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8
点击次数:
世系传承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后,经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孔伋,至战国时,已传到第四代孔白。△三世祖孔伋像这时期战争纷繁,列国关系交错,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亦呈“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地位。孔子的故乡,被称为“邹鲁之乡”。“邹”借为“陬”,孔子父所封邑。邹鲁之乡是儒学的发祥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孔子后裔们,则秉承家学,恪守祖训,诗礼传家,通习儒术。汉代,孔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广泛地尊崇。统治者在认识到孔子价值的同时,也认识到孔子后裔在帮助其统治中所起的作用。于是,孔子的后裔们不断得到荣封、赐爵,并世代相袭,成为定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一时期,帝王们,充分认识到尊孔的重要性,自然也都优礼孔氏后裔。唐朝灭亡,我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分裂。乱世中的孔子后裔,情况更为不妙,不但爵位难保,而且还遭受了空前的劫难。这一时期是孔族发展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段。宋朝是一个繁荣的王朝,宋太祖统一中国后,十分注意尊孔重道和提倡儒学。他的这一行动,为整个宋代,乃至金元时期的尊孔崇儒,奠定了个良好的开端。国家的尊孔政策,为孔子后裔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他们冠以“衍圣公”名号。从此以后,孔氏家族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声势煊赫的大家族了。四代孔白,字子上,通习兵书,又善兵法。齐威王两召为相,不受。《孔丛子》记其曾在卫国,又记其“杂所习”,子思因此教育他“学必由圣”,“故夫子之教,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年四十七卒,葬祖墓西北,子一:求。五代孔求,字子家,《家语》作“傲”。《史记·孔子世家》记为“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守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召不赴。年四十五...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6
点击次数:
清代孔氏丧仪(下)摘 要:丧葬属于凶礼范畴。在孔氏族人的观念里,祭祀祖上是孔氏家规第一要务:“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那么,办理好父母的丧事就成为衡量孔子后裔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衍圣公府作为世袭家族,在丧葬制度的框架下,不逾礼制,根据自身需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程序。它包含了清代丧葬礼仪的全部内容,为了使得礼仪更加圆满,又增添了许多繁琐的细目。△万古长春坊报丧,历来就是不被忽视的丧葬礼仪。《仪礼·士丧礼》载:“乃赴于君,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有宾则拜之。”《礼记·杂记》载:“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适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嫡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嫡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孔林内景旧时报丧帖官方称之为“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衍圣公府的报丧有别于一般豪门,大多分为两次投报。一次为纯粹之报丧,只是告知某某,某时某刻已亡;二次报则为葬期帖,告知亡者的凭吊日期和入林安葬时间。报丧、报葬,根据不同的对象又分为多种形式,颇为讲究。凡各州、县讣文用墨,封袋皆用蓝笔,为帖式告知,内夹小谢帖;凡城外、外地族亲、姻亲送盘缠(路费),为牌位式告知;本府所属人员,为门牌式告知。以不同的讣告形式、讣文讣告有关丧主死亡时间,及二次告举丧来吊日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4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方姓源出方姓主要有姜姓、姬姓、翁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姜姓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该支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二、源出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为此,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在姬方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方氏正宗。三、源出翁姓源于翁姓,出自唐代后期,福建莆田人翁何后代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方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元和姓纂》、《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2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王铎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法 家 简 介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谥文安,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明末三家”之一。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他曾任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书 法 风 格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拟山园帖》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1
点击次数:
