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

日期: 2018-09-17
浏览次数: 2411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


《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

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两幅画的画面布局,人物安排,人物形象,画幅大小,大体相同。

其一,绢本浅墨,纵143厘米,横76厘米,工笔淡彩。中为孔子礼冠宽衣、博带、乌履,方面满须,二目平视,手叉胸前。颜回、曾参二人头着巾帻,侍立于孔子身旁。三人衣袍上,满书蝇头小楷,内容为一部《论语》。在画幅的左下方,落有款署“大德二年四月望日,吴兴私淑弟子赵孟頫谨绘”。上世纪五十年代被鉴定为元代作品,九十年代被鉴定为明代作品。

其二,绢本浅墨,纵142.5厘米,横83厘米,工笔淡彩。孔子居中,颜回居右,曾参居左。三人衣纹用淡墨勾成线,线上书小楷,文为半部《论语》。《阙里文献考》记曰:“行教像从二弟子,衣褶书《论语》半部。”此图被鉴定为明代作品。

《三圣图》中主要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 一位伟大人物。他的做人准则和人生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阶层的人;他的智慧之光,辐射了中国人心灵的每个角落。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有着千古不灭的光辉一页。他传承了古代文明,创立了儒家学派,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奠定了思想基础。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了普遍尊崇,历代统治者根据孔子行为事迹,参照《谥法》等,给予孔子许多封号、谥号。统治者还常常出于自己的观念,对孔子的封号、谥号经常变动。因此,孔子的封谥号也一步一步地提升。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礼记·檀弓上》记:“鲁哀公诔孔丘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郑玄注:“尼父,因其字以为之谥也。”

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只是敬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谥号。今人杨伯峻认为,此时哀公年尚幼,“不过二十余耳,于一七十余老翁,宜其以父称之。”(《春秋左传注》)

“父”,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后人亦有将孔子称为“孔父”者。《后汉书·申屠刚传》:“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诫,老所慎。”晋王坦之《废庄论》:“孔父非不体远,以体远故用近;颜子岂不具德,以德备故膺教。”

应当说,孔子真正的封谥号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改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恢复公爵,号“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文帝杨坚取消其封号,尊孔子为“先圣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贞观十一年(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李治尊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武则天执政时,又恢复公爵,改号“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李隆基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其地位与周天子“武王”“成王”相同。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玄圣”二字出自《庄子·天道》:“玄圣,素王之道也。”《后汉书》始以玄圣称孔子。又春秋纬《演孔图》云:孔子母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又改称“至圣文宣王”。

元武帝大德十一年(1307年),武帝海山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世宗朱厚熜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1645年),世宗福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复称“至圣先师”。民国年间,政府派员祭祀孔子时,祭文中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至圣”二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三圣图》中,居孔子右边者是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其父颜无繇为孔子的早期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颜回家境贫寒,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他终身追随孔子,未仕。颜回为人聪慧好学,内向沉静,严谨勤奋。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子贡以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著称,却坦率地承认:“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也很同意,“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可知颜回确有过人的天资。

在孔子弟子中,孔子独赞颜回“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知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孔子还称他为“语之而不惰者”(《论语·子罕》)。对孔子的教诲,他“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然而,因其寡于言辞,不善表现,却又往往给人以愚钝之感。孔子说颜回给他的初步印象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继而发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回的“不违”,并非不能理解发挥,并非没有思索所得,只是不喜外露。

颜回以德行修养著称。孔子曾对弟子做过基本估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颜回被列在德行类的第一位。他努力实践孔子倡导的仁礼统一的精神,得到了孔子的赞许:“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孔子回答颜回问“仁”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恭敬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颜回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无论何种境遇,都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持“道”乐“道”。后宋儒称此为“孔颜乐处”。颜回有崇高的志向,曾谓:“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但又不愿自我夸耀。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对于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品德,孔子以及后儒都赞扬不已。如《易·系辞下》云:“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和,知之未尝复行也。”

