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Download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5
点击次数:
今日小寒 |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2021.1.5农历:冬月二十二庚子年 戊子月 癸丑日 节 气 简 介 小寒(Lesser Cold)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五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时间为每年1月5日-7日之间。小寒时节是气温最低的季节,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提醒人们要做好防寒防冻等农事活动,民间有“食菜饭”“糯米饭”等习俗。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气 温 特 点 小寒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 寒 三 候 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北乡(xiàng)。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雉始雊(goù)。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小寒》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杨丙震审编:龚昌华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4
点击次数:
世系传承(二)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嗣褒亭侯,年六十四卒。子三:孔完、孔赞、孔文。孔旭,字延寿。鲁相史。子二:孔进、孔遵。孔麟廉,子一:孔承。孔廉,字定伯,鲁户曹掾。子一:孔纲。孔誧,字促助,鲁相史。无传。孔宙,字季将,治严氏春秋,举孝廉,除郎中、都昌长,迁元城令、太山都尉。桓帝延熹六年卒(163年),年六十一卒。葬祖墓东北,墓碑今在“汉魏碑刻陈列馆”。子五:孔晨、孔谦、孔褒、孔融、孔昱。△孔宙碑孔翊,字元世,举孝廉,为御史,拜尚书。无传。孔彪,字元上。宗系碑名“震”。举孝廉,除郎中、尚书侍郎。转治书侍御史,出为博陵太守,迁下邳相、河东太守。建宁四年(171年)卒。博陵故吏门生为立墓碑,今亦存“汉魏碑刻陈列馆”中。子一:孔义。孔术,字子祐,鲁相史。子三:孔浮、孔淮、孔洸。孔扶,字仲渊,征拜博士。后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由太常拜司空,为弘农太守,无传。孔僖,字仲和。章帝时拜兰台令史,元和二年(85年)三月,帝东巡,幸阙里祀孔子,会孔氏年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赐酒及钱帛,僖陈谢答对,遂拜僖为郎中,从还京师,令校书东观,授临晋令。九月卒。葬于临晋。子二:孔长彦、孔季彦。二十代孔完,袭封褒亭侯。无传。曹魏时以弟孔赞之子孔羡绍封。孔赞,字元宾,守庙百石卒史。子一:孔羡。孔文,官大鸿胪。孔进,字幼达。子一:孔畅。孔遵,字公孙。子二:孔颖、孔芝。孔承,字伯序,鲁督邮掾。无传。孔纲,为鲁掾。无传。孔晨,字伯时,河南尹。无传。孔谦,字德让,鲁相史。无传。孔褒,字文礼,举孝廉,辟豫州从事。因张俭讼事,褒、融、母一门争死,世代称颂。今墓碑存“汉魏碑刻陈列馆”。子一:孔蕃。孔融,字文举,为侍御史。初为北海相,领青州敕史。立学校显儒术,荐举贤良。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陷青州,献帝征孔融为将,迁少府,拜大中大夫。因陈谏,曹操恶其异己,诬以不法杀之,年五十六。妻子并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 - 01 - 02
点击次数:
清代孔氏丧仪(上)摘 要:按丧礼仪,殡与葬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沿变,殡早已不是浅埋的代名词,它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除分为小殓、大殓外,还出现了停灵期间不同名称的祭拜。小敛程序后入棺,安放在孔府内宅“前上房”称之为大殓。如果死者是府内其他家庭成员,则停放在府内“白虎厅”(现已不存)。△万古长春坊小敛  小敛前一夕全家无眠,确立丧主,一般为嗣子。丧主、主妇守尸床左右以表尽孝,谓之“伴宿”,亦称“坐夜”。第二天一早“朝哭”后,举行小敛。逝者已去,穿上寿衣,开始处理遗体,其具体细节是:以巾洗面整容后,放置口含,执事者设含具,用一竹筷楔齿以便口含。丧主起身浴手,亲自以勺取饭实于口,然后置入玉珠。完毕,哭踊(跳起顿足)。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不宜直接用手触尸,同时也为大殓的顺利进行,备四条白绢或布制成的绞绳,六条用以抬举尸体的布带及一衾。衾用方六尺左右的缎或绸,缎需三幅,绸需五幅,里裹装棉絮。将敛,设敛床于夷敛尸床西。然后执事者执带、绞、衾以次入。丧主与执事者用三带举尸迁于敛床。此时丧主哭踊。执事者把另外三带施于夷床,次施绞绳,横下纵上。衾对角直南北,斜置于绞绳上,以掩覆尸体手足。完毕,再举尸奠其上。此时主人哭踊。执事者去带、掩衾,系绞以包裹尸体。先纵系后横系,并作死结。完毕,主人哭踊无数。执事者以衾覆尸,退。执事者撤出敛床,仍移案于尸床前,下帷。然后,把尸体覆盖夷敛置于前上房靠北之床上,头南向。再后,用木棒以白纸捆扎,剪成流苏,放置在大门外,以标示府丧(男丧置左,女丧置右)。凡门皆悬白帐;用白布设帷堂于前上房。如正值暑天,则有专人负责由冰库运冰至尸床,以防尸体腐烂。设燎盆于前上房门外,以备烧纸钱;设拜棚于院内,棚中设香案,南向。其前为奠位,又前为拜位。前上房内,尸床前设帏,陈设椅子、供案,即为初丧灵位。案上焚香燃烛,以辈分的大小依次排列前跪啼哭,年幼的晚辈环绕各自长...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31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俞姓源出俞姓主要有姬姓、芈姓、兄弟民族俞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姬姓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二、源出芈姓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三、源出兄弟民族俞姓源于其他兄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9
点击次数: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刘墉导读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烙印,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在这门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灿若星辰的书法名家。国学少长集将于每周二定时介绍这些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带大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清代中期,指的是乾隆、嘉庆年间。在这个阶段,书法的发展,表现为帖学、碑学的并驾齐驱。乾隆皇帝喜书法,尤其推崇赵孟頫。受此影响,清代的帖学书法在乾隆年间发展到了高潮,出现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永瑆、铁保等一批帖学名家。此后,帖学就走向衰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朴学兴盛,金石出土也很多,碑学书法开始兴盛。理论上的表现就是阮元的文章《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他的这些著作标志着碑学理论的确立。清代乾嘉年间出现了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为代表的“帖学四大家”,以及梁巘、钱沣、永瑆、铁保、姚鼐等大批的帖学名家。 书 法 家 简 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刘墉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书 法 风 格 刘墉通经博史,又以善书与翁方纲齐名。 刘墉书法,随乾隆年间的书坛风气,初学赵孟顯, 后学董其昌,继而泛学诸家,博采众长。小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行草则泛学《淳化阁帖》中诸家书,以及隋智水、宋苏就等。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摹仿古人...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8
