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

日期: 2024-09-14
浏览次数: 0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


墓葬的历史久远,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出现,随之,“丧”文化现象便伴生其间,而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明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丧葬礼仪。成熟后的丧葬礼仪,是在一系列繁缛的敛、殡、葬、祭中完成的,其过程演绎了生者对亡者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是行为活动仪式。它肃穆而庄重,表现出自身的哀伤和对亡者的无限怀念、追忆与尊重,具有全人类的情感共性。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

△《周礼》

不可否认的是,氏族阶级的出现,在丧仪制定之初,就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随着历史的传承与沿变,丧葬礼仪在后世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了质的变化。它实际上成为了按传统的礼仪程序,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眷恋,发泄自己悲伤情绪的同时,也借机来展示家族的地位与实力。其中增添了许多表演的成分,已与原本的丧葬目的相去甚远。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丧葬礼仪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也尽情地涵括其中,凸显出东方汉民族之特点。

本书所谓丧葬礼仪,是以曲阜地域为中心,以儒家“丧”文化为代表的孔氏宗亲家族墓地的葬礼、葬仪。即孔林“墓地”所留传继承的与坟墓形影相伴相随的,从死亡、敛、出殡到下葬等有关一系列约定成俗的活动过程。由于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学说创始者,故而,无论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在历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了解孔林丧葬礼仪,对研究我国丧葬史,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传统的丧葬礼仪是以汉民族的土葬为代表的,它历史悠久、传统分明,在每个时期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其历史继承性。

由于孔子后裔早期墓葬过程记录的缺失,其丧葬礼仪具体状况难以考证。我们只能通过历史上各时期本地域的墓葬礼俗,来对孔氏族人葬礼作为参照。因为孔林丧葬礼仪的发展沿变,受历代文化环境的制约,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其同源同规的。更因我国丧葬习俗是以儒家思想作基础指导,本地域丧葬行为,有时甚至影响着丧葬礼仪发展趋向。

《周礼》、《仪礼》、《礼记》,俗称“三礼”,是记述我国古代设官分职、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的三部系统化著作,其中一部分阐述了人类生死轮回的法则和鬼神文化,即所谓丧葬文化。对它们的成书年代史学界有一定的分歧,但书中含有着大量的商周文化素地却是被公认的。其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曲礼》、《檀弓》等篇中,对当时的丧葬礼仪都作出了明确细致规定。本节只对《周礼》中有关葬制、葬礼的主要职务特点作一简要说明,以便对丧葬礼仪的源头、发展与沿变有一宏观、清晰地认识。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是我国殡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直接奠定了我国后世殡葬文化的发展模式。从《周礼》、《仪礼》、《礼记》的内容记载来看,当时对丧葬礼仪的程序、职责分工等规定已比较详细。除上文提及的冢人、墓大夫、蜡氏之职外,《周礼·春官》还载有:

小伯宗之职:“王崩,大肆以秬鬯(chàng)渳;及重衰拱大敛、小敛,帅异族而佐;县衰冠之式于路门之外;及执事眡葬、献器,遂哭之;卜葬兆,甫竁,亦如之;既葬,诏相丧祭之礼;成葬而祭墓,为位。”大意为:王者死去后,要为尸体用秬鬯(古代酒名)对尸体进行洗浴;(有关的官员)要以极度悲伤的心情隆重地为其大、小敛,并率领异族人协助办理;要于路门外悬挂哀冠、丧服的式样;与负责办理丧葬的官员检查葬仪及所献明器,随后哭丧;占卜葬兆与挖掘墓穴时,也是如此;入葬后,教导众人行丧祭之礼;封土后,要在墓旁设立后土神的祭位。

肆师之职:“……大丧,大渳以鬯,则筑鬻。令外内命妇序哭,禁外内命男女之衰不中法者,且授之杖。……凡卿大夫之丧,相其礼。”其大意:凡有大丧,则肆师与之煮郁金香草和鬯酒以浴尸,并令内外妇在哭丧时,按着丧服的远近有序哭丧。禁止所有男女穿着不合礼法的服饰,并发给他们丧杖。如有卿大夫丧,负责行丧礼时,在一旁教告指导。