他与孔子之间师生情谊常为后世传颂。他十分崇敬孔子思想,赞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他尊师如父,紧紧追随孔子,当年少正卯与孔子争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论术·讲瑞》)匡地被围,孔子与颜回一时走散,孔子便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答以“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 。(《论语·先进》)还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并引他为唯一之同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颜回不幸早死,这使孔子十分感伤、惋惜,直呼“噫!天丧予!天丧予!”且违背“节哀”的丧礼规定哭之甚恸,当从者提醒“子恸矣”时,孔子回答“非夫人之为恸而谁矣?”(《论语·先进》)颜回之死在孔子弟子中也引起巨大悲哀,他们竟违背老师的意旨破例厚葬了颜回。汉时传说颜回早夭的原因,“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东汉王充斥之为“虚言”(《论衡·书虚》)。其生卒年与寿数历来有多说。有寿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四十一等诸说。今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颜回“少孔子三十岁”推算其生年当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其寿数,依据李锴《尚书》、毛奇龄《经问十二》、刘宝楠《论语正义》、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定为四十一。则其卒年与《春秋公羊传》、《史记·孔子世家》所记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相合。

颜回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后人将其与师并称“孔颜”,尤成为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典型人物。汉代祭祀孔子时即祭祀颜回。唐贞观二年(628年)尊之为“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尊为“复圣”。他除作为“四配”之一,从祀孔子庙之处,还专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复圣庙(亦称颜庙)用来祭祀他。

《三圣图》中,居孔子左边者是曾参。

曾参为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岁。据《阙里志》《济宁州志》记载,曾子的先祖为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裔。曲烈封于鄫,《春秋》记载,鲁襄公六年鄫国为莒国所灭,鄫世子巫公逃奔鲁国,三传而至曾子的父亲曾点,已降为平民。曾子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境贫寒。《庄子·让王》谓曾子“緼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一身破旧褴褛,满面饥病菜色。

曾参为人质鲁,却勤奋好学,卓有成就。《韩诗外传》载,他曾在莒国为吏,“得粟三秉”,赖以养亲乐道。父母死后,“南游于楚,得尊官焉。”一生主要致力于学道修身,收徒讲学,成为著名儒学大师。

曾参把儒家的最高品格“仁”的实现,作为自己至上的追求,忠诚的责任,人生的境界。《论语·泰伯》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公孙丑下》记:“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曾参平日非常谨慎小心,绝不超越自己所应取的活动范围。他还有“内省”和“慎独”的功夫。《论语·学而》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每天都要多次省查自己。关于“慎独”,他认为,首先要“诚意”,从思想上用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即便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像有许多眼睛在盯着你,许多人的手在指着你的时候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曾参的品德还突出表现在“孝”行上。孔子弟子中在“孝”的方面表现突出的,除了闵子骞之外,就是曾子了。但是,就其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则曾参远远超过闵子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他信奉“慎终,追远,民德厚矣”。(《论语·学而》)提倡“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尸子》)

关于曾参为孝的故事,记载很多。《孔子家语·六本》记云:“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抚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这段故事,是记载他老老实实忍受父亲斥责和痛打的情况。他遭到父亲痛打,一直到休克也不逃跑,苏醒过来后,还去问父亲,是否因打自己受劳累而使身体不好。进而还操琴唱歌,以向父亲表现自己并没有因挨打而影响身体健康。《新语》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这就是说,他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对父母是无微不至地照料。

曾参后来授徒讲学,弟子众多,据其弟子沈犹行称“从先生者七十人”(《孟子·离娄下》)。相传他为思、孟学派的鼻祖,在孔子以后的儒经传授上有重要地位。《汉书·艺文志》儒学类著录有《曾子》十八篇,今存十篇,收入《大戴礼记》,大多是阐发关于“孝”的观念。《史记》记他作《孝经》,实为其后学所作,成为曾子一派的典籍。

从西汉起,曾参在封建社会内即有很大影响。南宋朱熹认为《大学》为曾子及其门人所作。汪晫取大小戴礼记等,辑为《曾子全书》,凡十二篇。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赠“曾参为太子少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郕侯”,政和元年(1111年)改“武城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郕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为“郕国宗圣公”。明世宗改称“宗圣”。配享于孔子庙,主祀于宗圣庙(曾庙),为“四配”之一。

很显然,《三圣图》是一幅崇儒之作。作者应当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忠实践行者。画中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颜回、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儒家学派的伟大旗手。更为奇绝的是,作者不惜毫耗精力,在图中三位人物的衣服上满书小楷,文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

