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3 - 23
点击次数:
蚩尤蚩尤,是与炎黄二帝同朝代的部落首领,发祥并活动于汶泗流域。《史记集解》引应劭日:“蚩尤,古天子。”《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可见蚩尤与炎帝同姓同祖,皆源起于东方。王献唐《炎帝氏族文化考》认定蚩尤源于邾地,即峄山之阳,始名邾娄。是炎帝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至于蚩尤的相貌,总也离不开牛的形象,如《述异记》所言“人身牛蹄”、“龟足蛇首'(蛇首即为牛首),“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即牛角,故后世“头戴牛角而相抵”。所以,殷周鼎彝所铸的饕餮形象,便是神话传说中被黄帝断首的蚩尤。蚩尤部族是一支威力巨大、神勇出奇的力量,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铁军”,并且自身也能使用五种兵器。《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即使黄帝战败蚩尤摄政之后,还仍然“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足见蚩尤的威严在民间不减,深人人心。蚩尤是一位强悍的部落首领。《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开之初,诞作上后,乃设建典,名赤帝,分正上卿,名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司口口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邦名之曰:绝乱之野。”原始之初,最先“建典”,即建立基本典章制度的帝王,是炎帝。蚩尤在炎帝王朝中,“分正(即司政)上卿”, 享有很高的地位。由于蚩尤的势力不断扩大,与炎帝发生矛盾,遂将炎帝逐出曲阜。“宇”的本意是屋边,屋檐,《左传》常言“在君之宇下”、“失其守宇”等等,说明蚩尤的活动范围亦在少昊活动的区域之内,即曲阜及其周围地区。发展起来的蚩尤族,首先与居于曲阜之都的炎帝...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2 - 25
点击次数:
人文初祖 | 黄帝在中华民族成长史上,有一位让我们以为傲的传奇人物,一直深受我们民族的崇拜,他就是轩辕黄帝。黄帝是继炎帝后的部落联盟领袖。有关黄帝的传说,散见于先秦诸子及其以后的多种典籍。有关黄帝的郡望,一说生于寿丘(今曲阜),一说为河南新郑,一说为甘肃天水。从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互证综合考查的结果,认为黄帝生于寿丘是较为可信的。《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郊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日黄帝。”《索隐》日:“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娱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此为名,又以为号。”《帝王世纪》:“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服刘理子,感时宝,平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日轩辕丘。”《周易.正义》亦日:“黄衡,有黑氏少典之子,期姓也。母日附宝。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宋书.符瑞志》说:“黄密轩辕氏,母日附宝,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干寿丘。”《兖州府志.帝迹志》:“黄帝有熊氏,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母日附宝,感大电绕枢之祥生帝于寿丘,...按,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乃黄帝所生之地,今称黄帝寿陵是矣。”《兖州府志.古迹志》又曰:“寿丘,《路史》:在曲阜东六里。”《曲阜县志.古迹》:“近阜之迹,世传有寿丘。”以上记载,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幅场景:黄帝的母亲附宝,在一个明媚的春天郊游时。突然,瞬间阴云四合,雷雨大作,只见一道闪电形如蛟龙划破云雾.围绕北斗星左右旋转,上下翻飞。附宝对此景象感到非常惊愕和好奇,不顾狂风暴雨,停下来仔细观看。这时,又一道闪电由天而下,整个原野为之一震,附宝只觉得心中一动,竟然由此而怀身孕。二十四个月后,孕育成熟的婴儿便在寿丘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降生了。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一统中原的黄帝。...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2 - 18