司几筵之职:“……凡丧事,设苇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huán),黼纯,诸侯则纷纯,每敦一几。”其大意:凡是有丧事,应铺设苇席,在苇席右边陈设素几。其神位之席用黑、白相间为边的萑席,诸侯则用白边的萑席,每棺设一几。

典瑞之职:“……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

丧祝之职:“丧祝掌大丧劝防之事。及辟,令启;及朝,御匶(jiù),乃奠;及祖,饰棺,乃载,遂御。及葬,御匶出宫,乃代。及圹,说载,除饰。小丧,亦如之,掌丧祭祝号。王吊,则与巫前。……凡卿大夫之丧,掌事,而敛,饰棺焉。”其大意:丧祝者,负责大丧时灵车行进的指挥和防护之事。到去除椁外堆聚的木材时,则命令役夫启运灵柩;迁柩于祖庙时,则负责防护灵柩,并祭奠;祭祖时,装饰棺椁,载上灵车,小心看护。入葬时,指挥灵车离开祖庙,丧祝二人可轮流担当。到了墓穴下葬时,指挥役夫卸下棺椁,载于专用灵车——“龙輴”,并除去棺椁的装饰。小丧,也是如此,还职掌虞祭的事宜。王者吊念臣子之丧,则与男巫一起在王者之前(持桃、茢,以除恶驱邪)。卿大夫丧,负责有关的事务,大小敛时,负责棺柩的装饰等事宜。

巾车之职:“……大丧,饰遣车,遂廞(xīn)之,行之。及葬,执盖从车,持旌。及墓,呼启关,陈车。小丧,共匶路与其饰。”其大意:大丧,装饰遣车,并令人抬举陈放。出殡时,持车盖跟随灵车,或持旌旗。到达墓地,呼叫开启墓门,陈设副车。小丧,则提供灵车、棺柩的装饰。

这些丧葬礼仪,对后世孔林丧葬影响至深。

春秋时期  流行于春秋时期的丧葬礼仪含有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对人类死亡的认识理念,它不但把自然地理、鬼神、亲情、家庭、个人行为融入其中,还包括尊卑、伦理、长幼秩序等社会因素,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努力让全社会普遍遵循的宗法礼制。但当时一些礼仪还未能普施,存在着不规范性。这在《礼记·檀弓》中不难看出,此时孔子也曾大声疾呼“礼坏乐崩”。 正是由于孔子的倡导与作为,孔子死后,丧葬礼仪的程序才逐步规范、固定下来。这一时期普遍实行的丧葬礼制是“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日而葬。”(《礼记·王制》)“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可以说,等级观念非常强。

春秋时期,“敛衾(qīn)”(覆盖尸体的衣物)、“复”(招死者之魂归来)、“楔齿”(人死未僵,用一硬物置于齿间,以便于浴后饭含)、“缀足”(用燕几将脚拘住,使其不变形,以便浴后穿鞋)、“帷堂”(尸未设饰而设帷于堂上)、“设饰”(沐浴、理发、修指甲、穿衣)、“饭”(亦称“含”)等葬前丧仪的专用名词,已成为丧葬礼仪中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贫富、贵贱,人们一般都严格遵守这一礼仪,它一直贯穿于我国丧葬文化历史中。“殡”期间的哭位、朝夕奠、摆放明器之礼;出葬时的“执绋”礼及向死者宣读赠死物品的“赙”礼;下棺入墓穴的“窆”礼;设酒食贡品的“奠祭”礼;迎尸主牌位返回的仪式;初虞、再虞、三虞安魂仪式;在服丧期间举行周年奠祭,即行“小祥”祭;死后二十五个月时行“大祥”祭,二十七个月行“禫”祭(去掉丧服),三年守丧等礼仪,也一直影响着后世。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