款署赵孟頫的《三圣图》,是在三人衣服上用淡墨打成0.4厘米的界格,然后在格内用蝇头小楷书写了《论语》的全文,起首句“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在孔子左肩上。另一幅《三圣图》,人物的衣纹,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再在线上,用小楷书写了半部《论语》。

凡观看过《三圣图》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三圣图》作者的创作才能,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不但把儒家的始祖孔子和儒家的两位重量级人物颜回、曾参,集中绘在了一幅画中,而且还把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上,达到了书画和谐统一;在思想上,得到了最理想、最完美的表现。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把《论语》融于画中,这是作者创作《三圣图》时的初衷和主导思想。《三圣图》的作者做到了,而且做得天衣无缝。

大家知道,《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

《论语》一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论语》书名一般认为由编辑论纂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是指孔子遗言而被后世诸儒讨论,或对孔子有条理地论述自己的话的记录。《论语》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的影响。

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齐论》和古文本的《古论》三种。三者篇数不同,文字也有差异。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约一万二千字。篇名皆取自每篇首章中的二三字。全书文体采语录体,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章节简短,每事一段,既不前后相属,也无长篇大论,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论语》的内容广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民族、天道观、认识论等各方面。

在政治方面,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强调等级制,主张正名分,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罕》)主张以“德”与“礼”治理国家。

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学思结合,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在礼仪方面,反对违反周礼的僭越行为。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佾乐舞,大夫用四佾乐舞,而鲁国季氏身为大夫,却用八佾,孔子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在经济方面,反对新兴的富有者。鲁国季氏大力开垦土地,富过周公,孔子弟子冉求给季氏当家臣,不仅不予劝阻,反而帮助聚敛,孔子要求其他弟子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论语·先进》)

在文学方面,主张文学对社会和政治发挥作用,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在民族方面,主张不用武力征讨弱小民族,而用舜禹格有苗之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在天道方面,孔子相信天命。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弟子说他“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但怀疑鬼神,认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方面,主张上智下愚,生而知之。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论语·季氏》)

通观《论语》,言“天”的,共二十处。言“天命”有三处。“礼”在《论语》中共七十五处,反映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仁”在《论语》中凡一百零九次,表现其“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统率“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等诸道德观念。

《论语》中用大量篇幅谈论以“君子”为修养的标准人格。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修己以敬”(《论语·宽问》)。而其理想人格即是“仁”与“智”的统一。孔门弟子认为孔子即是仁智统一的体现者。孔子常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认为此“夫子自道也”。(《论语·宽问》)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的散文作品,形式上或问答,或自白,简练生动,含蓄有致,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虽然是以对话议论为主,但能传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甚至是性格特征。《论语》中有许多话包涵深刻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这不仅颂扬松柏的坚贞不拔的性格,同时也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不仅是对流水奔逝的感慨,实际包括有对时光易逝的忧虑;又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等都具有格言的性质。

东汉时期,《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唐代为“十二经”之一,宋代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孟子》与《论语》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自汉代以来,便有许多人对它加以注释,故注释之书非常多。汉人注释皆已亡佚,惟敦煌、日本发现唐写本残卷郑玄注,保存较多。此后注疏者主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实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论语》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私人著书的开始。汉武帝独尊儒学后,《论语》的地位日益提高。《论语》的三种传本在官府都有人传授。汉元帝时张禹为太子讲授《论语》,其所编的《张侯论》,随太子继位(是为成帝)其地位益尊。此时,《论语》被视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赵岐《孟子题辞》),即达到五经非《论语》则无以运行的地步。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把它合为“四书”刊印。元延祐年间复科举,以《四书集注》试士,此后《论语》文句变为八股教条。如康有为所说:“盖千年来,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皆奉《论语》为孔教大宗正统。”(《论语注》)

《论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论语》的简朴精炼的文句结构与写作方法,也关涉到后来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以《论语》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渊源甚为久远。自古至今各种注本约有三千余种,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像《三圣图》这种把《论语》融于图画之中的表现形式,还是很少见的,它确实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这种表现形式,正是《三圣图》的特别之处和可贵之处。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这两幅《三圣图》中,有一幅是只写了半部《论语》的。为何只写半部?面对这个谜,我们不妨做一下分析:第一,在这幅画中,《论语》是写在衣纹上的,因衣纹容纳的字数有限,故只写了半部《论语》。第二,这可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然,这种安排应当是有深刻的创作目的。如果解释清楚这种目的,应当追溯到宋代初年。

