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日期: 2018-03-31
浏览次数: 198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导读

孔林呈东西长方形,孔子墓居中偏南,其后世子孙则按照古代的丧葬制度,以次安葬在孔子、孔鲤、孔伋三世祖的后面及东西两侧。从总体布局来看,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孔子墓的周围;汉代墓葬在孔子墓西北和东北一带;唐、宋、金时期的墓葬在孔子墓北面和西面;元、明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林内西部、西北、东部、东北地带;清之后的墓葬多分布在林内东部、西部和北部;中部空闲地带也有部分明、清时期的墓葬。它们依次距孔子墓渐远。从墓葬主人的身份来看,又可分为祖孙三代墓、历代嫡孙墓、历代裔孙墓、家族女性墓。

孔林内现有遗存的墓葬十万多座,以明清之后最多。宋之前的墓葬,因时间久远、自然侵蚀等原因遗存下来很少,有的即使遗存下来,但很难确定墓主身份。本章我们将结合墓主的经历,对孔林内现有遗存的一些重点墓葬进行探讨。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孔府档案


◆衍圣公孔之全墓

孔之全墓在孔子墓西北、游览路的西侧,封土已平,墓前有石碑一通。

孔之全,字工叔,孔子第五十二代孙。父亲孔元用,字俊卿,是孔元措的族弟。金贞祐三年(1214年),衍圣公孔元措被召赴汴京,随朝任职,以孔元用代理曲阜林庙祀事。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南宋理宗赵昀授孔元用为通直郎。宝庆元年(1225年),袭封衍圣公,世袭仙源县县令,出任兖州判官。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因父亲被任命为征益都将领,而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尹。太宗五年(1233年),蒙古攻占金都汴京,金袭封衍圣公孔元措自汴京返回曲阜,两人同见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元措说:“以贤以长,责在吾叔。”又说:“子父子保全林庙,当世其邑。”(《元赠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公神道碑记》)。于是免去孔之全衍圣公的封号,只任曲阜县尹。宪宗二年(1252年),孔浈被废,仍以孔之全为曲阜县尹。卒时,享年五十二岁。子三人,孔治、孔澄、孔济。长子孔治袭封衍圣公。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孔子

◆衍圣公孔治墓

孔治墓位于孔子墓西北、环林路的西侧,封土已平,墓前有神道碑一通。

孔治,字世安,一字先己,元曲阜人,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六世祖孔若愚是衍圣公孔宗愿的第三子,祖父孔元用是衍圣公孔元措的族弟,父亲孔之全是孔元用的独子。孔治生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孝友人厚,公谨廉明,弱冠就从鹿菴游。元宪宗二年(1252年),孔治出任曲阜县管民长官。中统元年(1260年),世袭曲阜县县尹。在任期间,经常是鸡鸣而起,坐以待旦,勤于政务,颇有政声。中统四年(1264年),代理林庙祀事,严洁祭祀典礼,注意敦睦亲族,受到朝廷和族人的一致赞誉。至元三年(1266年),孔治见庙貌残破,自谓“权祀之职,匪事功何以塞继述之责”,上书请求修庙。第二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答应了孔治的奏请,“将宣圣庙、奎文阁、庙学等修盖奏准,委官张焕与达鲁噶齐管民官,估计合用砖、瓦、木植等物价,银、钱、钞五十六锭四十余两。对于本路历日钱内支钞二十锭,仍委能干人员与总管府委定官员并曲阜尹兼主祀事孔治等起盖奎文阁、杏坛、斋厅、黉舍,皆即旧而新之,而殿庑未及。”(《幸鲁盛典》)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授孔治为承事郎。当时,朝廷罢免了孔林、孔庙的酒洒户,祭祀不用官府的钱。但是每逢祭祀,孔治不惜花费,置办丰富而又干净的祭祀用品。在任曲阜县尹的二十余年里,“内抚百姓,外给军旅,以才干著闻”。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授奉训大夫、单州防御使。在出任单州防御使时,由他的儿子孔思诚任曲阜县尹。上任前,孔治告诫其子曰:“毋忘怒,轻笞楚人。邑中长者视之如父兄,幼者抚之如子弟,以无负乃父父训。”孔治在单州期间,兴学校,正风俗,认真办理诉讼案件,颇有声誉。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升为奉直大夫、知密州。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入京朝贺铁穆耳即位。诸大臣上奏说,孔治是孔子的裔孙,主持孔子祀事三十多年,其祖元用有军功,死于王事,因此他是衍圣公的最适宜人选。成宗铁穆耳采纳了诸大臣的建议,诏令孔治为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大德五年(1301年),孔庙维修工程竣工,衍圣公孔治派儿子到京师请赐碑文,朝廷赐给署田五十顷。大德十一年(1307年)十二月,孔治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元配任氏,翰林应奉任君的女儿,先于孔治去世。继配毕氏、中氏、冯氏。子二人,长子孔思诚袭封衍圣公,后被罢免,由族弟孔思晦袭封。