△金缕玉衣

丧服,是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它起源较早,在春秋时期受到格外重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五个等级,故称“五服”。五服中齐衰又分为四等,即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详见下文)。这四等连同斩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八等”。服制越重,其丧服形式也就越粗糙,以示不同程度的哀痛之情。但孔子卒后,弟子们都不清楚应该行哪一种丧服之礼。子贡说:“早先老师办理颜回的丧事,如同对待儿子一样,但没有穿相应的丧服,料理子路的丧事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对待父亲一样地悲伤来办理老师的丧事,但不必服相应的丧服。”于是,孔门弟子都穿上吊丧之服,系以麻织成的带子,外出料理丧事亦系之。子夏见状说:“在家里系麻带,出门就大可不不必了。”子游听到后不以为然,说:“我听先生讲过,死了朋友,在家时则系以麻带,外出可以不系;死了自己所敬重的人,即使系着麻带外出也是可以的。”

可以看出,孔子死后,由于孔伋年幼,弟子们担当了其子的角色,十分重视殡葬的执行。他们一起探讨、斟酌葬礼程序,圆满地完成了孔子的葬礼,并引来远方的燕国人前来观看葬礼,随后又守墓三年。虽然史籍中没有记录下孔子完整葬礼的过程细节,但整个丧葬礼仪完全是参照当时的“士丧礼”、“既夕礼”来完成的,毋庸置疑。另外,《礼记·檀弓》也做了这样的记载:“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翣(shà垂于棺两旁的羽饰)、设披,周也。设崇(一种牙边旌旗),殷也。绸练、设旐(zhào引魂幡),夏也。”它所反应出孔子的棺柩是一个三代混合式,显得多彩丰富,可能是因孔子祖先为商人,死于周,又继承了夏的丧葬礼俗之故。《孔子家语》又载:“孔子之丧,公西掌殡葬焉。唅以疏米、三贝,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环,径五寸而綨组绶。”下葬时由鲁哀公宣读诔文,反映了孔子死后的品序礼遇。

战国时期  延续春秋之礼,并有所发展,丧葬礼俗基本定型,但给人以厚葬重丧之感。《墨子·节葬下》记录了战国时期处理死者的丧仪:“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殉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厂。将军、大大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社会贵族阶层的厚葬之风非常严重,同时也表明了丧葬礼仪在全社会的规范与普及。

虽然墨子是十分反对此种厚葬的,指出:“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理乱乎?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为人谋者不可不沮也。”但这一时期的确流行厚葬,1997年3月在曲阜明故城北门外、孔林神道“万古长青”坊西侧,抢救性发掘了一座战国墓冢。该墓虽早年多次被盗,但墓圹硕大,出土的小件文物仍然十分丰富。除墓中存有大量的贝壳、包金贝、玉饰件外,还有石质蟾蜍基座。可以看出,当时定有钟磬乐器陪葬,尽显豪华厚葬之风。但这一时期对孔林墓坟的丧葬影响不大,孔子子孙作为一般士阶层,只是随从于当时的一般礼仪。

秦朝  秦王朝历史短暂,丧葬礼仪大体上延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制度,且全社会出现强势化,更趋于隆重。以秦始皇最为代表,他的陵墓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发挥到了极致。此时孔林丧葬却受到强烈地冲击,虽然孔子第九世孙孔鲋被秦始皇诏为“文通君”,但随之的所谓“焚书坑儒”迫使孔鲋弃家远走、投奔义军,最后客死他乡。留在鲁地的其他族人的丧葬自然不会葬品丰厚、礼仪圆满。

汉代  总体上看,两汉时期沿用先代丧葬礼仪,讲究棺椁与礼器的制度,强调墓主人的等级、身份,法度森严,不得逾制。随葬品以组合礼器为主,品类丰富繁多,但西汉中期以后,除显赫皇亲贵族外,普通的陶质明器取代了贵重的实用器物随葬。东汉还承袭西汉传统,讲究墓室的装饰,把许多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人世百态置入其内,故而存世有大量的精美画像石。