宋代,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以官僚地主阶级为支柱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官方哲学,是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以精巧的哲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理学。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代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是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宋代帝王和文武百官视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树万世之师表,历百代而常新。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读经书手不释卷,终日伴随《论语》,号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对赵普是这样说的:“宋,蓟人,字则平。初事太祖为书记,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太宗时拜太师,封魏国公,历相两朝,决事如流。普初寡学术,太祖劝以读书,自是手不释卷。尝谓太宗曰:‘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了崇尚孔子、崇尚儒学最强有力的声音。《三圣图》的作者正是以这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创作主线,将“半部《论语》”这一主题,很巧妙地又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在构图上,《三圣图》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三圣图》的主要人物是孔子,因此,作者把孔子绘于画幅之中央,且比右边的颜回、左边的曾参,更高大、更突出。这样,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就明显地区分开来。

从人物的神情相貌上,《三圣图》的作者把握得也非常到位。在图中,我们看到的孔子是一个充满睿智神情的形象,他缄默、谦逊、广阔、深沉……而在颜回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他那聪慧、好学、尊师、安贫乐道、顺从自然的性格。在曾参身上,则较好地突出了他谨慎、沉静、忠诚的品德。

《三圣图》的衬景,是一株苍茂古朴的松树。树干从画之右侧伸进画面,苍茂的松树枝叶,如华盖般布满画之顶部。这一衬景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点衬之笔,而是《三圣图》作者的又一精心安排。这一安排与画中人物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联系。

松树和柏树同属耐寒树种,四季常青。一个真正的君子是要像松柏一样,能经得住风霜雪雨的严峻考验。孔子对松柏的性格特别赞赏,并借此以言志。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凋,有伤感之义。凋在众木之后,曰后凋。春夏之交,众木茂盛,及至岁寒,尽归枯零。独有松柏,支持残局,重待阳和,所谓士穷见节义,乱世识忠臣。然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道之将废,虽圣贤不能回天而易命,然能守道,不与时俗同流,则其绪有传,其风有继。

我们观赏一棵古松,到聚精会神的时候,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人性所景仰的品性移注到松里,并从松中感悟出做人的道理。中华民族艺术史上写松竹梅兰的诗画,都从孔子的这一箴言生发。

孔子以松柏之后凋比喻人生。人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能考验出自己的气节来。一个人立志并不难,人人可得而立之。然而,立志不是说空话,关键在于守志。那就要终身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奋斗。那要像松柏一样欺雪凌霜,傲然挺立,以不屈不挠的生命力,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这就是《三圣图》中以松树作衬景的真正意义。


