宽沿的高柄杯。其他器形,以三足器和圈足器为常见,有盆、碗、罐、瓮、豆、高柄杯、单耳杯、鼎、鬶、盉、鬲和甗等。龙山文化,大体上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一般说来,前200年为早期,后400年为中晚期。龙山文化中晚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大的发展,从制瓷工艺上就可以体现。陶器以表里透黑的砂质陶和漆黑光亮的细泥陶占绝大多数。陶器制作技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造型极规整、优美。器胎极薄而均匀,陶色纯正,表面透黑,火候高。纹路仅有弦纹和划纹等少数几种,不过,山东日照两城镇曾出土刻有云雷纹和近似兽面纹的黑陶片,不得不说是一个较大的突破,而且对研究青铜器纹饰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虽然现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自成体系,但在上世纪50年代,限于资料的零散和有限,人们的认识远未达到后来的认识水平,所以当时对大汶口文化的认识并不统一。在不同地方,大汶口文化被称为不同的名字,如江苏叫“青莲岗文化”,山东则统称为“龙山文化”。直到1959年,随着大汶口遗址墓穴的陆续挖掘,人们从丰富的文物中渐渐察觉,大汶口出土的彩陶虽然和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联系密切,却又有着清楚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至此,大汶口文化才成为独立的体系。

在体系上的划分明确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区分,西夏侯遗址的发现更是为两者的区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62年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考古队来西夏侯遗址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414平方米。1964《考古学报》第二期明确指出,遗址地表耕土下即为文化层,厚约1.5米,分三层,第一层含龙山文化、商及汉代遗物,第二、三层均属大汶口文化层。共清理灰坑17个,陶窑1座,墓葬32座,出土大汶口文化器物鼎、鬹、盉、壶、罐、缶、豆、钵、杯等陶器800余件,铲、斧、锛、环、坠、纺轮等石器10余件。并出土了龙山文化器物罐、盆、盘、杯等陶器和斧、纺轮、针等石器骨器。遗址还发现有6~7米的烧土层及平整的大块红烧土块,推测为建筑遗存。

根据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较清晰地还原三四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出土的斧、锛、铲等磨砺精良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而纺纶等女性生产工具的数量则较少,表明男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男性的地位越于女性之上;此外,根据墓穴的构造以及陪葬物都可以表明当时的个人私有财产也很普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当时的制陶工艺越来越先进,各种造型的陶制品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实用效果都显示了当时文明的先进程度。如在西夏侯遗址出土的袋足陶鬶,呈橙红色,通高30.6厘米,椭圆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显收敛,上粗下细的高颈向前倾斜。腹体呈三角形。低裆,裆顶较宽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有仿索状和宽带状两种把手。表面修磨得较光滑。腹间加一周绳索状附加堆纹,面及颈下都装饰方形泥突或泥饼。整体工艺流畅完整,具有一定价值;袋足陶鬶还是通用的酒具,后来的演变更是使其具有了温酒的功能。

自挖掘后,西夏侯遗址的保护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视。1985年,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曲阜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其复查,保存完整。西夏侯遗址对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在齐鲁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中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山东境内的珍贵文化遗迹,它融汇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劳动、汗水,我们应当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