◆衍圣公孔思晦墓

孔思晦墓位于孔子墓西北、游览路东,是一座小型墓冢。墓前有石碑一通。

孔思晦,字道明,元代曲阜人,孔子第五十四代孙。祖父孔之厚,赠亚中大夫,历任济宁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为鲁郡侯。父亲孔浣,字日新,赠通议大夫,历任礼部尚书、轻车都尉、鲁郡侯。母亲李氏,追封为鲁郡侯夫人。

孔思晦生于至元四年(1267年)四月,自幼天资聪明,读书便能通大义。之后,受业于三氏学教授张頿,“讲求义理,薄词章,尊德行。”(《孔思晦神道碑》)当时,因家里贫穷,常亲自下地耕种。但是,从未因此而耽误学习,深受老师的器重。十七岁时,父亲孔浣去世,已能够做到以礼丧葬。大德七年(1303年),游学于京师,深受国子祭酒耶律有尚的喜欢,想要推举他出来做官。孔思晦以母亲年迈,身边无人照顾,而谢绝了耶律有尚的好意。母亲生病时,孔思晦昼夜守候在床榻旁边,为母亲喂饭喂药。母亲去世后,悲痛欲绝,五天滴水不进。至大三年(1310年),因孝廉闻名,孔思晦被三氏学教授推举为孝廉,被朝廷任命为范县(今河南范县)儒学教谕。延祐二年(1315年),调到宁阳(今山东宁阳)做教谕。当时,两个县的校官都因薪俸太少而不愿就职。但是,孔思晦不但没有怨言,还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当任满离校的时候,两校的师生均竭力挽留,不忍离去。

延祐三年(1316年),族中有人向朝廷告发孔思诚是衍圣公孔元措族弟孔元用的后代,不属于嫡系。真正的嫡长裔孙应是孔思晦,且为人贤良,应罢免孔思诚衍圣公的爵位。恰巧仁宗皇帝询问“孔子之裔迨今几世?袭封为谁?”之后,仁宗皇帝又亲阅宗谱核实,才命孔思晦袭封衍圣公,月俸有百缗加至五百缗,铸四品官印。泰定三年(1326年),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书说,孔思晦袭封上公,而官秩却只有四品,与其格不相称,请求朝廷提高衍圣公品级。第二年,改授衍圣公为嘉议大夫。至顺三年,又把官印改为三品。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孔思晦墓

自担任衍圣公以来,孔思晦竭力做好各项职责。当时,孔庙虽在兵火中幸存下来,但角楼、围墙等均损坏严重。孔思晦便通过济宁路总管张仲仁向朝廷报告,请求修建孔庙,以“复其旧”。经过孔思晦的努力,修建了角楼、墙垣,重建了金丝堂,修补了祭器、礼器。同时,由江南采购书籍,以充实庙内藏书。在孔思晦的努力下,孔庙面貌恢复一新。至顺二年(1331),孔思晦看到尼山为毓圣之地,孔庙在金末毁于兵火,祭田被人冒耕近百年。他稽考文献,言于部使者,收回祭田一百五十亩,并请置尼山书院,恢复庙宇。同年,朝廷批准了孔思晦的请求,在尼山设置书院,以彭璠为山长。三氏学旧有学田三千亩,被沛县豪民强占;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百缗(《元史》本传作“万缗”,今从《阙里志》),靠借贷回收利息以供祭祀之用,也被豪民占用。孔思晦均亲自办理,收回了祭田和借贷利息,保证了学校和祭祀的正常运行。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孔思晦上书给朝廷,曰:“宣圣封王而父爵犹公,愿加褒崇。”(《资治通鉴后编·元纪》)元文宗同意了孔思晦的请求。同年秋,加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启圣王”,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看到林庙的典籍、音乐、钱谷缺乏专人管理,孔思晦又上书朝廷,请求增加属官。

自汉高祖刘邦“过鲁祀孔子”以来,历代统治者在利用孔子之道,对孔子一再追封加谥的同时,对孔子的后裔也是“恩渥有加”,致使许多人冒称孔氏裔孙。孔思晦对外院孔氏冒称孔氏后裔非常气愤,决定要肃清异己,“早辨真伪”,以维护好孔氏宗族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大会族人,斥之”,并且重刻宗谱于石碑上,使祖系分明,防止有人冒称或乱入族谱。

元统元年(1333年),孔思晦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至正年间赠通议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鲁郡公,谥号“文肃”。夫人张氏,封鲁郡夫人。生子孔克坚,授嘉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女儿四人,分别嫁给李德明、孙大用、乔元善、马元用。


历代嫡孙墓——孔之全、孔治、孔思晦

△至圣林坊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杨丙震

审编:龚昌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