除皇帝、皇后另有仪制外,其他社会士以上成员丧葬礼仪规定: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银缕玉柙,饭含以珠;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玉柙。侯王、贵人、公主、将军特进皆赐明器。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朝臣中俸禄二千石者,派使者吊祭;郡国俸禄二千石、六百石以至二百石的铜印黄绶,皆赐“常车驿牛”赠祭。自佐史(地方官署内书佐和曹史的统称)以上,大敛皆以朝服。二千石以上有辎,帷裳画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鸟、后玄武;公侯以上,加以倚鹿、伏熊。千石以下,黑色布遮掩,画鱼首龙尾而已。二百石黄绶以下至处士,皆以竹席为遮掩。其正妃、夫人、妻皆如之,而对广大的庶民阶层没有相关的定制。

根据孔林汉代碑刻、石仪遗存和有关史料记载,并与曲阜其他同时期的“汉鲁王”墓、“安汉里”墓等墓葬相比较,可以看出,孔林承继了厚葬的传统,出现了墓冢、椁室普遍硕大,陪葬明器丰富,玉器使用广泛的特点。此时因孔子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孔氏后裔在丧葬规制上开始受到重视,礼仪程序符合当时的习俗与标准。

魏晋时期  虽承汉代葬礼仪制,但对不适时宜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革。《晋书·礼志》载:“魏晋以来,大体同汉。然,自汉文革丧礼之制,后代遵之,无复三年之礼。及魏武临终,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百官当临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其将兵屯戍者,不得离部。’魏武以正月庚子崩,辛丑即殡,是月丁卯葬,是为不逾月也。”反映出殡期缩短的一种新葬俗。曹操在他死前的遗诏书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对其繁多的明器进行了从省改革,去掉了一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时尚薄葬从速。

同期曾一度取消了挽歌:“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违礼设‘衔枚’之义。方在号慕,不宜以歌为名。除,不挽歌。”“衔枚”为古代军队袭时(秘密行动),让兵士口中衔以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出声,以免敌发觉。时任召补尚书郎的挚虞则认为:“挽歌因倡和而为摧怆之声,衔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众。虽非经典所载,是历代故事。《诗》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以歌为名,亦无所嫌。宜定《新礼》如旧。”于是,挽歌之俗再度兴起。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

△孔融

这一时期,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官位最高、影响最大,但由于是被曹操以“大逆不道,宜极重诛”的罪名所杀,丧葬自然不会张扬。其余族人大都依附于当时的习俗,施行薄葬,这也是孔林地表未发现魏晋墓葬遗迹的重要原因。通过近年来曲阜地域新发现魏晋时期墓葬可知,该时期多为单、双室石质墓穴,除椁室用石讲究外,随葬品大多非常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如少昊陵、防山等附近发现的几处魏晋墓葬,椁室为六块石板扣成,椁石硕大、齐整。随葬品则薄而少,不成礼制,可见受当时丧葬礼俗的影响之大。

北魏时期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丧葬礼仪,中和了汉魏特点,相互补充利用,发展成为盛行一时的“渴葬”。所谓渴葬,即不按先期的殡葬日期而提前进行埋葬的一种新兴葬仪,亦称“槀葬”。殡期比魏晋时更短,随死随葬,不计殡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南北朝期间,战乱不止,社会经济衰退,达官贵人已不能像以往一样按部就班地举行葬仪,庶民百姓更是生活艰辛,丧葬礼仪难以为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简从速的渴葬方式便流行开来。但由于受到传统礼俗的影响,在北方民间丧葬仪式还是十分重视的。这在北魏名臣高允的谏书中可窥见一斑:“及葬送之日,歌谣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绝。……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类者,事之如父母,宴好如夫妻,损败风化,黩乱情礼,莫此之甚。”可见,在地方上,一些葬俗奢靡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此时的孔林墓地葬况,史籍中没有发现任何记载。但从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遣使以太牢祀孔子;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封孔子二十八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亲祀孔子,诏兖州为孔林起园栽柏修饰坟垅等一系列尊孔行为上看,孔氏族人的丧葬应该符合时代潮流,礼仪完整齐备。

