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器——俎

日期: 2024-10-13
浏览次数: 0

祭孔礼器——俎

孟继新  曹帅

 

在孔庙举行的祭孔大典称为“释奠”。释奠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早在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官学的设置,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

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释币和上香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尸是古代祭祀亡魂时扮演死者的人,以死者生前服饰、相貌装扮。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千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上香是最简单的祭祀程序,也是古代庠、序每天举行的祭典仪式。

我们可以看到,释奠是一种“设俎馔而祭”的仪式。那么,“俎”是一种什么样的器物?

俎,是古代祭祀时摆放牺牲(猪羊)和宴饮时切割熟肉的案子。亦为礼器。

俎的形状和几桌差不多,摆放牺牲的要大一些,切割熟肉的要小一些,都是用一块长方形木板作为俎面,有的还在周边围框,俎足或平板状宽足,或方形柱足。讲究的木俎,髹漆,绘上花纹图案,十分精美。从先秦乃至汉代,多为木制,商周时期,也有青铜俎。

作为礼器的俎,其用每与鼎、豆相连。

《周礼·膳夫》载:“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礼记·燕义》说:“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西周懿孝时期的壶铭文中有周王赐给“彘俎”、“羔俎”的记载。“彘俎”是盛放猪牲的俎,羔俎是盛放羊牲的俎,说明西周时期,盛放不同牲体的俎各有专名。

古人把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当作国家大事。祭祀时,必用牺牲,也就是供上牛、羊、豕之类牲畜。如天子祭祀社稷要用太牢,即在俎上摆放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社稷,只能用少牢,在俎上放的是羊、猪二牲。祭祀完毕,主祭者往往把牺牲赐给亲属和下级,所赐的祭肉,便称作“胙”。如《左传·僖公九年》有周天子赐祭肉的记载:“王使宰孔赐齐侯胙。”诸侯也都把赐胙看作是最荣耀的奖赏。

古人用鼎煮肉,都是连骨带皮一大块一大块的煮。吃的时候,先用匕(形如勺)从鼎内把熟肉取出,放在俎上用刀切成小块。所以宴席间总要有俎才行,有人便把它叫做“砧板”。这种食肉的方式,刀俎并举,于是大家又常常以“刀俎”比喻任人宰割。《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是樊哙提醒刘邦赶快离开,当前楚汉对峙形势,我方已处于受人摆布,任人宰割的境地了。

祭祀和设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事情,俎上所摆放的“肉”,情况也大不相同。《国语·周语》中说:“禘郊之事,则有全烝;王公之饫,则有房烝;亲戚宴礼,则有肴烝。”烝,是供上的意思。全烝,是指杀牲整体,受全牛全羊全猪供在俎上。房烝,只用半个牲体放在俎上。《左传》中提到的“体荐”,就是《国语》中所讲的房烝。房同旁,半边的意思。全烝和房烝,并不煮熟,不能食,仅作为一种礼仪象征而已。肴烝,是将煮熟的连骨肉放在俎上,割肉剔骨,又称折俎。肴烝,主人和宾客都可以食。

俎是一种礼器,所以,凡祭祀和飨宴时都不能少。

古人还有把俎和豆同称的习惯,这是因为,在祭祀时常常会把俎豆连在一起运用。《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阵列之法,孔子答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烈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记述孟母带着孟轲,先住的地方靠近墓地。孟轲年纪小,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不是送葬唱挽歌,便是掘土造坟搞埋葬。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不能让孩子住下去,便搬到靠近市场的地方住下。在这里,孟轲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竟模仿做买卖,学的都是夸耀自己出售货物的伎俩,孟母认为此处也不行,又搬到学宫附近。孟轲玩的内容才有了改变,“乃设俎豆,揖让进退”。这些礼仪举止,说明孟轲接人待物已懂得彬彬有礼了。

孔子亦是如此。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去世,母颜征在带孔子迁居阙里,常以知书达理来教育他,因此孔子自小就立大志。六岁时,由于天性纯孝,常陈设供品,演习祭拜的礼仪。《史记·孔子世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见孔子从小好学。

那么,孔庙祭祀用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据史籍记载,当从汉高祖刘邦开始。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曾亲自到曲阜,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太牢是一种盛大隆重的祭祀,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盛放三牲的器具当然就是俎了。

除隆重祭祀孔子外,并将当时留居曲阜的孔子九世孙孔腾封为“奉祀君”,令其在家专职奉祀孔子。这是对孔氏子孙空前的一次荣封。

孔腾因祖而受封,是一件至荣至庆的事。《阙里文献考》说:“孔氏世嫡自汉高帝过鲁封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创始。”这是指定专人,并给予封号以主持孔子祀事的开端。

刘邦尊孔,是经过一个过程的。

刘邦从农民到皇帝,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他从48岁起兵,到62岁死去,一生戎马生涯,最终平定了天下,做了皇帝,在历史上算得上一代英杰。刘邦称帝时,因为君臣原来都是布衣小吏,大家又都在一起南征北战,所以也不讲什么上下礼仪。有一次,在朝廷宴会上,有人喝醉了,就狂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刘邦心里很不高兴,却又不好发怒。博士叔孙通了解他的心情,建议说,我们儒者虽难以进取,但可与您守成。希望您能召集儒生和我的弟子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刘邦表示同意。

于是,叔孙通与召集来的鲁国儒生30多人,和他的弟子100多人先到郊外练习朝仪,然后又让文武群臣也一齐练习。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长乐宫建成。这一天高祖设宴,群臣都来庆贺。在宴会上,从朝见到饮酒,按照礼仪,一切都井井有条,文武大臣再也不敢喧哗失礼。高祖看了很高兴,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刘邦本来特别轻儒,看到儒生甚至把他们的儒帽脱下来当便壶。但后来在叔孙通、陆贾等儒生的劝说下,他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对巩固统治作用很大。

有一次,陆贾在他面前谈《诗》、论《书》,刘邦很不耐烦地说:“我是马上得来的天下,要《诗》、《书》有什么用!”陆贾说:“马上得之,并不一定能马上治之。”刘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称帝以后,对儒家思想逐渐推崇。他让叔孙通制朝仪,又命陆贾根据儒家思想分析秦亡的历史原因,写成了《新语》12篇。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平定了英布反叛后,经过曲阜,他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高祖的祭孔,是我国古代皇帝的第一次祭孔,它预示着儒家思想已将登上统治舞台。对于这次祭孔,历代儒家均认为“汉家四百年命脉全在于此”。

对于俎的形状和色彩,《圣门礼志》是这样说的:“俎,载牲体之器。《明堂位》云:‘周以房俎’,谓俎之上下两间似堂房内。《鲁颂》云:‘笾豆大房,笺云玉饰。’俎也,两端漆中央黑。”

今天,如果你到孔庙去,一定还会在大成殿内看到祭孔礼器俎。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