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四配”之曾子(上)

日期: 2024-07-27
浏览次数: 0

孔庙“四配”之曾子(上)


孔庙“四配”之曾子(上)


郭云鹏  郑双  张品海

 

曲阜孔庙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东西两旁则列有“四配十二哲”。所谓“四配”,又称“四圣”,即复圣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颜、曾、思、孟”中的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何谓“宗圣”?“宗”即宗教礼法,“宗圣”则意为恢复宗教礼法的圣人。孔子创立儒学,以“克己复礼”为任,终生推崇西周的礼法。而曾子无疑是孔子弟子中,继承宗教礼法最好的一位。关于曾子恢复宗教礼法的主张,在《论语》的许多言语中都有所体现。如《论语·学而》里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子张》中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论语·泰伯》里的“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曾子在治国、孝亲、民风等方面都强调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完美践行者。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赠曾参为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庙堂,此为曾参配享之始。元文宗时加封曾子为“宗圣公”,到明世宗时改称为“宗圣”,与颜渊、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四配”。

曾子的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的政治哲学体系。“诚意”一般指使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欺己。曾子的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儒家道义礼法,不少文献中都留下了他的事迹。这在曾子与妻子、儿子的日常相处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记载了“曾子烹彘”的故事。

曾子的夫人要去集市,他的儿子哭着闹着想跟着去。曾子的夫人便对儿子说:“你在家待着,待会儿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她从集市上回来看到曾子要捉猪去杀,便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哪里能够真杀?”曾子说:“这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事事都向父母学习,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就难以实现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了。”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曾子的行为仍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不能有半点疏忽和懈怠,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在曾子看来,许诺的对象是不分年龄的,一旦做出承诺就要付诸于实践。如此,才能做到不欺人、不欺己,才能真正做到“意诚”。在《礼记·曾子立事》中所载:“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也。”凡事都要以诚信为本,不能因为事情微小就忽视诚信的程度。既要做到行动诚实,还要永久地坚持诚信原则,做到表里如一。

曾子待下讲诚信,事长则以孝,是一个出名的大孝子。正如唐人皮日休所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一段关于曾子的记述:“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论语》中也多次出现曾子对于孝道的强调和论述,《泰伯篇》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视)予足,启予手!’”这与《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曾子的孝本思想。

曾子以孝著称,不仅因为他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如《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子不仅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后母也极尽孝道。《二十四孝》中收录了一个关于曾子孝道的故事——啮指心痛。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年迈难以接待,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孝经·感应章》所云:“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这一故事虽然有些神话色彩,但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曾子的孝心。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