READING / 相关阅读
2018 - 09 - 03
点击次数: 481
孔子观欹器图孟继新  《孔子观欹器图》,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图中欹器三个,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于腹中部,以铜链悬于横木上。中水半满,正立;左无水,右斜;右满覆。器架左立守庙人,手提木水桶,器架前右立四人:孔子居中,孔子身后两人,孔子前一人向孔子躬身施礼,应为子路请问持满之道。画面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每行十一字。文为《孔子家语...
2018 - 09 - 17
点击次数: 2411
崇儒画卷:三圣图 孟继新《三圣图》是以孔子、颜回、曾参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两千多年来,历代帝王出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尊崇孔子、崇尚儒学,对孔子及弟子屡加谥封褒扬。孔子被封为至圣,颜回被封为复圣,曾参被封为宗圣。孔府里存有两幅《三圣图》,两幅画的画面布局,人物安排,人物形象,画幅大小,大体相同。其一,绢本浅墨,纵143厘米,横76厘米,工笔淡彩。中为孔子礼冠宽衣、博带、乌履,方面满须,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138
唐初四家的人与书原刊中国书法导报2003年12月24日\31日连载作者 \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每观唐初四家的书法作品,都有情不自禁之感觉,想到书如心画的道理,赏之有兴。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单纯而意蕴丰富的意钟爱艺术,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很高的技术性和形式感。因此,它是风雅、斯文、高洁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光有艺术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要表现人的情感。作为一件成...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54
张仲亭现象举要            ——观《张仲亭书论语》有感   曲阜孔子博物院  彭庆涛 近年来,张仲亭书法得到了书法界、社会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包括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均给予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书法理论界...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49
宫 音 雅 韵——观张仲亭先生书法展有感   彭庆涛    泉城的山,泉城的水,泉城的一草一木,都为这座古老的文化名城挚托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沉淀出来的诸多的文人墨客又都给予济南留下了诸多的翰墨瑰宝和艺文辞章,构成了济南泉文化的基本构架。反过来,济南的泉文化又感召着历史上的文人雅士...
2018 - 06 - 17
点击次数: 86
黄 钟 大 吕------吴泽浩先生艺术思维解析   作者:曲阜孔子博物院副研究员 彭庆涛 吴泽浩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密切交往已有二十多年了,甚知先生的为人和品格。襟怀旷达、勤奋求索、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是先生的基本性格,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是笔墨酣畅、大气贯流、气势磅礴、意韵无穷。察先生人与画,无不和谐相通,气象一贯。在与先生长时期的交往中,发现先生的艺术成...
每月赛事
推荐阅读 / News More
1
2018 - 08 - 27
5月24日下午,华文盛视(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强默,创意部副总监郑丽萍,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丹一行三人来到彭门创作室。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教授,合作导师孙永选、孟继新、刘岩教授,会见了来自北京的客人,并举行座谈。彭门讲师代表、彭门弟子代表参加座谈。座谈中,彭庆涛先生高度评价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文化创意、科技引领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对强默副总裁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彭庆涛先生就彭门的组成结构、运营模式、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正在完成的课题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希望能够和华文盛视不断增进交流,拓展合作。强默副总裁首先对彭门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对彭门的运营理念表示认同。随后,介绍了华文盛视(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公司情况和未来的计划,希望不断推进华文和彭门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会后彭门创作室工作人员陪华文盛视与中国孔子网领导一行游览了曲阜三孔文物景区,体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2
2020 - 03 - 25
彭门快讯 | CCTV—4《记住乡愁》节目组采访彭门创作室导师彭庆涛先生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六季聚焦孔子故里——曲阜古城。曲阜,地处山东西南部,春秋时期为鲁国都城,圣人故里,儒家发源地,被誉为“东方圣城”,素有“东方的耶路撒冷”之称。这座古城之所以闻名于世界,是因为曲阜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也正是孔子和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曲阜才能成为一个底蕴深厚、举世皆知的国际文明大都市。《记住乡愁》节目组为讲述着一座古城在历史长河中兴衰更迭,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传承,特别邀请了曲阜著名文博专家、彭门创作室冠名导师彭庆涛先生讲解曲阜古城“万仞宫墙”的由来,并介绍了孔庙的建筑规制,而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意蕴,彭庆涛先生在纪录片中也为我们一一解答,彭庆涛先生在提及四道引坊中的金声玉振坊时,说道:“‘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比喻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完美无缺,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知晓,金声玉振指的是学识渊博,才学精到的人,而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圣贤,是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彭庆涛先生独到、精辟的见解,让我们更容易走近孔子这个儒学巨匠,不断发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魄,使儒家文化在新时代发光发热。曲阜古城是历史留给人类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城一风采一城一传奇彭庆涛著名文博专家 彭庆涛,彭门创作室冠...
3
2021 - 03 - 22
出版说明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时代考卷,也是山东坚定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为挖掘阐发、传播普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并列入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书系以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要内容,对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进行了现代性阐释。书系采用权威底本、精心校点、审慎译注,同时添加了权威英文翻译和精美插图,是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学术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精品佳作。△四书精装版△四书简装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经典阅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通过官方平台中国孔子网融媒体上线发布《论语》电子书。旨在满足广大读者数字阅览的新需求,让传统文化经典贴近生活,润泽人心。广大读者可登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APP、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在线免费阅读或图书下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 当当网链接图片来源于中国孔子网编...