点击次数:
曲阜历史人物——炎帝继伏義族以后,兴起的是炎帝神农氏,炎帝与黄帝同是华夏族的始祖。《史记.素隐补遗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日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日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神农氏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之子日柱,亦日厉山氏。”从以上记述看,曲阜是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帝王世纪》亦云:“炎帝都于陈,又徒鲁。”“陈”是河南淮阳,鲁指山东曲阜。的确,曲阜与炎帝有着密切联系。《左传.昭公十八年》载:“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杜注曰:“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孔颖达疏日:“大庭氏,古天子之国名也,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衣氏。”《帝王世纪》云:“神农又营曲阜。”《春秋历命序》日:“炎帝号大庭。”《郡国志》曰:“神农自陈徙于此,昔大庭阪。”《通记》亦以大庭为炎帝之号,并说“鲁有大庭之库在曲阜”。《路史》注:“库在鲁城中曲阜之高处,今在仙源(即曲阜)县内东隅,高二丈”清修《阙里志》云: '神农祠在鲁城归德门外,今村名犁铧店,神农试耕之所也。旧有坊日“粒食之源',今废。又神农开市处土日“日中古市”,在曲阜城内城隍庙之南里许…..谯周云“炎帝居大庭” 《寰宇记》云‘曲阜,炎帝之墟',故鲁多神农之迹。”有关炎帝的传说很多。据说当炎帝神农刚诞生的时候,地上突然出现九眼甘泉深井,这九眼井水水脉相通,人们从其中一眼井里打水,其余八眼进就会随着荡起水波。这表明掘井而饮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他还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业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人民的生存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人类原始农业文明。《逸周书》说:神农时,天雨栗,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锲、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蔬之实。”还有一种更神奇的传说,在...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9
点击次数:
曲阜历史人物——伏羲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曾在曲阜一带活动过,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刘道源《通监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郡国志》:“神农自陈徒于此,昔大庭阪。”《通纪》:“鲁有大庭之库在曲阜。”《路史》注:“库在鲁城中曲阜之高处,今在仙源县内东隅,高二丈。”古时大、太、泰通用,庭、帝音转,大庭即大帝、泰帝。《史记》云:“泰帝兴,神鼎一。”师古谓泰帝即太昊伏羲,《正义》亦以太帝为太昊伏羲。鲁地有凫山,今考得凫山周围有三座伏羲庙,其一位于凫山北邹城市郭里乡。《兖州府志》云:“其上有伏羲庙,庙前双柏可数干年物。”庙中碑碣甚多,最早的有唐长兴二年《重修伏羲庙碑》。其二是凫山南的伏羲庙,属微山县境,系依山建陵,陵上建庙。此陵庙原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并配以钟鼓楼、庙门,今存有宋代重建之铭文。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山阳有伏羲庙。”《魏书.地形志》:高平,二汉属山阳”,有伏羲庙。其三是凫山东南的滕州染山伏羲庙,现庙已毁,仅存遗址。因此,我们不难得知,太昊伏羲氏族的确改变于鲁之泗水,其族群走出山区以后最先到达曲阜和邹,滕,微山交界处的凫山并直沿济水南岸到西南扩张到了河南淮阳,故后世文献有载:陈,太皞之虚也。其另支向西北发展。伏羲氏族是最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民族的部落群体,并以它极强的感召力为战胜母系氏族社会体制的核心力量,所到之处的氏族部落纷纷投向伏羲氏族群麾下.包括炎帝氏族、黄帝氏族、蚩尤氏族等,都成为伏羲族群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父系氏族部落。太昊伏羲氏是传说时代最早的远古帝王。故《帝王世纪》云:“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说太昊族群的图腾崇拜为龙,故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文化信仰的始祖。传说中,伏羲的母亲是一位叫“华胥氏”的姑娘,有一天,她到“雷...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4