点击次数:
世系传承孔氏家族自始祖孔子后,经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孔伋,至战国时,已传到第四代孔白。△三世祖孔伋像这时期战争纷繁,列国关系交错,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亦呈“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地位。孔子的故乡,被称为“邹鲁之乡”。“邹”借为“陬”,孔子父所封邑。邹鲁之乡是儒学的发祥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孔子后裔们,则秉承家学,恪守祖训,诗礼传家,通习儒术。汉代,孔子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受到了广泛地尊崇。统治者在认识到孔子价值的同时,也认识到孔子后裔在帮助其统治中所起的作用。于是,孔子的后裔们不断得到荣封、赐爵,并世代相袭,成为定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一时期,帝王们,充分认识到尊孔的重要性,自然也都优礼孔氏后裔。唐朝灭亡,我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分裂。乱世中的孔子后裔,情况更为不妙,不但爵位难保,而且还遭受了空前的劫难。这一时期是孔族发展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段。宋朝是一个繁荣的王朝,宋太祖统一中国后,十分注意尊孔重道和提倡儒学。他的这一行动,为整个宋代,乃至金元时期的尊孔崇儒,奠定了个良好的开端。国家的尊孔政策,为孔子后裔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他们冠以“衍圣公”名号。从此以后,孔氏家族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声势煊赫的大家族了。四代孔白,字子上,通习兵书,又善兵法。齐威王两召为相,不受。《孔丛子》记其曾在卫国,又记其“杂所习”,子思因此教育他“学必由圣”,“故夫子之教,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年四十七卒,葬祖墓西北,子一:求。五代孔求,字子家,《家语》作“傲”。《史记·孔子世家》记为“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守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召不赴。年四十五...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6
点击次数:
清代孔氏丧仪(下)摘 要:丧葬属于凶礼范畴。在孔氏族人的观念里,祭祀祖上是孔氏家规第一要务:“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那么,办理好父母的丧事就成为衡量孔子后裔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衍圣公府作为世袭家族,在丧葬制度的框架下,不逾礼制,根据自身需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程序。它包含了清代丧葬礼仪的全部内容,为了使得礼仪更加圆满,又增添了许多繁琐的细目。△万古长春坊报丧,历来就是不被忽视的丧葬礼仪。《仪礼·士丧礼》载:“乃赴于君,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有宾则拜之。”《礼记·杂记》载:“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适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嫡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嫡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孔林内景旧时报丧帖官方称之为“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衍圣公府的报丧有别于一般豪门,大多分为两次投报。一次为纯粹之报丧,只是告知某某,某时某刻已亡;二次报则为葬期帖,告知亡者的凭吊日期和入林安葬时间。报丧、报葬,根据不同的对象又分为多种形式,颇为讲究。凡各州、县讣文用墨,封袋皆用蓝笔,为帖式告知,内夹小谢帖;凡城外、外地族亲、姻亲送盘缠(路费),为牌位式告知;本府所属人员,为门牌式告知。以不同的讣告形式、讣文讣告有关丧主死亡时间,及二次告举丧来吊日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24
点击次数:
导读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又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本号“百家姓”系列推送带您走进历史,探寻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姓氏之谜。方姓源出方姓主要有姜姓、姬姓、翁姓三种源出。一、源出姜姓出自远古帝王神农氏裔孙雷之后,属于以封邑名为氏。史籍《风俗通义》及《世本》等记载,相传上古帝王神农氏之代孙帝榆罔之子雷,在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立下大功,封于方山(今河南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氏,称为方雷氏,后逐渐省文简化分衍为方氏、雷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该支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二、源出姬姓出自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在西周后期的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属下有一位王族大夫叫姬方叔,他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为此,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洛阳)。在姬方叔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方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方氏正宗。三、源出翁姓源于翁姓,出自唐代后期,福建莆田人翁何后代翁乾度之后所分。属于长者赐姓为氏。翁姓避乱改姓是方姓的又一来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元和姓纂》、《六桂堂丛刊》等记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县东),其后以邑名“翁”为姓。唐德宗时期,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阳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竹庄),为入莆始祖,传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闽国年间(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陈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六子皆中进士,史称“六桂联芳”。长子处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次子处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官拜...
395页次14/50首页<...  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19 曲阜彭门文化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山东省曲阜市 邮箱:pengmenstudio@163.com 电话:0537-4495168
手机:13863756448 邮编:273100