4
2023 - 09 - 12
回溯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各种文化异彩纷呈,交替生辉。在这其中,周代鲁国为礼仪之邦,文化发达、学术进步。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鲁文化,成就了儒家文化的创始、发展,最终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后两千五百年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周代鲁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如何以及它的前身怎样,在汉代又经受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呢?鲁区域的历史可以上溯到8000年前考古界所说的北辛文化时期,曲阜则是这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除曲阜发现的3处化石遗址外,曲阜发现的新时期时代遗址就有20余处,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至商、周、秦、汉考古文化,连续承传,从未缺环。大汶口文化则是在北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曲阜地处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发展到大汶口文化中期,以曲阜为中心的汶泗流域便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率先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汶泗流域同时也是传说时代的重要区域乃至中心区域。商代时,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此地成为商王朝重要的东方陪都,直至西周初年周公践奄,被周公所灭。“奄”地名随之被改造,逐渐消失殆尽,以鲁都“曲阜”著称于世。这里保持了完整的夏商文化底蕴仍具有东方文明的核心地位。周公东征胜利后,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封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封他的弟弟、王朝的重要辅臣周公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立国为“鲁”,镇守东方。周公...
5
2024 - 03 - 09
孔令贻,字谷孙,号燕庭。孔子的第七十六代嫡孙。清光绪三年(1877 年)袭封衍圣公。光绪十四年(1888 年),年满十六岁首次入觐,蒙德宗载湉召见,赏赐“福”“寿”各一张,赐《四库全书总目》《朱子全书》,并颁“斯文在兹”匾额,悬挂在大成殿内。十五年,德宗传谕:“衍圣公生为圣裔,承袭世爵,允宜读书砥行,勉承先泽。上年来京,叠次召见,察其材质,尚堪造就,着张曜传谕,加意进修,延访名师,讲求经史实学,勿染世禄骄奢之习,庶可仰副朝廷殷殷期望之意。”光绪十六年十月,孔令贻同其母彭氏入朝谢恩,蒙德宗赐宴,设席于礼部,并赏赐笔、墨、纸张以及袍褂衣料等。光绪二十年(1894 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为了祝寿,慈禧太后准备举行盛大庆典。从年初开始,慈禧就指派首席军机大臣世铎等总办六十大寿庆典,广征献纳,还要在生日那天接受百官朝贺。恰恰就在这时候,中日爆发了战争,皇帝载湉主战,慈禧太后主和。本来,为祝寿要在国库里提出五百四十万两白银,作为开销。由于战争的爆发,慈禧被迫取消了这笔开销。虽然取消了这五百万两银子,慈禧太后的寿礼依然像模像样。远在山东曲阜的圣人后裔,对慈禧太后的祝寿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给太后祝寿,衍圣公孔令贻、母亲彭太夫人、夫人孙氏,便老早地提前动了身,赶往北京。孔令贻的夫人孙氏,是当朝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之女。来到了京城,孔令贻首先受...
6
2024 - 04 - 13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1]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2]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3]有肥肉,厩[4]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5]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6]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7]者,其无后乎!’为其象[8]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King Hui of Liang said, “I wish quietly to receive your instructions.”Mencius replied,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killing a man with a stick and with a sword?”The king said, “There is no difference!”“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doing it with a sword and with the style of government?”“There is no difference,” was the reply.Mencius then said, “In your kitchen there is fat me...
7
2024 - 07 - 13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1]。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2],仕者世禄,关市讥[3]而不征,泽梁[4]无禁,罪人不孥[5]。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6]。’”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7],于橐于囊[8]。思戢[9]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10]。’梁惠王下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11]妃。《诗》云:‘古公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12],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13]。’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14]。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The king Xuan of Qi said, “People all tell me to pull down and remove the Hall of Distinction. Shall I pull it down, or stop the movemen...
8
2018 - 08 - 29
彭门创作室联合中国孔子网拍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示范教学视频 近日,由彭门创作室联合中国孔子网组织策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教学视频,在曲阜市各文物景区启动拍摄。本次示范课程由多位山东省教学名师、博士担任主讲教师,由彭门创作室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教授现场指导并做点评。本次示范课程讲授的内容为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初中段)。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策划组在曲阜市灵活选择适当的摄制地点,现已在尼山、孔府、颜府、周公庙、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地进行了现场教学拍摄。此次拍摄的示范课程将于今年秋天开学季,通过中国孔子网网站、客户端面向全国投入使用。在首善之区圣城曲阜录制传统文化课程,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行为,将进一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
微博圈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