点击次数: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沿革 清代作者:刘岩  巩磊  刘心滔   来源:彭门创作室 (十二)清代清之初大体沿用明代丧制,经顺治、康熙两朝修正、补充,日臻完善。同时,调整了品官丧礼制度,严格了等级。《清史稿·凶礼》载:“顺治三年,定制民公、侯、伯、子兼任内大臣、都统、大学士、尚书、镇守将军卒,候旨立碑,致祭一次。袭公、侯、伯、子在任不逾三年,止给祭品,无祭文,不立碑。二、三品官卒,给祭品,满任三年给祭文。”有品官的殡礼定制为:三品以上官员具有遗表,既终乃哭,立丧主、主妇。办理丧事的执事人负责打造棺材、发讣告、设尸床、帷堂、陈沐具。所有品官的棺色为朱红。口含,三品以上用小珠玉,四至七品用金木屑。袭衣,常服一称,其朝衣冠带按各自官品办理。小敛的前一天,陈敛床于堂东,加敛衣,三品以上五称,三複、二禅(沉思静虑);四、五品三称,二複、一禅;六品以下二称,一複、一禅;皆以缯,覆衾一。大敛前一天,置尸入棺,变棺为柩。设灵床于柩东,柩前设灵座,陈奠几,丧主及诸子坐落于旁边,族人按亲疏关系各服其服。朝、夕奠肴馔,中午为饼饵。遇到初一、十五日,其奠都要格外重视,肴馔更加丰盛。初祭,陈设馔筵,羊九只,焚烧楮币。公筵十五席,羊七只,楮币四万;侯筵十二席,羊六只,楮币三万六千;伯筵十二席,羊六只,楮币三万二千。一品官筵十席,羊五只,楮币二万八千;二品筵八席,羊四只,楮币二万四千;三品筵六席,羊三只,楮币二万;四品筵五席,羊三只,楮币一万六千。五品筵四席,羊二只,楮币一万二千;六、七品筵三席,羊二只,楮币一万。墓冢的大小按品官定制:“一品茔地九十步,封丈有六尺,递杀至二十步封二尺止,缭以垣。公、侯、伯周四十丈,守茔四户;二品以上周三十五丈,二户;五品以上周三十丈,一户;六品以下周十二丈,止二人守之。”同时又细化了士与庶人丧礼:“士用硃棺,榇(ch&...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2 - 04
点击次数: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沿革 明代作者:刘岩  石文学  牛秋鹏   来源:彭门创作室 (十一)明代明代丧葬礼仪,主要是依据《仪礼·士丧礼》,另外参考了唐《开元礼》与宋《朱子家礼》而形成了一套繁琐隆重、等级分明的丧葬礼仪。明朝建立之初便对品官及庶民的埋葬制度、居丧之礼与丧服之制,作了详严的规定。在埋葬制度方面,不但对品官墓地的大小、坟高及墓碑的形制有具体的规定,而且对丧具和随葬物品也有严格限制。坟茔之制:洪武三年(1370年)制定。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二品,八十步,高一丈四尺。三品,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以上石仪三对。四品,茔地周围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高六尺。五年(1372年)修订为: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两对,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四对。一品至六品茔地没有改动,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减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减一尺,五品四尺。一、二品石仪:石人文武一对,石兽虎、羊、马、望柱四对。三、四品只设石兽四对。五品只设羊、马、望柱三对。六品以下不设石仪。碑碣之制:亦为洪武三年制定,五年修订。五品以上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圆首。五年详定其制为:功臣殁后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麟凤盖,三品天禄辟邪盖。四品至七品为方趺。丧具之制:棺椁,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墙翣,公、侯六幅,三品以上四幅,四、五品二幅。袭衣,三品以上三套,四品、五品二套,六品以下一套。敛衣,品官朝服一袭,常服十袭,衾十番。饭含,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铭旌、绛帛,宽一幅,四品以上长九尺,六品以上八尺,九品以上七尺。方相,四品以上刻画四目,七品以上刻画两目,八品以下不用。墓志石二片,其一为盖,书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1 - 18
