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珍藏文物.衍圣公服饰

日期: 2014-11-15
浏览次数: 298

衍圣公服饰


孔府珍藏文物.衍圣公服饰

郭云鹏  孟继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的正统地位确立之前,就为“礼”所约束。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由最早的遮羞敝体这样简单的实用功能演变为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表现。因此,在豪门大族那里,服饰就是显贵的代名词。

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在明代的待遇极为优厚,爵位秩同一品。朝廷在赐予衍圣公品级的同时,也赐予相匹配的服饰。因此,孔府里得以保存下一批明代衍圣公的官服,这批官服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它的存在,使人们能较完整地、较系统地了解明代官服形制。此外,这批官服的另一特点是:全部是传世之物。今天,见诸于世的明代服装,尤其是官服,多为墓葬出土。像孔府这样能私家保存至今的现象,实属鲜见。

孔子后裔衍圣公在明代,之所以受到很高的待遇,是缘自明代的尊孔崇儒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始制定者,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虽出身贫苦,但他深知要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都离不开孔孟之道。正如他自己所说 “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武定祸乱,文治太平,悉此道也。”(《典故纪闻》卷一)

“靖难之役”后,夺得皇位的成祖朱棣,为了端正人之心术,止息邪说暴行,统一思想。他经过与谋士们斟酌,决定刊刻行世《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朱棣在御制序里反复强调儒风教化,序中还把孔子称为“圣人”。不难看出,孔子已被统治者奉为人之楷模了。

出于“爱屋及乌”之心,对孔子的后代,统治者出于尊孔的目的,也给予一些特别的待遇,为了表示对孔子子孙的特别眷顾,有时皇帝还特别敕下圣旨,予以褒奖。

明代统治者,不但给孔子裔孙以特别眷顾,赐予爵位和服色,往往还另外赐予他们其他官阶和名号。如五十六代孔希学授资善大夫;六十四代孔尚贤赠太子太保;六十五代孔胤植晋太子太保,又晋太子太傅。

明代是一个非常注重服饰制度的朝代。为了便于更深入地了解衍圣公的这批官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明代的服饰制度。

当年朱元璋登基后,为严夷夏之防,即宣布严禁胡服、辫发和胡语;尊崇儒学,上采周秦,下取唐宋,极力恢复中华服饰传统。尤其是法服和常服大体采用唐制,仍以袍衫为主;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按照明代服制规定,文武官服饰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制。朝服俱戴梁冠,身着赤罗衣,内衬白纱中单,青饰领缘,下着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革带佩绶,白衬黑履。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皆服之。祭服,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定,一至九品,皆青衣,白纱中单,俱皂领缘。赤罗裳,皂像。赤罗蔽膝,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凡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百官陪祭献礼时服之。

应当说,明代时期衍圣公的官职属散官一类。这种定性,在明初就已确定。当时朱元璋曾对孔希学说:“今尔为袭封,爵至上公,不为不崇矣,此非尔祖遗荫欤!朕以尔孔子之裔,不欲于流内铨注以政事烦尔,正为保全尔也。”(《洪武元年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

这就说明,孔子后裔衍圣公有其爵位,但没有实职。

在中国,这种虚职的设立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朝廷时常对些有功之臣或元老重臣在本身的官职之外加赐一些称呼,并无实职或实责,成为荣誉性的虚衔,如文官加某某大夫,武官称某某将军之类。隋代就明确加以区别,称实际的官职为“职事官”,用以固定其职守;称种种无实职的官衔为“散官”,用以定其班位。到唐代,进一步将种种散官称号进一步整理和补充,明确其等级,专门用作标志一个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使人一见到或一听到这一称号就能明白该官的品级,这种称号就称为“阶”“阶官”,或仍叫“散官”,其实也就是几品几品的代称。例如唐代文官有九品三十级,正一品授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但经常空缺未授,实际上只有二十九级,所以就设置二十九个文官的“阶官”,用以表示二十九个品阶。

宋、元、明、清各代,均继承了阶官制度,只是阶官的名称与设置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宋代将阶官统称为“寄禄官”,表示仅用来区别其等级,以便明其俸禄,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阶官制度的真正内涵。而且,无论各代,在表明一个人官衔身份时,常常在一开始就先列“某某大夫”“某某郎”之类的阶官,使人一望便知其地位之高下,知道他是几品官。

明清时期的阶官与品级完全对应,官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如果低品的官职加授较高的品级,就授予较高的阶官。如知县,按例为正七品,若被加五品衔,就被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阶官,可以服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饰,有时完全无实职的人也可得到阶官的称号,可以服其服饰,享其虚荣。

古代最高级的荣誉虚衔还有“公”与“孤”。“公”与“孤”就是古代的“三公”与“三孤”。自汉代以降,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一直作为最高荣誉的虚衔,直到明清。“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又合称为“三少”,起源于汉代。这是仅次于“三公”的荣誉性虚衔,自设置以来就无实职。西晋以后,又将汉代的太子太傅与太子少傅的官职发展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称为“三师”“三少”。

这些虚衔既无实职官属也无定员,只用来满足高级官员增加荣誉的需要,作为大官们的加爵,故而历史上不少著名人物的头衔中往往都有“公”“孤”系列的加衔。

明清时期,加“公”“孤”衔有以下几个特点:凡一、二品大员,普遍加封,同一虚衔可以由数人同时担任。按照当时惯例,无论何种高官,包括正一品的大员,初次加“公”“孤”衔一般仍从二品开始,如明代张居正,先封太子少保,兼太保,加太子太傅,加少傅,又加太子太师,再加少师,最后加太傅,进太师,走完了从太子少保到太师的全过程。正因为“公”“孤”是虚衔,所以常用来作为对死者的封赠。

通过了解以上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服色制度,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衍圣公及衍圣公的服装,会有一定帮助的。因为,服色在当时是与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密不可分。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