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日期: 2015-04-23
浏览次数: 415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儒家文化主导了我国两千余年的社会礼俗,而对丧葬习俗的影响尤为深远,它所倡导的“孝道”伦理和“礼”制,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的核心。儒家提倡“孝道”,所谓“百事孝为先”,导致了厚葬久丧;“礼”作为一种等级制度,造就了繁缛的丧葬仪式程序。同时,厚葬久丧又是后世儒家诸礼之中的最重要成分,是评价其后人对逝者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的道德准则。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孔子

早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时期,社会上就已经有了厚葬的习俗。但孔子在世时提倡依礼而葬,并不完全主张厚葬,这在一些先秦史料文献中都有诸多的记述。

《礼记·檀弓》载:“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大意是:子游向孔子问及送终有什么样的标准,孔子说:“这要看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应与之相当为宜。”子游说:“家庭的富有与贫穷,怎样才能体现出合乎标准?”孔子说:“家境殷实,就不能不具备所有礼仪,但不可过分追求。如果家道贫寒,只要衣衾足以藏裹形体,敛毕既葬,不使用其他的辅助工具,用手拉着绳子悬棺而葬,这样尽力而为,人们难道还会去责备他失礼吗?”同义的记载还有子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礼记·檀弓》还记有孔子弟子有子向曾子询问有关孔子对丧葬的看法,“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原来,孔子在鲁国时,看到南宫敬叔丧失了官位后就用大量的财宝贿赂,以求禄位;周游列国至宋国时,见到桓司马亲自设计石椁,匠人们耗费了三年的时间还没有雕琢完成。孔子深有感触,认为他们都不合乎于礼,愤愤地说:“一个人失去了官位以后,还不如让他尽快地贫贱掉;一个人为自己死后忙碌,竟然是这样地奢侈,还不如让他在坟墓中尽快地腐朽去。”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孔子的丧葬理念,即把“礼”与“孝”的世俗内容与丧葬观念紧密结合,产生了“丧具”上的社会等级差别与行为上孝道的统一。所倡导的丧葬标准是因人而宜,“有”必备且过,“亡”则简而有序,符合客观实际,合乎社会情理,呈现出现代意义上的人性化。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丧葬观,提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意思是要谨慎地办理一切丧事,并要追本思源,认清自己的身世,吊念远古的祖先,这样才能使众人不相互攀比,以唤起社会民众的认同感。各司其职,各归己属,民心不散,自然而然地道德的力量终归于忠厚。可见孔子是不提倡厚葬的。

关于久丧,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里只是宏观地泛指社会自然人的生死轮回的感情回报,仅仅肯定了久丧的合理性,极力倡导人们都用久丧的形式哀悼死去的亲人。但是,“三年之丧”在儒家丧葬礼仪中只所以成为重要的一套仪式,并在历代丧葬仪礼中,被推崇备至,沿用不衰,是后世儒家对孔子思想的推崇演变而致的。《淮南子·氾论训》指出:“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是片面地解读了孔子。孔子主张三年之久丧,但不推崇厚葬。三年丧俗观念的确立,它所表达的不仅符合人类的情感需要,还显示出伦理道德范畴的准则。

在后来的儒家文化发展中,凸显出“孝道”的合理性,并逐渐强调了厚葬的重要性。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了孟子厚葬母亲的故事:

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弟子充虞不理解为什么孟子要制作那么精美的棺椁埋葬其母,孟子回答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这是孟子在失去自己的亲人后,对丧葬礼俗观念的真情告白。孟子上述话语的意思是说,早期对于棺椁用木的尺寸没有具体规定;后来规定了棺木厚七寸,椁木以棺木的厚度相应为宜。从天子到一般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了符合礼制要求,不能够用上等木材做棺木,心里不满意;没有财力用上等木材做棺材,亦不称心。既为礼制允许又有一定的财力,才追求棺材的质量,古人都是这么做的,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是为了泥土不玷污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能这样得到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是不能因为天下大事而节俭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我们知道孟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成才,在孟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多心血。所以,当母亲去世时,孟子是极其悲痛的,把棺椁做得好一点以体现“孝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孟子》一书之所以记载这一事件,绝不仅是为了孟子给母亲做上等棺椁作一般意义的解释,而是为了表达孟子的丧葬观:在安葬父母时,为了尽孝,只要是在礼制和财力两方面许可下,应该尽力做得更好一些,甚至不惜钱财,力求厚葬。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曾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丧葬文化观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孔子重视的是内在情感方面的满足,而在物质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不赞成丧葬铺张浪费。而孟子则认为“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主张厚葬。

在丧葬礼仪发展过程中,“慎终追远”成为儒家丧葬观中的一条重要理论,并被后人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诸如哀死思亲、厚葬久丧、事亡如存、祈求冥福、荫庇子孙等等。儒家不仅在其理论上构建了厚葬的丧葬观,而且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使其垂范效应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之人。

孔子后裔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遵循者,在丧葬礼仪的传承中包含了诸多的古代礼制要素,最具有代表性,可谓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丧葬礼俗的模范。诚如《孔子世家谱》中所言:“宗法,古礼也,三代以降,存者鲜矣,惟我孔氏世受封爵,主奉祀事,历历相传,秩然不紊。”

儒家丧葬观影响至今,深深地嵌入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丧葬习俗中虽然含有许多迷信的荒诞、愚昧和封建的陋规、恶习等糟粕,但富有真切的情感因素。我们以辩证的眼光追本溯源,去芜取精,审视儒家丧葬在历史上礼仪习俗沿革的损益,认知孔林墓地丧葬礼仪遗存,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民族历史文化与孔林墓地文化发展史还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文化对丧葬礼仪的影响

△曲阜孔林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杨丙震

审编:龚昌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