唐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兴盛的朝代,体现在殡葬仪式上,不仅等级制度森严,而且崇尚“周礼”所倡导的厚葬模式。根据《大唐开元礼》的记载,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以至庶民,从死亡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丧葬程序。如果改葬,尚另有十七道程序,繁文缛节,不一而足。其殡葬礼仪更加系统化、程序化。此外,唐朝的丧葬礼仪还规定,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大历七年(772年),下诏丧葬之家送葬祭盘,只得在丧家茔所置祭,不得于街道张设。长庆三年(823年),又令百姓丧葬祭奠不得以金银、锦绣为饰及陈设音乐。随葬品稍涉僭越,将被勒令毁除。

关于有品级的人员出殡下葬时的过程,《新唐书·礼志》是这样记录的:

葬前一天傍晚,除苇障,设待宾客场所于大门外之右,南向,做好出殡前准备。启殡之日,丧家皆去冠,以纻(zhù)麻巾帕头,就位哭。祝者穿着衰服,执功布(迎神之布)自东阶上,走到殡位南,面向北(这时全场不能有哭声),三声“噫嘻”后喊道:“谨以吉辰启殡!”既告,内外大哭。祝者取记录死者生平的铭文安置于重(zhòng)器之上。掌事者前来撤除殡位障物,设席于灵柩东,升柩于席。又在柩东设席,祝者执功布拂柩,重新用衾覆盖尸体,四周设帷,向东开户。完毕,丧家全体从南边进入,哭于帷东,西向。按与死者的亲属关系,诸祖父以下哭于帷东北壁下,诸祖母以下哭于帷西北壁下;外姻丈夫哭于帷东偏南,妇人哭于帷西。祝者与进馔者各执奠器设于柩东席上,祝酌醴奠之。

启殡前五刻时分,搥一鼓为一严,摆放吉凶仪仗、方相(逐疫驱鬼之神)、志石、大棺车及明器于柩车前。规制为:一品引四、披六(引者,引车牵绋之人;披者,以纁击于輀车四柱,在旁执之,以备倾覆。)、铎左右各八、黼(fǔ)翣二、画翣二;二、三品引二、披四、铎左右各六、黼翣二、画翣二;四、五品引二、披二、铎左右各四、黼翣二、画翣二;六品至于九品披二、鐸二、画翣二。二刻时分,搥二鼓为二严,掌馔者彻启奠以出,内外皆站立而哭。执绋送殡的人皆入,掌事者拆下帷帐。持翣者以翣遮挡灵柩,执绋者做好了准备,执铎者站立于西边的台阶。执纛(dào用毛羽做的舞具)者入,在西阶南边,面北而立。掌事者取重出,倚于门外之东。执旌者立于纛南,面北。搥三鼓为三严,灵车进于内门外,南向,祝者推着齐腰高的腰舆到灵座前,西向跪告。腰舆降至西阶到灵车,腰舆退,执铎者振动铎铃,降就阶间,南向。持翣者以翣作障,执纛者前行而引,这是出殡仪式的开始,整个过程称之为“发引仪”。輴(灵车)止则北面立;执旌者亦渐而南,輴止,北面。丧家主人等按顺序随从。

輴至庭院,主人及诸子以下立哭于輴东;祖父以下立哭于輴东北;异姓之丈夫立哭于主人东南。妻、妾、女子以下立哭于輴西;祖母以下立哭于輴西北;异姓之妇人立哭于主妇西南。内外之际,以帷障隔离。国官立哭于执绋者东;僚佐(属吏)立哭于执绋者西南。祝者帅领执馔者设祖奠于輴东,仪如大敛。祝者酌奠、进馔,北面跪曰:“永迁之礼,灵辰不留,谨奉旋车,式遵祖道,尚飨!”輴出,升车,引、披者引前披后,执绋者牵引輴缓缓而行。旌先、纛次,主人以下从,哭于輴后。輴行进到輀(ér)车,执绋者解属于輀车,设帷障于輴后,遂升柩。祝者与执馔者设遣奠于柩东,礼如祖奠。