点击次数: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沿革 宋元作者:刘岩  马泽  位长安   来源:彭门创作室 (九)两宋时期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整饬礼仪,敦厚风俗,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严立禁约,形成了影响最大的《政和礼》一书。它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丧葬标准,但略有增减。据《宋史·礼志》记载,宋代的丧葬礼仪为: 诸一品、二品丧,敕备本品卤簿送葬者,以少牢赠祭于都城外,加璧,束帛深青二、纁二。诸重:一品柱鬲六,五品已上四,六品以下二。诸铭旌:三品以上长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六品以上七尺,皆书某官封姓之柩。诸輀车:三品以上油幰(xiǎn车上的帷幔)、牛丝络纲施襈,两厢画龙,幰竿诸末垂六旒苏;七品以上油幰、施襈,两厢画云气,垂四旒苏;九品以上无旒苏;庶人鳖甲车,无幰、襈、画饰。诸引、披、铎、翣、挽歌:三品以上四引、四披、六铎、六翣、挽歌六行三十六人;四品二引、二披、四铎、四翣、挽歌者四行十六人;五品、六品挽歌八人;七品、八品挽歌六人;六品、九品谓非升朝者挽歌四人。其持引、披者,皆布帻、布深衣;挽歌,白练帻、白练褠衣,皆执铎、綍,并鞋袜。诸四品已上用方相,七品已上用魌头(驱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诸纛:五品以上,其竿长九尺;以下五尺以上。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方牖槛,棺内不得藏金宝珠玉。 又按《会要》:“勋戚大臣薨卒,多命诏葬,遣中使监护,官给其费,以表一时之恩。……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入坟有当圹、当野、祖思、祖明、地轴、十二时神、志石、券石、铁券各一。”为了使丧葬礼仪更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宋代朝廷还专门颁发了针对民间居丧期间严禁举乐饮酒的有关悖礼行为的禁令。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年)诏曰:“访闻丧葬之家有举乐及令章者。盖闻邻里之内,丧不相舂,苴麻之旁,食未尝饱。此圣王教化之道...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01 - 18
点击次数: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沿革 唐代作者:刘岩  宋泳  宋佳乐   来源:彭门创作室 (八)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兴盛的朝代,体现在殡葬仪式上,不仅等级制度森严,而且崇尚“周礼”所倡导的厚葬模式。根据《大唐开元礼》的记载,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以至庶民,从死亡到殡葬、奠基完毕,共有六十六道丧葬程序。如果改葬,尚另有十七道程序,繁文缛节,不一而足。其殡葬礼仪更加系统化、程序化。此外,唐朝的丧葬礼仪还规定了社会地位较低者的殡葬等级规格,“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大历七年(772年),下诏“丧葬之家送葬祭盘,只得在丧家茔所置祭,不得于街道张设。”长庆三年(823年),又令百姓“丧葬祭奠不得以金银、锦绣为饰及陈设音乐。随葬品稍涉僭越,将被勒令毁除。” 同时《唐律·户婚》还规定“诸居祖父母、父母丧生子,徒一年。”也就是说,在祖父母及父母丧期不可同房,如果同房并生子会被视为不孝的犯罪行为。《唐律·职制》又规定:“丧期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加吉席者,各杖一百。”可见有唐一代对丧礼的重视。关于有品级的人员出殡下葬时的过程,《新唐书·礼志》是这样记录的:葬前一天傍晚,除苇障,设待宾客场所于大门外之右,南向,做好出殡前准备。启殡之日,丧家皆去冠,以纻(zhù)麻巾帕头,就位哭。祝者穿着衰服,执功布(迎神之布)自东阶上,走到殡位南,面向北(这时全场不能有哭声),三声“噫嘻”后喊道:“谨以吉辰启殡!”既告,内外大哭。祝者取记录死者生平的铭文安置于重(zhòng)器之上。掌事者前来撤除殡位障物,设席于灵柩东,升柩于席。又在柩东设席,祝者执功布拂柩,重新用衾覆盖尸体,四周设帷,向东开户。完毕,丧家全体从南边进入...
399页次19/50首页<...  14151617181920212223...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