三世祖孔伋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孟子则弘扬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在儒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其实,在孔、孟之间,还有一位在当时颇负盛名的儒学领袖,他就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子思之学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同样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述圣”。《史记·孔子世家》说:“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孔伋幼年,父死母改嫁,孤苦伶仃,依祖父孔子生活,受祖父熏陶,从小好学。关于孔伋早期的行迹,《阙里志》、《阙里文献考》、《曲阜县志》等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述。《曲阜县志·圣迹》记载:子思“幼侍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 :‘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孔子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对曰:‘伋及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第思之,所以大恐而不解也。’孔子欣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孔子的晚景是很凄凉的,一次孔子闲坐,回想自己,一生坎坷,游觅列国,政治主张终不被采纳,政治抱负终无法施展;晚年丧子,儿媳改嫁,留下祖孙相依为命,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孔伋看到祖父独坐长叹,便走向前来,先行一礼,然后问道:“祖父长叹,是担心孙子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还是忧虑尧舜之道不得行于天下?”孔子说:“你小孩子怎么会知道我的心志呢?”孔伋回答:“我常听您讲过这样一个道理,做父亲的辛辛苦苦地把木材劈开,儿子却不知道把劈好的林柴背回来,这就是不肖之子。我每当想起来就害怕,恐怕自己做了这样的不肖之子。”孔子听了孔伋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说:“好啊!看来我是不用忧愁事业无人继承了。”这段记述令人对孔伋的聪明和早慧,不得不佩服。△世业克昌相传,孔伋曾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参,一度迁居卫国,又曾“困于宋”。晚年返回鲁国,受到鲁缪公礼敬,缪公曾多次向他请教,并常使人侍候于子思左右。而费惠公则以其贤,师事之。孔伋的事迹,在先秦典籍...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9
点击次数:
清代孔氏丧仪(上)摘 要:丧葬属于凶礼范畴。在孔氏族人的观念里,祭祀祖上是孔氏家规第一要务:“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那么,办理好父母的丧事就成为衡量孔子后裔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衍圣公府作为世袭家族,在丧葬制度的框架下,不逾礼制,根据自身需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程序。它包含了清代丧葬礼仪的全部内容,为了使得礼仪更加圆满,又增添了许多繁琐的细目。△万古长春坊一、概述首先,把丧葬仪式细节更加细化、明确,从“纸扎”、“请棺”、“发引”到“林内棚户、茶、酒”,皆责任到具体人。这样就需要大量的执事、礼生、差役、车马与银两以“勷助”, 其来源就需要全家族的社会力量。曲阜本地人力不以为继,往往召集他地屯户前来充任;丧葬经费主要来自佃户的地亩数缴纳,范围甚广,一般以每亩四钱为基数,有时每亩银高达二十文之多。其次,举办丧葬时对庙佃户及屯户发布“谕示”:全体民众素服摘缨二十七日,百日内不娶嫁,不音乐,不宴会;对府属人员的着装也有具体的要求:死者逝去当天,全体府内人员皆去帽致哀,次日按各自身份戴冷色孝帽,外罩白布孝衣,因清代服装为袍式,故而当地俗称“托查袍”。出殡之日改换黄色绢帽、绢带,妇人则为黄色绢、布搭头。百日内如有公务在外执事者,可换着蓝色袍服,戴青色缨帽;大典礼执事者仍可着公服。到十二个月的小祥时,去掉“托查”。二十四个月的大祥时,换青衣、无缨帽。直至二十六个月后,合府属员可恢复原来的红缨帽。再次,具体实施中,除传统的尸褁礼仪一直保留沿用外,还有汉民族共同遵守的两大丧葬礼仪殡仪和葬仪。但有着自身特色的家传礼仪,繁杂而有序,明显地带有先秦时期的殡葬遗痕。它们共分为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为殡期:投报丧葬期帖;帖请护丧、助丧客;帖请明礼生(礼生、乐舞生);请林内迎送宾并陪棚(宗族近门);帖请约旌客;请棚(墓地行安柩礼后,下备棚帖);请主木(制作...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7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花姓源出花姓主要有姬姓、女真族花姓、傣族花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姬姓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后代,属于音讹改姓为氏。据《百家姓》注:花氏“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氏者。”清朝学者段玉载在《说文解字·华注》中注释道:“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中国姓氏起源》中说:“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且由于两者的发音是相近的,因此改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华姓同出一源,后来到了唐朝时,字意稍微有了些区别,花更多地当名词用,漪枯,指客体的花朵,华更多地当形容词用,形容光华。所以花氏和华姓这时也渐渐有了区别。”除史籍《述异记》、《通志》、《氏族》等载有南北朝时期有个民俗传说的著名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当时唐朝有一仓部员外郎,名叫花季睦,是最早出现在史书记载中的历史人物,之后出现了大将军花敬定等人。花氏族人大多尊奉花季睦为得姓始祖。二、源出女真花姓源于女真族,出自宋、金时期女真孛术鲁·久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宋、金时期,南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范属下范用吉改为花氏,其后代子孙穗世代称花氏至今。范用吉,本名为孛术鲁·久住,女真族孛术鲁氏。孛术鲁·久住起初归入南宋,在北伐主帅、南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范属下。他以聪慧计谋擅长,故更汉族姓名为范用吉。赵范因他姓范,触了自己的名讳,因而时常斥之,但范用吉犹应对如故。赵范良久方悟,发现他所处之事与自己的意愿非常相符,遂擢升其为亲信,言听计从,略不加疑,并易其姓氏为花氏,并晋升他为太尉,派去镇守均州(原在湖北省丹江口市,...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5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董其昌导读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   书 家 简 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书 法 特 点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403页次15/51首页<...  10111213141516171819...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