既奠,掌事者用蒲苇苞牲体下五节,以绳束之,盛入盘内,载于舆前。方相(驱“魍象”的厉鬼刻像,面部狰狞。传说魍象好吃亡者肝脑,葬时把方相置于墓侧以禁御之。)、大棺车、輴车,明器舆、下帐舆、米舆、酒脯醢舆、苞牲舆、食舆,铭、旌、纛、铎、輀车以次而行。

宾客有赠者,既祖奠。宾客立于大门外西厢,东面,随从者奉篚、玄纁立于西南。以马陈于宾东南,北首西上。传话者告知丧主,受命后出,西面问:“敢请事?”宾客回答:“某敢赗(fèng)!”传话者禀报后出来说:“孤某须矣!”执篚者奠,取币以授宾客。牵马者先入,陈于輴车南,北首西上。宾客入,由马西至輴车南,北面立,内外止哭。宾客曰:“某谥封若某位,将归幽宅,敢致赗!”乃哭,内外皆哭。主人拜、稽颡(额头触地,表示极度悲痛)。宾客进輴东,西面,奠币于车上,西出,主人拜、稽颡送之。

出丧至于墓地,下柩。进輴车于柩车之后,张帷,下柩于輴。男人们在西边相互搀扶悲伤地哭,卑者拜辞。主人以下妇人皆躲避在帷帐内侧,哭于羡道西。入墓,施行席于圹户内之西,执绋者属绋于輴,遂下柩于圹户内席上,北首,覆以夷衾。輴车出,持翣者入,倚翣于圹内两厢,遂以帐张于柩东,南向。米、酒、脯陈设于东北,食盘设于前,醯、醢设于食盘南,苞牲置于四隅,明器设于右。此时,掌事者以玄纁授主人,主人授于祝者,奉奠于灵座。然后,主人拜、稽颡,施铭旌、志石于圹门之内,掩户闭门,设关钥,遂复土三次。主人以下稽颡哭,一起退至于灵所哭。随后,掌仪者进行祭后土仪式于墓左。

反哭。既下柩于圹,搥一鼓为一严,掩户;搥二鼓为再严,内外齐聚灵所;搥三鼓为三严,彻酒、脯之奠。众人追随灵车于帷外,重新陈布仪仗如先前。腰舆进入墓圹后少顷便出,至灵车后。灵车发引,内外从哭如来仪。

出墓门,尊者乘灵车去墓百步,卑者乘灵车哭。灵车至于灵所西阶下,南向。祝者以腰舆至灵车后,稍停,升入至灵座前;主人以下依次进入,立于灵座东,西面南上。然后,内外亲属俱升。诸祖父以下哭于帷东北壁下,南面;妻及女子以下妇人哭于灵西,东面;诸祖母以下哭于帷西北壁下,南面;外姻哭于南厢,丈夫帷东,妇人帷西,皆北面;吊者哭于堂上,西面。最后,主人以下依次出至浴所,沐浴以等待虞(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斩衰者沐而不栉(zhì梳理)。


丧葬礼仪的发展与沿变(上)

△孔林

这是一整套完备的唐代丧葬礼仪,可以看出保留了许多先秦时期的丧礼元素。其“重”器,先秦时期已见文献,其形模糊不详。至东晋时成帝咸康七年(334年)时,正值俭葬,葬后虞祭完毕即停止一切丧葬事宜。恰杜皇后崩,其陵前欲建凶门柏历,门号“显阳端门”。成帝听到后,即诏曰:“门如所凶门柏历,大为烦费,停之。”依《周礼》虞祭后既作木主,此时,杜皇后还未葬,没有木主。这时大臣蔡谟出主意说:“以二瓦器盛死者之祭,系于木表,以苇席置于庭中近南,名为重。”故以“重”作主。至此,“重”有了清晰的形状,便成为凶门的象征。唐代,重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形状与功能。

唐朝崇圣尊儒,追封孔子为“先师”、“先圣”、“宣父”等封号,对孔子后裔亦是优渥有加。曲阜的孔氏后裔大多按当时的丧葬礼仪安葬在孔林,但因时间久远,墓葬规格又不高,地表遗存的墓冢极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杨丙震

审编:龚昌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